折叠 编辑本段 简介楼船是一种具有多层建筑和攻防设施的大型战船,外观似楼,故曰楼船。汉代大型战舰"楼船"高十余丈。古越人擅长航海。越人"水行而山处",为习水民族。古越族人民素以善制舟楫,巧于驭舟,首创水师,富于航海经验而著称于世。 三国时东吴建成五层战船,可载兵3000人,明代袁可立的登莱水军也广泛使用这种舰船。楼船不仅外观巍峨威武,而且船上列矛戈,树旗帜,戒备森严,攻守得力,宛如水上堡垒。 折叠 编辑本段 工艺特色中国的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在先秦时期有了很大的发展。其中就造船而言,最为著名的船,便是楼船。楼船之名最早始于战国时期南方的越国,越有楼船军,秦朝及汉朝都有官衔为"楼船将军"的军事指挥官。汉代能够建造这种大型船舶,是因为中国的造船技术发展到汉代时已渐臻成熟。首先表现在帆的使用上。汉以前是否有帆,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但汉刘熙《释名》书中"释船"部分已有船帆的解释:"随风张幔曰帆,使舟疾泛泛然也。显然,发展到汉初时,中国船舶使帆技术已经出现了。与帆同时出现的是造船史上最重大的发明之一,船尾舵的发明。它设在船尾部,有使舵拔正航向不偏航的功能。 1955年在广州出土的一只汉代陶船模,其上就有船尾舵的设置。文献记载与出土文物相印证,证明汉代船尾舵确实存在。而迟至1242年西方造船史上才出现舵。帆、舵的发明与使用,使得先时期中国的造船技术已达到很高水平。楼船的出现与建造可以说是汉代造船、航海技术的集大成者。 折叠 编辑本段 历史传承古代中国海军装备的一种大型战船。船上建有重楼,因而得名。有的作为指挥舰。春秋时期,随着战船建造技术和作战需要的发展,出现具有重楼式上层建筑的战船,统称楼船。 公元前525年,在吴楚长岸之战中,吴军曾以吴王座舰--大型楼船余皇,作为指挥舰。公元前522年,楚国大夫伍子胥由楚奔吴后,在同吴王阖闾的问对中,伍称:"楼船者,当陆军之楼车。"这说明,吴、楚舟师中均已装备有楼船。至汉代,楼船进入大发展阶段。汉武帝准备征服南越,遂建造大型楼船,起上层建筑3--4重,高10丈(27.6米),可载1000人。各重上层建筑均设有舱室、女墙、战格,作为士卒战斗的依托和防护设施。船上多竖旌旗,以壮声威。楼船成为舟师的主力战舰,从而亦成为舟师的代称,故汉代舟师通成为楼船军,简称楼船,或船军;士卒称为楼船士,领率官称为楼船将军。督造楼穿的称为楼船官。 三国时期,吴国水军装备有5层楼的楼船,如"飞云"、"盖海"等大型楼船,可载士卒3000人。此后,历代水军,都以楼船作为主力战舰。西晋时,楼船上装设有拍竿。 东晋时期,孙恩、卢循海上起义军也拥有一支以大型楼船为主力的舟师。隋代初期的舟师装备有大型楼船-五牙舰。 宋代将车船建造技术运用于建造楼船,发展出装有多达24车的楼船,船上有的装设拍竿6座。明代初期,郑和下西洋的宝船可远渡重洋进行洲际航行的巨型楼船,这是中国古代楼船建造技术的最高成就。 明代末期,袁可立组建的登莱水军多次使用楼船挫败后金力量,后来袁可立荣归故里睢州(今睢县)后,仿照当时的楼船形制在一汪碧水中建造了他的别墅袁家山建筑群,数百年来雄伟的气势有增无减,是很直观的楼船实物模型,现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折叠 编辑本段 典籍记载《释名》中对楼船上层建筑的记述是:"其上屋曰庐,像庐舍也。其上重屋曰飞庐,在上故曰飞也。又在其上曰爵(雀)室,于中侯望之如鸟爵之警视也。" 唐《太白阴经》记载:"楼船:船上建楼三重,列女墙、战格......忽遇暴风,人力不能制,不便于事。然为水军,不可不设,以张形势。" 《太平御览》记载,汉武帝造豫章大船:"可载万人,船上起宫室。" 《后汉书》记载,公孙述盘踞汉中,曾打造十层赤楼帛兰船。吴主孙权也曾造大楼船,名曰"长安",可载战士三千。 西晋灭东吴时,益州刺史王浚造大楼船: 方百二十步,受二千人。以木为城,起楼橹,开四出门,其上皆得驰马来往。 隋时著名楼船称五牙战舰,杨素和前辈王浚一样也在四川打造战船,其中最大者: 名曰五牙。上起楼五层,高百余尺。左右前后置六拍竿,并高五十尺。容战士八百人。旗帜加其上。 汉唐距今久远,迄今并未发现楼船实物,但有汉楼船纹铜镜背饰图,船体并列成双,船后部有双檐高层楼阁;另外还有汉代广州城砖上的楼船图,不但有重檐亭阁,而且有帽形帆。 史书记载梁武帝侯景之乱时,侯景水师使用一种快速战船(舟鸟)(舟尞),船小而狭长,两边各八十桨,全船共160条桨。单从桨数论已接近古代西方的三桨座战船。 折叠 编辑本段 外观折叠 编辑本段 缺陷及消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