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丁读了点吴老师的《三批红楼》,告诉我: “书我只看了几页,也许是对作者和他的研究不很了解,觉得像是命题作文,一有什么风吹草动的都往上面凑。让我想起读书时帮一个韩国留学生作论文,她研究的是句式结构,我就帮她看小说,然后把里面所有完整的对话找出来,按句式分类、归纳。可能对比不一定恰当,但感觉就是这样,像在一个罩子里,不是开放的。” 我是这么理解的: 以前我看《红楼梦》的时候,有很多百思不得其解的地方,然后看到红楼的成书年代整整比红学家说的早了一个甲子,也根本不是什么曹家家事,忽然就觉得一切豁然开朗了,原来怎么也解不开的结,竟然就全解开了,比如秦可卿这个奇怪的人物,比如书中一些难以理解之处,宝钗的冷香丸、宝玉赠旧帕、什么遮天大王的生日等等奇怪的事情,就都可以理解了。 但《红楼梦》经过那么多人的修改批注,应该已经慢慢和吴梅村最初的初本不完全相同了,对人物的理解、塑造,都应该首先以整个小说中的故事情节、人物性格来理解,他们不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但却是这部伟大的小说中塑造出来的活生生的人,他们不是和历史上的人、物一一对应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 我一直是这么想的,所以并不同意吴老师对宝钗、对鸳鸯、刘姥姥等人的解读,更是一直讨厌那个V哥的解读。 吴老师的考证,证实了红楼的成书过程和思想内涵,对于我,是赋予了理解此书更深一层次的背景。在这个背景下,以往书中某些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地方,就明明白白豁然开朗了。但不能在读书的时候先把那个框子立在那儿,什么都往上套,一有什么风吹草动的都往上面凑。 吴老师最让我钦佩的地方,就是他的那些言之凿凿的考证。 还有就是确定了写作集团,这些我都比较相信吴老师的考证。特别高兴终于知道红楼梦的作者和创作过程了,这样一部著作,是文人集团的集体智慧结晶,对这样的论点,比一个在曹家家谱里根本无考的曹雪芹有说服力的多了。 而且这样一部书,在历史上怎么会没有作者的丝毫信息流传呢?这一疑问也终于被解开了。 曾经在网上向吴老师提问: *** *** *** *** *** 吴老师看看我的问题,和我们讲讲你当初研究的思路吧!我觉得这种做学问的思路和过程和结果一样重要,只有正确的思路和过程才能最终得到正确的结论,所以很想知道: 吴老师《梦断天涯》上的“自序”里这么写着: ~~~ ~~~ ~~~ 2002年,一次语文课本的备课——《湖心亭看雪》,作者是明末清初张岱,课文百余字,写景精致隽秀,文章以十分精炼的笔墨,记叙了作者湖心亭看雪经过,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 文章通过写湖心亭赏雪遇到知己的事,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突出了作者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表达了作者遇到知己的喜悦与分别时的惋惜,体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同时也寄托人生渺茫的慨叹。(p.s.吴老师,这段行文得改一改,太像我们小时候学的总结文章中心思想了,读着太幼稚太别扭了。我小时候没有爱上文科,就是被这种教育倒了胃口了。) 在查阅参考资料时候发现,文章第一句“崇祯五年十二月。。。。”,有一个很有启发性的提示,介绍了明末清初文人,特别像张岱这样进入清朝不再走仕途之路的人,写明朝事情,他们都用皇帝年号纪年,在写清朝事情,往往不约而同,都是用天干地支纪年。 这个特点得到的启示就是:这些明遗老,他们是不接受清朝皇帝的,所以才用天干地支纪年,转而再想,《红楼梦》各种批语汇聚中,都是用天干地支纪年的,唯一一条庚辰本“乾隆二十一年五月初七日对清”还不是批语,只是抄书人或者装书人夹的笔记。 这样问题就接踵而至出现了两个: 1. 脂批系列的《石头记》,如果批语是跟张岱这些人思想相似,那么批语就是明末清初时候完成,自然,作品也至少在明末清初写好,那么红学所谓的“曹雪芹”生活在乾隆时期离谱了。 2. 如果我的思考是错的,我要在《石头记》中,找出我错误的依据来,如果我的设想没有错误,那么垄断中国几十年乃至一个世纪的“新红学”将意味着什么? 我感到问题的严重和责任的重大,从而转入自己的不惜一切牺牲的研究中。经过三四年时间的研读与各种材料的吸收,05~06年前后,基本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并深入了第一次《红楼梦》的批注。 2008年年底,网络中偶然发现了《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的后28回内容,惊奇发现,这个本子带给了自己几乎全部的答案,也证实了自己研究方向的正确性。 ... ... ~~~ ~~~ ~~~ 一直想请教吴老师,在“05~06年前后,基本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如果我没有理解错,吴老师的体系,最根本的支柱就是考证出吴梅村是石头记最初始版本的作者以及整个《红楼梦》增删、批注集团在历史上到底是哪些人组成的。 吴老师在做出这些结论的时候,这个体系是怎么慢慢产生的呢?很想知道吴老师体系形成的整个过程,是如何找到吴梅村、严绳孙、韓菼这些人的呢?是如何产生想法,有没有受他人研究的影响,又是如何去挖掘他们的史实、并且最终印证了自己的想法的呢? 因为当这一切现成的答案摆在我们面前的时候,仿佛是很明了,前后逻辑关系也很清晰,所以我们才一看就信服了吴老师的考证。 但,当还没有这样现成的答案,吴老师是如何在纷繁芜杂的史料堆里最终理出这么清晰的线索、最终又去一一印证的呢?吴老师最先确定的编撰者是哪一个人?是先确定编撰人,然后破解红楼文字背后的思想内涵,还是先研究这些思想内涵究竟有什么奥妙,然后再最后确定创作集团的呢? *** *** *** *** *** 吴老师的回复: 我来说一下你的疑问与自己思路: 首先在确立作品时代是明末清初中国前提 明末清初的文人,是明朝教育的硕果,因此这个时候,尚有一大堆的文人,都具备写就大作的实力,列出这个范围内,近60人都属于巨匠级 第二步就是筛选 首先回顾历史上,各种作者说,列出这些作者的名字以被逐个排查 当然这一大堆人物中,吴梅村的社团最惹眼,因此吴梅村也就很在注意力范围,筛选过程十分复杂 1.依据作品思想来确定范围,比如钱谦益也被人列为作者,但从这人的人品与历史观看,就可以筛过去 2.依据批语缩小集团人选范围,特别是一些标明死期的批语,范围与时间就有比较好的压缩,这样人选基本就缩小到24~5个人之间 3.依照一条特定批语,直接可以找到这个范围内的人“壬午除夕”是个关键批语,死在除夕的人,是很少的,而这个集团中,就更少了 或者说就没有,只有严绳孙死期相似,但似乎不是壬午除夕,而是下一年,似乎整整差一年。但毕竟与壬午是连接的,所以,确定重点嫌疑,再通过各种资料去了解认识 靖本的这条批语是我多年以后才惊奇发现“甲申八月泪笔”,那种被“甲午八月”糊弄了很多年才恍然大悟,原来红学误导,自己一叶障目,在重新利用这些线索,通过对学界一些边缘人物的资料发掘利用,就找到了一个与作品相关人物的严绳孙,吴玉峰等人的资料,像铁安就有很好的公开论证,最终作者还是回到了吴梅村以及吴梅村的社团里 4.从邓狂言、杜世杰等人对吴梅村的论证中,比对自己获得的数据与资料,进一步确立吻合度 5.从清代的一些关于吴梅村写奇妙反书的传说展开思路 6.08年何丽丽公布的吴祖本,竟然有明确的作者,坚定了自己立场。 看去只是简单5~6步事情,但每一步迈开都是经过漫长枯燥的寻找资料来充实的过程 简单地说说这个大致过程。 简单的说,就是用资料去证明是与不是过程,资料多了,排除的人也就多了,能被资料证明的人越来越少了,剩下能证明的人,就基本确立了 这些人物分别是: 原著:吴梅村(石兄) 组织:徐乾学(吴玉峰) 润色:严绳孙(曹雪芹) 批注:韓 菼(脂砚斋) 秦松龄(畸笏叟) 吴 琦(绮园) 朱彝尊(立松轩)【未论证,暂定中】 其他参与人:徐可先(早期润色人) 可能参与人:梁青标(疑棠村落款者) 另外还有松斋,杏斋,芹溪等批书有落款人未能确定。 看过后28回的批书人有:畸笏叟,松斋,立松轩,大家都很迷信的脂砚斋,他最有可能是没看过后28回内容的人,从吴祖本的批语落款也看到,就是没有脂砚斋的落款批语,而前80回中,他的两处批语曾遭到畸笏叟的批评,说他不知后文才误解了小红。 脂砚斋的地位,是红学不明觉厉夸张大的,都是因为发现了甲戌本庚辰本与己卯本,书名是《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就把脂砚斋作为呼风唤雨的人,其实,现存13种抄本中,包括天津的庚寅本,总共汇聚批语5000多条批语中,只有20多条落款了“脂砚斋”或者“脂砚”或者“脂研”且都是夸耀作品文字文采的居多,少有揭示内涵的。 我是接受着红学广义的“脂批”,统统把批语叫做脂砚斋言论的,其实也是糊弄了读者,大量没有落款的批语,从语气上,并不像脂砚斋批评。当然可以肯定他的贡献是仅次于严绳孙的,因为他是负责誊抄文本。 当然红学有理由认为那些夹批都是脂砚斋的批语。他誊抄随手小注,传抄出来就是夹批的像戚序本。 重评也许用的是老本子,只能侧批或者眉批 我们看到的抄本,都是经过无数级别抄写过的,批语都是各种抄本抄配而成。 权威的批语,一定要看畸笏叟与立松轩、松斋的,在前八十回里,现存本子还没有松斋落款的批语,只有吴祖本里出现了松斋落款。 我的再回复: *** *** *** *** *** 多谢吴老师的细致解答! @还是时间裂缝 1.依据作品思想来确定范围,比如钱谦益也被人列为作者,但从这人的人品与历史观看,就可以筛过去 2.依据批语缩小集团人选范围,特别是一些标明死期的批语,范围与时间就有比较好的压缩,这样人选基本就缩小到24~5个人之间 3.依照一条特定批语,直接可以找到这个范围内的人“壬午除夕”是个关键批语,死在除夕的人,是很少的,而这个集团中,就更少了 或者说就没有,只有严绳孙死期相似,但似乎不是壬午除夕,而是下一年,似乎整整差一年。但毕竟与壬午是连接的,所以,确定重点嫌疑,再通过各种资料去了解认识 靖本的这条批语是我多年以后才惊奇发现“甲申八月泪笔”,那种被“甲午八月”糊弄了很多年才恍然大悟,原来红学误导,自己一叶障目,在重新利用这些线索,通过对学界一些边缘人物的资料发掘利用,就找到了一个与作品相关人物的严绳孙,吴玉峰等人的资料,像铁安就有很好的公开论证,最终作者还是回到了吴梅村以及吴梅村的社团里 4.从邓狂言、杜世杰等人对吴梅村的论证中,比对自己获得的数据与资料,进一步确立吻合度 5.从清代的一些关于吴梅村写奇妙反书的传说展开思路 6.08年何丽丽公布的吴祖本,竟然有明确的作者,坚定了自己立场。 看去只是简单5~6步事情,但每一步迈开都是经过漫长枯燥的寻找资料来充实的过程 ----------------------------- 是,可以想象这么多年来吴老师研究过程的漫长艰辛。所以才会特别尊重吴老师的成果。对于其它那些在吴老师的成果基础之上信口开河的发挥,也就只有随便看看的价值了。 @还是时间裂缝 1049楼 2014-08-17 05:54:57 ----------------------------- 看过后28回的批书人有:畸笏叟,松斋,立松轩,大家都很迷信的脂砚斋,他最有可能是没看过后28回内容的人,从吴祖本的批语落款也看到,就是没有脂砚斋的落款批语,而前80回中,他的两处批语曾遭到畸笏叟的批评,说他不知后文才误解了小红。 ... ... 现存13种抄本中,包括天津的庚寅本,总共汇聚批语5000多条批语中,只有20多条落款了“脂砚斋”或者“脂砚”或者“脂研”且都是夸耀作品文字文采的居多,少有揭示内涵的。 ----------------------------- 嗯,“夸耀作品文字文采”,我最初读脂批的时候就有这种感觉,脂砚斋的评语,就如黛玉评宝玉的字:“个个都好,怎么写得这么好了,明儿也与我写一个。”而且也注意到对小红和坠儿的评语:一个“奸”一个“贼”,还疑惑了很久。我好像依希记得,脂批对小红的评语是有变化的,可能是看了后面的内容之后的转变?或者那是别人的批语,被我当成脂砚斋的了?有空再仔细看看。 不过一遍遍的读,从脂批里还是可以领悟很多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