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草根《石头记》研究】之霍国玲谈红学(第113期)

 果冻0881 2016-11-13


草根红学探索的沙龙;红楼梦爱好者的家园;为你分享不一样的金陵十二钗…


述评曹雪芹卒年问题的分歧、争议和结论(下)


三、“甲申说”是单文孤证,且主观性较强

    

(一)“甲申说”的基本观点

    

“甲申说”以梅挺秀为代表,徐恭时、蔡义江亦主张此说。此说认为应对甲戌本的那条批语重新标点和解释,即分成三段,是三个时期评批的:

    

1、第一段:“能解者方有辛酸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

   

 写此批者为畸笏,而非脂砚。“壬午除夕”并不是曹雪芹卒年的记载,而是畸笏叟评批的日期。认为“当时曹雪芹还健在,《红楼梦》已基本成书。”

    

2、第二段:“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尝哭芹,泪亦待尽。每意觅青埂峰再问石兄,奈不遇癞头和尚何,怅怅!”

   

 认为:“这是另一条批语。雪芹死后不久,畸笏叟又一次阅批《红楼梦》,看到前批,感慨万分,于是又续一批。前批谓‘哭成此书’,此谓‘书未成’;前批下笔时作者尚在,此时已‘泪尽而逝’;不惟作者‘泪尽’,即批者因哭作者‘泪亦待尽’。此批是对前批的补充和订正。”

    

3、第三段:“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幸,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甲午八月泪笔。”

   

 他认为:“雪芹云亡,红楼梦断,痛定思痛,批者乃希再出一曹雪芹,得以续成此书。此批时间最晚,已在雪芹去世半年[1]之后,它证实脂砚斋是当时最重要的评红专家,有可能先雪芹而亡。”

   

 ——至于卒日,“甲申说”认为:既然敦诚《挽曹雪芹(甲申)》一诗,已注明曹雪芹是葬于“甲申”年,那么也就应将他的卒日也定于“甲申”年。——这便是“甲申说”的基本内容。

    

(二)“甲申说”的“证据”只是对“能解者”脂批的重新认识,属于单文孤证,而且这种孤证,因脱离了语言环境,所以主观性较强

   

 首先,“甲申说”除掉对“能解者”脂批作出自己的重新理解外,并没有提供其他的证据,因而属于单文孤证。

   

 其次,“甲申说”学者在阐述此批语时,脱离了它的语言环境——忽视了它是对于正文中“谁解其中味”的批示,将此批完全孤立起来理解,因而主观性较强。

   

 从内容上看,此批明显是针对的《石头记》第一回“谁解其中味”诗作的批示。由于在此批的前面尚有两条批语,分别为:“若云雪芹批阅增删,然后……”;和“真。后甄宝玉亦借此音。后不注。”才没有写于“谁解其中味”诗句上端。



   该批语从总的内容来看,可分为两部分:

   

 前一部分核心是“泪”。

   

 第一句是:“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泛指能解“其中味”者必定有辛酸之“泪”。

   

 第二句是:“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专指曹雪芹为著书,最终“泪尽而逝”。

   

 第三句是:“余尝哭芹,泪亦待尽。”——专指脂砚斋,因为经常哭雪芹,也将“泪”尽。

   

 后一部分是讲脂砚斋与曹雪芹的关系。这时的“脂砚斋”专指许芳卿。[2]

    

按照曹雪芹的写作奇法、秘法之一——分身法,“石兄”、“癞头和尚”均指曹雪芹。由于雪芹已逝,脂砚斋再也不可能见到他了。于是想到如果来生“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该是多么“大快遂心于九泉”啊!

   

 从批语的整体内容上看,是一气呵成的,不可能如“甲申说”所言是分了三个时期来写。从批语的口气来看,批书人只能是脂砚斋。而且甲戌本中并没有畸笏叟的批语。“甲申说”认定“能解者”批语系由畸笏叟来写,只是一种没有根据的猜测。

   

 现在我们再来看“壬午除夕”四字的位置。

   

 “甲申说”认为“壬午除夕”是畸笏叟进行第一次评批时的“落款”。

    

但只要对落款稍作研究,便会找到一种规律:落款必定是另起一行。只有在一种情况下才可能放在批文最后一行的下端,即批语的最后一行已贴近下一页,不便另起一行,而且这批语最后一行的文字也较少,可以放下落款。

  

  现在我们来看“壬午除夕”数字——不属于上面两种情况中的任何一种。这四个字放在了整个批语的中间,而且分为了两行:“壬午”二字在一行的下端,“除夕”二字在另外一行的上端。——这种形式只能说明“壬午除夕”是整个行文中的一部分,而绝不是落款。

    

“甲申说”对于曹雪芹的卒日,所作出的结论是:既然敦诚的《挽曹雪芹·甲申》诗已在诗题中注明是“甲申”年所写,那么便断定曹雪芹必然去世于“甲申”年。

——这种说法的问题是:该诗所写的是为曹雪芹送葬,送葬的时间是早春天气还处于“荒天”时期。而从曹雪芹去世到为他送葬,中间还有一段时间。这就存在着曹雪芹死于头一年年底,而葬于第二年年初的可能性。——“甲申说”在没有任何论证的情况下,便排除了曹雪芹逝于前一年年底的可能性,说明论证的不严谨,存在着漏洞。其论证不能令人信服。

    

(三)“甲申说”学者对于曹雪芹卒日都有各自不同的看法

   

 “甲申说”在曹雪芹卒日问题上观点很不统一。

   

 1、有人主张“可以笼统一点”

  

  “甲申说”中有人认为:“为了避免一些无谓的争执,尽量求得一致,可以笼统一点,把雪芹卒年定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春天,也就可以了。”[3]

   

 2、有人主张曹雪芹逝于“春分”

   

 “甲申说”中有人认为曹雪芹逝于“春分”。[4]

   

 敦诚的诗中有“泪迸荒天寡妇声”诗句。“荒天”(立春时节)说明为雪芹送葬时,还处于早春。因此,雪芹卒于“春分”(1764320日,系属仲春时节)的观点不能成立。

   

 3、有人主张曹雪芹逝于“正月初一”

   

 甲申说中有人主张雪芹逝于“正月初一”(176422日),所依据的只是“晓风昨日拂铭旌”等语[5],其卒日只是一种主观猜测,因而此观点不能成立。

  

  4、有人主张曹雪芹逝于“三月初一”

    

甲申说中的雪芹逝于“三月初一”(公元176441日,接近清明)的观点[6],与为雪芹送葬时的“荒天”(立春时节)有矛盾,故此说不能成立。

   

 此外,按照史料,“三月初一”实是敦诚的生日,将此日看作曹雪芹的卒日是一种误解。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甲申说”的观点,主观因素较多,不能正确地反映客观真实情况。而且即使连“甲申说”自己至今也没有拿出一个曹雪芹到底哪天去世的统一的意见,如何说服关心曹雪芹卒年问题的读者?


四、结论

   

 对于曹雪芹到底卒于何日,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开始争论,至今已半个多世纪,最早参与争论的学者,已经陆续作古。新的学者对此问题已难再提出新的证据。现在已有条件将各说观点,作个认真的述评、论证、辩析、总结,本文就是本着这个原则写的。

   

 “壬午说”、“癸未说”、“甲申说”三种说法进行论证的基点相同,即均是《石头记》第一回“能解者”眉批。但对待此眉批所采取的研究方法却截然不同。这就形成了不同的观点,不同的结论。

   

 “壬午说”将眉批中的“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看作定论,以此作为出发点否定与此相关的事实。与此同时,又轻信了一些虚假的材料——诸如1992年张家湾一农民献出的“曹雪芹墓石”和夕葵书屋单页纸所录《石头记》中“能解者”批语(在落款的年代上与原文有出入)——致使钻进死胡同,而不能自拔。当抛开“壬午说”所依据的那些虚假材料之后,所剩下的便只是“能解者”那条眉批单文孤证了。与此同时,“壬午说”所面对的各种事实都证明曹雪芹第二年(“癸未”)尚活在世上,而且敦诚的《挽曹雪芹·甲申》又说明为曹雪芹送葬是在“癸未”的第二年“甲申”年初……这一系列的事实就使得“壬午说”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甲申说”的突出特点是对于“能解者”那条眉批作出了不同于“壬午说”和“癸未说”的理解。即认为“能解者”眉批是分为三个时期批的,且批书人不是脂砚斋,而是畸笏叟。这种对该批语的理解,完全脱离了《石头记》正文(“谁解其中味”诗句),又无视“壬午除夕”四字在整个批语所处的位置(位于整个批语中间,且将“壬午”、“除夕”四字分成了两行),此外对于脂砚斋、畸笏叟是谁的新的科研成果也丝毫不了解——由此所作出的结论,也就难以令人信服。而且“甲申说”自身对于曹雪芹卒于何日问题上,也是各执己见,各自的主观性都较强。一个连自身都不能达成一致观点的说法,何以说服他人?

    

癸未说论证的出发点同“壬午说”和“甲申说”一样是《石头记》第一回“能解者”眉批。但对于其中的“壬午除夕”四字,不是迷信,而是当发现与事实有矛盾时,采取尊重事实的态度。多个事实都证明:曹雪芹“癸未”年时尚活在世上。这些事实包括:敦敏《小诗代简》中所记“东风吹杏雨,又早落花辰”的时间唯“癸未”年才有可能。曹雪芹爱子最大可能是死于“癸未”年北京地区流行的痘疹,而曹雪芹是在爱子夭折后,因过于悲痛染疾而亡的等等。“癸未”说认为“壬午除夕”中的“除夕”二字是不可能记错的——因这是个“绝日”,是曹雪芹死的具体日期。关于曹雪芹的卒日,由于是个“绝日”,就连香山地区的居民,世代都有曹雪芹死于“除夕”的流传,这也是对于脂砚斋所记曹雪芹死的具体日期是“除夕”的一种验证。再如敦诚《挽曹雪芹》诗歌中有对于送葬日“荒天”的记录,这种记录亦可作为曹雪芹卒于“癸未除夕”的另一个验证。

   

 本文结论:曹雪芹逝于乾隆二十八年(癸未)除夕,合公历176421日。


[1] “夕葵书屋”所录之脂批的落款为“甲午”,故梅挺秀认为“能解者”这条批语写于曹雪芹去世半年之后。他没有依据写于“甲戌本”的脂批。

[2] 关于此问题请参见《解开脂砚斋之谜》、《对〈解开脂砚斋之谜〉一文的评价、验证和补充》二文,载于《红楼解梦》第三集。

[3] 见梅挺秀撰文《曹雪芹卒年新考》一文,载于《红楼梦学刊》1980年第三辑。

[4] 见徐恭时《文星陨落是何年?》一文,载于《红楼梦学刊》1981年第二辑。

[5] 见蔡义江《红楼梦是怎样完成的》一书。该书中有一节,题为《“泪笔”批语的重新解读》。该书由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出版。

[6] 此为互联网中“微型风筝”的观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