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的作者是谁?可以说是红学“第一课题”。 如果把解读《红楼梦》比喻成撬动一座大山,那么,研究者所具有的知识的广度、思辨的深度便决定了撬动这座大山的杠杆的长度,而找到作者本尊,就如同拥有了那个更为紧要的支点!孟子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知人而论世,无疑将有裨于我们深度理解《红楼梦》。 自有红学以来,学者们从未停止过对《红楼梦》作者的探索,1904年,王国维在他的《红楼梦评论》中首次提出了《红楼梦》研究要注重小说作者及著书时代的研究,此后,周汝昌的《红楼梦新证》将“作者曹雪芹”的研究又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虽然主流红学认定《红楼梦》的作者是“北京西山曹雪芹”,但因缺乏有效证明而屡遭质疑,以致新作者论此起彼伏,据不完全统计,在曹雪芹以外,一度研究出67个之多的可能作者,明末清初但见于经传的人物几乎都被拉来做了《红楼梦》的作者,比如曹頫、曹顒、曹寅、李煦、洪升、吴梅村、冒辟疆、顾景星、李渔、胤礽、弘皙、弘暟、胤禵、纳兰性德、朱明后裔等等, 诚然,从概率学角度来看,如果我们列出了所有可能,则其中必然有一个是对的,但同时也必须要接受和面对66个错误,对于研究者而言,这是一件比较悲壮的事。另一方面,即便真正的作者已混迹在这67个之中,然而以往的研究又因无力“证确”而做成了“夹生饭”,使这个“选题”像淘过的沙子里藏着的金子,又会致后继者泥沙俱下而错失。 《红楼梦》作者系何人?可以说是红学最大的死结。在历经一个世纪的探索之后,这个红学的最基本问题能不能有一个了结呢? 这种可能性还是有的。 [图4-1] 北宋名画《溪山行旅图》[图4-1]因没有留下款印,几百年间都无法断定作者,直到1958年,艺术史家李霖灿在该画右下角的树丛中发现了画家的小字签名[图4-2]。 [图4-2]
李霖灿在回忆录中将那个激动人心的一刻化为了永恒。 人们之所以难以知晓《红楼梦》的作者,就像《溪山行旅图》一样,显然是作者的刻意隐瞒所造成,《红楼梦》虽然未“落款”,但和范宽一样,作者也在书中暗示了自己的存在!是的,脂批有【因为传他,并可传我。】难道“传我”不正是作者作书的目的吗? 虽说人间正道是沧桑,但子又曰:“道不远人!”敬请观者抛却既往作者的成见,天花红学将秉持实事求是的精神,带引你从源头一一爬梳,最终探寻到那个真正的作者。 一僧一道是作者虽然我们暂时还搞不清作者的真身系哪一个,但好在《红楼梦》的开篇便明确而肯定地交代了女娲炼石补天剩余未用的那一块补天石,即后来贾宝玉落草时口衔的那块“通灵宝玉”就是作者。按书中原文:
凡例里也说【《石头记》是自譬石头所记之事也。】这不啻为我们对作者探求奠定了坚实的根基。 其实,书中还有不少关于作者的交代呢,只不过不是“一目了然”而已,例如:
此处有【蒙夹批:这是真像,非幻像也。靖眉批:作者自己形容。】“形容”是指形体和容貌,既然批者强调此非“幻像”,那就是真“形容”了!可是,按说,只有作者才具备有作者的“形容”,难道这一僧一道[图4-3]是作者吗?再看后面一句更加不得了:“况见二师仙形道体,定非凡品,必有补天济世之材!”而补天济世之材正是补天石的本事!有下面的脂批为证:
这一僧一道既有“作者自己形容”又有补天石的“补天济世”之材,原来一僧一道是等身于补天石的作者! [图4-3] 而那块顽石的命运也确实是由他们所主掌!比如,“原来是无才补天,幻形入世,被那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由此可知“传昭于世”就是这二位仙师的功劳。 我们还发现,虽然一僧一道都是作者,却也有所区别,在“几世几劫”之前,对顽石的所有作为都是由僧一人主导,比如,对补天石“大展幻术”幻石为玉和在通灵玉上镌字的都是由僧一人完成,将蠢物夹带于一干风流冤家也是僧的主张,看来,“僧”是那个首先创制《石头记》之人,是作者中的第一作者!而在这个过程里,道似乎只是个陪客。 又,一僧一道在现实世界中对应着癞头和尚和跛足道人[图4-7],不过,这原本形影不离的二人,后来却分道扬镳:
自此以后,一僧一道只剩下了道!比如第1回,甄士隐出家时就只遇到了跛足道人,同了疯道人飘飘而去。再如第12回,道人再次一人现身,并谓贾瑞道:“我有个宝贝与你,你天天看时,此命可保矣。”还从褡裢中取出一面錾刻着“风月宝鉴”的镜子借给贾瑞。同回,跛足道人还抢回了险些被烧毁的风月宝鉴。可见,跛足道人视“风月宝鉴”为宝贝,而风月宝鉴又是《石头记》一书的别称,看来,在“僧”消逝之后,“道”像对待宝贝一样保全了这部书。 但“道”的作用尚不止这些!且看: [图4-4]
这一段脂批几乎道尽了一僧一道的玄机,可以算得上是全书的“第一批语”!其最为重要的信息是,脂砚说自己奈何不遇癞头和尚!细按,书外人脂砚怎么能与书中人“癞头和尚”相遇呢? 为了理解这条批语,我们需要精准了解一下“三生石”典故,见于《太平广记》:
唐代隐士李源住在惠林寺,他和住持圆观互为知音三十年。两人相约去峨眉山访道求药,圆观想取道长安由北部陆路入川,而李源坚持沿长江走水路,最后圆观妥协了,还认为这是个定数。在入川途中,他们在河边遇到了一位怀孕三年而未生产的洗衣妇人,圆观哭着说他注定要做这个妇人的儿子,自己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才不愿意走水路,一旦遇到就躲不开了!于是,二人约定好,十三年后在杭州的三生石处再会,圆观于当晚圆寂,孕妇也顺利产子。十三年后,李源如约来到了三生石,见到了一个牧童,果然牧童说自己的前世就是圆观,李源便与之相认…… 看官,三生石故事讲的是李源和圆观两个男子之间的隔世之约。 了解了这些,我们再回头来看书中这段原文:
注意!因为那道人临别时说的是“三劫后”北邙山再见,则可知前文“又不知过了几世几劫”青埂峰下那个来访道求仙的空空道人[图4-5]便是前世的渺渺真人了!他同李源一样,是来约会茫茫大士转世后的癞头和尚的,故曰“仿道求仙”! [图4-5] 脂批有【佛以'世’谓'劫’。】在佛教教义中,“劫”喻天地,一劫指天地一成一毁,而“生”喻人,所以,三劫对应着三生,是转世轮回的意思,正因为空空道人是转世而来,故而前世的事他并不记得,青埂峰也如“三生石”,是他冥冥中要来到的地方,所以用“忽从”“忽见”字样。 重要的是,在“第一批语”中,脂砚说自己“奈不遇癞头和尚何”与这一段正文的关联是明确的,脂砚显然把自己当成了渺渺真人转世而来的空空道人!则他未能一见的癞头和尚不就是“泪尽而逝”的“芹”了吗? 看来,芹溪=圆观=茫茫大士=癞头和尚;脂砚=李源=渺渺真人=跛足道人。 原来,这一僧一道就是一芹一脂! 虽然李源见到了牧童,但遗憾的是,大约是因为“劫数”不到,脂砚没有遇见癞头和尚“芹”,所以他才“怅怅”,很失落惆怅,却看见了什么呢?忽见一大块石上字迹分明、编述历历! 空空道人遇见石头,这里面又藏有黄石公之典,黄石公(?~前195年),秦汉时期思想家,军事家,与鬼谷子齐名。早年隐居黄山著书立说,后为躲避战乱,隐居于下邳,以拾鞋方式三次试探张良,授其兵书《太公兵法》,典见《史记·留侯世家》张良圯[yí,桥]上纳履:
经过多次试探,老人黄石公看到张良能屈人所不能屈,知道他胸怀开阔,将来必有一番抱负,于是将《太公兵法》一书交给了张良,说:“你读了这个,今后十年将建立一番事业!十三年后你将在济北见到我,那块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了。”后来,张良运用书中的知识辅佐高祖定天下、兴汉邦。十三年后,张良跟随高祖退到济北谷城山下,果然得到了一块黄石,于是也像对宝贝似的建祠供奉起来。张良死后,人们将他与石头一起埋葬了。 与圯[yí]上纳履一样,空空道人脂砚后来也只见到了一块石头,也得到一部天书,这部书当然就是《石头记》了。 作者是一芹一脂了解了这些,我们来继续解读“第一批语”。
云空认为,“第一批语”中的“泪尽”和“书未成”系套自白居易诗《后宫词》:
此诗是诗人代宫人所作的“怨词”,大意是这位宫人夜来不寐盼君王临幸,忽闻前殿传来歌声,原来君王已另有新欢。红颜犹在可是却君恩已断,自己只能斜倚熏笼坐待至天明,愿望终成泡影。 《红楼梦》大约也写了这样的一个故事,作者以这个宫女自喻,失宠后风光不再,听着前殿的笙歌暗自垂泪。“泪尽罗巾梦不成”,这个“梦”便是喻《红楼梦》,“梦不成”便是“书未成”了,而其中的“泪尽”又显然关联了“芹为泪尽而逝”。 然,何为“泪尽”? 因有标题诗:
原来,这满纸的荒唐“言”正是所谓的辛酸“泪”!那么,既然书系“哭成”,“流泪”自然可以指作书了! 故“芹为泪尽而逝”里的“逝”不能理解成“死”!况且,批语所言是现实,泪尽岂能致死?实际上这句话是说,“芹”已把能说的“言”都写完,然后就离开、就消逝了。 这果然与“僧”的中途离去相吻合,可知前析不谬。 在“第一批语”中,能解者脂砚“哭成此书”的前提,一定是“芹”没有完成它!所以,【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是说芹先写了一部分,但书还没完成就离开了,书中已有交代:
癞僧跛道因英莲与士隐一番对话后,就此分道扬镳,看来,“芹为泪尽而逝”的“逝”果然不是死,而是各干各的“营生”去了!看官细思。 此时,“余”脂砚出现了!“余尝哭芹,泪亦待尽。脂砚也快把话说完了,因批书人脂砚有批语诗【作者泪痕同我泪。】故,只有“我”脂砚才有和芹一样的“泪”!所以“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中的“能解者”必然是批书人脂砚!而这个“泪”又有什么用呢?答,能“哭成此书”! 脂砚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出手完成了书稿!具体又是什么时间呢?
故,“壬午除夕”是“哭成此书”的时间,而非“芹为泪尽而逝”的时间!可见,是批书人脂砚最终完成了此书!他是第二作者! 彼时的脂砚很想见到“癞头和尚”(泪尽而逝的芹),奈何他未来赴约,因此分外惆怅,于是,才有他希望造物主再造出一芹一脂能理解是书本旨,则即使二人死了也无憾了。 这样,具体作书过程就是“芹”这个“僧”没开好头——癞头!“脂”这个“道”没有结好尾——跛足!他们被分别譬为“癞头和尚”开头,“跛足道人”结尾!这种古怪而有趣的表述是自谑、自谦,又体现出创作的痕迹! [图4-7] 现在看来,癞头和尚和跛足道人正是一芹一脂前后两位作者! 至关重要的是,“两个作者”的认知是我们最终破解《石头记》所有谜团的重大前提!这也为下一步探求作者“曹雪芹”的真实身份奠定了坚实的根基。
待续…… ——摘自《花满红楼》(云空居士杨勇著 版权保护)第四章。其它详细内容见本号相关视频讲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