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诗鉴赏辞典》第五十九首《秋登万山寄张五》(孟浩然)

 古风泊客 2020-10-24

 【篇目】

 【作品介绍】

 【注释】

 【译文】

 【作者介绍】

 【赏析一~~赏析三

 【古风泊客一席谈】

  秋登万山寄张五


     【盛唐·孟浩然·五言古诗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试登高,心飞逐鸟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拼音版:

běi shān bái shān lǐ , yǐn zhě zì yí yuè 。

北山白山里,隐者自怡悦。

xiāng wàng shì dēng gāo , xīn suí yàn fēi miè 。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chóu yīn báo mù qǐ , xīng shì qīng qiū fā 。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shí jiàn guī cūn rén , shā xíng dù tóu xiē 。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tiān biān shù ruò jì , jiāng pàn zhōu rú yuè 。

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

hé dāng zài jiǔ lái , gòng zuì zhòng yáng jié 。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作品介绍]

《秋登兰山寄张五》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被选入《唐诗三百首》。此诗围绕清秋季节登高来写,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先写为望友人而登高,故“心随雁飞灭”。因薄暮时思念之“愁”和清秋之“兴”无法排遣,更因登高而望,只见“归村人”,而不见友人踪影,所以要相邀重阳节携酒登高而醉。全诗用极洗练严谨的语言,描绘了登高所见的清秋薄暮景色,其中“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二句历来脍炙人口。

[注释]

⑴兰山:一作“万山”。万山,一名汉皋山,又称方山、蔓山,在湖北襄阳西北十里。张五:一作“张子容”,兄弟排行不对,张子容排行第八。有人怀疑张五为张八之误。

⑵“北山”二句:晋陶弘景《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这两句由此变化而来。北山:指张五隐居的山。北:一作“此”。隐者:指张五。

⑶相望:互相遥望。试:一作“始”。

⑷“心随”句:又作“心飞逐鸟灭”、“心随飞雁灭”、“心随鸟飞灭”等。

⑸薄暮:傍晚,太阳快落山的时候。《楚辞·天问》:“薄暮雷电,归何忧?厥严不奉,帝何求?”

⑹清秋:明净爽朗的秋天。晋殷仲文《南州桓公九井作》诗:“独有清秋日,能使高兴尽。”一作“清境”。

⑺归村人:一作“村人归”。

⑻沙行:一作“沙平”,又作“平沙”。渡头:犹渡口。过河的地方。

⑼“天边”二句:隋薛道衡《敬酬杨仆射山斋独坐》中有:“遥原树若荠,远水舟如叶。”这两句似是据此变化而成。荠:荠菜。洲:又作“舟”。

⑽何当:商量之辞,相当于”何妨“或”何如“。

⑾重阳节:古以九为阳数之极。九月九日故称“重九”或“重阳”。魏晋后,习俗于此日登高游宴。

  [译文]

面对北山岭上白云起伏霏霏,我这隐者自己能把欢欣品味。

我试着登上高山是为了遥望,心情早就随着鸿雁远去高飞。

忧愁每每是薄暮引发的情绪,兴致往往是清秋招致的氛围。

在山上时时望见回村的人们,走过沙滩坐在渡口憩息歇累。

远看天边的树林活象是荠菜,俯视江畔的沙洲好比是弯月。

什么时候你能载酒到这里来,重阳佳节咱们开怀畅饮共醉。

  [作者介绍]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被称为孟山人。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曾隐居鹿门山,生了六子。诗与王维并称“王孟”。其诗清淡,长于写景,多反映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著诗二百余首。有《孟浩然集》三卷,今编诗二卷。

赏析

关于此诗题中的“张五”指谁,历来有争议。一说指张諲。张諲曾隐居于襄阳东南三十里的鹿门山。孟浩然园庐在岘山附近,北对万山(一说兰山),因登临以望张五,并写此诗寄意。

整体赏析

这是一首临秋登高远望,怀念旧友的诗。全诗情随景生,以景烘情,情景交融,浑为一体。“情飘逸而真挚,景情淡而优美。”诗人怀故友而登高,望飞雁而孤寂,临薄暮而惆怅,处清秋而发兴,希望挚友到来一起共度佳节。“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细细品尝,够人玩味。

开头二句从晋代陶弘景《答诏问山中何所有》诗脱化而来,点明”自怡悦“,为登高望远的缘由之一。

三四两句起,进入题意。“相望”表明了对张五的思念。由思念而登山远望,望而不见友人,但见北雁南飞。这是写景,又是抒情,情景交融。雁也看不见了,而又近黄昏时分,心头不禁泛起淡淡的哀愁,然而,清秋的山色却使人逸兴勃发。

“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是写从山上四下眺望。天至薄暮,村人劳动一日,三三两两逐渐归来。他们有的行走于沙滩,有的坐歇于渡头。显示出人们的行动从容不迫,带有几分悠闲。再放眼向远处望去,一直看到“天边”,那天边的树看去细如荠菜,而那白色的沙洲,在黄昏的朦胧中却清晰可见,似乎蒙上了一层月色。

这四句诗是全篇精华所在。在这些描述中,作者既未着力刻画人物的动作,也未着力描写景物的色彩。用朴素的语言,如实地写来,是那样平淡,那样自然。既能显示出农村的静谧气氛,又能表现出自然界的优美景象。正如皮日休所谓:“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涵涵然有云霄之兴,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也。”沈德潜评孟诗为“语淡而味终不薄”,实为孟诗的重要特征之一。这四句诗创造出一个高远清幽的境界,同“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等诗的意境,是颇为近似的。这也代表了孟诗风格的一个重要方面。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照应开端数句。既明点出“秋”字,更表明了对张五的思念,从而显示出友情的真挚。 

 名家点评

《苕溪渔隐丛话》引《复斋漫录》语:颜之推《家训》云:“《罗浮山记》:‘望平地树如荠’。故戴皓诗‘长安树如荠’。有人《咏树》诗:‘遥望长安荠’,此耳学之过也。”余因读浩然《秋登万(兰)山》诗:“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乃知孟真得皓意。

《王孟诗评》:刘云:朴而不厌。

《升庵诗话》:《罗浮山记》云:“望平地树如荠。”自是俊语。梁戴皓诗“长安树如荠”,用其语也。后人翻之益工,薛道衡诗:“遥原树若荠,远水舟如叶。”孟浩然诗:“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唐贤三昧集笺注》:刘云:“时见”二句,其俚如此。

《唐贤清雅集》:超旷中独饶劲健,神味与右丞稍异,高妙则一也。结出主意,通首方着实。

《历代诗评注读本》:“天边”、“江畔”两句,摹写物象,超然入神。

佚名

赏析

    孟浩然的诗在唐诗中是有其独特风格和地位的。后人评之为“语淡而味终不薄”(清‧沈德潜),确实说到了孟诗的一个重要特征,而本诗正是表现了这一特征的代表作之一。在“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四句中,作者既不着力于人物的动作,也不着力于景物的色彩。只用朴实的语言,如实写出,读来平淡而自然,但却显示了山村的静谧气氛,表现了自然的优美景象。作者在这里创造的清幽淡远的境界,正是孟诗上述风格的一个典型。

      作者和朋友张五都是避世隐居的人。秋日登高时节,因怀念朋友而登高遥望朋友的居处,并进而远近四望,心随景起,景随心转。于是所见情景人物,都带著作者心中的感情色彩和自然时令的特别丰姿,纷纷呈现在眼前。作者诗中只字未提归隐者之间的心曲与常人有何不同,但诗中情景交融的写法和内涵,已经鲜明地显现了归隐者心中闲逸幽远的情趣和对世事关心的不同视角。

      作者情真意切的希望朋友早日载酒而来,在重阳节时可以开怀畅叙,同醉方休。其间,他们必有许多话要说,有许多思想、感情要交流。作者虽然略去不谈,读者料能想到,他们要说的话,也必如此诗一样清幽高远,丝毫不带尘世间的重浊俗味。

佚名

赏析

*诗解

诗人曾非常自豪地讴歌故乡的美好风光说:“山水观形胜,襄阳美会稽。”在其故乡襄阳附近有许多青山秀水,如岘山、望楚山、万山。其中“万山”又称“汉皋山”,其下有解佩潭,并流传着一段美好的传说:当年,风流才子郑交甫在此地接受了两位仙女所赠的玉佩,这玉佩是从其丽服上解下来的。故得此名。每有闲暇,诗人就流连于此。张五即张諲,他诗画兼擅,官至刑部员外郎,与孟浩然友善,曾隐居岘山。清秋之际,诗人孟浩然登临岘山对面的万山相望友人张五,写下了此诗以寄情意。

*诗味

北山埋藏在朦胧缭绕的云雾之中,其中的隐者悠然自得。我攀登万山,并不是要寻幽探胜,而是眺望白云深处的友人。

清秋的山色令我逸兴勃发,而淡淡的愁思却被这晚暮隐隐的牵发。常常看见归村的人们休歇在渡头,抑或是行走在沙滩。似乎可见一幅惬意的江村暮归图。

远望天边的树木细如荠菜一般,而江畔的船只就像一弯新月,生发出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的感受。什么能载酒归来,共醉这重阳佳节。

*诗评

该诗为五言古诗。我们经常使用“兴象玲珑”一词来形容盛唐的山水诗的艺术特点,其中“兴”即“感兴”,而“象”即“物象”,它所追求的是情与景浑融的完美诗境。“兴象”就是诗人有所感触而发的,这在孟浩然的诗歌里多有所见,诸如“鸟归余兴远,周览更徘徊”,“涧竹生幽兴,林风入管弦”。在这首诗里,薄暮引发了诗人的愁绪,而清秋触动了诗人的兴致,他登高相望隐没在白云中的友人,表达了真切的思念,并流露出“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的美好愿望,这与《过故人庄》的“待到重阳节,还来旧菊花”有着相似的情味。

“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这四句是此诗的精彩之处,可知诗人善于捕捉意象以提炼情思,并使用平淡自然的语言把江村的悠闲静谧的氛围,野外的空灵生动营造出来。所以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评价孟浩然诗歌:“语淡而味终不薄”。

然而从此诗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这样的一个事实:诗人终是孤独的。林庚先生在《唐诗综论》中说:“他虽然‘时见归村人’,却只能‘隐者自怡悦’。他在山顶上望见了那么美丽的人间,而自己却只能在白云之间。”

佚名


《秋登万山寄张五》   [盛唐·孟浩然·五古]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面对北山岭上白云起伏霏霏,我这隐者自己能把欢欣品味。

北山:指张五隐居的山。北:一作“此”。隐者:指张五。相望:互相遥望。试:一作“始”。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yàn)飞灭。(试 一作 始)

我试着登上高山是为了遥望,心情早就随着鸿雁远去高飞。

“心随”句:又作“心飞逐鸟灭”、“心随飞雁灭”、“心随鸟飞灭”等。

愁因薄暮(mù)起,兴是清秋发。

忧愁每每是薄暮引发的情绪,兴致往往是清秋招致的氛围。

薄暮:傍晚,太阳快落山的时候。清秋:明净爽朗的秋天。一作“清境”。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在山上时时望见回村的人们,走过沙滩坐在渡口憩息歇累。

归村人:一作“村人归”。沙行:一作“沙平”,又作“平沙”。渡头:犹渡口。过河的地方。

天边树若荠,江畔(pàn)洲如月。

远看天边的树林活象是荠菜,俯视江畔的沙洲好比是弯月。

荠:荠菜。洲:又作“舟”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什么时候你能载酒到这里来,重阳佳节咱们开怀畅饮共醉。

何当:商量之辞,相当于”何妨“或”何如“。重阳节:古以九为阳数之极。九月九日故称“重九”或“重阳”。魏晋后,习俗于此日登高游宴。

《秋登万山寄张五》  也叫《秋登兰山寄张五 、《九月九日岘山寄张子容》。顾名思义,这是一首赠言诗。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面对北山岭上白云起伏霏霏,我这隐者自己能把欢欣品味。

诗人重阳节里登高望远,自得其乐。

自得其乐的一是登山;二是自己作为隐者。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我试着登上高山是为了遥望,心情早就随着鸿雁远去高飞。

点题。

秋登万山,是想念远方的友人。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忧愁每每是薄暮引发的情绪,兴致往往是清秋招致的氛围。

秋天季节,傍晚时分。正是越发思念友人之际。

朋友知己不在身边,岂不忧愁?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在山上时时望见回村的人们,走过沙滩坐在渡口憩息歇累。

俯瞰山下,劳作一天乡人,正放松精神,三三两两地结伴而行,或者在渡口悠闲地停息闲聊。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远看天边的树林活象是荠菜,俯视江畔的沙洲好比是弯月。

登高而能望远。

视线从山脚再往远去。极远犹如天边的树林好像荠菜一样;江畔的沙洲如同天上的弯月。

荠菜是日常时蔬,弯月则带有思愁意味。用荠菜形容远树,也是头一回看见。

此联生活气息浓厚,侧面描写了诗人自己日常隐居淡雅的生活,同时越发思念友人。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什么时候你能载酒到这里来,重阳佳节咱们开怀畅饮共醉。

尾联诗人直接用第二人称:什么时候“你”能带着酒到“我”这里来啊,“我们”就在重阳节这一天,一醉方休。

酒逢知己千杯少。

诗人渴望与友人欢聚饮醉,是向往与友人的酒醉,与知己的欢聚。但何尝不是诗人对于自己目前隐居生活有所不满呢?

《秋登万山寄张五》是孟浩然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是一首赠言诗。诗人描写诗人在清秋薄暮时分登高所见傍晚归来乡人的寻常景象,既抒发了自己悠闲舒适的生活,同时更抒发着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点击辑期图标,畅游古诗文世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