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豆”、“走”二字趣释

 杏坛归客 2018-12-14

  “豆”原来不能吃“田”、“归”二字趣释

——“豆”字趣释

    “豆”原来不能吃,并非假话,的确是事实。其中的奥妙只要我们看一看甲骨文“豆”字的形体,一切就会明白。甲骨文的“豆”原来是“”或“”等形。金文“豆”字的构形与甲骨文相同。它是一个象形字,描摹的是一种类似于古代高脚盘的器皿,一般用来盛肉类食物。甲骨文的“豆”字最上端的一横表示盖子,不过豆也有无盖的,中间的部分是豆腹,豆腹中的一横表示盛在豆腹中的食物,腹下的部分就是豆的脚和底盘。“豆”字的结构更接近于商周时期的豆的形体。

  据文献记载,古代的豆就其质地来看,主要是木制的,还有竹制的和陶瓦豆、青铜豆等。豆是先民的主要食器。如《国语·吴语》:“觞酒,豆肉,箪食。”其中的觞是古代的酒器,箪是古代盛饭的圆形竹器。这句话的意思是:一壶酒,一豆肉,一箪饭。可见“豆”就是盛肉的。由此可以得知古人在使用器皿时十分讲究,分工明确,不随意混淆。《说文解字·豆部》:“豆,古食肉器也。”许慎同样认为“豆”为盛肉食的器皿。
  “豆”后来由食器引申为量具,又指容量单位。《小尔雅·广量》:“一手之盛谓之溢,两手谓之掬,掬四谓之豆,豆四谓之区。”意思是一把的容量叫溢,两把的容量叫掬(捧),四掬的容量为豆,四豆的容量为一区。如《左传·昭公三年》:“齐旧四量豆、区、釜、钟。”
  “豆”的初意在古代指食器,那么古代的豆科植物称什么呢?称“”,后作“菽”。《说文解字·部》:“,豆也。象豆生之形也。”清朱骏声通训定声:“古谓之,汉谓之豆,今字作菽。菽者,众豆之总名。”如《诗·豳风·七月》:“六月食郁之,七月亨(烹)葵及菽。”意思是六月吃山楂及野葡萄,七月煮葵菜和豆子来吃。
  后来,表食器的“豆”用来指豆科植物,多数学者认为这不是引申而来的,是一种假借,即借用古代食器的“豆”指菽豆的“豆”。也有学者认为是引申,因为豆科植物的大豆、豌豆的外形与古代食器的“豆”形状很相似,所以引申为豆科植物的“豆”。如《战国策·韩策一》:“韩地险恶,山居,五谷所生,非麦而豆。”这就是说韩国地形险恶,老百姓居在山间,不是种麦就是种豆。
  “豆”在古代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是人们的主食之一。因为豆的生长力旺盛,容易种,产量在古代来说也是很可观的,对百姓来说还是主食。因此“豆”也就备受人们的欢迎。所以古人认为不识豆麦的人便是痴呆的一种表现。
  传说汉光武帝刘秀早年陷于贫困之中,饥饿难忍之时,就是靠一个叫冯异的人送给他豆子粥,才保全了自己的生命。后来他虽然当了汉皇,却并没有忘记冯异的豆粥之恩,而以珍珠宝器加倍地报答他。这就是“豆粥之恩”的典故。

 

善于跑路的人

——“走”字趣释

 “迈开大步朝前走”中的“走”字在古代则为“跑”的意思。为什么这样说呢?只要看看“走”的古文字结构,就一目了然了。它的甲骨文为“”,像一个人迈开大步朝前奔跑的样子,说明这个人是个善于跑路的人。在卜辞中可以常常见到“走”表示“跑”的意思。
  “走”的金文为“”或“”,它是在甲骨文的基础上增加了“止”(即一只大脚)或“走”(行走)而成,其结构更突出了这个人善跑的特点。小篆承金文形体而来,为“”。“走”字到了楷书后,上面的“夭”讹变为“土”。《说文解字·走部》:“走,趋也。从夭,止。夭止者,屈也。”饶炯部首订:“凡人举步则足屈,走者行之疾,其足愈屈。故从夭止会意。”这里的“夭”就是“弯曲”的意思,“止”代指人的腿。人行走时必然弯曲腿,可见“走”的本义就是“屈腿迈步向前跑”。如《韩非子·五蠹》:“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其中的“走”用的就是本义“跑”。如果兔不是跑,而是走,绝不会撞到树上,也不会将颈子折断,正是跑得快,因而折断颈子的。古代的“走马观花”就是“跑马观花”。
  由于“走”中有“尽力奔跑”之意,所以“走”引申为“善于跑路的人”和指“供人役使和乘骑的人”,即为“仆”。“仆”是奴隶社会一种最下层的奴隶,他们像牛马一样供人乘骑,拉车驾辕供驱使。奴隶主骑牛嫌慢,骑马怕危险,于是便骑人。在奴隶社会,还有一种专门供奴隶主骑坐的奴隶,为了跑得快,奴隶主骑男性奴,平时还把他们当凳子坐。为了舒服,奴隶主有时还选用女奴。古时将这种供奴隶主骑、坐的奴隶都叫“走”。
  这种古代骑人之事在古籍中有记载。如《汉书·叙传上》说汉成帝的屏风上“画纣醉踞妲己”(商纣王醉后坐在妃子妲己身上)。另外,在汉武梁祠画像中,画夏桀骑在两个妇女背上。再如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大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李善注:“走,犹仆也,言己为太史公掌牛马之仆,自谦之辞也。” (《汉字的故事》作者:吴东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