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形而上者为之道 形而下者为之器

 康泰wjr图书馆 2018-12-14



天水地载

形而上者为之道 形而下者为之器


1、道与器的关系:

道与器的关系即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关系。这是一个常论常新的哲学命题,这句话出自《易经》系辞之中,我们应该也把这句话放在《易经》中来理解。易中系辞第十二章,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乾坤其易之緼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是故形而者之谓道,形而下者之谓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为之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为之事业。天下之事物就其有的一面(可见的一面)而言,在天呈象,在地成形,于人为器;就其无的一面(不可见的一面)而言,在天为文,在地为理,于人为道。所以象、形、器是对物的同一陈述,形即象,即器,其中器表现为物为人所用的社会化过程,物的社会化(人的创造性劳动)即为形而下。自然之物制而用之为之器。象表现为日、月等天体和众星所组成的各种象。形、道、器是一而三,三而一的三位一体。形表现为一种自然存在,器表现为形的社会功用。道,对于自然界来说表现为形(物)的背后所存在的能场、运动、发展变化的规律,对于人来说则表现为道德、精神、意识等。所以道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对于易来说卦象、爻象之形即为形,卦象中所蕴藏的易理即为道。形与道的关系即物与理的关系,形与神的关系,道与器的关系。形即神,神即形,神体现于形的变化,理体现于物性的变化,道体现于器的功用。物性的变化即象的背后看不见的能量的变化。象、形、器都表现为有形的空间,理、神、道(气、性等待)都有表现为空间中存在的能量。象的位移,象的生灭,象的变化表现为时间。时间、空间、能量三位一体,等价于形、道、器三位一体。


2、易中“三易”:

易中三易有两种表达式方法,第一种表达方法为象易、卦易、道(理、神)易;第二种指:简易、变易、不易。

<1>易中的卦易:所谓卦易就是易中的符号系统,即太极、两仪、四象、八卦、六十四卦一系列符号系统。圣人创制符号易的理念是“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就这么简单,同时也体现了易之简易的一面。八卦相重形成六十四卦。自八卦创生至今,天地在变,万物在变,人世在变,而六十四卦这套符号系统未曾变化,这体现了符号易不易的一面。在运用过程中,由一爻到六爻,由一卦变它卦,由阳爻变阴爻,由阴爻变阳爻,这种阴阳爻之间的转变在六十四卦的三百八四爻之间转换无穷,这体现了符号易变易的一面。爻变则卦变,即形成卦的符号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也是有规则的,其规则性也体现了易中不易的一面。易中彖辞、卦辞、爻辞也属于符号易,即卦易。

<2>易中的象易:易中象有法象和类象之分。何为象?系辞云:“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见乃谓之象”、即自然界中显现出来的可以看到的事物就是象,也可称谓相。所谓法象,就是说八卦不是凭空而来,是我们的先圣在“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物,远取诸身”的基础上抽象虚拟出了这一套符号系统,所以系辞上说“法象莫大乎天地”,“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这都有在说明易中的符号是模拟自然现象的结果,易象源于古人的生产生活,形成于古人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即易的形成有一个实践的过程,来源于实践又经过了实践的验证(精神实践)。因此易在指导人类的精神实践时显示出了恒久的生命力。法象的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观照的过程,如自然界有天地、有日月、有昼夜、有明暗。人类中有男女,动物和昆虫中有雌雄,在综合了众多现象的基础上抽象出了易中乾坤之象,显示了阴阳辩证之理。法象是类象的基础,所谓类象就是指易中的符号只是名义的符号,每一符号都有与自然界和社会上的众多事物有着对应关系,故称万物类象。系辞上说“八卦成列,象在其中”、“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如在八卦的万物类象中“乾为天,为圆,为君,为父,为玉,为金,为寒,为冰,为大赤,为良马,为老马,为瘠马,为驳马,为木果”。即乾是所有属阳性质物类的象,有阳的特性,如白天、光阴、刚健、广大、积极、温暖、刚、动、男等。而坤与乾是相对应的,具有阴的特性这一物类的象,如黑夜、晦暗、柔顺、静止、消极、阴暗、寒冷、柔、静、女等。卦源于象而指于象,卦即象,象即卦,故称卦象。一卦多象,故称万物类象。物象、事象、理象皆在卦象之中,三象一体,有象之象,无象之象皆在卦象之中,无象之象在物为能量,在易为神明,在人为精神,为思维,为规律,为理,为性,为空。

<3>道易(理易):即卦中所包含的卦理、象理、爻理,即易理。系辞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易理集中地体现为阴与阳的对立统一,阴与阳的相互包容,阴与阳的相互抗争,阴与阳的相互转化,易理即天之道,事之理,人之性,为哲理,为佛理,为神性。阴阳贯穿于宇宙和自然界形成和存在的全过程。简易、变易、不易是对道易的宏观宗述。六十四卦的每一卦,三百八十四爻的每一爻,都包涵着相应的卦理和爻理,即道易,所以道易存在于象易和卦易之中。道易是易的灵魂,象易和卦易为易之骨肉,道与象的关系相当于能量与物质的关系。系辞上说“精义入神,以致用也”、穷神知化,德之盛也”、“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以及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以尽言、鼓舞以尽神等都在讲道易。于物为能量,于易为道,于人为意识,三者息息相通,所以道是对物之能量的虚拟,而虚拟的过程需要意识的参与。易道具有普遍的意义,当用以预测之时,易道就具有了针对性,即把普遍的易理与具体的人事相结合,就可以以致用,以指导人生,以指导社会实践。一相一时空,一物一时空,一事一时空,象即能量支配的相,时空即质量和动能的统一,象变则卦变,则时空变,则人事变,有变化就有得失,就会显示出吉凶悔吝,人的运气就表现为象在时空中的波动。在波动的两极之间形成一条中庸线,平衡线,统一线,命运线,这条线象一条道路,启迪我们在人生之路上的每一阶段该怎么走,乐天知命。运气的波动主要体现为意识的波动,即能量的波动。


3、象易、卦易、道易,简易、变易、不易皆统一于数易。没有数便没有易,易来源于数,形成于数,发展于数,运用于数。揭开易与数的关系的本质是示易的科学性的重要依据。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象数、卦数、爻数、变数、神数、运数之说,可见文化与数字结下了不结之缘,这个不结之缘首先要从易来讲起。

<1>易的形成发展脉络。易诞生于结绳记事,形成于河图、洛书,发展于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大成于《周易》六十四卦。每一阶段都体现了数理的演绎和变化。易的发展如实地记录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特别是无文字时代文化的发展历史,以及文化理念的更新与变革。结绳记事时代人类的文明处于混沌状态,没有对立统一的观念,阴阳未分,天地人浑然一体,他们用绳子打结的方法来记录自然和生活。这是人类的太极文化时代,也是形成太极观念的时期。初民可能用打结的方法来表示象(收获与分配之物),先圣有感于绳结并从中抽象出了数理,形成了数的观念,在整理数的基础上,他们发现了数有奇偶,人有男女,物有雌雄,天有阴晴,地有昼夜,形成了原始的阴阳辩证观念,从此人类的观念进入两仪文化时期。数理观念和两仪观念是人类文化的雏形期。数来源于象当然可以用来表象,象中有理,数中当然也包含着理。写出来的数是一种符号,思维中的数是一种能量,运用数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即是数与象相结合的过程。先民用数字的组合来表达一种宇宙理念,于是便形成了河图与洛书文化。

<2>河图所表达的宇宙理念与文化理念。河图是一种符号化的自然易,它脱胎于结绳记事,图中实点表示阴仪或奇数,虚点(圆圈)表示阳仪或偶数,图中的上下左右分布着四组数字的组合,即1与6的组合(下方),2与7的组合(上方),3与8的组合(左方),4与9的组合(右方),5与10的组合(中央)。分别代表北、南、东、西四方与中央。河图体现了地方的理念,体现阴阳对立统一的理念,而洛书则体现了天圆的理念。河图即1至10这十个自然数之间的相互组合,其中1、3、5、7、9为奇数,为阳;2、、4、6、8、10为偶数,为阴。1、2、3、4、5为生数,6、7、8、9、10为成数。四方之数皆为奇偶搭配。即阴阳搭配,生数位于内而成数位于外,每组数相减其结果都等于5。河图最初的理念可能与五行的来源有关,即一水,二火,三木,四金。后来发展为一六北方水,二七南方火,三八东方木,四九西方金,五十中央土之说。即用五种能量化的物质来表达对物质世界的理解和虚拟。这里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非实指,只是名义上的五种物质(或能量)。只代表能量化的符号。

<3>洛书所表达的宇宙理念和文化理念:洛书应当是在河图的基础上演绎出来的,1、3、7、9分别位于四正方,2、4、6、8位于四隅方,5位于中央。有一个口诀可以表达其中的数字分布,“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加上中五合称九宫。九宫之中每一行的数相加皆等于15。洛书是对天圆的虚拟,由河图的四面而扩展为八方,洛书与八卦相结合形成了伏羲先天八卦和文王后天八卦。“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古人神其说认为有黄河出现背上有图形的龙马,洛水出现背上有图形的神龟,为易经涂上了一层神秘色彩。只不过先圣从它们身上的图案受到些启发而创制了河图、洛书和八卦。在“周易”成书之前还经历了“连山易”和“归藏易”的发展阶段,而每一个发展阶段都体现了“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理念。

<4>数字与先、后天八卦:先天八卦的坐标为天地定位,离火和坎水为横轴,其结构分布为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在后天八卦中坐标为火水定位,震木、兑金为横轴,其宫位表述如下:坎一宫、坤二宫、震三宫、巽四宫、中五宫、乾六宫、兑七宫、艮八宫、离九宫。本人认为先天八卦表示能量在时间中的流变,后天八卦则表示物质在空间中的流变。易经在运用中一般取先天八卦数而演成六十四卦之卦象,而在断卦时采用后天的宫位和类象。先天八卦图是对能量的涡漩运动和微观粒子波粒二象性的模拟,后天八卦是对天体公转和自旋运动的模拟。尽管我们的祖先当时还没有产生能量的观念,天体公转和自转的观念,但他们已经有了这样的意识,至少在他们创造的八卦图中体现出了这样的意识。他们在有意无意之间用数字和符号虚拟了一套宇宙万能公式,其对人类的意义和贡献应当远远超过“四大发明”,可与世界上的一切科学成就相媲美。先天八卦代表了能量存在的普遍性,后天八卦代表了物质存在的特定性。正是这种普遍性和特定性的统一易才能够“与天地准”“弥纶天地之道”。

<5>易中的宇宙公式:《易大传》中说,“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应再加一句,八卦应万象。这就是易中宇宙公式。易的时空就是数字的时空,易就是一部数字场,能量场,信息场。当今人类的科学刚刚步入数字时代,信息时代,而我们的祖先早已进入了数字时代和信息时代。数码科技对于我们的祖先早已不是什么新鲜的事了。宇宙有多大易有多大,人类的心量就有多大。

<6>《易大传》中有关易与数理关系的论述:《系辞传.上》第五章“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其中的“极数知来”就是讲运用数理演绎起卦成卦的过程。如何“极数知来”呢?第八章上说“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演绎数理的过程即虚拟天地、昼夜、四时的形成过程,同时也是在间接地虚拟天体的运行过程。因为正是天体的自转和公转才形成了地球上昼夜、四时等现象。言在此而意在彼。在象的虚拟中蕴生着宇宙的真理。这就是《易经》的伟大之处。“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1至10十个自然数玩弄在股掌之间创造了河图、洛书,创造了先、后天八卦和六十四卦,创造了宇宙公式。天数之和如下:1+3+5+7+9=25;地数之和为:2+4+6+8+10=30;天地之数(大衍之数)为:25+30=55。文中说大衍之数五十,为什么舍5不用呢?在河图、洛书中5代表中宫和中央,天体的自转和公转都有一个中心,人在演绎天地之理时总是以自我为中心,故舍中心而不用,同时5以内的数也代表生数,即无象之数。古人占筮使用五十根蓍草,在以上演绎的基础上继续演绎“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这就是用蓍草演绎出八卦的整个过程。因这种演绎方法较为繁琐,后来发明了掷钱法(据说为宋时邵康节发明),根据年、月、日、时起卦法,来人方位起卦法,报数或报字起卦法,按声音起卦法,灵感起卦法,因物取数法,按名字起卦法,起卦加数法等。所以说没有数理就没有易理。《易经》的科学性应当体现数理的演绎和运用基础之上。一部《易经》就是一个大容器,它承载着天道、地道、人道。

“形而上者之谓道,形而下者之谓器”,一句话让人回味几千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