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斗水上千年,倒下“尸骸”无数,成就了一部灞桥风云史!

 GCCLJP 2018-12-14

灞上有灞水,灞水有灞桥。灞桥在古代是送别亲人朋友的离别之地,出了灞桥就代表真正出了长安城。离别之时必然折赠一枝灞桥柳,寄托无限的思念。唐时,灞柳、灞桥、灞水、灞陵等等词汇成为了离别的代名词,“灞柳送别诗”成为如“曲江诗”一类的特定题材诗歌主题,“灞桥风雪驴子”更是成为后世诗歌、绘画创作中的一种特定的文化符号,用来表达失意、羁旅的感伤。之后“灞柳风雪”,也被列为了关中八景之一。但你知道吗,其实历史上的灞桥曾经修修毁毁无数次,它从来都不是一座桥!现在已知发掘到的灞桥遗址就有好几处,如汉代灞桥遗址、隋唐灞桥遗址、元代灞桥遗址、清代灞桥遗址,以后还会发现多少都是未知。

斗水上千年,倒下“尸骸”无数,成就了一部灞桥风云史!


灞桥位置变迁示意图

原图出自《历代灞桥位置变迁及原因探析》


由于汉长安城位于隋唐长安城西北方向,秦汉时期的灞桥则更靠近渭水的段家村附近。根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渭水》记载:“霸水又北经积道,在长安东十三里,……水上有桥,谓之霸桥。”灞水乃长安八水之一,发源于秦岭,而后与浐河相汇,一同注入渭水。而作为东西方向的通行要道,长安要冲之地,灞桥的存在则显得弥足重要。


斗水上千年,倒下“尸骸”无数,成就了一部灞桥风云史!


秦代的灞桥早已不存,而汉代的灞桥则在王莽时期,毁于一场大火。《汉书·王莽传》记载:“乃二月癸巳之夜,甲午之辰,火烧霸桥,从东方西行,至甲午夕,桥尽火灭。”后来查明,是东边逃荒的饥民蜗居桥洞中烤火取暖,从而引发了大火。王莽因此开仓放粮,赈济饥民。并且为了讨吉利,改“霸桥为长存桥”。2000年7月,在灞河段家村附近就发现了一处年代在西汉末到东汉前期的大型水上建筑遗址。在《灞河汉代大型水上建筑遗址的调查、勘探与试掘》中提到:“其地理位置处于秦汉东西大道上,是出入汉长安城东面的必经之路。”经过推测论证,极有可能是汉代灞桥遗址。

斗水上千年,倒下“尸骸”无数,成就了一部灞桥风云史!


灞河段家村汉代大型水上建筑遗址

图片来自《灞河汉代大型水上建筑遗址的调查、勘探与试掘》


斗水上千年,倒下“尸骸”无数,成就了一部灞桥风云史!


2005年10月发掘回填后被大水冲出来的箱体木构件


而“隋唐灞桥”,始建于隋文帝杨坚开皇三年,是一座多孔石拱桥,比赵州桥还要年长二十岁。”它的使用时间跨度很长,历经隋唐、五代,到了北宋代哲宗元佑年间,还曾“覆唐碑七百余通于桥身”对这座灞桥进行过修葺,后南宋废弃。在唐代,因为“来迎去送 ,至此黯然 ”,灞桥也称作“断魂桥”。

斗水上千年,倒下“尸骸”无数,成就了一部灞桥风云史!


1994年“隋唐灞桥”发掘现场


斗水上千年,倒下“尸骸”无数,成就了一部灞桥风云史!


1994年“隋唐灞桥”发掘现场


1994年,村民无意中挖出了隋唐灞桥的一角,接着四座灞桥桥墩便被清理出来。桥墩为船型,每个宽约2.5米,长约9.5米,预测其总长约四百米,这也是中国目前已知发现的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联拱石拱桥。

斗水上千年,倒下“尸骸”无数,成就了一部灞桥风云史!


1994年“隋唐灞桥”发掘现存

图片来自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官网


斗水上千年,倒下“尸骸”无数,成就了一部灞桥风云史!


1994年“隋唐灞桥”发掘现存

图片来自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官网


斗水上千年,倒下“尸骸”无数,成就了一部灞桥风云史!


1994年“隋唐灞桥”发掘现存

图片来自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官网


2004年的10月1日,一场大水过后,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灞桥镇柳巷村的灞河河道上的隋唐灞桥再次显露于河床,不同于1994年的发现。这一次,共有十一座青石石墩暴露于河床,场面十分震撼。但这一切仿佛是海市蜃楼一般,没过多久便又沉寂于河床中。而后期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些灞桥遗址,以及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建立了灞河生态湿地公园。虽然我们无法再看到它们的身影,但请不要失望,沉睡于灞河下大概才是它们最好的归宿。

斗水上千年,倒下“尸骸”无数,成就了一部灞桥风云史!


隋唐灞桥文保碑


斗水上千年,倒下“尸骸”无数,成就了一部灞桥风云史!


2004年裸露河床的“隋唐灞桥”

图片来自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官网


斗水上千年,倒下“尸骸”无数,成就了一部灞桥风云史!


2004年裸露河床的“隋唐灞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