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亮宝楼文博 | 看那一座座灞桥。没错,是一座座!

 白水清风 2021-12-05

 

秦代的灞桥早已不存,而汉代的灞桥则在王莽时期,毁于一场大火。《汉书·王莽传》记载:“乃二月癸巳之夜,甲午之辰,火烧霸桥,从东方西行,至甲午夕,桥尽火灭。”后来查明,是东边逃荒的饥民蜗居桥洞中烤火取暖,从而引发了大火。王莽因此开仓放粮,赈济饥民。并且为了讨吉利,改“霸桥为长存桥”。2000年7月,在灞河段家村附近就发现了一处年代在西汉末到东汉前期的大型水上建筑遗址。在《灞河汉代大型水上建筑遗址的调查、勘探与试掘》中提到:“其地理位置处于秦汉东西大道上,是出入汉长安城东面的必经之路。”经过推测论证,极有可能是汉代灞桥遗址。

灞河段家村汉代大型水上建筑遗址

图片来自《灞河汉代大型水上建筑遗址

的调查、勘探与试掘》

2005年10月发掘回填后

被大水冲出来的箱体木构件

而“隋唐灞桥”,始建于隋文帝杨坚开皇三年,是一座多孔石拱桥,比赵州桥还要年长二十岁。”它的使用时间跨度很长,历经隋唐、五代,到了北宋代哲宗元佑年间,还曾“覆唐碑七百余通于桥身”对这座灞桥进行过修葺,后南宋废弃。在唐代,因为“来迎去送 ,至此黯然 ”,灞桥也称作“断魂桥”。

1994年“隋唐灞桥”发掘现场

1994年“隋唐灞桥”发掘现场

1994年,村民无意中挖出了隋唐灞桥的一角,接着四座灞桥桥墩便被清理出来。桥墩为船型,每个宽约2.5米,长约9.5米,预测其总长约四百米,这也是中国目前已知发现的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联拱石拱桥。

1994年“隋唐灞桥”发掘现存

图片来自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官网

1994年“隋唐灞桥”发掘现存

图片来自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官网

1994年“隋唐灞桥”发掘现存

图片来自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官网

2004年的10月1日,一场大水过后,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灞桥镇柳巷村的灞河河道上的隋唐灞桥再次显露于河床,不同于1994年的发现。这一次,共有十一座青石石墩暴露于河床,场面十分震撼。但这一切仿佛是海市蜃楼一般,没过多久便又沉寂于河床中。而后期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些灞桥遗址,以及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建立了灞河生态湿地公园。虽然我们无法再看到它们的身影,但请不要失望,沉睡于灞河下大概才是它们最好的归宿。

隋唐灞桥文保碑

2004年裸露河床的“隋唐灞桥”

图片来自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官网

2004年裸露河床的“隋唐灞桥”

图片来源于网络

2004年裸露河床的“隋唐灞桥”

图片来源于网络

2004年12月,考古工作者在清理隋唐灞桥的时候,意外发现了另一座石桥桥墩,经过考证确定为元代灞桥遗存。接着经过推算桥墩排列方向,不远处又发现了两座古桥桥墩。

元代桥墩石材与木桩

根据陕西行台中丞张养浩撰写的《安西府咸宁县创建灞桥记》得知,元代灞河没有桥梁通行,有一个叫刘斌的人,在体会到渡灞的艰难后,决心修建一座新灞桥。在他的感召下,地方官民纷纷捐款,新石桥得以建成。当然,这座石桥也没能逃过被灞水冲毁的命运。到了清代,灞河更是比以往宽了很多,泥沙淤积建造难度加大。就这样修完了被冲毁,毁完了再修,经历了一次次修修毁毁的循环。实在没办法,冬春枯水期就搭建木桥通行,夏秋就只能靠坐船。

 

清道光十三年,巡抚杨名飏负责重修灞桥。这座桥借鉴长安县沣河普济桥柏木打桩、碾盘作底等方法修建而成,取得了成功。这座灞桥,也就是足立喜六来到中国拍摄的灞桥,并且一直沿用到了建国后。

清代灞桥

足立喜六拍摄于1906年至1910年期间

图片取自三秦出版社2003年中译本《长安史迹研究》

而到了1957年,为了满足现代交通需求,“清代灞桥”在保留下来的桥墩基础上,被改造成了钢筋混凝土式现代桥。直到2004年,爆破拆除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接着其原址被一座更加现代化的公路大桥不可逆性的叠加取代,其遗址我们已经无法看到。

1957年改造后的灞桥

图片取自《清代潮河桥纪念一一

一座失去的历史丰碑》

今日灞桥生态湿地公园

与灞河斗了上千年,留下残骸无数,这部灞桥风云史真真是叫人惊心动魄。这些灞桥们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完成了它们特定的历史使命,同时也见证了人类社会桥梁建造技术的进步。可能今后还会有更多的灞桥遗址重现人间,向我们展示它们的传奇历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