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话说绝句爱情诗(27)

 江山携手 2018-12-14

  27

 

 通常所见悼亡诗,都是男子悼念妻子的,这里再介绍二首女子悼念丈夫的绝句。顺便说一下,有人引用《辞海》、《辞源》中对“悼亡”一词的解释条文,认定“悼亡”诗只能用于丈夫悼念妻子,而不能用于妻子悼念丈夫,那是拘泥于旧的观念。而《辞海》的条文不是绝对正确的,当撰写该条目的学者只是依据书本而又缺乏足够的查证时,便难免有习沿旧说的毛病。就“悼亡”一词来说,尽管因晋代潘岳的三首《悼亡》诗使得后人约定俗成地将“悼亡”专用于悼念妻子,但既然是约定俗成,而不是明文规定或法规约束,就不能阻止人们从词义上扩大其使用范围,否则语词就会僵死。实际上,民间在使用“悼亡”一词时谁也不会说,不是丈夫悼念妻子就不能用。明代女诗人薄少君这首悼念丈夫的绝句就是一例:

                       “水次鳞居接苇萧,

                         鱼喧米哄晚来朝。

                         河梁日暮行人少,

                         犹望君归过板桥。”

 诗的首句充满凄凉气氛:水寒波冷,苇藁瑟瑟。次句突见热闹场面:原来,到了傍晚,随潮而来的鱼船和运粮船一齐云集河边,周围立即喧闹起来。第三句又有转折,河岸上行人渐渐稀疏,欢乐喧闹的人们都归家了。结句便把诗人的悲伤用“绝途犹望”的心态刻画出来:诗人明知丈夫已不在人世,却习以为常地犹自凝立伫望,盼丈夫突然踏上板桥归来。如此痴恋而深婉,写得十分感人。据载,薄少君的丈夫叫沈承,有文才而早卒,少君悲痛之际写了一百首诗悼念亡夫,由此可见其恋情深厚,此后竟于丈夫周年忌日,悲恸而绝。也是一个忠贞烈女。

 再看近代女诗人戴兰英的《悼亡夫》:

                         “ 一曲离鸾唱夕晖,

                            轻尘短梦万缘非。

                            可怜痴子情痴甚,

                            犹着痲衣待父归。”

 戴诗结句写法与上举薄诗相同,都是不可能有而犹存期待之心,从而显得更加悲伤。诗中有“犹着麻衣”语,知是丈夫死去不久,丧事尚未办净。此诗前两句已抒写内心的悲苦,三、四句再借稚子痴情加深悲痛之情,使全诗曲折有致,深沉哀婉,真摰感人。

 唐人悼亡诗中,也有写悼亡爱妓的,官妓家妓都有。虽然官妓与家妓都是供男人玩乐的,但因为有些歌妓艺妓才艺双全,色貌俱佳,颇得一些文士宠爱,自然也会有个把萌发出真摰的爱情来的。爱妓死了,这些文士也会把真摰的感情倾注于悼亡诗中。且看窦巩的《悼亡妓东东》:

                         “芳菲美艳不禁风,

                           未到春残已坠红。

                           惟有侧轮车上铎,

                           耳边长似叫东东。”

 这个叫东东的家妓美艳而薄命,正当青春妙龄就不幸去世了。诗人无法忘却对她的怀念,坐在马车上总觉得叮当响起的铃声似在叫着东东的名字。幻觉,梦境,常常是真情的溢露。深切的怀念,极其自然地表达了真摰的恋情。再看杜牧的《悼吹箫妓》:

                        “玉箫声断没流年,

                          满目春愁陇树烟。

                          艳质已随云雨散,

                          凤楼空锁月明天。”

 杜牧在自嘲为“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的扬州幕僚生涯中结识不少歌妓,这“吹箫妓”不知是否其中一位?不幸,“吹箫妓”去为阎王献艺了,害得诗人眼里看到的尽是如烟愁雾。看着爱妓居住的楼台庭院洒满明媚的月光,而佳人已随云雨飘散而去得无影无踪,这心中可真不好受呀!“艳质、凤楼”二句顶上潘岳三首悼亡诗份量。是杜牧能煽情还是确有一段深恋,无从追究,但此诗确是感人。杜牧曾写过《赠别》二首绝句,也是爱情诗中的杰作。我们不妨也信手拈来一读。其一:

                         “娉娉袅袅十三余,

                           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过,

                           卷上珠帘总不如。”

    娉娉袅袅,就是今人爱说的身材苗条,体态轻盈;豆蔻梢头,比喻美人如成穗豆蔻花在枝梢头含苞待放、迎风飘摇。一个如花似玉的“十三余”小歌妓在杜牧如花妙笔中呈现在读者眼前。形象已足以动人,诗人又再夸耀地说,走过十里扬州,从卷起的珠帘下所能见到的女子,没有一个比她更漂亮的。而诗人要离开扬州,与这位美貌的小歌妓离别便是“黯然销魂”之事。因而绝句其二便重在抒写诗人对妙龄歌妓留恋惜别之情:

                        “多情却似总无情,

                          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

                          替人垂泪到天明。”

多情想在离别中有所表现,例如挤出一丝笑容,可举樽在手面对离人却怎么也笑不出来,毕竟心中充满悲哀,因而总显得无情似的。前二句即把情人离别时最真切的感受写得深沉凄婉。后二句诗人兀的从深深的离愁别绪中跳将出来,撇开自己去写告别宴席上那一边燃烧一边滴泪的蜡烛,蜡烛都为他俩垂泪到天亮时份,这彻夜未眠的恋人不忍分离的情景便惨不忍睹了。诗的结尾用借物抒情笔法,让情人留恋惜别深情更加蕴藉含蓄,余韵不尽,而成为赠别诗中的经典。(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