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读书笔记21:近代哲学与自然科学的精神

 昵称32901809 2018-12-15

第十二章 近代哲学与自然科学的精神

英国皇家学会

第一节 近代自然科学与理性主义的哲学

17和18世纪是理性的时代。

为什么这一时期被称为“理性的时代”呢?

古希腊的理性是与宇宙的心灵相通的思辨。

中世纪的理性是神学和信仰的助手。

近代的理性则是时代的精神,这就是自然科学的精神。

一、近代自然科学的哲学精神

自然科学的创始人伽利略、开普勒、牛顿等人仍然坚持科学和哲学的亲缘关系。

自然科学的发展,是对旧哲学的破和立。

在此过程中,近代自然科学体现出自身的哲学精神:

1、求知精神。2、求实精神。3、确定性。4、机械论图式。

首先是探索自然奥秘的求知精神。

伽利略号召人们读自然这本大书。

在中世纪已有这样的说法:上帝之书写了两遍,一遍写在《圣经》之中,一遍写在自然之中。

科学家求知不完全是为了满足个人好奇心,他们有着为了全人类的功利目的。

科学认识自然的目的是为了控制自然、改造自然。

这一目的决定了科学的关注点。科学家关注能够直接改变事物的原因,以及能够控制事物生成和运动的力量。

其次是重视观察和实验的求实精神。

13世纪时,罗吉尔·培根首次提出了“实验科学”的概念。

14世纪在唯名论内部开始了对自然现象的经验研究。

近代科学家注重把经验当作发现和检验的方法。

科学的经验是实验而不是常识,科学的方法是归纳而不是类比。

近代科学家对经验进行科学设计,这种方法是认识的一大进步。这一方法填补了感性和理性的差距,用实践的结果解答了感觉经验如何能够产生抽象概念的问题。

科学的经验并不排斥理性。牛顿要求抛弃未经审视、没有必要的形而上学前提,提出“物理学,警惕形而上学”的口号。理论设定是实验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理论设定需要实验证明。随着科学的发展,一些理论设定会被证实,一些则会被淘汰,被新的理论所取代。

再次就是通过精确的量化而达到的确定性。

自然科学家相信,确定的知识必须是精确的,经验观察必须经过数学分析才是可靠的。

伽利略说,自然这本大书是用数学符号写的,首先是用三角形、圆形和正方形等集合图形写的。

近代科学之所以能够成功地用数学语言精确地描述客观规律,主要有两个原因:

1、人们观念的转变。数学模型不是主观的创造,而是客观规律。

2、数学和物理学发展的一致性。笛卡尔的分析几何、牛顿和莱布尼茨的微积分等,突破了初等数学的局限,为描述较复杂的观察现象提供了精确手段。

最后是理解世界的机械论图式。

在古代和中世纪的自然哲学中,世界被描述为两个系列:

1、按照本质区分的由下到上的等级系列。

形式和质料、物质和心灵、无机和有机、人和天使。

2、按照运动性质区分的上下系列。

天界的圆形运动和地界的直线运动。

早期自然科学的范式是牛顿力学,它只承认推动与被推动的因果链,不承认上下高低等级系列。

按照机械论的图式,宇宙间的引力也可以被想象为机械力,如开普勒把太阳光想象为“流溢”出的力量,牵引着行星,由此行星围绕着太阳做向心运动,运动的轨道为椭圆。

人的感觉运动也被想象为外物刺激感官,推动神经和心灵的机械运动。

当时的科学家,如伽利略和波义尔把感觉接受到的物体的性质称为第二性的质,与物体自身的“第一性的质”相区别。这不是感觉运动与机械运动的区分,而是对机械运动不同的主体做出的区分。

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读书笔记21:近代哲学与自然科学的精神

牛顿《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

二、近代哲学的科学精神

近代哲学家大都精通数学和自然科学,有些人,如笛卡尔和莱布尼茨,还是原创性的数学家和科学家。

有的研究者早已指出,经院哲学衰落的主要原因是自然科学的兴起,即使没有受到哲学的批评,经院哲学迟早也会退出历史舞台。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近代哲学的主要建树并不是对旧哲学的批判,而是对新兴科学的迎合与推进。

近代哲学如何适应科学的需要,从哪些方面体现了科学的精神呢?

首先,哲学适应科学发展的需要,发生了方向性的变化。

近代哲学的中心问题是认识论问题,首要目的是建立新型的科学观。

传统的科学观认为,科学只是证明科学,科学的方法是三段式的演绎法。

自然科学需要新的科学观和方法论来确立自身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一方面,近代哲学的“认识论转向”不是依靠自身的逻辑、靠思辨推理出来的结果,没有自然科学这一外来刺激,认识论不会成为哲学的中心问题。

另一方面,哲学的认识论转向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不可取代的保障和导向。

现在有些人批评近代哲学的知识论,认为科学和其他知识不需要外加的基础。这是用科学成熟期的状况来否认科学诞生期对可靠基础的需要,这种没有历史眼光的观点是不足为训的。

其次,近代认识论中有经验论和唯理论两大阵营,两者的分歧除了唯名论和实在论这一遥远的历史根源之外,还直接地、集中地反映了对自然科学方法的不同理解。

自然科学是实验方法和数学方法的结合,但是,在不同的领域,不同的阶段,甚至是不同的个人思想中,这两种方法不是等量齐观的,两者在运用的先后和作用的大小等方面有所区别。

这些差别经过哲学的放大之后,便成为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分歧。

唯理论以数学为知识模型,因此,唯理论者无不推崇数学的方法,把天赋观念作为知识的起点,把必然真理作为知识的目标,把观念的内在标准作为真理的标准。

经验论则把实验科学作为知识的模式,因此提倡实验和观察,把经验作为知识的来源,重视或然真理,把观念与经验的符合作为真理的标准。

经验论和唯理论都属于理性主义,经验论的对立面不是理性主义,唯理论也承认经验的作用。

经验论之经验experience和唯理论之理性rationality,都属于理性reason或知性understanding的范畴。

二者的分歧在于对理性的解释不同。二者①都崇尚人的理性,关注知识基础问题,区别了知识、无知和伪知识,确切的知与不确切的知;②都持有“基础论”的立场,认为知识的确切的真理是在确切的基础上按照正确的方法构建出来的;③都从简单的、无可置疑的命题出发,使用分析与综合的方法,对整体与部分、原因与结果的关系进行探讨。

再者,近代哲学和自然科学一样,也有机械论的特征。

机械论不仅是近代唯物主义的特征,也是近代哲学的普遍特征,不管是唯物论、唯心论,还是经验论、唯理论,都受到自然科学的影响而有机械论的倾向。但是各派对机械性因果关系所做的解释,各有特点。

1、唯物论把人的精神活动归结为感官活动,并最终还原为机械运动,得出了“人是机器”、“心灵是物质”这样彻底的唯物主义的结论。

2、唯理论把心灵作为与物质不同的实体,心灵活动与物质运动属于不同的因果系列,因此产生了身心如何相互作用的问题。

3、经验论把因果关系等同为观念之间的关系,因此产生出因果关系是否普遍有效的问题。

这些围绕因果关系而产生的问题和结论,只有在机械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体系中才能得到理解。

最后,近代哲学的理论是以自然科学为范式而建立起来的。

1、笛卡尔按照“普遍数学”的要求建立了近代第一个形而上学体系。

2、斯宾诺莎按照几何学的模式建立名为“伦理学”、实为形而上学的又一体系。

3、霍布斯把自然法的观念推广到生活政治领域,建立了近代第一个政治哲学的理论。

4、休谟以牛顿的物理科学为榜样建立“人性科学”。

近代哲学一般都采取科学论文的形式,与古代哲学的对话、诗、散文等自由文体,与中世纪以问题为中心的逻辑论证的“学问”,都截然有别。近代哲学是科学意义上的理论,具有系统、确定、简约等特点,以及一定程度的经验实证性。

三、近代哲学的思辨与实践精神

近代哲学家不仅仅追求个人好奇心的满足,他们从事哲学还有明确的功利目的。

除了追求纯粹的智慧,他们还积极谋求经世济用的智慧。

近代哲学家的一个目的是解决学术界、思想界和社会中的重大问题。

在他们看来,个人的思辨与建功立业,满足好奇心和对人类事业做贡献是一致的。

科学的理性的最大特点是工具理性,这就是把科学作为宰制科学研究对象的工具。

培根“知识就是力量”表达的就是工具理性的力量。以古代和中世纪哲学为代表的“学说学问”没有改造和控制知识对象的力量,因此在近代被排除在知识的范围之外。

近代哲学以改造和控制自然的科学为榜样,按照工具理性的要求,提出了改造和控制社会、人性乃至个人生活的方案。哲学在工具理性的时代,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改造世界和生活的巨大力量。

四、近代哲学的开端

一般认为,近代哲学肇始于笛卡尔。

但是,经验论者和唯物论者出于各自的原则,把培根和霍布斯与笛卡尔并列为近代哲学创始人。

1、笛卡尔运用数学分析的方法解决哲学问题,反映了近代哲学与数学的联系。

2、培根是经验归纳法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反映了近代知识与实验科学的联系。

3、霍布斯的哲学则集中地反映了机械论对近代哲学对影响。

笛卡尔是第一个唯理论者。

培根和霍布斯是英国近代经验论的早期代表。

五、英国经验论的开端

中世纪的英国经院哲学受亚里士多德主义影响较小,它的一些主要代表人物,如罗吉尔·培根、威廉·奥康等人的思想都有重视经验和实验科学的倾向。

经院哲学首先在英国衰落。新哲学从英国经院哲学吸收了重视经验的因素,抛弃了经院哲学的问题和思维方式,它从诞生之时起就采取了经验论立场。

16世纪与17世纪之交是经验论的开始阶段,这一阶段英国哲学的主要代表是弗兰西斯·培根和霍布斯。

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读书笔记21:近代哲学与自然科学的精神

弗朗西斯·培根

第二节 弗朗西斯·培根

培根1561-1626,新贵族出身,毕业于剑桥大学。

毕业后从政,历任国会议员、国王顾问、大法官等要职。

1621年被指控犯有受贿罪而下台。

培根主要的著作是《伟大的复兴》,包括《论学术的进展》和《新工具》两册。

他还是一个政论家,著有《政治和伦理文集》。

我们应该从“除旧”和“立新”两个方面评价他对自然科学所做的伟大贡献。

一、传统科学观批判

培根的《新工具》是相对于亚里士多德的《工具篇》而言的,他对旧哲学的批判主要集中于对亚里士多德所开创的、为经院哲学所继承的传统科学观和逻辑体系。

亚里士多德并不区分科学和逻辑,他认为一切科学都是“证明科学”,都是按照演绎逻辑所进行的公理体系。这导致经院哲学建立了“大全”式的体系,并以此为唯一的科学。

培根认为,正是亚里士多德将逻辑与科学连为一体的错误,造成了历史的和现实的人类知识中的种种弊端:权威压制、沽名钓誉、缺乏实验、方法笨拙、逻辑不精细,等等。而这些弊端的要害在于没有实用性。

培根也承认,旧哲学也可以满足言谈、辩论和思辨方面的需要,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他所说的服务于人类的实用性是一种特殊的价值观,只是指满足人类物质生活需要的用途。

二、“四假相”说

培根形象地把科学发展的障碍比喻为“假相”。

他以“四假相”说更深入地分析了传统科学观赖以生存的心理根源和社会根源。

1、“种族假相”指人性的缺陷。人的感性和理性都以人为尺度衡量外物,缺乏科学所需要的中立态度和客观性,因而导致主观与客观相混淆。

2、“洞穴假相”指个体差别造成的缺陷,每一个人都从自己所处的“洞穴”出发。因个人立场、观察角度、思维方式、成见等不同产生的主观性、偏隘性,好比“坐井观天”。

3、“市场假相”指语言交往中产生出的误解。语言的混乱会产生思想的混乱。这相当于现代分析哲学所要消除的“语义的混淆”。

4、“剧场假相”指各种哲学体系以及流行理论造成的错误。

培根把历史上的理论体系归结为三类。

第一类,培根称之为“诡辩派”。以亚里士多德逻辑体系为代表,它从较少事实取出较多的事实,以偏概全,从个别推导一般,强迫让一切事实符合个别原理。

第二类,培根称之为“经验派”。它建立在少数狭隘和暧昧实验之上,这种理论似乎具有实验证据,但这些证据是不可置信的、徒然的,具有很大的迷惑性和危险性,比如炼金术。

第三类,培根称之为“经院派”。他们从信仰和幻想出发,把自然科学与神学糅合在一起,建构荒诞的自然哲学体系。

三、科学的实验方法

培根认为,实验方法是真正的科学方法,他称之为“新工具”。

培根要证明其方法之新之科学,首先必须回答:

1、科学为什么必须采用实验的方法?

2、科学的实验方法与人们日常经验有何不同?

3、实验方法的本质何在?

科学的目的决定它必须采用实验的方法。

(1)培根认为科学的目的是在认识自然的基础上支配自然, “达到人生的福利和效用”。他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培根认为,人的知识是对自然的因果规律的了解,是为了使之为人类的利益服务。

(2)他进而指出,“规律及其不可分的部分”是事物的形式。“形式”是培根的自然观的一个中心概念,指事物的简单性质,如黄色、重量、不透明性、坚韧性等。

(3)实验,是发现和支配事物的“形式”的唯一途径。只有实验可以使得那些有利于人类的性质重复出现,可以把不利于人类的性质与事物相分离,并利用简单形式产生出人所需要的新的物体。

培根提倡的实验方法离不开对感觉的观察,但实验不依赖感觉,而是对感觉的改进。

他认为,感觉与理性的结合只能在实验中才能实现。

四、科学的归纳方法

培根认为,实验方法的程序是“归纳”。

归纳,是与亚里士多德主张的“演绎”相反的程序。

演绎依靠感觉建立起的第一原则,从上往下推理。

培根认为演绎的缺陷有二。

其一,演绎所依靠的第一原则没有充分的证据,只是建立在少量且不可靠的基础上。

原则一经确认为演绎的前提,便不再受经验和理性的检验,其包含的错误经过演绎被不断扩展。

其二,演绎过程只是在思想内部进行,不考虑思想是否与具体环境中的具体事物相符合。演绎的步骤越多,其离实在事物也就越远,越没有实用价值。

对于归纳法,培根认为:

第一,归纳法的推理时上时下,循序渐进,不依靠最初的前提,也没有终极结论。

他认为要“给理性挂重物”,不能让认识由个别的经验直接飞跃到最高的原则。

第二,归纳的步骤围绕“中间原理”而展开。

培根说的中间原理即对事物的形式或规律的认识,它既不像第一原则那样抽象,也不像个别事例那样具体。中间原理的发现要经过反复检验,要用实验和理性、分析和综合相结合的方式来揭示。

对于归纳法的要求,培根认为,归纳法开始于收集材料,收集材料要充足、完全。然后整理材料。最后根据材料的例证,推导出一般的结论。

对于材料整理,培根提出“三表法”:

具有表,由正面的例证构成。

缺乏表,由反面的例证构成。

程度表,由不同程度的例证构成,又称比较表。

培根强调运用反面的例证来修正,乃至推翻已有的结论。

当代哲学中的证伪主义批评归纳法仅仅是证实的方法。

证伪主义把证实与证伪对立起来,没有注意到,归纳法从一开始就要求正面的和反面的事例的结合,证实和证伪的结合。

不过,培根的归纳法还是比较粗糙,相当于现在所说的“简单枚举”的方法,即,从一个个事例推导出一般性的结论。这一方法的结论没有必然性,只有或然性。培根又提出“真正的归纳”以克服简单枚举的缺陷,但其理论没有解决要害问题。

后来,休谟重提归纳法可靠性的问题,引起近代和现代哲学家和逻辑学家的广泛关注。

五、历史功过

培根以尖锐的批判和通俗的语言,传播了自然科学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对近代科学的兴起功不可没。

但是,他的科学观有简单化和片面化的倾向:他把精神价值排除在科学的实用性之外,要求不受任何主观性“污染”的科学客观性和中立立场,把自然最为人类的异己对象加以利用、改造和征服,把知识的力量仅仅当作施加于自然的物质力量。

唯科学主义不是自然科学自身的产物,它是对待科学的一种哲学态度,一种解释。

现代有研究者认为,培根堪称是这一态度和解释的始作俑者。

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读书笔记21:近代哲学与自然科学的精神

霍布斯《利维坦》

第三节 霍布斯

托马斯·霍布斯1588-1679,毕业于牛津大学,毕业后不久担任贵族卡文迪什家庭教师。

1640年,与卡文迪什家族一起流亡法国,期间成为查理三世的数学教师。

1651年,回国,发表《利维坦》。

斯图亚特王朝复辟,霍布斯的政治理论遭到王党和革命党双方攻击。

霍布斯不仅熟悉伽利略新创立的物理学,又精通数学。其主要著作还有《论物体》、《论人性》、《论公民》等。

一、机械论的哲学

例1:世界和人都是机器。

世界只有物体存在,物体由因果关系连接为整体。

物体分为两类:自然物体和人工物体。

人属于自然物体,是世界这架大机器中的精巧的小机器。

国家就是由人所制造的人工物体,国家反过来又影响了人的行为,因此,国家塑造的人也是人工物体。

哲学研究的对象是物体,处在因果关系中的物体。

自然哲学研究自然物体,公民哲学研究人工物体。包括研究社会中的个人的伦理学和研究国家的政治学。

例2:实在的性质只是物体的广延。

霍布斯所说的广延其实只是物体的大小。

如果不包含物体,广延只是一种影像。它只是一种想象的空间,是想象物体被移走之后而留下的位置。时间也是一种影像,它是想象物体被移走之后的运动。

例3:可感性质是偶性。

霍布斯认为,在一切性质中,只有物体的广延或形状才是必然的,其余都是偶然的。

他把偶然的性质称为“偶性”。偶性,指事物产生概念的能力。这种能力之所以是偶然的,是因为它有赖于感觉。概念由物体的偶性产生,是事物的变形,不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不是物体的固有性质。

对事物的性质的区分:

第一性的质,是事物固有的、不依赖人的感觉的性质。

第二性的质,是事物和感觉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性质。

这样的区分不一定是机械论的反映,伽利略和经验论者也都这么区分。

但是,霍布斯把物体的形状以外的其他性质都归为偶性,却是出于机械论的理由。

例4:哲学的方法是加减。

哲学的方法是由因推果,或从果溯因的推理,而推理则是加法和减法。

“加”指词意的合成。如,人=物体+活动+有理性的;正方形=四+等边+直角。

“减”指词意的分解。

霍布斯认为,原因比结果简单,几个原因共同造成复杂现象。因此,从由因推果是由简入繁的综合,相当于词意的组合。由果溯因则是由繁入简的分析,相当于词义的分解。因此,他说:“推理的加与减是相同的”。

二、社会契约论

霍布斯的哲学不全是机械论,其政治哲学表现出不同于自然科学精神的极大的独创性。

霍布斯和荷兰的政治学家格劳秀斯同是社会契约论的创始人。

社会契约论,对西方政治学说和实践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霍布斯的出发点是“自然人”的观念,自然人是一种自然物体,他完全服从自然律。

“自然律”概念源于中世纪,指上帝赋予的神圣的道德律。随着自然科学的兴起,自然律由道德律变为关于趋利避害的人的自然本能的规律。

霍布斯认为,人类在进入社会之前,生活在自然状态,完全按照自然律行事。

他总结出两条自然律:

第一条:利用一切手段保存自己。

第二条:为了最大限度地维护自己的利益,在必要时放弃别人也同意放弃的权利。

根据第一条,人为了维护自己的生命权,一开始处于“人对人是狼”的战争状态。

战争状态威胁到人的生命,违反最大利益,于是必然要求和平。

根据第二条,和平协议是这样一个契约:每个人都同意放弃和别人一样多的权利,并因此而享受到和别人一样多的利益。

保全生命,不是苟且偷生,而是在对生命不厌倦的条件下生活。

国家,是这一契约的产物,同意转让权利的契约者是被统治者,接受契约的代理权利者是统治者。

霍布斯提出社会契约论的初衷是为绝对王权辩护。

他所规定的社会契约对于被统治者极为苛刻,要求他们除了自己的生命权之外,转让其他一切权利。而为了保障他们的安全,统治者要强大到足以产生巨大的威慑的地步。

《圣经·启示录》中有一个令人恐惧的巨大海兽“利维坦”,霍布斯说,国家就是伟大的“利维坦”,是“可朽的上帝”,具有绝对的权力和至高无上的权威。国家元首不是契约的一方,不受契约人的制约,推翻他是毁约的不合法行为,是违反自然理性的叛乱。但是霍布斯也承认,只有在一种情况下,即,在国家元首不能保护契约人生命的情况下,才能替换他。

社会契约论,第一次用人的自然属性和自然理性说明国家的起源和本质,它取代了中世纪流行的“君权神授”的信仰。后来的自由主义的理论家抛弃了其中包含的“绝对王权”的内容,把它改造成民主国家的理论基础。

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读书笔记21:近代哲学与自然科学的精神

英国皇家学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