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如何达到''及格线''?

 ljm99的图书馆 2018-12-15

优质服务基层行

不是达标评比,是建章立制


9月21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关于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的通知》,决定在前期取得成效基础上,借鉴“医疗质量万里行”经验,开展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能力评价,并逐步建立符合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自身特点的服务能力标准、符合我国国情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评价体系。活动提出,通过3年~5年的建设,力争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普遍达到“基本标准”,部分机构达到“推荐标准”。


在此之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制定的《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标准(2018年版)》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能力标准(2018年版)》已印发各地。


新一轮医改以来,强基层、以基层为重点,一直是改革坚持的原则和努力的方向。从目前来看,发展基础薄弱、人才短缺、待遇不高等沉疴宿疾依然是基层医疗卫生发展的“瓶颈”。“优质服务基层行”以全新的面貌、务实的作风强化医疗服务能力提升,不是达标评比,也不是“升级涨价”,更不是狭隘的扩展机构服务、增加创收。


那么,这一活动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各地在开展时该抓住哪些关键环节,又该如何应用好配套的标准和措施?




能力标准:是强基层的抓手


今年8月22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发《关于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的通知》。《通知》后附《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标准(2018年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能力标准(2018年版)》,标志着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正式踏入了标准化进程。


发展重心向基层倾斜的信号


站在医疗卫生发展的角度,先发展大型医院再发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一个必然的过程。百姓在患病后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去医院,而我国的医院大多集中于城市。可以说,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较弱是长期形成的历史问题。


发展是硬道理,基础不牢,大厦难立。着重于基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既是改革的需求,又是广大医务工作者的迫切需求。


卫生健康事业要满足大多数人的需求,不能只负责看病,还要维护健康。大型公立医院的主要责任是诊治疑难杂症,不能解决百姓日常预防为主的健康问题,必须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肩负起这项责任。因此,发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从根本上讲是百姓需求的大势所趋。


长期以来,以大医院为中心的医疗卫生发展观念根深蒂固。此次两个标准的出台,是国家重视基层卫生健康发展,将发展重心逐步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倾斜的一个信号。要想着重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水平和能力,就必须要有抓手。


从医疗卫生管理的角度来看,两个标准的出台让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对于基层卫生发展推动有方向、工作有抓手,既可以以此为准绳督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高自身服务能力建设水平,又可以以此为依据,为基层医疗卫生发展争取更多有利条件。对于基层卫生部门来讲,可以使其在之后的发展道路上干有标准、建有目标。


过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虽然较弱,但医疗仍是其核心工作。2009年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不断增强。相比之下,医疗服务能力增长较慢。

医疗服务是人民群众最根本、最核心的需求,是落实公共卫生工作、健康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百姓对于健康管理的需求是个性化的,要根据每位百姓不同的健康状况来进行管理。只有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才能在百姓之中形成基础。


此次发布的标准中提出,对于部分能力较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达到推荐标准、符合相关条件的可参加二级医院评审,进一步加强医疗质量管理。这突破了以往对于基层卫生建设的不适当束缚,释放了国家重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服务能力的信号,允许各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差异化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不要把县级与乡村分离


发展的规划和标准的落实是一项长期任务。各部门应将精力集中于积累力量向目标前进,而不是简单地评比。有了抓手,下一步面临的问题是如何让两个标准扎实落地,以更好地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不断提高。为此,有以下几点建议。


注重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县域医共体建设。农村卫生服务三级网络曾是我国基层卫生工作的三大支柱之一。在新时代下,要与时俱进地建设新形式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三级网络,以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为龙头组建县域医共体,将基层三级医疗卫生机构统一设计、统筹发展,共同承担维护人民健康的责任。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要把县级医疗卫生机构纳入进来,整体设计、统筹建设,逐步实现县、乡、村一体化发展,不要把县级医院与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分离。


推动信息化建设。利用新的发展条件,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三级网络间的业务联系,强化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指导作用和引领作用。以县为核心建立诊疗中心,大力发展区域临床检验、影像、心电、病理和消毒供应等五大中心建设,用县级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带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提升。


建立持久的县乡人才流动与共享机制。服务能力的提升首先是人的问题,应重视基层人才队伍建设。若直接将应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及经过规培的医生分流至乡村等医疗卫生机构,从目前来看很难做到。


可将其先充实到县级医院,打破现有编制束缚,让医学人才的编制、户籍、职业发展、生活等问题在县域内得以充分解决,并形成县级医疗卫生机构部分人才短期轮流下乡工作的制度,逐步形成县级医院人才得以到基层施展能力、增加临床阅历,在基层遇见问题后又可回县再提高的人才轮换提升模式。


对基层工作的医务人员待遇从优,做到优质优酬。县级医务人员下乡应享受补助,其薪酬待遇应是同地域内县医疗机构同年资医务人员薪酬的3倍以上。

要以县(区)为单位推进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我国的行政、财政、经济均是以县(区)为基本单位,因此县域卫生健康建设要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中去。建议中央政府印发县域卫生健康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对县域卫生健康工作进行指导、支持、督察和评比,各级县(区)政府出台本地县域卫生健康工作的具体措施并开展具体工作。允许各地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差异化发展目标,进行差异化发展。


来源:中国卫生杂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