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附子功用的“效''与“毒”

 赵清河 2018-12-15

附子功用的“效'与“毒”

李照福 王金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摘要】附子具有回阳救逆、散寒止痛之功效,治疗重症疾病中疗效独特,但具有明显的心脏毒性和神经毒性。附子存在不经炮制、煎煮时间愈短、给药量愈大,则毒性愈大、药理活性愈强的规律,但其药物作用和毒性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换,不同的炮制方法可利用其毒性作用,使其转化为治疗作用。附子经较长时问煎煮后,其有毒成份会被破坏,而有效成份也随之部分流失;水溶液的镇静、镇痛、抗炎等作用随水解时间而逐渐减弱,而有效成分总乌头碱含量不会发生变化。合理的配伍,不仅可以降低附子的毒性,减少不良反应,还可增强附子疗效,使其应用范围扩大。科学、合理地控制附子使用剂量,其发生严重毒性反应的机率则非常小。

 

附子为毛莨科植物乌头干燥子根的加工品,性辛、味甘,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功效,多用于治疗亡阳虚脱、肢冷脉微、心阳不足、胸痹心痛、虚寒吐泻、脘腹冷痛、肾阳虚衰、阳痿宫冷、阴寒水肿、阳虚外感、寒湿痹痛。临床中,附子常用于救治急性心肌梗死所致的休克、低血压、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和多种疑难疾病,均表现出良好的治疗效果J。附子的有毒成分为乌头碱等,口服乌头碱02 m g 即可引起中毒,致死量为3 4 m g ,饮片中毒量 l5 30 g J。附子品毒性大、作用强烈,临床较少使用,大多使用其炮制品。因其加工炮制方法和辅料的不同,可分为黑顺片、白附片、淡附片、炮附片。由于经炮制的附子毒性大为降低,其临床使用也较为广泛。

1 炮制

11 炮制方法

历史上附子共有 70 多种炮制方法 J,汉代有火炮法,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附子大黄之类皆破解,不畋咀,或炮或生,皆去黑皮,刀刮取里白者”是关于附子炮制的最早记载。梁·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云:“凡汤丸散,用天雄、附子、乌头、乌喙、侧子,皆火唐灰火炮炙,令微坼,削去黑皮乃秤之。”晋代《肘后方》载有炒炭法;唐代有蜜炙法、纸裹煨法;宋代有水浸法、醋浸法、姜制法、盐制法;明代有地黄制法、甘草汤炒法;清代炮制方法趋于简单,辅料减少,以加入解毒或反佐药物和水浸煮为主,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附子的现代炮制方法,其中以甘草、黑豆等为辅料的炮制方法沿用至今。 

现代炮制方法有盐制、漂制、蒸制、煮制、甘草制、黑豆制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附子加工品种有盐附子、黑顺片、白附片;炮制品种有附片 (黑顺片、白附片)、淡附片、炮附片。

12炮制作用

炮制对附子的毒性和疗效具有明显的影响。生附子无强心作用,由于乌头碱类毒性成分的存在,其强心作用不易出现,剂量稍大即可出现心律失常、传导阻滞;但是,乌头碱不耐热,在炮制过程中大部分被破坏,所以炮制后的附片以及盐附子均表现出强心作用,镇痛作用减弱,而剂量过大亦可出现心律失常。附子炮制品的总生物碱含量会下降至原药的 16 19 ,双酯型生物碱的含量只相当于原药 1100 左右 _5J

13 不同加工品种

13 1 生附子味辛、大热,为阳中至阳,火性迅发,无所不到,能破沉阴、散寒邪,阴寒破则阳可回,故为回阳救逆之第一要药。附子又可补壮阳气、温经止痛,治疗诸阳虚证及风寒湿痹痛。古人应用生附子时要求去皮、脐 ( ),去皮是除去黑皮杂质,去脐则是为了降低毒性,便于内服。

132 炮附子将附子置于热火灰中烫制,现代则用砂烫制。火炮的工艺标准是除去黑皮或炮令裂破,勿过焦。火炮的目的是去火毒,减缓刚燥之性,再者加强温经止痛作用,多用于心腹冷痛、虚寒泄泻。故有“生用发散,熟用峻补”之说。

133 黑顺片、白附片采用食用胆巴溶液浸泡、煮蒸而成。黑顺片、白附片通过炮制,毒性随之降低,达到安全用药的目的,临床多用于回阳救逆,散寒止痛。黑顺片药效偏于下焦,用于治疗阳痿、宫冷、水肿、寒泻;白附片药效偏于中焦,用于治疗亡阳虚脱、虚寒呕吐、心腹冷痛等。

2 “药”“毒”关系论述

《淮南子》中记载“天雄、乌喙最凶险,但良医能活人”。清·郑寿全《医法圆通》[6j日:“病之当服,附子、大黄、砒霜皆是至宝;病之不服,参、芪、鹿茸、枸杞都是砒霜。”对于药物本身而言,毒性强弱与剂量大小密切相关,如剂量过大,即使被认为是无毒的药物,也可能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根据规定剂量辨证运用时,即使大毒的药物也不会出现不良反应。药物作用和毒性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换,不加限定地视为某药有毒或无毒,并将其绝对化,既不符合客观实际,也有违于科学。药物的毒性具有普遍性,其“效”与“毒”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其中蕴含着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

21 “药效”“毒性”把握

应当充分重视附子的毒性,同时了解其“药效”与“毒性”的双重属性。在具体用药时,合理采用各种措施消除或降低附子不良反应,在充分保证用药安全的前提下追求最佳疗效J。保存和利用附子的有效成分,去除和避免发生不良反应,把握附子的“减毒存效”与“增效减毒”的问题。附子有不经炮制、煎煮时间愈短、给药量愈大,则毒性愈大、药理活性愈强的规律,把握附子“毒”与“效”的辩证关系对其临床使用尤为重要。

22减毒存效

在附子炮制“减毒”的同时需注意“存效”。一味地强调解毒,制之太过,则药性全失。张景岳云:“制之太过则但用附子之名耳,效与不效无以验也……令人只知附子之可畏,而不知太熟之无用也。”附子经较长时间煎煮后,其有毒成分被高温破坏,而有效成分往往也随之部分流失。随水解时间的延长附子有毒成分含量降低,毒性减小;附子的镇静、镇痛、抗炎等作用也会随水解时间延长而逐渐减弱,甚至几乎消失,而有效成分总乌头碱含量不会发生变化 J

23增效减毒

配伍用药是中医学特色之一,其基本内容“七情合和”与“君臣佐使”理论,附子与甘草的配伍便是增效减毒的体现。张景岳《本草正》曰:“附子之性急,得甘草而后缓;附子之性毒,得甘草而后解;附子之性走,得甘草而后益心脾;附子之性散,得甘草而调营卫。”

目前研究附子配伍用药探索其“增效减毒”的规律较多,通过合理配伍,不仅可以降低附子的毒性和不良反应,还可增强附子疗效,扩大其应用范围。附子配伍后其原有药效作用明显增强,亦存在协同作用,体现了“相须、相使”的配伍关系。附子通过配伍除增强原有药效,还可产生原来单味药物所不具有的新药效,附子和甘草合用其强心升压作用优于单味药,且配伍后产生了单味药物所没有的药效 J

2 4计量把握

在临床上实时地控制附子的使用剂量,是减少毒性作用的关键环节。为了保证药物使用的安全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附子用量应在3 15 g。常有使用大剂量甚或超大剂量附子的报道,亦有善用大剂量附子的医家,但也可见应用大剂量附子发生中毒事件的报道。附子煎煮、配伍不合理的问题,是影响附子大剂量使用的因素。

在一定范围内大剂量运用附子只要方法得当,其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机率则非常小;而且出现轻度不良反应时,有可能也是附子在发挥最佳药效,因此还需要借助现代药理学理论,对其大剂量使用的安全性和疗效进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 王洪章浅谈附子之毒 [J] 天津中医药 2003 20(6O ) 64-65

[2] 陈仁寿,吴昌国,唐德才.毒性本草类纂 [M ] .北京 :人民军 医出版社 2012 761

[3] 张世臣,李可. 中国附子 [M ]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3 170

[4 ] 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M ] 北京 :化学工业 出版 社,2010 177

[5]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华本草[M ]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 出版社 1999 106

[6] ·郑寿全. 医法圆通 [M ] .北京: 中国中医药 出版社 2009

[7 ] 赵军宁,叶祖光. 中药毒性理论与安全性评价 [M ] 北京 :人 民卫生 出版社 2012 611

[8] 徐树楠 ,牛占兵. 神农本草经[M ] 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 出版社 1994 3

[9] 王亭,徐暾海.附子甘草配伍研究进展[M ] .中草药,2009 40 (8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