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成都市金堂县龙泉山脉西麓的原四川锅炉厂,始建于1968年,初名东方红机械厂,为国家在三线建设时期投资建造的工厂,以生产“09”“801”等军工产品为主,1980年后转产工业和电站锅炉,更名为四川锅炉厂。至今厂址内管理良好,秩序井然,成为金堂乃至成都地区最大的工业遗址(超过“东郊记忆”),以宏大的厂房规模和特殊的地势布局为特色,为金堂当地乃至成都市民所耳熟能详。 东方红机械厂兴建的1968年,正处于中国三线建设的高潮时期。三线建设,是在新中国经济水平落后,并在全球“冷战”,美、苏称霸等战争威胁的背景下,由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决策进行的一场以战备为中心的工业转移和经济建设战略,目的是“备战,备荒,为人民”。三线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建国初期不平衡的工业布局,为推动新中国的工业、国防等事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 成都是三线建设的重要阵地,曾安排大小项目数十项,东方红机械厂作为其中规模较大的一个军工厂,在很长时期内为金堂和成都地区的工业和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是成都三线建设中的代表。同时,从全国各地千里迢迢、不畏艰辛前来支援建设的老职工以及其后两代人在其中工作、生活的共同经历,让这座工厂充满了独特而浓厚的地域和人文色彩,形成了特定历史时期的集体记忆。 1968年,第一机械工业部发文在四川筹建东方红机械厂,作为“09”“801”等军工产品的生产基地。勘察队在排除了选址自贡市,与东方锅炉厂合并建厂的最初设想后,对成都市区方圆50公里的区域进行了考察,最终选定了位于金堂县龙泉山西麓沟口的张家沟附近作为建厂基地。 ▲工厂的位置 ▲工厂在成都的选址条件 工厂距离金堂县城(赵镇街道)3公里,距成都市区40余公里,一条省道支线和一条蜿蜒而下的河沟从这里穿过。工厂经详细勘界和规划设计,占地面积约43公顷(根据现状测算),依沟而建,顺溪而上,考虑到了对地形充分合理的利用,注重“靠山,分散,隐蔽”。 按照“单位办社会”的模式,生产与生活并举、并重,实行分区组织和管理。因此,工厂由里向外被划分为生产区和生活区:生产区面积约占60%,其内部主要以分厂为单元划分生产用地及后勤用地,同时在生产区外侧的开阔地带,安排有行政管理区和汽车运输区,以方便对外联系;生活区约占40%,安排住宅和公用设施。 ▲四川锅炉厂现状总平面空间结构 根据国家和工厂的发展情况,可将四川锅炉厂50年的建设历程划分为以下为4个阶段—— 三线建设阶段 1968—1980建厂之初,在国家计划经济力量的组织下,按照军事化管理开展各项建设活动,首要任务是基础工程和临时宿舍的建设,并在机械化程度很低的困难条件下保证了良好的质量,大多沿用至今。水、电、气等动力设施在建厂初期陆续开通使用,不仅满足生产需要,还以福利的形式供应给职工生活,这在当时的成都地区处于领先水平。 公用设施多数由工厂自行设计和施工,在1975年后相继建成并初具规模。它们集中修建于生活区中部,围绕俱乐部和灯光球场形成生活区的公共中心,包括毛泽东思想宣传室、浴室、粮店、肉店、招待所、食堂、百货商店、理发室等。同时,为了保障职工及其后代的稳定延续,工厂建立了全程式的教育机构和完善的医疗机构,包括子弟中小学校、幼儿园和医院。 三线调整阶段 1980—1992七十年代后期,中国的政治经济形势和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转变,“文革”的结束和改革开放使国家经济开始进入上升期,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同时“冷战”趋于缓和,国家对三线建设的战略部署也随之转变为缓建、停建、调整阶段,并逐渐对外解密。为了适应新的社会经济形势,工厂于1980年后转产工业及电站锅炉等民用产品,厂名改为四川锅炉厂。 工厂产品方向的转变和生产规模的扩大,使各大车间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同时根据生产需要,又进行了许多增建。至本阶段末,生产区内的建设量有了较大提高并已接近峰值,达到10.6万平方米。 八十年代以来,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追求与日俱增,加之职工后代的增加,既有生活设施已不能满足职工的新需求。单元住宅开始成为“新宠”并提供给老职工,户型也得到了较大的丰富,厨卫设施齐备。 公用设施的建设更加侧重对物质和精神需求的补充,新建了文艺厅、农贸市场、新百货商店等。 去单位化阶段 1992—2009进入九十年代,尤其是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全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计划经济体制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全国开始出现大规模国企倒闭和职工下岗现象。以改革求发展、去单位化成为工厂发展的新常态,尽管经历过一段时间的兴盛,但依然无法摆脱走向衰落的命途,最终于2008年破产。 在这段时间,生产区内的新增建设较少,生活区也进行了新规划,以应对有限空间内不断增加的人口和新的生活需求。 地方管辖阶段 2009—20182009年,破产后的川锅厂国有资产被北京建龙重工集团有限公司收购,组建为四川川锅锅炉有限责任公司,并于2012年整体搬迁至新厂址。至此,工厂成为遗址,由金堂县人民政府全面接管,并将厂址设立为赵镇街道川锅社区。 在政府的管理下,生产区的利用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原先的单位生产用地转变为社会用地,化整为零对外出租。 实行社区化管理后,工厂的住宅由单位房转变为公房,实行小区化管理。但随着时代的推移,生活区内最后居住的大多都是退休职工,此外还包括一些租房客。 ▲拆除后的医院 ▲拆除中的住宅 遗憾的是,在2016年启动至今的“棚改”工程中,许多住宅以及医院等已被拆除。 “川锅”作为金堂曾经的第一大企业,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国有企业大规模倒闭的浪潮中屹立前行,度过了重重历史难关,在改革中求发展,一直坚守到2008年,成为成都地区少有的几家跨过新世纪的国有工矿企业。“川锅精神”曾是金堂工业行业的代表,体现了国有企业进行自身改革的壮士断腕般的决心和勇气,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社会转型全过程的重要见证和缩影。 部分图片由川锅公司提供 文图/ 邓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