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认识“爻”字:易经内涵,爻与万字符,爻与神,实证与义证

 海纳和皮冬 2018-12-15

“爻(音尧)”这个字,在现代汉语中应该是一个生僻字,估计一些人会望文生义地将其读成“驳”。但稍微了解易经的人,对“爻”这个字就一定不陌生,因为这是易经八卦的基本单位,当然也是易经最核心概念之一。也正因为如此,这个字形非常简单的字,其内涵却异常地博大而精深,不仅实际上承载了整部易经之奥义,而且它也是“文”字之核心结构,进而是文字、文化、文明之母体和基石。

 

 

因此,毫不夸张地说,不理解整部易经,不理解整部中国文化,就很难理解“爻”字。反过来说,不理解“爻”字也很难去理解易经,很难去理解“文”,很难去理解中国的文字、文化、文明。

 

在《说文解字》中,许慎把“爻”当成象形字,认为其意思为交,是错误的。爻不是象形字,其含义的确有交之义,但是绝非象形意义、物理意义上的交,而是一种抽象意义上的交。

 

易经卦象符号实质是数字,关于这一点我们已经做过详细论证,证据在两个方面。

 

从易经的成卦原理来说,每一爻都是计算出来的,都是函数求值得结果,因此也都是一个数值、数字。六爻组成一卦,每一卦也是一个数字(数字组合也是数)、数值。这就是所谓的“算卦”。

 

从考古学资料来看,在春秋之前,卦象就是直接用数字来表示,即所谓的“数字卦”,并不用现在人们所熟悉的阴阳符号。阴阳符号的出现应该是春秋以后的事。这意味着在春秋战国时期,易经历经了一次重大变革,不仅其卦象出现了重大变化,由数字转向阴阳符号,其内容也被混入了“新思想”,即“阴阳五行”说。阴阳五行与易经义理之间存在本质不同和根本茅盾,然而肤浅者却把两者等同。这个问题以后再专文详述。

 

既然易经的每一爻实际上是数,而数本身是绝对抽象概念,是无形的,那么“爻”怎么可能是象形的呢?有人附会说这是代表蓍草的交叉,这几近是对易经的无知。在易经成卦原理中,蓍草本身也是代表数的,也是一种计数符号。易经卦象从来都是“画”出来的,而不是“摆”出来的。只有“伏羲画卦”,而从无伏羲“摆”卦。

 

事实上,最原始的成卦方法所使用道具的可能并非条形的蓍草,而是小石子。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出土了大量装着黑白二色小石子的乌龟壳,学界认为这可能是当时的算卦工具。用乌龟壳摇石子,根据随即蹦出的石子数目的奇偶性来确定一爻。“摇”、“爻”同音,也说明最原始的成卦方式的确是需要摇的,摇一次就是一爻。贾湖遗址的年代最早可上溯至大约9000年前。

 

“爻”字的字形不仅简单,而且非常稳定,现代字形和甲骨文字形并无二致,由两个交叉符号组成。在金文中曾经出现过由三个交叉组成的字形,但是很快就消失了。这意味着三个交叉的字形可能是对爻本义的误读。爻是表示一爻,而非一经卦的三爻。

 

那么一爻为什么要用两个交叉来表示?其内涵究竟是什么?

 

《周易·系辞》对爻有三处解释,分别是“爻者,言乎变者也”;“爻也者,效此者也……爻也者,效天下之动者也”;“道有变动,故曰爻”。指出爻的核心义项在变动、变化。效的义项是以变的义项为基础的,指的是用爻的变化来效法天地自然的变化,非常类似于现代数学中用函数来模拟自然或社会领域里的变化。

 

针对爻而言,变化又具体是什么样的变化?不是别的变化,而是阴阳的变化,实质是数之奇偶的变化。对于阴爻来说,它并非静态地一直是阴,而是时时刻刻可能会向阳爻变化,可能会变成阳爻。对于阳爻也如此,并非静态为阳,而处于变化之中,时刻可能会变成阴爻。用数学的语言来表达就是,数的奇偶性是动态的,奇数时时刻刻可能会变成偶数,偶数也时时刻刻可能会变成奇数。

 

《周易》乾坤两卦爻辞中的“用九”、“用六”很明确地说明了这一点。在《周易》中,所有阳爻都是用数字九来指代,所有的阴爻都是数字六来指代。为什么用九和六,因为九是老阳,六是老阴。所谓的老阳、老阴,就是指具备向相反方向变化能力的阳和阴,老阳会变化成阴,老阴会变化成阳。

 

因此,阴爻并非纯粹的阴爻,而是含有阳爻的因素。而阴爻向阳爻的转化,并非外在地从阴爻跳跃式的突变成阳爻,而是阴爻内部的阴的因素向阳的因素转化,是一个内在过程。阳爻亦然。

 

概而言之,易经的每一爻都是混杂的、动态的。混杂是阴阳混杂、奇偶混杂,动态是阴阳、奇偶因素的相互转化。

 

“爻”字中,交差符号就是表示每一爻都是阴阳并存的,是两者的混杂。交差符号的两画是表示阴阳二因素,或者是表示奇偶二因素,而交差则表示阴阳、奇偶的混杂和并存。

 

“爻”又用两个交差符号上下排列,意在指代变化,且连续的变化。在《周易·系辞》中,也用字的重叠来表达连续的变化,譬如“生生之谓易”,“成性存存,道义之门。

 

前面我们已经指出,中国的“文字”实质包括两套系统两个阶段,即文的系统和字的系统,文的阶段和字的阶段。在字之前,还有一个文系统文阶段。文是以数为基础的抽象符号,只有义,而无声,与语言完全独立。字是在文的基础上,与语言结合而扩展出来的,因此,文是字的母体,字是文的孩子。

 

文系统具体又包括易经、结绳、书契三个子系统。“爻”字就是核心结构是交差符号,而这个交差符号,则在字以前就存在了,是一种有义而无声的文,且源自易经。譬如著名的“万字符”,万字符的内涵实际与爻字同,只是它企图用一个交差来表达阴阳的混杂和连续不断的相互变化,因此它将交差的四端进行弯曲,以表达动态的持续的变化。

 

似乎让人颇为意外的是,更的万字符是出现在国外,而且在很久以前,譬如出现在印度的佛教中,甚至德国的纳粹中。很多人可能认为万字符是外国起源的,然后再传播至中国。与万字符为孪生姊妹的是太极图,也是在字出现之前很早就存在了,而且也后来字化了,就是“申”字,而“申”则又是“神、审、绅、伸”等字的关键结构。太极图在传统上被认为是易经图,但是现在考古学却发现这个图在很古老的年代在外国也已出现,譬如乌克兰就发现了大量的45千以前的太极图。以致现代甚至有人开始认为,太极图不是原产中国,而是外传的。

 

但是,无论对万字符,还是对太极图,在中国之外,没有任何地区和文明能够对这两个符号的含义能够进行解释,而是两个神秘符号,唯有在中国,唯有易经,能够对其进行合理的解释。因此,可以断定,无论万字符和太极图的外形符号产生在哪里,但是它们的义理和内涵都是易经的,是依据易经原理而设计出来的。

 

针对文字和历史的研究,我们之前提出了一个“义证法”,以区别于当今所流行的“实证法”。“实证法”的重心在物理意义上、外形意义的证据,但是对人类文明而言,更重要却是人为赋予的,超越物理和外形的意义内涵。单纯的物理的、外形意义上东西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对于文字和文物,实际上都包括两个部分,形的部分和义的部分。“实证法”强调形的部分,却忽略义的部分,是舍本逐末。因此必须“义证法”来为“实证法”纠偏。

 

“实证”和“义证”的关系,实际就是易经学术史中的“象数”、“义理”关系。象数就是八卦符号的形,义理就是八卦符号的义。历史中已有公断,义理乃象数之本,现有义理后有象数,即先有的义后有的形。

 

值得注意的是,唯有中国文明中,存在对形、义的认知和讨论,其他任何文明压根没有这样的概念。唯有在中国文明中,“意”、“义”是一个独立概念,认为“意”、“义”可以相对形而独立。

 

与“申”一样,爻字的核心结构交差符号,也成为其他字的关键结构,如“文、凶、交”等,不理解爻字,也就很难准确理解这些字。(DYH:道义社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