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氏在对《讼卦》的解读中认为“人受后天阴阳五行之气而成身。受阴气之 多者,性阴险;受阳气之多者,性暴躁。阴阳之气杂乱者,阴险暴躁兼有之。此 气质则然” ®。此即是说,人自有生以来,因所受天地阴阳五行之气的影响,在 性格上多阴险乖离暴躁,而有悖于中和、中节。这势必导致人之争强好胜、损人 利己。所以,刘氏感慨“真阴真阳为先天,假阴假阳为后天。先天成道,后天败 道”气既明于此,则生命之价值究竟何在?刘氏早年在历经大病时而悟平时所 学竟百无一用,遂有志于学道,并经明师指点而悟道。其认为人活着先须穷阴阳 五行之理,以还复本来天理,谨慎地守护好元关正气,日习日善,进而成仙证道。 一、“阴阳会、五行全,仍是浑然天理” 刘氏认为性命之道首在穷理。那么穷究何理、如何穷理呢?刘氏认为:“系 辞传曰:'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性命之道,全在穷理上定是非。穷理者,即穷 此阴阳交合之理耳。先天后天,所争者毫发之间;这边是先天,那边是后天。后 天阴阳,未尝不交,但交而不正,无终有敝。” ®“修道者,欲求永终之事,须先 知敝,能知其敝,则不为邪说淫辞所惑,再求永终之事,庶乎近焉。” ®这里,刘 氏指出性命之道须在穷理上定是非,而其所穷之理不外是阴阳交合中正之理。并 指出后天阴阳交而不正,乃因其不明真假、以假为真而强求其合。 刘氏引《归妹》、《渐》二卦进行对比: 归妹者,交合不正也。下兑泽,上震雷,是泽上有雷也。雷主震动,泽 主平静,以雷惊泽,动挠其静,泽水外溢,阴阳交合不正,归妹之象也。君 子有见于此,知阴阳有真假,作为有是非,真阴阳交,出自然,能以永远; 假阴阳交,出勉强,终不久长。以是欲永终,而先须知敝也。永终者,永于 久远之终;知敝者,知其不正之敝。@ 渐者,徐缓之义。修道贵乎徐缓。徐缓则止于其所,从容不迫,循序渐 进,炼己待时,如卦象少男而配长女。女待男行而后归,此阴阳交合之正,夫妇之真,久则成事,情性如一,阴阳混合也。① 刘氏认为阴阳有真假,作为有是非,真阴真阳相交,出于自然,故能长久;假阴 假阳相交,因不合于中正之道,纵然暂时勉强交合,终究不得长久。此恰如《归 妹》《渐》二卦卦象。《归妹》卦象,下为兑为泽=,上为震为雷《,系泽上有雷, 雷动于泽上之象也。雷主震动,泽主平静,以雷惊泽,而使之外溢,此阴阳交合 不正之卦。阴阳交合不正,则终究不得长久。故其《象》曰:“君子以永终知敝。” @即是告诫世人性命之道需要遵循阴阳中正之道。相反,《渐》卦之“女待男行而 后归”为阴阳交合之正。盖阳上阴下,性情如一,有如夫妇之真,故终得长久。 然则,这里的阴阳究竟为何?它们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刘氏这里主要是 以之喻情性。盖于《周易》而言,阴阳之象,取其至大者为天地,取其切近者莫 过于性情也。“夫本性灵根有昧者,皆因阴阳不和,五行相伤之故。若果阴阳合 ―,五行攒簇,仍是当年囫囫囵囵,圆成故物矣。二物者一刚一柔,一健一顺, 一真知,一灵知,一真情,一灵性。真知具于道心,主刚健,发而为真情;灵知 藏于人心,主柔顺,含而为灵性。真知灵知分离,则健非所健,顺非所顺,刚柔 失节,真情灵性,变而为假情假性矣。真知灵知相合,则健所当健,顺所当顺, 刚柔随时,假情假性,变而为真情灵性矣。” @也就是说,在先天世界,道心人心 和合,真知灵知亦和合,其发而为真情真性;及至后天,道心人心分离,真知灵 知亦分离,其发而为假情假性。再进一步说,在先天,道心含真知,发而为真情, 为真阳;人心含灵知,发而为灵性,为真阴;在后天,道心障蔽,发而为假情; 人心张狂,发而为假性。 另一方面,五行亦有阴阳,且惟五行相合而能性定情忘。其言:“五行者, 金木水火土之五气。此五气在先天,则为元性、元情、元精、元神、元气之五元。 在后天,则为游魂、鬼魄、阴精、识神、妄意之五物。五元具有仁义礼智信之五 德;五物具有喜怒哀乐欲之五赋。五行全者,先天后天,混合攒簇,以五元而统 五物也。龙为阳,主生机,属东方木,在人为性;虎为阴,主杀机,属西方金, 在人为情。五行不和,则各一其性,五元变为五物,五德化为五贼,龙东虎西, 性乱情迷,则为气性妄情,杀气而削生气矣。五行若全,则同归一性,五物变为 五元,五贼化为五德。龙蟠虎踞,性定情忘,则为真性真情,杀气亦成生气矣。” @五行方面,金、木、水、火、土五气在先天为元性、元情、元精、元神、元气 之五元,在后天则为游魂、鬼魄、阴精、识神、妄意之五物。五元发而为仁、义、 礼、智、信之五德;五物显而为喜、怒、哀、乐、欲之五赋。五行全者,五元统 五物;及至后天,五行不和,五元化为五物,五德化为五贼。五行全者,以五元 而统五物,以五德而化五贼。东方青龙为阳,主生机,五行属木,在人为性;西 方白虎为阴,主杀机,五行属金,在人为情。五行和合,则以情归性,以性顺情, 性定情忘,有如木来统金,金来顺木。五行不和,则龙东虎西,性乱情迷,金克 其木,杀机现而生机消。 详言之,即: 震为龙,为木汞;兑为虎,为金始。离为火,坎为水。龙汞出自离乡, 火中出木也,虎始生在坎方,水中生金也。火中生出之本,永为不朽之木; 水中生出之金,永为不坏之金。木本生火,而火反生木,金本生水,而水反 生金,是谓儿产母。古经云:“五行不顺行,龙从火里出;五行颠倒运,虎 向水中生”者,即是此意。人之气性易动,如木汞之性浮,若以元神之火, 煅去滓质,则气性化而真性现,永为不动之性矣。人之妄情至重,如金铅之 性沉,若以精一之水,漆净尘垢,则妄情消而真情凝,永为无情之情矣。不 但此也,气质化则无性火,识神灭而元神常生,情欲消则无淫念,浊精化而 元精无漏。真性现,真情凝,元神生,元精固。性情精神,归于一气,仁义 礼智,归于一信,是谓五行全。五行既全,浑然一中,是谓五行入中央。五 行入于中央,不偏不倚,阴阳混合,是谓金丹结。倘少东没西,丢南遗北, 別寻药料,而欲修成金丹,难矣。诗中关切处,是五行全要入中央一句。五 行不入中央,则五行分散,金丹不结。五行若入中央,则五行一气,金丹自 成,学者可不先明五行乎?® 在此,刘氏取后天八卦中震卦之象为青龙,方位主东方,五行属木,为汞:兑卦 之象为白虎,方位主西方,五行属金,为铅。离卦,方位主南方,五行属火;坎 卦,方位主北方,五行属水。按照五行相生之序,木生火,金生水。然刘氏主张 人之修炼当五行不顺行而应颠倒运,即木自火出,金自水生。盖人于后天世界, 气性浮动如东方之木,故须火以煅之,是以木自火出,性动而至不动;同理,人 之妄情凝重如西方之金,故须精一之水以涤之,是以金自水生,有情而至无情。 不仅如此,“气质化则无性火,识神灭而元神常生;情欲消则无淫念,浊精化而 元精无漏”。如是,性情精神归于一气,入于中央,继而阴阳和合而无所偏倚, 则五行全而金丹成,复归元初也。 因此,会阴阳、全五行不过是使其性情相合,复还其浑然天理之状态。诚如 其所言:“修丹之道,不过调和刚柔,使其健顺相当,性情相合而已。性情相合, 阴阳会、五行全,仍是浑然天理,至善无恶,良知良能,原本之物事,而金丹复 还矣。” ®是故,返还者,不过是由后天之状态返还至先天之状态,使阴阳和合、 刚柔相济、五行相全、性定情忘,回归于至善无恶之浑然天理。 基于此,刘氏批评世之学道者“如世之盲汉,或心肾相交,或任督相交,或 子午升降,或男女采取,或铅汞烧炼,或调和呼吸;如此等类,皆是认假为真, 强求其合,妄想长生,反而促死,其敝最大” ®。盖真阴真阳属先天无形之气, 而心肾之物、任督二脉、子午之时、男女采炼、铅汞烧炼之类皆为后天有形之象。 刘氏批评学道者不明真理、贪恋形体肉身而昧于假阴假阳,殊不知修道只在守其 元关正气。 二、“谨守元关一点正气” 后天世界,阴阳相交,然失于中正之道,故人多性情迁移有咎,以身涉险而 难以前进。刘氏曰:“人自先天失散,后天用事,人心惟危,如坎卦二阴,在于 —阳之外也。道心惟微,如坎卦一阳,陷于二阴之中也。阳陷阴中,道心为人心 所累,而不能振发,全是人心用事,险之极矣。” @盖人自后天用事,先天道心昧 于后天人心。故一方面,人心惟危,如坎卦二阴包于一阳;另一方面,道心惟微, 如坎卦一阳陷于二阴之中。阳陷于阴,即道心为人心所蔽,纯是人心主事,险之 极矣。具体而言: 修道者,明阴阳五行五德之理,使各居其位,如建国建诸候也;使阴阳 调和,五行一气,五德相合,如亲诸候也;五行攒而五德合,万缘俱化,万 善同归,如亲诸候亲万民也。卦体,坎中一阳,居于中正尊位,即道心耳。 道心发现,仁义礼智根于心,万理纷纭,浑然天理,大地里黄芽,长遍,满 世界金花开绽,顺手拈来,俱是灵药,亦如水流地上,无处不通。® 这是借《比》卦卦象以论道心人心之关系。盖比者,亲也。上坎水H,下坤地SE。 地上有水,是以水润万物;水行地上,故流通无碍。卦象九五一阳,居于中正之 位,受群阴比附。刘氏有见于此而悟人性命之理。刘氏认为九五之阳,居中守正, 即人之道心。道心发现,仁义礼智显现,诸德各归其位以比附此心。故阴阳和顺, 五行一气,浑然天成。有如王行天下,万缘俱化,万善归源,万民往归。遂明其 爻辞“显比;王用三驱,失前禽,邑人不诫,吉” @,此是以用比之道以言由后 天世界人心用事的状态返还至先天道心无为的状态。 果能如此,即是身处险中而能止于险。其言: 能止于险,则人心渐消,道心渐生,可以处险,可以出险,而不为后天 阴气所伤矣。辞曰:“蹇利西南,不利东北”者,正处险出险之诀。西南属 坤,虚极静笃之乡,虚极招实,静笃则动,先天之气自虚无中来,道心发现, 人心自退,乃生我之处,故利。东北为艮,阴气剥阳将尽之方,阴气剥阳, 顺其所欲,人心用事,道心将亡,乃死我之处,故不利。® 在此,刘氏以蹇卦为后天中保先天之卦而警醒世人止于人心,复还道心。蹇卦卦 德上坎险H,下艮止三,乃止于险中之象也。要之,其下卦为艮,艮者止也,能 止子其所当止之处,则人心消,道心生,必能出险为安,而不为阴气所伤。故其 辞曰“蹇利西南,不利东北”,盖西南坤位,虚极静笃之地,阴极阳生,故先天 真一之气自西南而来,道心于此生,人心自此退,故利。东北艮位,阳之极也, 而阴始生,以阴剥阳始于此也,如此下去,则人心用事,道心必至剥尽,故不利。 为人处世,当须趋吉避凶,而其要则在复还已失之道心,止其张狂之人心。 故,刘氏以性命为人生之大事,“期必复见当年完完全全一个事物而后已” ®, 并教人明阴阳五行中正之理,以达于先天之道心,而止于后天之人心。并进而认 为人生之价值在于正定其位,亦即是谨守其元关正气。详言之: 命者,先天祖气。能正于位,则所位者正,以渐而入,以明而行,仁义 礼智根于心,四象和合,五行擴簇,气足神全,而命凝矣。凝命之道,全在正位工夫。不能正位,是不知元关,不知元关,便不知命,不知命,而着空 执相,认假为真,入于旁门曲径,不但不能凝命,而且有以伤命。命为先天 正气,命即是正,正即是命,正位者,即是谨守元关一点正气,文烹武炼、曰乾夕惕,不使有些子客气杂于鼎炉之中,不正而必期其正,不凝而必期其 凝,由勉强而归自然,由散乱而复整齐,一正位而凝命之功尽矣。① 刘氏以命为先天祖气、正气,在此基础上以凝命之道为正定其位,亦即是谨守其 元关一点正气。具体言之,刘氏认为能正于其位,则五德显发,四象和合,气全 神足,命始凝矣。其认为人之不能正位是因其不知元关,而不知元关则难免“着 空执相”、“认假为真”,入于旁门左道而不得正途,此必不能知命、正命。是以 欲正其命,则必谨守元关正气,通过文烹武炼的功夫,正定其失正之位,除去身 中杂气,渐由勉强归于自然,渐由散乱复其齐整,终必德至道凝。 因此,由假还真必须渐次进行。具体言之: 但复之虽能无咎,其道有功力,有次序,渐以复之,不能遂复,即复之, 亦不能坚固,必先炼己持心,待时而动,是以反复其道,七日来复也。反复 者,颠倒逆运之义。七日者,阳火之数。人之性情和气,阳火也为真;人之 客气躁性,阴火也为假。真者全生,假者伤生。反复其道者,先返此火, 复归于真火,七日而阳火生,阴火灭,虚极静笃,黑中有白,先天之气,自 虚无中现象,渐采渐炼,还丹可结。但是道也,非知之艰,行之维艰,知之 尤贵于行之。若知而不行,犹如无知。有攸往而下手速修,必自一阳,而渐 复至于六阳纯全,其复之亨利为何如耶。® 刘氏以人之性情和气为真,以人之客气躁性为假,并且认为真者全生,假者伤生。 又以人之性情和气为阳火,而以人之客气躁性为阴火,认为修道须由其假火返为 真火,使阴火灭而阳火生。但此绝非一日之功,须“七日来复”。盖此之七曰绝 不可将其机械地理解为时间上的七天,要之,“七”乃少阳之数,刘氏在此便是 以七为阳火之数。其返复之道,就是由复卦之一阳潜生于五阴爻之下而渐次历经 复、临、泰、大壮、夬、乾,之后六阳纯全方得其真火。此时,即是虚极静笃, 先天真一之气得以显现,渐采渐炼,自一阳来复渐至于六阳纯全,终至结丹得道。 如此,便由守元关正气以保道心之不失而进至于还元返本。而还元返本则须 借助逆运之道。而这就涉及到了修炼过程中的顺逆之道的问题。“河图自中而生 阴阳五行,即生人顺生之道也。河图五行,阴阳相合,一气浑然,即生圣逆运之 道也。逆运非返还之谓,乃逆藏五行归于中黄太极,复见父母未生以前面目耳。” @具体言之: 何为顺?顺其造化也;何为逆?逆其造化也。顺造化则生人生物,生老 病死,轮回不息;逆造化则成仙成佛,不生不灭,寿同天地。凡人自父母成 胎,生身以后,二八数足,交于后天,内而七性六欲迷其真,外而万缘万事 劳其形,认假为真,以邪为正,以苦为乐,顺其所欲,无所不至,将本来精 气神三宝,消化迨尽,将原有圆明真性,全然昧却,不到咽喉气断之时,不 肯休歇,以故生生死死,万劫沉沦,所谓阎王不呌,自投其死也„若是大智 慧人,逆运造化,不为造化所拘束,不为阴阳所陶镕,不为万物所牵引,不 为万缘所牵移,在大火里栽莲,泥水中拖船,借世法而修道法,依人道而全 天道,将历劫根尘尽皆拔去,把后起客气一概扫无,命由自主,不由天主, 复还当年乾元面目,躲去轮回,超出三界,为金刚不坏之物矣。® 在此,顺逆皆就其造化而言,顺此造化者,生人生物,而有生老病死,未能脱于 轮回;逆此造化者,成仙成佛,而无有生灭,乃能与天地同寿。人于后天,二八 数足,之后,昧于七情六欲,劳于万缘万事,是以耗尽本来之精气神三宝而全然 不知。而逆运之道乃不被阴阳造化所拘限,不被万物情缘所牵引,乃跳出人之情 欲,如在火中栽莲,泥中拖船,借世法以修道法,复其天道良心,是以超出轮回 之道,复见其乾元面目。可见,顺其人心人欲,则为人;逆其人心人欲,则为仙。 基于此,刘氏明确批评了那些以逆运之道为心气下降,肾气上升,或运气后升前 降,或还精补脑,或闭气定神,或采阴补阳为逆行,或男下女上为逆行之类的误 解。其言:“虽云逆行,其实是顺理而行,乃逆中之大顺,因其与常人所行相反, 故谓是逆。旁门曲径,惑于逆之一字,而遂在肉皮囊上,万般作为,到底落空, 岂不愚哉!” ®是以,刘氏修真之道,乃逆中有顺,且不着于外相。 刘氏评价此顺逆之道: 一自暗而出明,一自明而入暗,所争者,顺内顺外耳。顺在内,则妄念不生而心诚,诚则能明矣.顺在外,则物欲所蔽而神昏,昏则失明矣。内顺 者,逆道也。外顺者,顺道也。逆则生明而明通;顺则诛明而明晦。顺逆之 间,明之得失系之。修道者,可不知其顺中用逆之道乎? ® 在刘氏看来,顺逆之道一则由明入暗,一则由暗入明。具体言之,刘氏以道心为 内,以人心为外。认为顺其内之道心而逆于外之人心,则妄念不生而心致诚,诚 则明矣;顺其外之人心而逆于内之道心,则物欲障蔽而神智昏,昏则暗矣。是以 顺逆之间,人仙分途。 三、“日习日善,立登圣基” 既然成仙与做人只在顺逆之间,则何人可成仙证道?刘氏认为人人皆可成仙 证道。盖因人人皆具成仙证道之“种子”——先天真一之气。具体言之: 道者何?即太乙含真气,不假作为,从容中道,真空妙有,至善无恶之 谓。至善无恶,则是善之极,无渗漏,无内外,无人我,无修证,无配对, 一灵真性,炯炯不昧,非色非空,即色即空,非有非无,即有即无,色空如 一,有无不立,纯是天机,绝无人机,生气常存,虽有仁义礼智之性,而无 仁义礼智之形,不仁而至仁,不义而至义,不礼而至礼,不智而至智,即仁 即义即礼即智,一善可以该四德,一气可以该万法,更何有五物五贼之滓质? 此所谓未生出者也。未生出者,天真在内,未散于外,即本来面目,即圣贤 种子,即仙佛怀胎。这个面目种子胚胎,人人具足,个个圆成,处圣不增, 处凡不减,圣凡同途。② 在此,刘氏以道为太乙真气,认为此气最真,行持中道,空而不空,色空如一, 至善无恶,纯粹先天之生机,而无后天之滓质,是以虽具仁义礼智之性而无仁义 礼智之形。刘氏以此气为人之内在天真,是圣贤种子、仙佛所怀之胎,而尚未散 于外者。认为既人人具足此种此胎,则人皆有成仙证道之可能性。这是从根本上 肯定人人皆具仙佛之根基,人人皆有成仙成佛之依据。并且认为,此心乃人皆有 之,圆成无缺,且圣凡一致,然则何以后天有差?其言: 九四,在阴极交阳之际,否中藏泰,生机又现,无命者而又有命矣,人 之健德,天命之良心也·此心人人具足,个个圆成,处圣不增,处凡不减, 但为气质所拘,人欲所蔽,以苦为乐,不肯回头耳·若肯回头,天良发现, 一善可以解百恶,立登道岸,有咎者即可至于无咎。是道也,虽凡夫俗子, 知而行之,灾变为福,刑化为德,畴离祉乎。此阳生而即能不否也。® 刘氏借《否》卦九四爻为上卦之首,下临坤卦,乃阴极交阳之际,故此时生机显 发。刘氏以此生机为人之健德,天命之良心。认为此心人人具足,圣凡相同,但 为气质所拘而不得彰显。一旦天良发现,一善解百恶,当下证道。因此,刘氏认 为纵然是凡夫俗子,只要明理行道,则可使灾转为福,刑化为德,而不远乎福祉。 是以,虽处于否卦之境而能独善其身者也。 因此,刘氏指出世之圣愚,惟在于有志无志上下功夫罢了。其言: 小畜者,言其畜之寡也。柔巽畜健,虽刚亦柔,其畜不大,其行不远. 履者,言其不下处也。悦于履健,虽柔亦刚,其志能专,其行自力„盖小畜 之健在内,真阳未伤,为上德之人。可以有为者,乃以小而畜,浩气不振, 甘居卑下,自暴自弃,坐观成败,必至阳极而阴潜生,吉中而凶,暗藏刚为 柔钤,有能者归无能矣。履之,健在外,真阳已亏,为下德之人,系无能为 者,乃能悦于履健,以己求人,从容进步,久于其道,不即不离,必至自近 而可达远,自卑而渐登高,柔得刚济,无能者亦有能矣。然则修真之道,不 论人之才德高低,只论其有志无志耳。无志,虽才人智士皆所不能;有志, 虽愚夫愚妇,俱能为之。所谓“悟之者,立跻圣位;迷之者,万劫沉流”也。 ② 刘氏在此通过对比小畜卦与履卦进行了详细说明。小畜卦,上巽=为柔,下乾= 为健,卦德以柔育健,虽刚亦柔,故其畜必不大,其行必不远也。而履卦,上乾 =为健,下兑=为悦。卦德悦于履健,虽柔亦刚,故能专一其志,自行其力也。 盖因小畜卦,健在内,真阳未伤,为上德之人。然刚健之德处柔巽之下,浩气不 得振发,其可为者甚小,且阳极生阴,吉中生凶,必是不自进取,坐观成败,是 以有能者终归无能矣。而履卦则相反,履之上卦为乾=,主刚健有为于外,其真 阳已亏而为下德之人。然其悦于履健,从容进取,不弃不离,终可由卑下之地进 至于高处,是以无能者终必有能。由此,刘氏指出修真之道不在人之才德高低, 而只论其有志无志也。无志,纵天之英才亦不得证道;有志,纵愚夫愚妇亦可成 仙。是故,刘氏曰:“盖身心性命之学,人人有份。回头是岸,立登圣基,是在 人之能信能习耳。果能信之习之,日习日善,必将习于至善无恶,浑然天理地位 矣。人何乐而不习善者哉!”® 生命短暂,然其价值即在于用短暂有限的生命去实现向先天至善的回归。 “夫人当先天未失之时,纯是天真,如国家太平,虽有智士良将,无所用之。及 交后天,六贼作祸,七情猖狂,如国家有事,群宼作乱,若无刑杀剿除之道,不 能反危为安,故金丹有为之道,煅去后天一切滓质,不使有纤微之疵,留于方寸 之中,期必复见当年完完全全一个事物而后已。”®刘氏在此以治国为喻,认为治 国与修身可同理互参。国家有乱,则民受其灾殃,而人心迷乱则必身受其扰。国 家尚且希望致其太平,以使民安乐祥和,此国之价值;至于人,则是还复先天未 失之时,煅尽后天渔滓,还原本心本性而己。
|
|
来自: 太阳当空照917 > 《E刘一明易学生命哲学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