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化底蕴成篇 所有的文化底蕴材料都是一株开在子夜的向日葵,有着对光明的憧憬,却无法见到阳光。如何把它们从历史的暗夜移植到现实的土壤,让他们在暖风下自由追逐太阳的轨迹,灿烂成耀眼的彩虹,晕眩读者的眼睛,这需要底蕴成篇,让底蕴材料表达一定的主题。 文化底蕴成篇,我们可以先对优秀的文化底蕴类文章进行“脱壳”手术。所谓“脱壳”,就是将一篇文章脱去语言的外壳,留下思维的内核。比如《菊花飘香的时节》,脱去语言的外壳后,留下的就是主题、结构(小标题)、片断、人物等作品的主要要素。 优秀的文化底蕴类文章在成篇的时候,一般是综合运用文化底蕴材料,表达式为:名人+名事+名言+主题。主题是最重要的,一切文化底蕴材料都要围绕主题选择。 主题可以放在段落的开头,作为中心句形式呈现。如高考优秀作文《好奇心》片断: 我好奇我的身世(主题)。主人深知自己正遭受着千万人的唾骂,好一句“狐媚偏能惑主”,好一句“一将功成万骨枯”。但是,好一个武则天,生前要一鸣惊人,身后还要再鸣惊人。自古碑者,或歌功颂德,或说罪道过;或洋洋千言,或寥寥数语;或意境平浅,或深刻隽永。唯有我,一个字也没有。主人立下我,是怕承受更多人的唾骂,所以给自己留下一个书写罪状的平台。还是你觉得中华上下几千年的历史都承栽不了你的辉煌? 主题可以放在底蕴材料之后,如高考优秀作文《在自然中生活》片断: 他耕耘在心灵的田野,自然洒脱。一杯香茗,沉浮的茶叶便是他动荡一生的形象演绎他轻呷一口。闭目在清幽的柳影中。从此,回归田园的五柳先生成了世间最幸福的人。秋日南山的风姿,篱下秋菊的神韵,远胜过折腰所得的五斗米。那僻静的山村,使人与自然相交谐。流憩于山野,感受南山的秀伟,在江流中棹孤舟,横绝天下奇观,就连回归山村的路途,也有了武陵人寻幽的奇趣。于是,辛勤耕作的你,在如水的月光中吟出了“带月荷锄归”的佳句。 在自然中生活,无心出岫的云抚去了你人生的不如意,清新的雨擦拭了官场的泥淖。(主题) 主题也可以表现在文章的论点里,或隐藏在整篇文章所叙述的故事里,或融在文章的叙述议论抒情之中等等。总之,底蕴材料是为表达自己的主题服务的,所以文化底蕴成篇的键是:文化底蕴材料+主题 文化底蕴材料这株开在子夜的向日葵,在主题的太阳光下,终于呼吸鲜活的空气,开始展示由东向西追逐光明的轨迹。 文化底蕴材料是没有年轮的树,永远不会老,依偎在主题的天空下,自由生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