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第七十二章: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

 爬虫爱书 2018-12-15

第七十二章

原文: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无狎(xiá)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直 译 :

民不畏威,(当人民不畏惧威胁时,)

则大威至。(则大的威胁就要到了。)

无狎其所居,(没有止境戏弄自己的居所,)

无厌其所生。(没有厌足让想要的事情产生。)

夫唯不厌,(因为不肯厌足,)

是以不厌。(所以永远不会厌足。)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因此,圣人自心明知,不自立我见。)

自爱不自贵。(自重珍爱,不自以为贵。)

故去彼取此。(所以,去掉那些有为造作,而取这个无为清净。)

《道德经》第七十二章: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

当人民不畏惧威胁时,则大的威胁就要到来了。

许多时候,不是人们不惧怕威胁,是因为人们不了解威胁的厉害,或者根本就没看到威胁的存在,所以,才敢毫无顾忌,胆大妄为。

世上一切事物的出现都不是偶然的,都在前因后果的互为承继中。人的行为也是如此,无论是好还是坏,因怎么种果就怎么收。每个人做任何事,都不能只图一时的快意,不要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应该十分清楚自己所做事情的性质,看到后来将会产生的结果。因为因果规律是天地万物的运行规律,有为的业因一旦形成,天王老子也挣脱不了它的制约。

如果人不克制自己的行为,不该说的话硬是要说,不该做事决意要做,不能占有的财物一定要贪图,不能尝试的东西非得要享用,后面的危害和灾祸必然会跟随而来。

人越是不惧怕威胁,将要面临的威胁就会越大。

没有止境戏弄自己的居所,没有厌足让想要的东西产生。因为不肯厌足,所以永远不会厌足。

无狎,无故狎侮,不停戏弄。

所居,人的安居之所。大到可以指天地虚空,小到可以指身体心念。人人都有自己的居住环境,从宇宙世界到国家城市,再从村落林泉到房舍身心,都是我们现有的寄居之地。

抛开大的层面,我们可以先从个人生活中的现象来进行分析。无狎其所居,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肆意改变生活环境。譬如:滥开滥采,滥砍滥伐,滥毁滥建,滥排滥放。以及其它各种破坏自然生态的行为。

第二,不断改变居住条件。在安榻这一块消耗巨大人力和财力,迁徙移居,更换住地,添置多余房产,反复进行装饰等等。

第三,随意变更经营行当。离开熟悉的职业,舍弃所学的专长,这山望见那山高,换来换去,不但身心疲惫,还终无看家之术。

第四,任意作贱和玩弄自己的身体。其行为又有如下之嫌:1、利用身体造作罪业,连累身体受报。2、为取得财物超负荷运转,糟贱健康。3、鲁莽行事,给身体造成创伤和危害。4、暴饮暴食,贪图口舌之快,导致身体病变以及缩短使用寿命。5、纵欲贪淫,追求高精神享受,快速消耗现有福报,让魔障有机可乘。6、修改身形和容貌,反复折腾肌体,破坏自然命式。7、厚养身体,进行大量滋补以及外表贲饰,给身受增加重负和业累。8、好逸恶劳,避苦就福,加重久后的病苦和灾难。

第五,不明生命的终极任务,找不到可依的精神支柱,恣意妄为,让身心在生灭无常的人、事、物上到处乱住,最终落得居无定所的结局。

无厌其所生,是指人们让从来不知满足的心念、语言和造作行为连绵相续,不断产生,从而形成世间现象的往复循环。人们贪图享乐的妄想心从来就不会厌足,开口闭口之间你来我往的雌黄不穷,对物质财富的追求也没有片刻的停止。当产生了某种想法,汇集了某些因缘,就尽力用行动去将理想变成现实,以达到能够拥有、可以受用的目的。人就这样,不厌其烦的让身心一生再生,自始至终都沦陷在生生不已里。只知道贪著出现的生相,不知道反观失去的灭情。只在意暂生的快乐,不接受即逝的沮丧。人们哪曾想过,生灭是互依互存、不可分割的,求生就是求灭,生灭到了最后其实平等无异。所以,凡夫生活的最大特点是只见有生,不见有灭,执取随生,忽略随灭。

一个人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死亡的命运。人需要利用生活来解脱生命,而不是利用生命来享受生活,恰恰正是因为享受才对人的生命构成了威胁。人的生活道路上时刻都充满着危险,说得更残酷一点,庸人都是一步步在走向黑暗,奔赴死亡。人们生活的唯一出路,就是趁还有智慧和能力时,利用现有的本钱来解决生死的长久问题,力求做到一劳永逸。

但是,大部分人都像寒号鸟,白天陶醉在安乐之中,当夜幕降临、寒冷逼近,就在那里哀嚎:“啊,冷死我了,明天一定要筑窝。”可是当太阳一出来,它们又只顾享受阳光的温暖,将筑窝的事忘得一干二净,最后等待他的只能是活活被冻死的悲惨结局。

人的生命本来就是永恒的,之因为执著假相、紧抱贪欲,耽迷在享乐的虚妄中不肯出来,才造成了流转生死的苦恼。大道的本体就好比是一个安全的家,只要人舍得放弃流浪乞讨的生涯,愿意抛开各种物欲的贪求,就可以避开危险,安然返回家中,自得清净之乐。所以,没有什么比追求大道更重要,更有价值,更具有长远实际意义的事情了。

人需要增长智慧,认识自我,看懂生命,了解大道。唯有建立了正确的生活理念,找到了无误的生命方向,才知道真正的足够在哪里,什么是止于至善。

《道德经》第七十二章: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

本章总结

本章以因果原理为基础,首先告诉人们现实生活中随时都面临着巨以大的威胁,而这些威胁正是因为人们不惧怕威胁,我行我素,随心所欲所招致的结果。实际上,每个人都同威胁紧密难分,任何时候都有可能与威胁正面邂逅,只不过在事情大小或时间迟早上存在差别。人人都在有为的造作中,个个都要品味自酿的酸甜苦辣,这是人间百态因缘法的普遍规律。

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这一句几乎概括了每一个凡夫生活的全部动态,同时也包含着他们生命的所有意义和乐趣。人们永远都在做着一件事情,那就是营造居所,把弄玩偶。为什么称无狎?为什么要用无故狎侮,不断戏弄来形容居所?因为居所根本就不用营造,没有丝毫必要去为它操劳和付出心血。究竟说来,甚至所谓的居所原本就不存在,那只是人们凭空假设的一种东西。即便是被认为存在,它也没有自己的实际性体,就好像树的影子一样,看似有其实无。由于人们长期的执著和贪欲,造就了一个业力的居所假相,使人们在沉迷中被这个假相束缚得不能动弹,认虚为实,弄假成真。因此,一切用心来经营居所的行为,都是徒劳无益的多此之举,终不可为。

人们总是不厌其烦地在生生相续中周行。如果天下万物只生不灭的话,那么,世界早已物满为患、不再有用。反过来,如果天下万物只灭不生,世界又早已枯竭衰亡、毫无趣味。可见,生灭是一种具有活性的往返现象,同时它又拥有天然的平等特性。

但是,万物并没有各自独立的生命本体,包括天地在内,它们为什么又能如此有序的运动呢?因为它们处在一种巨大的动力中,被道所左右。道永远是活灵活现的,真心非生非不生,凡夫随妄心所流转。也就是说,道既能产生万物,又能主宰万物,只不过要求人的这颗心在清清楚楚中生,在明明白白里灭。说穿了,就是人应该觉悟,不要稀里糊涂迷于现象,贪图生乐,忍受灭苦。当人心明了的时候,自然懂得求其所生的行为,全都是枉费心机。站在道恒常不变的角度来感悟这些不断灭去的事物,就会从中发现这些留不住的东西俱不实际。

不管是从身体还是到意识,自认为的我都是假我。恰恰是因为有一个谁盗用了真我的身份,才会嗜欲成性,毫无顾忌。他不但令心到处乱住,还对各种居所侮弄不止,折腾不已。让从来不知满足的妄心频频滋生,引发人的行为交相迭起,连累不断。这正是见解错综、自贵其身,不懂自我珍爱,不明真心本来具足的愚昧之举。

从第十三章的“贵大患若身”,到第十五章的“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再从第二十章的“人之所畏不可不畏”到本章的“民不畏威则大威至”,都说明了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充满着威胁,面临着危险,这绝对不是故意吓唬人的说辞。由此证明,做人在任何时候都必须谨小慎微,严于律己。当然,更主要的还是应该去认识自我,了知本心,求证大道。人只有到了那时,才能解除一切后顾之忧。

个人广告:欲了解我的“财富自由”种子,请到我的主页

《道德经》第七十二章: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