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群讲汉代风云人物之项羽07:自毁长城
[画外音] 在前面的节目中,王立群教授为我们讲述了项羽在追随叔父项梁的反秦斗争中屡建奇功。项羽正是靠着他所向披靡的勇气,在秦末农民起义中节节取胜,取得了西楚霸王的统治地位,最终登上了权力的顶峰,这无疑也显示出了项羽的王者风范。可是后来项羽却抱着“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蛮力而一意孤行,尤其是在鸿门宴上放走了刘邦,显示出了其政治幼稚。更让人感到不解的是,在与刘邦争霸的关键时刻,荥阳之战前项羽竟然弃用了他的重要谋士范增,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回事呢?项羽为什么要这样做呢?项羽究竟是一个具有怎样性格的人呢?
我们今天要探讨的是,项羽为什么会在政治上跟军事上犯下那么多的错误,换句话说,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他在政治上、军事上犯了那么多错误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主题。有关项羽的故事中间,流传至今还活跃在我们口语之中的成语非常多,比如说我们讲到项羽的英勇善战,大家马上会想到破釜沉舟。如果我们今天讲到,想到这一场酒不好喝,那我们想到这场酒是鸿门宴。我们今天再讲一个和项羽有关的、非常有名的一个成语“沐猴而冠”,“沐猴”是一种猴子,“冠”就是帽子,“沐猴而冠”的意思就是猴子戴帽。这是一句骂人的话,猴子戴帽的意思是什么呢?表面上看起来像个人,实际上不是个人,这叫“沐猴而冠”。这个著名的成语也出自《史记·项羽本纪》。这个成语是怎么来的呢?是项羽到了函谷关之内,他主持分封了十八路诸侯王,自己封为西楚霸王。然后项羽呢,在关中他做了两件事,一个是把投降的秦王子婴给杀了,另一个是他放了一把火把秦朝的咸阳的宫殿给烧了,这一把火据史书记载是烧了三个多月,然后项羽准备东归了。因为项羽把自己的西楚国的国都定在彭城,就是今天江苏的徐州,所以他要从陕西返回徐州去。当他要走的时候,就有一个人,这个人历史上没有留下来名字,史书记载只写了两个字叫“说者”,就是游说他的人叫“说者”。这个人给项羽提了一个建议,说关中这个地方太可贵了,说你不应当东归到彭城去,说你应当在哪儿呢?你应当在陕西,在关中建都。我们知道陕西这个地方有一个很大的特点,陕西是一个大盆地,整个陕西省是个大盆地,陕西的四面全是山,四面有四个重要的关口,东边和河南交界的函谷关;南边是湖北交界的武关;西边,陆游有一首很有名的诗,其中提到“铁马秋风大散关”,它是大散关;北边是箫关。所以陕西这个地方四边是四个关口,其他地方出不来。所以自古以来陕西有一个别名叫“四塞之地”,“塞”就是瓶塞,四塞之地。这个地方可以建都,你在这儿建都,你要称霸天下非常容易。项羽一听有道理啊,但是,这个时候项羽再一看,整个咸阳的宫殿已经叫他烧光了,他又觉得没法待了,他就没有听这个“说者”的意见,就把这个“说者”给打发走了。这个“说者”一出来感觉很遗憾,就说了一句话,他说人们都说,南方的楚国人是沐猴而冠,果然。这句是什么意思呢?人家都说南方人是猴子戴帽,看起来像个人,其实不是人,你看看项羽,果然是这样。这个“说者”就是说他自己心中的一点感慨,但是有人马上打了个小报告,把这个话告诉了项羽。项羽一听这还了得,骂他是沐猴而冠,就下令把这个“说者”抓起来。抓起来怎么办呢?烹,这是一种很残酷的刑罚,一个大锅,水烧热,把人在里面活活地煮死,烹。这就是“沐猴而冠”这个成语,这个成语有许多令人深思的地方,本来这个“说者”既然历史上没有记载他的姓名,应当说他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小人物提了个意见,你采纳也罢,不采纳也罢,其实有两种态度,一种态度就是很豁达,就是即使说骂他是“沐猴而冠”,哈哈一笑就完了。另一种意见就很计较。
这里我们不妨做一个对比,因为项羽是跟刘邦争天下,我们把刘、项两个人对比一下。刘邦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就是我们今天还要讲到的。刘邦手下有一个大臣叫周昌,这个大臣是刘邦手下的御史大夫,这个御史大夫在汉代的职位相当于副总理的职位。他有一天去向刘邦汇报工作,刘邦正在拥抱着戚夫人在亲热,这个戚夫人是刘邦最宠爱的一个妃子。周昌进去汇报工作一看见这个场面,很不好意思,周昌转脸就走。这个时候刘邦也看见周昌进来了,他就把戚夫人放下来了,就赶上去。赶上去以后,刘邦就做了一个今天叫我们看起来很不雅观的动作,他就按着周昌的脖子,一按,当皇帝的按着一个大臣的脖子,大臣不能硬着脖子,就弯下腰来,刘邦就顺势一骗腿骑在了周昌的脖子上。这叫我们今天看起来很不成体统,一个国家的最高领导人一下子骑到一个副总理的脖子上去,这个很不像话。但是作为刘邦来说小菜一碟,刘邦这类事太多了。骑上去以后,刘邦就问周昌,他很得意啊,骑到人家脖子上很得意,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君主呢?这个周昌回答了一句很重的话:“陛下即桀纣之主也”,他说你就像夏朝那个亡国之君夏桀,像那个商朝的亡国之君商纣王,说你是这样的亡国的暴君。这个话很重,这个话要说到项羽的头上,项羽恐怕又是一个字,烹。但是刘邦怎么办呢?刘邦一骗腿下来,哈哈一笑,放周昌走了。就是刘邦比较豁达一点,项羽就很计较。当然,在我们在评价这个事情的时候,也要看到项羽这个人非常自尊,你稍微伤了他的自尊的话,那他是绝不会放过你的。这个“说者”他提了这么好的一个建议,落了这么样的一个下场,原因就在于他犯了项羽的大忌。
[画外音] 项羽在处理“说者”给他的建议时,面对“沐猴而冠”的说法,竟然烹杀了那个无辜的“说者”。这里项羽给人的印象是小肚鸡肠,不能容人,这与他在战场上的刚毅豪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那么,项羽究竟是一个怎样性格的人呢?项羽的性格对他的事业究竟有着怎样的影响呢?
这些原因我觉得和性格有关,因为性格就是人啊,一个人的性格可以成就他的事业,一个人的性格也可以损伤他的事业。项羽的性格中间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过于自信,当然我们这个过于自信是口语,如果我们换一个比较文雅的词叫什么呢?“刚愎自用”。项羽太自信了,本来自信是一个优点啊,一个人如果没有自信,他什么事情也完不成;因为有自信,你才能用百折不挠的勇气,去克服你在实现你人生目标过程中间的所有的困难和障碍。所以,没有自信是不行的。但是如果你的自信过了头那就坏了,自信过了头就成了谬误了,就是刚愎自用。项羽的刚愎自用的失误就是失察、失人、失态、失信,我们逐一来说。我们先说失察。因为项羽不是个一般的人物,他是西楚霸王,他是一个军队的主帅,换句话说,他是西楚国的一把手。所以,你作为西楚国的国君,或者说你作为当时诸侯联军的盟主,你有一个重大的任务,就是你要善于考察和观察你手下的人,哪些人可堪重任。我举一个例子韩信,韩信开始是跟着项梁,项梁死后是归了项羽,他在项羽手下。他对自己在项羽手下他有一段很伤心的话,就是我侍奉项羽,“臣侍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这是他很伤心的一句话,这个意思是什么呢?我在项羽的手下的官位最高的不超过郎中,我的任务就是执戟,拿着一个武器为项羽站岗放哨,我做了这么一个官,言不听,计不用。按我们今天的说法,在这样的情况下韩信的价值得不到体现,他的人生价值得不到体现,所以韩信跳槽了。韩信这么一个军事天才,我们在上一集讲过了,楚汉战争所有的军事人物,作为一流的军事天才的只有韩信和项羽两个人算得上,刘邦只是二流的。韩信向项羽提过什么建议我们今天不知道了,但是据我们对韩信的判断,韩信给项羽的建议不会是毫无价值的建议。但是项羽听不进去,为什么?项羽太自信了,他只相信自己,这么一个站岗放哨的卫兵向他提建议,他能放到眼里吗?所以这就失去了一个军事天才,这就是他刚愎自用给他带来的一个致命伤。
第二,失人。如果我们熟悉楚汉战争的历史的话,我们就会发现一个非常明显的现象,刘邦手下谋士特别多,大家掰指头算算,你看刘邦手下谋士多少,张良、陈平、萧何,这是一流的。那二流的就不说了,还有那些草根、草民,他的谋士特别多。反过来你看项羽,项羽手下谋士有谁?大家只知道一个年七十好奇计的范增,项羽手下没有谋士。大家可以考虑一下,为什么项羽手下没有谋士只有一个范增?为什么没有?这个其实和他的刚愎自信太有关系了。项羽按我们今天老百姓的话来说,就是这个人的主意太大,主意太大就是他的主观意见太强了,他不需要谋士,什么事情都是自己做主。我们前面讲过鸿门宴,决定第二天消灭刘邦的是谁呢?项羽,决定撤销第二天军事行动的是谁呢?项羽。他和谁商量过?他召集过会议吗?他和别人商量过吗?连他最信任的范增他商量过吗?一个都没有,所以项羽不要谋士。这样,使他失去了一大批为他出谋划策的人,这就是他刚愎自用第二方面的恶果,失人。第三,失态。失态就更明显了,如果我们翻翻《史记》、《汉书》,有关项羽的记载中间,司马迁也好,班固也好,写正史的时候写到项羽用得最多的一个字是什么呢?“怒”,或“大怒”。我仔细翻检了《史记》和《汉书》,就找不到项羽的笑,找来找去,整个记载项羽一生的他只有一次笑,什么时候笑呢?乌江自刎,那个亭长划着船让他过江,说你将来还可以东山再起啊,这个时候他仰天大笑,这一笑之后他自杀了。换句话说,在项羽的一生中间随处可见的就是项王怒曰、项王怒曰、项王大怒。我曾经做过一个统计,“大怒”有好多次,这个“怒”就有几十次。这个怒啊,在很大程度上实际是伤害了项羽的自尊,项羽是个极其自尊的人,一旦伤了他的自尊是勃然大怒。我们看看我们日常生活中间,那些最爱生气的人气性大。最爱大怒的人其实都是最自信的人,在某种程度上多多少少都是刚愎自用之人,就认为自己都对,别人做得不顺心,别人说得不顺心马上就发火。爱发火,这就是他的第三方面的表现,失态。
下面我们讲项羽刚愎自用的第四个恶果,失信。项羽的失信中间表现得最多的,就是项羽很难相信别人。因为从我们的生活经验中间知道,在任何一个群体之中它总有两类人,一类人是芸芸众生,就是一般的人,这是大多数的。另一类人是才智之士,有才之士,我们也可以叫做精英。有才之士他很容易招嫉,这个招嫉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来自群体之内,比较有才干的人他的机遇比较多,他的机会比较多,他可能得到的也比较多。而其他的人可能机会少,或者机会来了没有抓住这个机会,所以得到的也可能少,这是一种招嫉。另外还有一种招嫉,如果是两个敌对的群体,比如说刘邦和项羽两大集团,那么某一个群体中间,最杰出的这些人最容易招致对方的嫉恨。我们前面就讲过,我们刚刚提到那个范增,范增在项羽集团中间应当说是一个最有谋略的人啊,虽然这个人的本事不是很大,但是他毕竟是项羽集团的惟一的谋士,这就招嫉了。陈平用了一个很拙劣的计谋,什么计谋呢?项羽的使者出使刘邦的阵营,到刘邦那儿去了,陈平首先让他手下的人准备了一桌很丰盛的宴席端上去了。端上去就问,我们准备了这么好的宴席是为了招待范增,招待范增将军的使者。这个使者一愣,马上就说我不是代表范增来出使的,我是代表项王来出使的。陈平手下的人说,哦,你不是范增的人,你是项王的人,那好那好,把丰盛的酒席撤了,然后把一些最劣等的食物端上来招待他。这个使者很生气,摆了一桌丰盛的酒宴,撤了,端了一桌乱七八糟的东西来,吃了。回去就跟项羽汇报,说范增通敌,他的使者一去好酒好肉,我一说是代表你去,好酒好肉全撤了,二锅头也没有了,全上来一些劣质的,假冒伪劣全上了。项羽一听大怒,对我的使者这样一个待遇,打狗还要看主人的面啊,我的使者去了受这么个待遇,范增的使者去受那么个待遇,怀疑范增。其实稍有头脑的人都知道这是陈平的反间计,而且这个反间计叫我们今天看起来是末流之计,这是不入流的计策,就这就能骗项羽。为什么陈平能用这么个计策骗项羽呢?有一个原因,陈平曾经在项羽手下待过,他知道项羽这个人多疑,他只相信自己不相信别人,所以,这么一来这个计就灵了。这个使者实际上是不自觉地充当了一个说客,给项羽进了一点谗言,但是这个谗言项羽一听就信啊。这个是个非常奇怪的事情,项羽如此轻信,他失去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谋士。范增临走时说,大王好自为之吧,范增已经知道项羽没戏了。范增的离去可以说是令人扼腕叹息的一件事情啊。
[画外音] 上面王立群教授分析了项羽自酿的刚愎自用的苦酒。项羽的太自信使他不能明察人才,独断专行使他失去了别人为他出力献策的机会,自己也落得是经常发脾气,只相信自己不相信别人。但是项羽也是要打天下的,他也是要用人的,他为什么会如此刚愎自用呢?项羽为什么不能够把握自信的度,而是自信得过了头呢?
我想项羽的刚愎自用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项羽自身的才干。项羽自身确实能干,他的才干我们概括成四个字,叫什么呢?“能征惯战”。他自己说过,“吾起兵至今八岁矣,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他是非常能打的,一个没有才干的人绝对不会刚愎自用,所有刚愎自用的人都是有才的人,项羽毫不例外,他肯定是个有才的人,这是第一个原因。第二个原因,少年得志。项羽按我们今天的话来说,项羽叫“不落空”,所有的好事都赶上了。你看我们算算项羽,二十四岁一起兵反秦,项梁是主帅他就是副统帅,二十四岁就做副统帅,二十七岁就做诸侯盟主,就做西楚霸王,主持国家大政,二十七岁当国家主席啊,少年得志啊。这个少年得志也给他带来了一个负面的影响,就是他这一生什么好事都赶上了,什么机会他都没有失去,太顺利了。我们经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阅历跟经历的丰富是不可或缺的,项羽的生活中间的磨炼太少了,他太顺了。一个人的人生,特别是为官之人,他的人生太顺了,他就会什么呢?太相信自己了。第三个原因,内外失聪。项羽这个人是内无自知之明,外无逆耳之言,他个人太顺利了,又不善于自省,他看不到自己的弱点,即使是做了错事他也不认为是自己错了,这叫内无自知之明。你看看项羽对那个说者,我们讲那个沐猴而冠,稍微有一点逆耳之言,他就是一个字,烹,谁敢给他进逆耳之言啊?我们都知道忠言逆耳啊,不好听啊,那个不顺心的话甭说项羽,我们普通的人包括我在内,听到那不顺耳的话总是心里不舒服,听到那吹吹拍拍的话总是飘飘然。所以这三个原因,能征惯战、少年得志、内外失聪导致了他过度自信。和项羽对比的我们再看刘邦,刘邦在整个楚汉战争中间,我们没有看到刘邦出过一个金点子,张良献计、辕生献计、郑忠献计、董公献计,所有献计的都是别人,没有刘邦的献计,说明刘邦在智谋上二流。我们再看军事,军事中间有项羽在,有韩信在,刘邦在军事上撑破天也只是个二流。就是我们今天看刘邦,你说刘邦什么行?打仗他老打不过项羽,出谋划策他周围比他高明的人,且不说张良、韩信、萧何,包括辕生、郑忠,比他高明的人都很多,刘邦在这个中间老是听人家的。
[画外音] 在我们的印象中,刘邦只是一个会问“为之奈何”的人,他一不会打仗,二不会治国,三不会出谋划策。这样一个人为什么能够作为君主,能够作为一把手统领那么多人才呢?而项羽在战场上战必胜、攻必克,却不能聚拢自己手下的众将领,这里面究竟有着怎样的玄机呢?项羽和刘邦相比究竟差在哪里呢?
三国时期魏国有一个文人叫刘邵,刘邵写过一本很有名的书叫《人物志》,刘邵的《人物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讲人才的书。刘邵在《人物志》中间,他把天下的人才分为两类,一类是特殊人才,谁是特殊人才呢?帝王是特殊人才。第二类是普通人才,这个普通人才,做臣子的是普通人才。刘邵有一个观点,他认为所有的臣子,无论是将,无论是相,就是无论是文臣是武将,都叫做偏才,只有国君才叫做通才。刘邵打了一个很生动的比喻,他说我们做菜,一个大厨师做菜他有很多佐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酸甜苦辣咸,那么这五味都是偏才,都不能放多了。盐放多了,河南人说话这个做菜盐放多了叫什么呢?叫打死卖盐的了。辣放多了那是川菜,川菜辣得太狠了也不行。酸甜苦辣咸都不能作为烧菜的主帅,糖放多了也不行,什么都不能多。那么大厨师烧菜什么是主帅呢?刘邵说了,大厨师做菜作为主帅的就是那一瓢水,那一瓢水是主帅,咸了倒里一瓢水不咸了;辣了添上一瓢水不辣了;酸了添上一瓢水不酸了。刘邵讲得很有道理,我们想想刘邦,再想想刘邵的《人物志》,很有道理。刘邦就是那个无色无味的那一瓢水,啥也不是。你尝那一瓢水啥味道也没有,那是主帅,那是领导,那是一把手。这个项羽是什么呢?项羽是那个辣椒楷体,项羽只能烧出来一盘让四川人、湖南人都不能吃的辣得太狠的菜,太辣了。刘邦是那一瓢水,所以我们要是看了刘邵的《人物志》就知道,主帅其实不需要有很大的才能,他手下的臣子会领兵打仗,上将军去当吧;会治国理财,相国去当吧;会出谋划策,谋士你去当吧。那主帅干什么?主帅三件事是会听、会用、会赏罚。会听有两层含义,一是别人提了个好意见,你一听立即付诸实行,这叫会听。会听还有另一层意思,别人不提意见你要怎么样?你要会向别人说四个字“为之奈何”,这叫会听啊。别人给你提了好建议你听了,这不算真正的会听,真正的会听是别人不说话,你能问他“为之奈何”,这叫真正的会听。第二,会用,酸甜苦辣咸该放多少,哪个人该放在哪个位置上,哪个人在什么时间、什么事件上该放在哪个位置上,会用。最后一条,会赏罚,该赏的赏,该罚的罚。做到这“三会”,你就当那个无味之水,你就能统领天下。我们倒过来再看看那个“沐猴而冠”的故事,那个说者他的悲剧在什么地方呢?那个说者的悲剧就在于他找了一个不会听的人去说话了。所以,这提意见你还得看看你的领导是个什么样,如果你的领导只会说一个字,烹,你可千万别提意见,要找那个会听、善听的人你去提意见,这样你才能够把你的意见变成实际的行动,造福于国家,造福于人民。所以这就是说者的悲剧。但是我们从另个一方面看,说者的意见很对,项羽没有听说者的意见,他也不会听其他人的意见,这是项羽的悲剧。所以我们前面讲项羽军事如何如何,政治如何如何,其实那都是表象,军事上的被动,政治上的幼稚,归根结底是他个人的性格所致,是他的性格导致了他政治的、军事上的失误。这一集我们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根据视频记录修订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