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考记叙文阅读全解

 江山携手 2018-12-16

我在第三棵树下等你

记得中考那年,学校要求上晚自习,爸爸每天9点就到学校门口来接我。我到家他会给我加餐,有次他问我吃什么,我说要吃手擀面,我去洗漱的时候,他已经把一碗面条摆在我面前。我接过汤碗时,没想到那么热,手一抖,碗落地上了,他有点生气。我手正疼得难过,气恼地喊:“我又不是故意的!”然后一下把筷子拍在桌上,气呼呼地回了房间。
第二天我放学,看见他在校门口等着我,我趁着夜色,混在同学中走过去。虽然走进胡同时,黑暗和恐惧使我的心怦怦乱跳,可我还是想让他着急,让他知道我多么重要。果然,我到家没多久,他急匆匆跑回来,我隔着房门听见他上气不接下气地问妈妈:“女儿回来没?”妈妈说:“回来一会儿了,你怎么还没接着?”他如释重负地说:“人太多了,没看清。”
后来,顺着门缝飘进一张字条:“爸爸今晚在第三棵树下等你。”连个道歉也没有,倒像是约会,我把字条扔在桌子上。放学了,我缩在人群中,看见爸爸果然站在校门口的第三棵小杨树旁边,正死死地盯着校门口看,我一低头,又走了过去。快到路口的时候,我回头望望,他还在那儿身躯前探,我想他一定是在努力辨认自己的女儿。
人流在减少,他依然一动不动地往前看。终于学生都走完了,只剩几个老师稀稀拉拉地走出来。爸爸赶上前去,跟他们说着什么,然后又迅速地往这边跑来,他在昏暗的路灯下追上了我,喘着粗气,隔着夜色我也能感觉到他眼中冒出火焰。他跟在我身后,一边走一边说:“你一个女孩子,自己走夜路,出了事儿可怎么办?”我自顾自地走,心里却不以为然。
再大一点,我的所谓懂事就是学会小心翼翼地与爸爸保持和谐的距离,看人家父女拉着手走在路上,其乐融融,无话不谈,我与他却从没有过。直到上高中,我和爸爸都拧着,我要学文科,他要我学理科。我们就这样同在一个屋檐下小心翼翼又疙疙瘩瘩。
毕业了,果然如爸爸所言,我的专业遇冷。妈妈打电话让我回家,说爸爸给我联系好了工作。他为了我的工作甚至坐了两夜火车!
爸爸的爱伤害了我的自尊,可我找不到拒绝的理由。因为他挑落我内心的遮羞布,让我那么自卑地蜷在角落里忧伤地感受他高大的父爱。
好在他有妈妈陪伴,我可以堂而皇之继续躲藏。有一天妈妈给我打电话,说爸爸一天没回来。我急忙到他常去的地方找,给亲戚打电话,从我哆嗦的语音、颤抖的双腿,我终于明白我多么害怕失去他。
一夜未睡,第二天要报警时,他回来了,我问他去了哪里。他却有些懵懂,想了想说迷路了,在公共汽车站待了一晚。带他去医院检查,医生悄悄告诉我们这是帕金森综合症的早期反应。
他变得时而明白时而糊涂。面对他的病,我觉得自己的倔强和自尊一文不值。其实我和爸爸之间既没有隔着一堵墙,也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只是一缕风,在彼此的爱中无足轻重的风。我难过但也感到幸运,相对那些失去后痛哭流涕的人,毕竟我还有机会挽回。就像一幅画,从那第三棵树开始涂回去,涂上更缤纷的颜色。 (文/陈柏清 有删改)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
方法指导考点1   内容理解概括
(1)摘录法:看注释(往往交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和动机),提取原文中心句、结论句、过渡向、抒情议论句,将其摘录出来作为概括性文字。这种方法既适用于那些要求用原文语句作答的题目,又适用于要求对内容进行概括的题目。

(2)拼接法:即组合文中的关键词或关键词来进行概括。这种方法适用于内容基本清晰,重点语句比较突出而全文的中心句、关键语句等不太突出的文章或文段。组合的着眼点要放在文章总说段的主干、文章或文段各个层次的起始句以及文中反复出现的语句之上。

(3)自拟法:即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这在很多情况下是进行概括的最重要的方法。适用于那些提炼文章中心、概括文章风格、概括作者观点、简述故事情节、给文章加标题等方面的概括性题目。

答题步骤:
审清题干要求,明确答题方向----寻找答题区域,做好筛选准备----抓住暗示信息,力争要点全面-----根据要求整合答案,列出序号,力求规范

【解题思路】明确题目要求,理清文脉,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内容,其实就是概括本文中心思想。本文叙述"我"在成长过程中与父亲的矛盾冲突,对父亲的漠视,后来父亲病了理解了父亲,决定弥补对父亲的爱。可采用。通过叙述······表现了(歌颂了)······的句式归纳。

【答案】本文通过叙述"我"成长阶段中的几件事,表现了"我"在父爱的感召下,终于理解了父亲,彻底告别隔膜的过程。

2、阅读全文,品析下面的语句。
(1)分析句子“他如释重负地说……”中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2)从“其实我和爸爸之间既没有隔着一堵墙,也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只是一缕风,在彼此的爱中无足轻重的风。”一句中,你读懂了什么?

方法指导考点2   词语的含义及作用
(1)明确词语本义,根据语言环境理解其语境义。(方法:看语境)
答题格式:× ×词原指······这里指······,起到(表达)了······的效果(感情)
(2)联系上下文,体味词语指代义。(方法:看位置)
(3)分析比喻、借代、拟人等修辞,准确理解词语的修辞义。(方法看修辞)
答题格式该句运用了××(修辞)手法,在这里指·····。
(4)把握词语的感情色彩。(方法:看效果)
(5)理清段落层次关系、把握段落语脉,准确推断词义或表达效果。(方法看结构)

词语的作用一般有:
 a、精确性。指词语在词类选取、表达概念上的准确、恰当(主要指动词、形容词)在表意上精确、严密(主要指修饰、限制、补充性词语)。
b、形象性。指词语在写人、叙事、绘景中鲜明、具体、生动传神等作用,一般都会采用修辞或者一些动词来体现。
c、情感性。指词语表达喜好、热爱、赞美、颂扬或厌恶、贬损、批判、扬弃等思想倾向、感情色彩的作用。注意把握词语的比喻义、引申义和双关义。
d、结构性。指词语在全篇(或某段)中的地位以及照应、过渡、伏笔、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推动情节发展、总领下文等方面的作用。

答题步骤   理解词语的本义----揣摩词语的语境义----分析词语在此处的表达效果
(1)【解题思路】解答此题,要分析此词怎样写,写得怎样和写出了什么,给读者怎样的感受或表达了作者(文中人物)怎样的情感,达到了什么效果。
   答题格式:分析其语境义和表达效果,体现人物_________心理。

【答案】"如释重负"意思像放下重担子一样,形容父亲由接不到女儿的心情紧张,到知道女儿回到家后的放心和轻松,体现了父亲没接到女儿的愧疚、自责心理。

(2)【解题思路】解答此题,首先要弄清该句的意思,然后引出自己的想法。这是一个比喻句,将父女关系之间隔膜比作"墙""鸿沟""风"。要清楚"墙""鸿沟""风"的特点,就理解本句的意思,风是无形无踪,来去快,没有轻重,也就是说,父女之间是没有隔膜,要理解父母,爱父母。

【答案】示例:每个人与父母之间不应该有感情的隔膜,我们要学会理解父母对我们的爱,要学会主动地去关心父母,去爱父母。

3、第(4)段中画线语句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4、揣摩最后一句,结合全文,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其在全文中的作用。

方法指导考点3  句子的理解和赏析

(1)从内容上看思想感情。紧扣文章主旨、写作背景及作者的思想倾向理解语句。记叙类文章中的议论、抒情语句往往直接揭示文章主旨,因此应在整体感知全文、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对表达作者感悟的句子进行拓展,明确表述所透露的意思。如果句子形象而含蓄,具有言外之意,富有哲理,那就可以从它给你启迪的角度品味。
(2)从结构上看作用。a、统领句起总起下文的作用,结论句起总结全文的作用;b、过渡句起前后照应、承上启下的作用;c、结尾句起到揭示主题、点明中心的作用。
(3)从艺术手法上看表达效果。可以从下面几个角度着手

a、修辞角度。
答题格式:运用······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的祥子,富有诗情画意(体现了作者······感情)

b、表达方式角度。是描写,就分析人物活动和事件的发展;是议论,就分析其蕴含的哲理;是抒情,就剖析其抒发的感情;是描写,就分析其创设的意境等。
答题格式:运用了······的表达方式,点明(写出、抒发或交代)了·····。

c、描写方法角度。
答题格式:运用了······的描写手法,······(作用),形象地表现了·····

d、句式角度。
陈述句语气平缓,不温不火;
疑问句吸引读者,制造悬念;
设问句、反问句加重语气;
感叹句抒情强烈;
排比句层层深入,气势磅礴。
答题格式:这是个······句子(句式),······(作用),表达了·····。
3、【解题思路】这是一个人物描写的句子,首先弄清楚属于哪种人物描写方法,然后再对照此类题的作用,结合具体内容写出答案。句中动词“赶”“跑”“追”“喘”属于动作描写,表现父亲急切愤怒心理,突出了真挚父爱。
【答案】动作描写。“赶”“跑”“追”“喘”等动词,准确生动地写出了父亲为找到女儿的急切不安和对女儿故意躲避的愤怒,突显出父爱的真挚。

4.【解题思路】题干中已经明确要求回答结尾句的作用,根据位置我们即可判断其在结构上的作用是点明中心、照应题目。其在内容上,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对父亲的爱比作绘画,可以用心涂上更缤纷的颜色。表达对父爱的正确认识,决定回报父爱。
【答案】内容上:运用比喻,形象地表现了"我"对父爱有了正确的认识,个人情感发生了质的变化。结构上:点明中心,照应题目。

5、试简析父亲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方法指导考点4  把握人物形象及其特征
分析人物形象类试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品析人物描写,感知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要通过品析作家笔下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外貌、语言、行动和心理等各方面的描写,并深入细致地加以分析,从而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2)赏读环境描写,明晰人物思想。这里说的环境,既是指自然环境,又是指社会环境。前者或渲染气氛,或点明背景,或烘托人物的内心,对塑造人物形象起强化作用;后者是人物命运、性格及最终结局的外因。结合具体的环境尤其是社会环境分析人物性格,是鉴赏人物形象的重要环节。
(3)分析情节发展,概括人物性格。作家在展开情节的过程中,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再现人物的鲜明个性。因此,分析人物形象,可以从情节入手,据情论人。
(4)品读细节描写,彰显人物性格。分析人物形象离不开对细节描写的探究品读,通过对人物最传神的细节描写的品味(如人物做事时的动作、神情等方面),准确把握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和内心世界。

答题格式:
(1)一个总括句(人物身份)+分述性格特征类型:按总一分(分一总)来回答。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该人物做出一个定性分析,然后再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也可以先从几个方面做定量分析,然后再用一句话做定性式的总括。

(2)× × ×是一个······(性格、思想品质)的人物形象+作为什么人,表现怎样。

【解题思路】阅读全文找出描写父亲形象的句子,如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的句子,进行分析,归纳出父亲的形象。如“人太多了,没看清”可看出父亲尽力辨认女儿的情形,也蕴含着自责的意味。"你一个女孩子,自己走夜路,出了事儿可怎么办?“字里行间包含着父亲对女儿关爱及责任。”追上了我,喘着粗气"表现父亲的急切心理。接“我"回家后为"我”的工作甚至坐了两夜的火车,表明了他对“我”深厚的爱。
【答案】他是一个为了子女的成长甘愿付出、任劳任怨、倾尽心力、关爱女儿的高大父亲形象。

6、文章的第一段有何作用?表达“我”怎样的情感?

方法指导考点5  段落作用  

1.开头的作用考点
( 1 )总括:总起全文,引出下文。
(2)再分别从结构、内容上作答
a、对上:开篇点题,照应题目;开门见山,渲染气氛,奠定基调,点出文章的主题。
b 、本身渲染······气氛;突出表现了·····。
c、对下: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或埋下伏笔);与下文······形成对照(或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中间段落的作用
(1)总括:过渡,承上启下
(2)具体内容和结构上作答:该段表达了······(有手法就结合手法)·····。
a、上承(或照应)······,下启(或呼应)·····;
b、总括上文,为下文······作铺垫
c、文章由······转入······(由叙述转为抒情议论;由写物转为写人;由感性转为理性等)

3.结尾段落的作用
结构上:回应文章开头;使文章前后照应;层层深入,总结全文,点明主旨。
内容上表达了(有手法就结合手法)······,深化······的主旨,强化了······的观点使文章在表达上显得委婉含蓄,发人深思有戛然而止、意在言外的余味暗示主题,强化了作者的感情。

方法指导考点6 把握人物情感

(1)注意标志性词句,抓住关键句。带有感情色彩的句子,如抒情议论句,或者是反复出现的句(段),通常是为了使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更强烈、观点更鲜明;作者有时采用反复这一手法来强化所要表达的感情、观点,从而达到深化主题的目的。

(2)抓住文章中的心理描写。常见的心理描写的表现形式有以下几种
内心独白,一般使用第一人称。
动作暗示。
景物烘托。通过景物渗透人物特定的心情。
心理概述。对人物的内心活动进行剖析和直接描述。一般使用第三人称。
修辞手法。修辞能够更突出作者的感情色彩。
【解题思路】题干中已经明确要求回答开头段落的作用,根据位置我们即可判断其在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出下文。在内容上交代事件缘起,奠定了我对父爱不理解的感情基调,为下文作铺垫。思考时可抓住“拍”“气呼呼”等词语来分析。
【答案】总起全文,引出下文。表达了“我"对父爱的不理解。

7、文章采用第几人称写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方法指导考点7  分析写作手法

(1)看上下文的联系。对比、照应、悬念、伏笔、铺垫、欲扬先抑等技巧,都讲究的是文章前后内容的关联,判断时,应通读全篇,去体会作者构思之妙。
(2)从文章的主题及写作目的入手。在写文章时,有些作者会别具匠心地选用一些写作手法,委婉曲折地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这就要求我们细心揣摩,从文章的主题及写作目的方面去判断作者所用的写作技巧。
(3)从结构安排角度入手。如开头结尾是否有特色;全文是否结构严谨、完整匀称;是否烘托铺垫、前后照应;是否做到设置悬念、制造波澜、曲折有致等。
(4)从选材组材角度入手。看材料和中心的关系,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答题格式:明写法——述内容——析效果

【解题思路】文中的叙述者是我。使用第一人称”我',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让人读起来更加有兴趣将自己和文中的“我”进行人物交换,使情境显得更为真切,让文章行文更加通顺,给人以一种亲切、可读之感。
【答案】第一人称。亲切真实,增强了故事的感染力。

8.阅读本文后,你获得了怎样的人生感悟?在你成长的历程里,你是否也有类似的经历,请联系实际,谈谈你所理解的父母(亲人)的爱。

方法指导考点8  拓展探究
题型1   谈启示

解答此类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仔细审题。如"结合主题谈启示“一定要明确结合主题进行谈论,”文章给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一定要扣住"感受最深”,并且结合自己的实际来谈,要以情动人。又如“是否同意文章的说法”,不仅仅要回答是或者否,更重要的是要以理服人。
(2)善于提炼如“联系文章表达的情感,谈谈感受”要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结合具体的语境,抓住中心句、过渡句、抒情句来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感情倾向并能够提炼出自己的观点。
(3)合情合理。如"针对文章的内容,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和设想“,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有一定的创意,并且要有理有据,合情合理,若不能自圆其说,就会显得可笑和荒谬。
(4)表达流畅。如"结合主人公形象,谈看法或感受”可使用“我觉得······”"我认为······“的句式,口吻谦和。语言一定要简洁明了,最好能够做到有创意地表达。

【注意】启示、感悟题一般用”总一分"式结构进行回答。先用“我认为······“,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言简意赅地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分点说明,从几个方面展开陈述。

题型2    表观点
解答此类题,首先要明确表明自己的观点,其次要结合文章内容来陈述自己坚持某种观点的原因和依据,条理清晰,理由充足,以理服人。

题型3    论做法
解答此类题,首先要理解文章主旨,其次要审读题干,确定大体方向;最后结合题干中的问题,提出相应解决或应对的方法。注意,方法要贴合题干且操作性强,合理可行。

【解题思路】开放性题目并不意味着想怎么答就怎么答,作答时不能违背文章主旨,应围绕文章中心,符合题目要求,去抓住“联系实际”“父母(亲人)”“爱"等关键词语,选择角度进行解答,做到开放性和限制性的统一,同时还要答出自己的理解。
【答案】开放性题目,无唯一答案。(说明说出获得的感悟;根据自己的经历说出自己所理解的父(母)爱,语言通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