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娜允镇

 墨香笙樵 2018-12-17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娜允镇——多元共存 <wbr>和谐共生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娜允镇——多元共存 <wbr>和谐共生

第三十八集

娜允镇——多元共存 和谐共生

记住乡愁》主题曲《乡愁》词:

多少年的追寻,

多少次的叩问,

乡愁是一碗水,

乡愁是一杯酒,

乡愁是一朵云,

乡愁是一生情。

年深外境犹吾境,

日久他乡即故乡。

游子,

你可记得,

土地的芳香;

妈妈,

你可知道,

儿女的心肠。

一碗水,

一杯酒,

一朵云,

一生情。 

娜允镇——多元共存 和谐共生

(央视中文国际频道20170227《记住乡愁》第三季第三十八集)

 

清晨,云南孟连的娜允古镇,在熙熙攘攘的早市中迎来了新的一天。每隔五天,镇上便有一次赶集。傣族的调料,佤族的木材,拉祜族的山货,汉族的生活用品,五颜六色的水果,在这个多民族聚居的边陲小镇,热闹地交易。这种当地人习以为常的早市,不知不觉已成为小镇上一道独特的风景。

记者杨阳:“离开了热闹的集市,娜允古镇总会显得格外的宁静、祥和。‘娜允’,在傣族语当中的意思是‘城中之城’。历史上,这里曾经是孟连傣族王城的核心,是傣族人心中的圣地。漫步在这座滇南古镇当中,人们总会不自觉地放慢脚步,体会着这里淡泊安定的气质。”

自古以来,依山傍水的娜允,就有了‘边地绿宝石’的美誉。作为中国通向东南亚的重要门户,历史悠久的盐茶古道从这里经过,浓郁飘香的云南普洱随着水路走向世界。在葱绿的山脊和悠悠的碧水间,小镇已经走过了700多年的时光,关于它的历史和传说,一直是古镇人最为津津乐道的话题。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娜允镇——多元共存 <wbr>和谐共生

南宋宝祐年间,云南傣王勐卯去世,两位王子因为继位问题发生内乱,不忍百姓受苦的罕罢法王子,带领着自己的臣民一路南下,寻找安身之地。他们跋山涉水,来到了位于中缅边境的一座小镇,正当他们人困马乏的时候,当地佤族部落的首领盛情款待了他们。热闹的宴席上,一位年轻美丽的佤族姑娘吸引了王子的目光,王子向旁人打听,得知这位姑娘就是佤族的公主。公主的热情善良与王子的博学多才,让两位年轻人一见钟情,于是,王子向佤族首领提出要迎娶公主,首领当场答应了这门婚事。盛大的婚礼上,王子和公主互赠象牙和牛角,寓意二人的婚姻如同象牙一般洁白,像牛角一样光亮坚实,也象征着两族人民永结同心,世代和睦。大婚过后,佤族首领把自己的一部分土地赠予了王子,让他们建立王城。为了让两族的人们在此地和谐相处,佤族首领与王子定下了约定。孟连县博物馆馆长叶根:“当时,佤族是生活在山上嘛,然后罕罢法就成为了他(佤族首领)的姑爷,他就很慷慨地告诉他的姑爷说,火烧到的地方我来管,那水流淌过的地方就由你来管吧。由此,佤族就一直生活在山上了,而水流淌过的这些地方,就是傣族人民的生活区。”

新城建好后,傣族人把它命名为“娜允”,意思是“城中之城”,王子成为了娜允的第一任土司。此后,在他的带领下,不同民族的娜允人,在这片沃土上繁衍生息,和谐共生。“城前渔,城后猎,依山傍水把城建”,从那时起,每一代土司即位,依山而居的佤族都会送上山里的特产,傍水而生的傣族,则会回赠河畔的稻米和黄牛。由于土地肥沃,日照充足,娜允的物产十分丰饶,大自然的慷慨馈赠,使这里的人们生活安定而富足。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多,娜允逐渐扩建为上城、中城、下城,和两个寨子,形成了“三城两寨”的格局。整个古镇没有城墙,在娜允人眼中,因和谐包容而兴的娜允不该有隔阂,无论什么民族的人来到这里,都会被热情相待。

记者杨阳:“作为中国如今保存最为完整的傣族古镇,娜允有着悠久而神秘的土司文化。历史上,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首领,傣王家族在长达660多年的时间里,维系着这片土地的长治久安。数百年来,他们和多个少数民族和谐相处,也把牛角和象牙的情谊,深深地扎根在了这方水土当中。”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娜允镇——多元共存 <wbr>和谐共生

在娜允古镇的最高处,有一座云南现存最完整的清代土司衙署——孟连宣抚司署,这里是历代土司继位和理政的场所。为了更好地处理当地民族事务,娜允的土司在此设立了一个议事庭,成员分别由傣族、佤族、拉祜族和布朗族的12位山官头人组成。每当民族之间、村寨之间发生矛盾和冲突时,土司就会召集他们前来,共同商议解决办法。记者杨阳:“这里就是议事大厅了,当年土司就是坐在这个上面吗?”叶根:“是的。他就高坐在前边的宝座上。而其他的官员是坐在两边,是盘腿而坐的。很多的民情纠纷,以及处理各少数民族的争端,他们就会在这里进行。”

清光绪年间,一位佤族头人在族人们的簇拥下,气冲冲地来到了议事厅,要求罢免他们山头的管理者。然而,当他们陈述完毕后,议事厅里一下安静了下来,因为这位管理者正是土司的养子。普洱市普洱学院民族文化中心研究员张海珍:“本来土司的养子,被委派到佤山去管理佤山。但是因为跟当地的民众在风俗习惯方面,在一些地方,有不尊重到他们的地方,所以那些佤王就联名到傣王这里来,请罢免他的养子。”由于事关土司的养子,头人们都不敢轻易发表意见,他们各自猜测,土司会如何处理这件事情。没想到,端坐在宝座上的土司沉思了一会儿,便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震惊的决定,罢免养子的官职,并取消他继承土司之位的权利。这一下,就连前来控诉的佤族头人,都有些不知所措,因为罢免官职已属重罚,如果还要取消继承权,则意味着这位养子的政治前途被彻底终结。大家没有想到,一个小小的纠纷,竟然会产生这样的结果。正当人们议论纷纷时,土司站了起来,对在场的所有人宣布,从今以后,不管事情大小,娜允土司的继承人,必须把民族之间的尊重、平等放在第一位。这个决定不仅平息了佤族人的怒气,也让在座所有人点头称赞。叶根:“他通过解决各少数民族的这些事务的争端,就平息了一些老百姓之间的矛盾,所以他能够在这里统治长达660年之久。团结了各族的民众,在这里就生活得比较久远。”

土司与当地各民族之间,友好相处的和善与智慧,被后世的历代土司传承了下来,为这座西南边陲小镇带来了持续数百年的和平与繁荣。如今,延续了600多年的议事厅,已经成为了娜允历史的见证者。但多元共存、和谐共生的传统,早已深入每个古镇人的内心,影响着生活的方方面面。

云南省社会科学民族学研究员刘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老百姓,对于国家、政治的认知往往是间接的,土司在涉及民族纠纷的问题上,能够以这种大义灭亲的方式,予以公平公正的处理,这对于改善民族之间的关系,强化大家的向心力、凝聚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记者杨阳:“走入新时代,民族和睦,和平相处的传统,依然在这里延续,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密切交往当中,互相学习,互帮互助,早已形成了谁也离不开谁的内在联系。”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娜允镇——多元共存 <wbr>和谐共生

十二月是娜允收获咖啡豆的季节,一大早,拉祜族汉子李大福就带上自家的一帮亲戚朋友,来到了傣族人波叶章嫩家的咖啡地,波叶章嫩和妻子,正忙着采摘自家的咖啡豆。这些年,云南小粒咖啡,以它独特的浓郁醇香,在国际市场上被奉为咖啡中的上品,波叶章嫩家也和娜允的其他家庭一样,扩大了咖啡的种植面积。想得到上乘的咖啡豆,条件十分苛刻,要在最适宜的阳光,雨量和气温中采摘,才能收获最好的果实。因为家里的其他人都外出打工了,眼看咖啡豆已经成熟了一大片,但采摘人手却严重不足,这让两个人心里十分焦急。李大福一家人的到来,让他们松了一口气。娜允镇居民李大福:“我说是民族搭配,干活不累啊。”年轻时,波叶章嫩是镇里的一名干部。一次,李大福的父亲突患重病,治病的钱一时难以筹措,得知这件事的波叶章嫩,拿出了5000元积蓄,并组织镇里的人募捐,帮助这个拉祜族家庭渡过了难关。从那时起,两个来自不同民族的家庭,就结下了一种特殊的情谊。“宾弄赛嗨”,在傣语里“宾弄赛嗨”的意思,是像亲戚一样的朋友,按照当地习俗,一旦两家结为“宾弄赛嗨”,无论哪家有什么困难,另一家都要像亲戚那样,竭尽所能去帮助和关照对方。娜允镇居民波叶章嫩:“我去你家吃顿饭,我家去(你家)帮点忙,比如像今天这种摘咖啡什么的,他们会来帮忙,我打电话就能叫到大家。他有什么事情,我会帮忙,我有什么事会叫他们来帮忙,‘宾弄赛嗨’,就是亲亲戚戚的意思。”

当地人常说,朋友亲有不嫌多,如今,在娜允古镇,居住着傣族、汉族、拉祜族、佤族等八个民族,他们交错相居,和谐共处,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的“宾弄赛嗨”。按照当地的传统,老一辈结交下来的“宾弄赛嗨”,不仅是一代人的情谊,往往会代代相传,这种跨越了血缘、民族和文化差异的深厚情谊,使得古镇里的人们如家人般亲密无间。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娜允镇——多元共存 <wbr>和谐共生

这一天,傣族妇女罕专的家里,因两家“宾弄赛嗨”的到访而热闹了起来。说起这三家人的情谊,还要追溯到他们父辈间发生的故事。几十年前,罕专的父亲靠着种植水稻,撑起了一大家子人的生计,当时,他们家最值钱的财产,便是三头耕牛,每年春耕夏种都离不开它们。一年春天,镇里的一个拉祜族家庭和一户佤族家庭,先后来拜访罕专的父亲,原来,那时的娜允人家,并不是每家每户都养牛,一到农忙时节,村里的耕牛就会紧缺,无奈之下,他们只能来到罕专家寻求帮助。罕专的父亲十分善良,听说两家人有困难,想都没想就答应了。有了罕专父亲的帮助,这两户人家顺利地完成了当年的玉米种植。也因为此事,大家熟悉了起来,经常走动,相互做客,后来干脆就结成了“宾弄赛嗨”。此后,每年耕种季节,罕专的父亲都会带着自家的耕牛,去给这两位兄弟帮忙。时间久了,两兄弟有些不好意思,觉得不能让罕专的父亲一直无条件地付出,他们便提出了一个想法,养牛的工作和成本都由他们来负担,从此,这个大家都获益的方式,便一直流传到了下一代。来自三个不同民族的家庭,也因此紧紧地团结在了一起。娜允镇居民罕专:“我们家的牛是放在亲戚(宾弄赛嗨)家养,但是他们是种地谷(玉米)的,我们是种水稻的,这人季节是相交叉的,他们种地谷(玉米)的时候,我们有时间会过去帮忙。我们要种水稻的时候又把牛赶过来,又给我们犁田。”竹子是一节节连起来的,塞嗨是一辈辈传下去的。在没有机械的年代,娜允的“宾弄赛嗨”们共同劳动,互相帮助,把这个边陲小镇建设成了西南边境上的一颗明珠。

在娜允,每户人家的大门永远是敞开的,因为出了这家门,跨入那家门,都是自己的家门,对他们而言,无论来自哪个民族,娜允就是一个温馨的大家庭。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学研究员刘军:“‘宾弄赛嗨’是云南各民族友好交往,和谐共生的优秀传统的一个典型。通过日常的、生活的、微观层面的人际互动,村寨互动,为云南各民族的友好关系,以及今天的民族团结,奠定了非常坚实的草根基础。”

记者杨阳:“‘宾弄赛嗨’的传统使得娜允古镇处处充满了欢乐祥和的氛围。即使人们之间的民族不同,文化也有所差异,但是他们之间相处得就像兄弟姐妹一样,亲如一家,不分彼此。而各民族之间的深情厚谊也为古镇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娜允镇——多元共存 <wbr>和谐共生

今年73岁的傣族老人岩温罕,是孟连文化馆的老馆长,退休后,组织了一个宣抚古乐团。宣抚古乐是傣族人在重大节庆,招待贵宾时,演奏的一种傣族宫廷舞乐,历史上曾经兴盛一时,然而到了上世纪80年代,在现代娱乐方式的冲击下,宣抚古乐却面临着失传的困境。岩温罕在一次民族民间音乐调查时,无意间发现了一整套完整的乐谱,回来后,他马上着手和其他志同道合的民间老艺人一起,进行古乐的抢救和保护。在大家的努力下,宣抚古乐的恢复工作如火如荼地展开。但是,岩温罕心里却有另一重担忧。娜允镇居民岩温罕:“年轻人很不喜欢这个古乐,他喜欢现代流行的摇滚啊,流行歌曲啊这些。但是我们这个文化艺术的东西,没有人传下去,它就濒临灭亡了。”当时,宣抚古乐团的成员,大多已经年逾花甲,即使在他们的手中恢复了古乐,也只是昙花一现,后继乏人。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娜允镇——多元共存 <wbr>和谐共生

正当岩温罕为古乐的发展犯愁时,一位皮肤黝黑的年轻人,敲开了他办公室的门。这位年轻人叫岩锁,是一名佤族小伙,一次偶然的机会,岩锁听到了乐团的演奏,被它动人的曲调深深吸引,于是,他四处打听,终于找到了岩温罕,想要拜师学艺。娜允镇居民岩温罕:“当时我听这个音乐,非常的好听,非常的古老,这就是娜允的活宝贝了。”岩锁的到来,让岩温罕看到了古乐传承的希望,可是,岩锁是佤族人,宣抚古乐是傣族音乐,按照传统,傣族音乐一般由傣族乐师来演奏,历史上从不外传其他民族,这让岩温罕犯了难,但小伙的一番话却一下子打消了他的顾虑。岩锁:“虽然我是佤族,我觉得不重要,因为我们生活在娜允,我们也就是娜允的人了,不存在哪个民族,只要是我们娜允的音乐,不管是佤族的音乐也好,还是拉祜族的音乐也好,还是傣族的音乐也好,我们各个民族都有责任义务传承它。”岩锁的热忱打动了岩温罕,但是古乐的学习却并不是一帆风顺,宣抚古乐的曲调,是以傣族语为基础整理出来的,许多傣语里的词汇,放到其他语言中却是另一番意味,这十分影响岩锁对音乐的理解。热情奔放的佤族小伙,遇上了温柔似水的傣族音乐,古乐的韵味一直没有出来,但岩锁却没有放弃,每天集体排练后,他都会找到岩温罕,询问演奏过程中一些不明白的地方。遇上语言交流有困难的时候,小伙连比带划,甚至用上了肢体语言,经过不断摸索、磨合,岩锁终于融入了这支乐团,有时他甚至能担当乐团独奏的角色。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娜允镇——多元共存 <wbr>和谐共生

在岩锁的影响下,越来越多不同民族的娜允青年,加入到了乐团中,如今,乐团已经有60多名成员,他们分别来自五个民族。为了能让更多的人们了解宣抚古乐,乐团在古老的宣抚司旁,建起了一个全新的舞台,定期演出。悠扬的曲调,让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沉醉在音乐里,也沉醉在娜允古镇古老而悠久的历史中。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学研究员刘军:“孟连的这种民族团结的基础,让它产生了一种质的飞越。从族裔的传统文化的自我传承,上升到对地方性的共同的共享文化的传承,这种认识的高度可圈可点,而且非常令人欣慰。”

在娜允古镇,各民族的传统手工艺人们,都摒弃了门户之见,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丰富多彩的民族手工技艺,文化遗产项目得以恢复和保存。这座古老的小镇,在新的时代中,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娜允镇——多元共存 <wbr>和谐共生

2015年,为了改善少数民族居住条件,云南省展开了边境民族地区的农村安居工程。随着安居工程的推进,娜允及周边村寨的各家各户,开始对老旧房屋进行改造、重建。当时,佤族人岩尼所在的盲冒村,也在改造范围之内,这里大部分居民是拉祜族和佤族,依照各自传统,拉祜族住在山坡上,而佤族住在平地,中间隔着一条水泥路。但是重建的房屋为了打牢地基,都需要建在平地上。拉祜族要想修建新房,就要和佤族置换土地。娜允镇居民岩尼:“跟他商量以后,换了,来盖房子。佤族的地换给拉祜族,(拉祜族的地)又换给佤族。两个寨子在一起。”当时,一个拉祜族家庭找到了岩尼,提出置换土地,但是,他们能拿出来置换的一块坡地,面积并不大,虽说上面种了几棵茶树,但每年并没有多少产量。岩尼:“亏点肯定亏点的了,换掉以后,他们又推出来一点路,总的来说是(路边的地)又少一些。”对于佤族人来说,土地的事比天大,每一寸土地都事关自己家族的基业,更何况这次对方要置换的一块平地,原本是岩尼预留给子孙们盖房子的宅基地,这让岩尼有些犹豫不决,但思来想去,最终,他还是同意了。岩尼觉得大家世代比邻而居,如果因为过分计较利益得失,而失去了这么多年的情分,并不值得。:“住在一起要团结嘛,更多的不说,换就换了,我们民族说句话就换了,领你去看我的,我看看你的,合适就换了,多大,大小,不讲了,就是摆平掉了,喝喝酒就可以了,其他的不说了。”和岩尼一样,在这次土地置换过程中,佤族和拉祜族都没有人斤斤计较,安居工程很快就开展了起来。这天是拉祜族安居房完工的日子,村里的佤族都来帮忙,看着在原本自家宅基地上盖起来的新房,岩尼的心里有着说不出的喜悦。

虽然居住环境日新月异,但人们之间那份纯朴的情感却始终不变。几百年前,对于初到娜允的先祖们而言,多元共存是他们在这里长治久安的生存智慧,而今天,和谐共生已经成为娜允人创造美好生活的有力保障。

在欢乐的歌声里,在“宾弄赛嗨”深厚的情谊中,这份民族间最质朴的情感,早已融入了娜允人简单而平实的生活,融入了他们共同的血脉。

 

片尾曲《正在回来》(《记住乡愁》第三季第36-40集 )

我知道你的视线

从不曾离开过我的背影

记得我那一天不敢回头

只怕会撞见你流泪的眼睛

故乡的道路 绿水绿 青山青

我正在回来 纵然是千里之行

千里之行

眼中的山水

配心中的和风

我正在回来

我正在回来

天之涯 是繁星

天之涯 是繁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