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赤坎镇

 墨香笙樵 2018-12-17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赤坎镇——岭南侨乡 <wbr>崇文尚义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赤坎镇——岭南侨乡 <wbr>崇文尚义

第四十六集

赤坎镇——岭南侨乡 崇文尚义

《记住乡愁》主题曲《乡愁》词:

多少年的追寻,

多少次的叩问,

乡愁是一碗水,

乡愁是一杯酒,

乡愁是一朵云,

乡愁是一生情。

年深外境犹吾境,

日久他乡即故乡。

游子,

你可记得,

土地的芳香;

妈妈,

你可知道,

儿女的心肠。

一碗水,

一杯酒,

一朵云,

一生情。

 

赤坎镇——岭南侨乡 崇文尚义

(央视中文国际频道20170310《记住乡愁》第三季60集第46集)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赤坎镇——岭南侨乡 <wbr>崇文尚义

广东省开平市,有一座江水环绕的小镇。古时,因为沿江筑坎,又盛产赤红色的黏土,所以,这里被人们称为“赤坎”。

明代以来,赤坎就是潭江水系的交通要道,货船往来,商贾云集,让这个岭南小镇逐渐发展为繁荣一时的商贸重镇。清晨,悠远的钟声,把古镇从睡梦中唤醒,这里的人们已经习惯伴着钟声开始一天的生活。虽然铸铁的钟摆,已经划过了近百年的时光,但依然走时精确,在时间的流逝中,记录着古镇的过往与辉煌。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赤坎镇——岭南侨乡 <wbr>崇文尚义

记者蔡丽娜:“悠远的钟声来自两个不同的方向,因为赤坎这座小镇有两座大钟,分别位于东西两座图书馆的顶楼。如果说钟声已经成为一代代赤坎人生活的一部分,那两座有着近百的历史的图书馆,则是这座小镇的标志和灵魂,珍藏着家族的记忆,海外游子的梦里乡愁,也延续着古镇的文化血脉。”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赤坎镇——岭南侨乡 <wbr>崇文尚义

在关氏家族的图书馆里,收藏着《赤坎镇志》、《关氏族谱》。翻开一本本古老的书籍,这座小镇的沧桑往事,便能徐徐展现在眼前。

明洪武年间,处于四县交界地带的赤坎匪患猖獗,一位名叫吴朝玉的外乡学子进京赶考,返乡途中路过赤坎,遭遇匪徒抢劫,不仅财物被浩劫一空,还被打成了重伤,躺在路边,奄奄一息。当时,管理驿站的站长关澄江发现之后,便把吴朝玉接到自己家中,请来郎中替他诊治。因为伤情较重,吴朝玉在关家一住就是一个多月,虽然萍水相逢,但关澄江却待他如同家人一般悉心照料。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赤坎镇——岭南侨乡 <wbr>崇文尚义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赤坎镇——岭南侨乡 <wbr>崇文尚义

赤坎镇关族图书馆馆长关赞棠:“没有吃的给他吃的,没有衣服给他衣服穿,一个月多,好一点儿了,才给钱回去。没有钱,给你钱回去,不用还。”吴朝玉康复后,关澄江为他准备好盘缠和衣物,并亲自护送他离开匪徒出没的地带。分别时,吴朝玉用一首诗表达了他的感激之情:“口中乏食既赐食,身上无衣又赠衣;积善之家应获报,子孙继立凤凰池。”关赞棠:“后来到他的孙子那一辈,他就立遗嘱,他这么个好人,不能够忘记他。”后来,吴朝玉科举高中,成为造福一方的清官,他一直对当年关澄江的救命之恩,念念不忘,便让子孙代为寻访。当他们来到赤坎时,关澄江已经离开了人世,知道恩人去世,吴朝玉十分难过,他让自己的后人与关家联姻,并告诉他们,一定要把这样的义行善举世代相传。从此,每年义务护送赴京赶考的学子,成为了赤坎驿站的传统。在他们的影响下,崇文尚义的风气,逐渐从关氏家风变为了赤坎民风。无论身在故土或远在他乡,赤坎人的血液时在,始终流淌着质朴的仁义精神。

记者蔡丽娜:“清末民初,一些赤坎的青壮年男子,告别父母妻儿,沿着潭江,到达香港、澳门,还有许多人漂洋过海下南洋,或是远赴美洲谋生。当时华侨在海外的生活万分艰难,这让原本就重视教育的赤坎人,更加地体会到了开启民智的重要性,家族发展,国富民强,必须以教育为基础。”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赤坎镇——岭南侨乡 <wbr>崇文尚义

20世纪初,中国外有列强入侵,内有军阀割据,国家贫弱,民不聊生,身处沿海一带,赤坎华侨众多,他们很早就了解到了,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和技术,意识到只有开启民智,中国的未来才有希望。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赤坎镇——岭南侨乡 <wbr>崇文尚义

蔡丽娜:“‘半唐番英语’,这是什么意思?”广东五邑大学教授张国雄:“‘唐’,就是指本土,开平;‘番’,是指外国。它这个英语就是用开平话对英文进行注音,来学习英语,这是当时开平赤坎比较流行的一种学英语的办法。像香蕉Banana,然后它是‘辦呢拿’。”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赤坎镇——岭南侨乡 <wbr>崇文尚义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赤坎镇——岭南侨乡 <wbr>崇文尚义

1920年,赤坎的司徒家族决定修建一座图书馆,对于小镇上的一个家族而言,要建起一座现代化的图书馆,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工程。但在他们心里,图书馆寄托着兴国安邦的希望,就算散尽家财也要建成。当时,司徒氏的族人们,纷纷拿出自己的积蓄,为工程筹措了40000多块银元。为了坚固耐用,留存后代,图书馆采用了当时中国极为少见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经过两年的精心修筑,一座高3层,占地800多平方米的图书馆正式落成,成为了广东开平地区第一座在小镇上开办的图书馆。

虽然已经移居美国,但是因为工作关系,司徒氏后司徒力经常回到故乡赤坎,每次他都会来到这座先祖们修建的图书馆里,客串临时讲解员。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赤坎镇——岭南侨乡 <wbr>崇文尚义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赤坎镇——岭南侨乡 <wbr>崇文尚义

美籍华人司徒力:“这是我特别要给你介绍的,最古老的捐赠的图书,就是《万有文库》,捐赠人是一个印尼华侨,叫司徒赞。这个万有丛书特别有意思,它是一个小册子,它有一万册的小册子。这个书当时在海外发行得很多……”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赤坎镇——岭南侨乡 <wbr>崇文尚义

90年前,司徒氏图书馆已经拥有包括《四库全书》在内的大量珍贵古籍,世界名著译本等数万册图书,吸引着古镇居民前来阅读。从开馆到闭馆,图书馆里每天挤满了读者,丰富的书籍报刊,为赤坎人打开了一扇沟通世界的大门。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赤坎镇——岭南侨乡 <wbr>崇文尚义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赤坎镇——岭南侨乡 <wbr>崇文尚义

由于司徒图书馆每日人满为患,一座难求,加拿大侨领关国暖,号召旅居海外的关氏族人,在古镇的另一端,集资捐建了第二座图书馆。赤坎镇加拿大村关氏后代关邦仲:“关国暖先生提出来并且捐款,发动大家来支持建出来的,他自己捐款是最多,有些华侨新到那边,一下子没有什么收入,他说没关系,你说支不支持,支持,你说多少,100块,50块,你讲就行了,我记下来,钱由我出。”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赤坎镇——岭南侨乡 <wbr>崇文尚义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赤坎镇——岭南侨乡 <wbr>崇文尚义

清光绪年间,关国暖前往加拿大,在那里开办了“万育堂”商号。他为人侠义,总是竭力帮扶周边的华侨。1927年,关国暖放下了加拿大所有的生意,专门回到赤坎监理图书馆的建造,筹款置地,设计图纸,材料选购,第一个环节,关国暖都严格把关。在今天看来,这座图书馆依然气势恢宏,美轮美奂,堪称建筑精品。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赤坎镇——岭南侨乡 <wbr>崇文尚义

近百年的时间里,一批批赤坎学子从这里汲取营养,获取知识,走向世界。被鲁迅称为“人民画家”的司徒乔,香港电影的拓荒者关文清,著名的战地记者沙飞,设计出中国第一艘万吨轮船的工程师司徒梦岩,这些杰出的人物,都曾在这两座图书馆内读书学习,立下远大的志向。如今,两座图书馆的钟楼每天响起,提醒古镇上的人们,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都要珍惜时光,发奋图强。

记者蔡丽娜:“作为华侨之乡,赤坎在近现代涌现出了很多爱国爱乡的海外赤子。他们在崇文尚义的传统文化影响下,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其中的代表就是旅居美洲的著名爱国侨领司徒美堂。”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赤坎镇——岭南侨乡 <wbr>崇文尚义

1882年,司徒美堂离开赤坎,跟随同乡前往美国。当时,美国社会普遍“排华”,华侨们常被欺辱。从小就受家乡崇文尚义风气熏陶的司徒美堂,经常出面替人伸张正义。后来,他又加入了以“忠心义气、团结互助”为信条的“洪门致公堂”,并成立了“安良堂”,因为行事公正,司徒美堂的名声和影响力越来越大。他曾两次致信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要求废除歧视色彩严重的《排华法案》。美籍华人司徒力:“他两次写信,第一次是作为致公堂的领袖,作为华人的代表写给国会,希望国会通过法案的投票;第二次他以私人的身份写信给罗斯福,希望总统签署行政命令,来执行废除这条法案。”始于1882年的《排华法案》,是美国历史上唯一一个针对某一族裔移民出台的歧视性法案,历史上,无数华人因此饱受屈辱,在包括司徒美堂在内的无数有识之士的不懈努力下,最终,美国国会取消了这部已经持续了60多年的不平等法律。1931年,日本侵华,在国家存亡之际,司徒美堂要求洪门子弟:“为民族独立,为国家争生存,输才出力,精诚团结,一德一心,共赴国难。”1932年1月28日,淞沪抗战爆发,司徒美堂马上组织了募捐,但因为日军封锁,汇款无法送达。司徒美堂冒着生命危险,亲自把捐款带回了祖国。美籍华人司徒力:“从美洲回来把筹款和战争物资,交到抗战将士的手中,然后通过一个新的驼峰航线,从印度辗转地把救助民众的物资,不但是军队的,转送到需要救助的灾民的手中。”整个抗日战争期间,司徒美堂号召成立的“纽约全体华侨抗日救国筹饷总会”,共募捐了1400万美元,其中“安良堂”的捐款,就达到了330多万美元。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赤坎镇——岭南侨乡 <wbr>崇文尚义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赤坎镇——岭南侨乡 <wbr>崇文尚义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梁涛:“赤坎镇的这种文化有它自己的特点,‘文’,不仅仅只是一种知识的传播,更重要的我觉得,他们还是在传承他们家族的精神传统,正是因为这样一代代地传承,所以在赤坎人的身上,都体现出来这种尚义的精神。”

抗战期间,以司徒美堂为代表的赤坎华侨,从世界各地向故乡伸出援手,而古镇上的居民在国难当头的时候,同样挺身而出,舍生取义,誓死保卫家园。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赤坎镇——岭南侨乡 <wbr>崇文尚义

1945年7月16日,日军进犯赤坎镇,早有防备的古镇人组建起了自卫队,在敌军必经之地,据守南北两座坚固的碉楼进行阻击。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赤坎镇——岭南侨乡 <wbr>崇文尚义

赤坎镇居民司徒亮:“因为它是钢筋水泥结构,小钢炮仅仅打花,四面开花,弹痕斑斑,仅仅是打一个小洞。”面对两座屹立不倒的碉楼,日军久攻不下,还被击毙了十多人,随后,调动更多的兵力,对古镇发起猛烈的进攻,在敌众我寡的形势下,北楼被攻破,自卫队难以支撑,为了保护乡亲,自卫队员们商议,掩护群众,集中突围。这时,自卫队中的七名年轻人站了出来,他们决定留守南楼,掩护大部队撤退。谁都知道,在这样的绝境中,“掩护”两个字对这些年轻人来说,意味着付出生命的代价。蔡丽娜:“我看雕塑上几位烈士都很年轻,他们当时有多大的年纪?”司徒亮:“当时最大的38岁,最小的18岁,都是二三十岁的热血男儿。”当时,日军对南楼进行猛攻,七人拼死抵抗,一时间,敌人竟然无法突破这最后一道防线。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赤坎镇——岭南侨乡 <wbr>崇文尚义

7月23日,七位年轻人已经在孤楼上坚守了七天,弹尽粮绝的他们知道,镇里的人们已经顺利撤离,自己也完成了使命,于是,在南楼的墙壁上联名写下了遗书:“我等保守腾蛟,敌人屡劝我投降,我们虽不甚读书诗,但对于尽忠为国为乡几字,亦可明了。”遗书写下后不久,这七位年轻人在日军毒气弹的攻击下,全部壮烈牺牲。司徒亮:“使用毒弹,毒气打进去以后,七烈士全部晕厥,晕厥以后打开窗户,捆绑拉司徒氏的图书馆,示众肢解,抛尸潭江,英勇就义。”抗战结束后,为了让后人铭记南楼七烈士的故事,海内外的赤坎人一起筹款,建起一座纪念园,对于赤坎人来说,“崇文尚义”四个字,不只是书本里教育后代的处世原则,他们早已融入古镇人的血脉,世代相传。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赤坎镇——岭南侨乡 <wbr>崇文尚义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赤坎镇——岭南侨乡 <wbr>崇文尚义

谭金花是一名土生土长的赤坎人,1992年,她考入了香港大学建筑系,离开了故乡,但是古镇里一座座极具特色的碉楼、骑楼、居庐,始终是她记忆里难以忘怀的乡愁。当年,海外华侨在开平,建起了3000多座碉楼,20000多座骑楼和居庐,这些造型独特的建筑融汇了中西方文化,是一个时代的历史记忆,因为和学习的专业相关,谭金花常常利用假期,回乡发掘整理相关的资料。一次,在查阅赤坎档案时,一位名叫邓朝均的美国华侨子弟,进入了谭金花的视野。20世纪二三十年代,许多美国名牌大学毕业的华侨子弟,利用假期回到赤坎创办义学,在祠堂或者图书馆,免费给家乡的孩子们传授知识。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赤坎镇——岭南侨乡 <wbr>崇文尚义

广东五邑大学教授谭金花:“他们当年想要改变家乡,做的第一件事情是做教育。从世界各国回来的华裔的子弟,无论他回来一年,教一年,有一些是教一个暑期就走了,但是起码他们都是很有心地把自己这帮人团结起来。”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赤坎镇——岭南侨乡 <wbr>崇文尚义

1924年,还在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硕士的邓朝均,就和几名同学创办了平民义学,由于教学内容丰富,形式新颖,义学很快受到了当地人的欢迎。前来义务教学的华侨学生也越来越多。那时,办学经费不宽裕,只有7张床的宿舍,却要容纳30多名教员,邓朝均和大伙商议,采用轮流休息的办法,轮不到床的就睡在地板上。在艰苦的环境中,邓朝均常说,“要把笔管当米筒,只要孩子们能收获知识,老师们就是快乐的”。广东五邑大学教授谭金花:“笔管是很小的,就是当你没钱的时候,笔管那么小,笔管当米筒去量米的时候,就是说你很少米,没有了,你还是要做教育。”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海外华侨的生活变得非常困难。此时,邓朝均已经是德国柏林大学的一名在读博士,对他而言,停止办学,顺利毕业,本来的人生顺理成章的选择,但是,家乡的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求,让他始终不愿放弃这份没有薪水的事业。谭金花:“我看他的日记,他就说那是1932年,他说我为了什么呢?我很多阻力,很多困难,无数次地想放弃,但是当我看到那些没有办法读书的人的时候,看见他们非常无助的眼睛的时候,他就觉得那样的一个眼神让他坚持下去。”经济上的入不敷出,让邓朝均的生活条件每况愈下,而工作上的夜以继日,又让他的身体透支,并患上了严重的肺病,1936年,年仅31岁的邓朝均,因肺病医治无效,英年早逝。谭金花:“可能是受这里华侨思想的影响,其实对我们来说,可能更注重你是不是做的事情有意义,是不是做的事情很开心。所以我想这是我们的追求。”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赤坎镇——岭南侨乡 <wbr>崇文尚义

如今,谭金花已经在美国获得建筑遗产保育方向的博士学位,她如同当年邓朝均的选择一样,放弃了海外工作的机会,回到家乡的学校,进行华侨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和教学。广东五邑大学教授谭金花:“这个文化遗产不单单是建筑,其实一个村不是只有建筑,它有人的,有人的话就有文化。那这些人的生产、生活方式是极其重要的,所有这些都保护起来。那么别人来参观这些地方的时候,他才能感受到一个地方的精神。其实我觉得我的使命,就是要传播遗产知识,如何来保护我们的文化遗产,像我们的前辈一样,觉得是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赤坎镇——岭南侨乡 <wbr>崇文尚义

在赤坎,崇文尚义,不只是人们口耳相传的过往旧事,也是年轻一代的精神守望。如今,镇中的两座图书馆,依然如90多年前一样,每四个月就会编辑出版一本侨刊,并邮寄到世界各地的族人手里。

美籍华人司徒力:“你看,我们这边有洛杉矶的,这是纽约的。”蔡丽娜:“噢,这个是到纽约。大多数还都是在美国,是吧?”司徒力:“这是加拿大的”蔡丽娜:“噢,加拿大的。”司徒力:“我们不可能每一家每一户都寄一本,很可能是十个家庭,或者是五个家庭(一本),所以在海外很奇怪的,很新的一本书到最后可能就是翻旧了的。”蔡丽娜:“因为翻阅的人太多了。”司徒力:“因为我们是互相传阅。”侨刊的内容主要是故乡发生的时事,既有仗义助人的事迹,也有学子成绩的汇报,对于海外的华侨华人来说,这些已经寄送了90年的侨刊,就是一封封足以抵万金的“集体家书”,也是流淌着家族文脉、古镇精神的潺潺溪流,滋养着远在异乡的游子们,即使相隔万水千山,也能溯源念祖,不忘根本。

记者蔡丽娜:“曾经潭江边的繁华古镇,一座座老建筑饱经沧桑,而两座家族图书馆,则如同楼顶的大钟一样,依然在正常有序地运转。伴着钟声,一份份月刊月报,在创办了90多年之后,也依然定期地发往全国各方,世界各地。这不仅仅是遥寄给远方族人的家书,也连起了这座古镇的家国情怀,故土乡愁,更让‘崇文尚义’的文化基因,代代继承,广为流传。”

 

【《记住乡愁》片尾曲(第三季46-50集)】         

 

《故乡的目光》

作词:许冬子 作曲:印青 演唱(奏):廖昌永

我的心 恋着你 你的目光

路多长 你就会牵挂多长

走过那么多地方

经历那么多风霜

一条熟悉的小河总在心头流淌

也许沧桑会黯淡时光

也许泪水会朦胧眼眶

因为你 前面的风不再冰凉

你慈爱的目光温暖着我的心房

也许心海会装满惆怅

也许终将会飘落远方

因为你

明天的路不会迷茫

你期待的目光

指引着我的方向

你期待的目光

指引着我的方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