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你总是培养不出人才?

 风蚀残年72 2018-12-17

01


专心、专注才有专家


1.案例:怎样提高小A的专业能力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觉:为什么自己的成员,有背景、学历高,对工作也积极热情,但总感觉成长速度不快,能力跟不上组织发展的节奏。


一次在为一家企业开展人力资源盘点时,我逐渐找到了其中的一个原因:


小A是总经理办公室主任,很会领会领导意图,在上传下达、待人接物上有很出色的表现。前阵子公司组建投资部,没有外部合适的人选,领导就在内部选拔。小A不愿意再从事没有含金量的行政管理岗位,向总经理争取到了这个位置。工作是开展开了,不过在项目投资上交了不少学费。至今还有几个项目因为投资失误而等待处理。


小B说自己在公司10年,既干过销售,也干过生产,还干过采购,除了人力资源工作没有干过,公司内所有岗位都干过了。每个岗位从事的时间都不长,自己也不知道什么最擅长、干得最好。


在人才培养上,有的人的观点就是要让他多干事。一旦这件事小A做好了,另外一件事准能想起小A,也不管这两件事的性质是不是相差十万八千里。人力资源没有人干,小A去干;法律事务没有人干,小A去干了;采购缺人了,又想起了小A。看起来似乎挺看重小A,在培养小A,但是小A干了很多年,只培养出了行政能力和领导意图的领会能力,专业能力一点没有得到积累。如果企业里关键人才都这样培养,带出来的团队看似什么都会,但是都不专业。遇到问题时,就会依赖领导的智慧,领导说东不敢向西,领导错了,大家都掉进沟里。思考问题缺乏系统性、前瞻性,顾得了今天,顾不了明天。一遇到复杂的问题就熄火,看起来大家都很忙,但是效率就是提不上去。


有一个客户我跟踪服务了四五年,那些年人力资源经理有如走马灯一样,一年换一个。最短的不到10个月。想一下,这10个月既要忙着熟悉部门情况,又要完成领导临时交办的任务,人力资源的专业职能还没有发挥就离开了。企业一边在嚷嚷人力资源部薄弱,一边在频繁地换人。队伍能力建设怎么能培养起来呢?


2.专业的力量


有个朋友家里最近换了保姆,在一起的时候就吐槽。前段时间,保姆家里有事请了几天假。周日她休息就自己打扫,其实家里卫生一直保持得很好,自己也就是拖地、擦灰。忙了一个下午,干得蛮辛苦,没想到家里那位回到家第一句话就说:“保姆请假了吧,一看就是你干的,地也不亮、死角还有灰……”聊着聊着,她忽然来了一句:“你知道吗?专业的事情还是应该专业的人来干。就是保洁,专业的也比我这个业余的强。”


这就是专业的力量。做同样的事情,效率更高,做得更好更出色,能发现别人看不到的问题,用简单的方法解决别人无法解决的问题。抓好经营管理,提升经营效率,秘诀就是专业的事得由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这方面我深有体会,在复杂问题的解决上,十个臭皮匠也抵不上一个诸葛亮。关键人才队伍的建设,关键不是数量,而是有没有专业的人。


做技术研发的,专业就意味着要能引领公司技术的发展方向,了解专业领域的发展动态,前瞻性地提出研究方向、面临的问题,并组织技术力量进行攻关。同时,还能培养后备队伍定期指导、传授知识和技能。


做市场销售的,专家就意味着能在几分钟之内判断出客户的需求,了解市场动态,对竞争对手的优势与劣势有非常清楚的认识。同时,能对客户提出的技术问题做一些专业性交流,打消客户的顾虑。


我发现很多公司重视培养技术、研发甚至生产专业人才,对于职能管理,比如人力资源、财务、战略等人员则没有太多的规划。其实,这些职能专业能力的发挥,与企业的管理效率也有很大关系。


人力资源也是这样,比如招聘,专业的比不专业的效率高,因为他知道什么时候招聘效率最高,避免公司无谓的经费投入;他也知道如何收集潜在的对公司有用的人才信息,做到有的放矢,减少猎头费用投入;在面试上,知道怎么能迅速判断这个人的能力及如何谈判,减少企业因为招聘失败付出的成本。


如果是财务人员,专业就是从数据上看出企业的管理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案;根据以往的经营数据,合理地进行预判,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如果是采购人员,不仅是简单地货比三家、砍价,还要判断原材料的价格走势,判断供应商的成本构成,更有智慧地谈判价格。


每个关键领域里都有真正懂行的专家,企业就能避免走弯路、走错路,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经营效率怎么能差。


因此,关键人才首先应该注重培养专业技能。要打造专业队伍,你需要从定岗开始,并根据岗位职责安排临时交办的工作,杜绝随意化。让员工在一类职位上有一定的持续时间,在一段时间内专注干一类工作,干成、干好。岗位天天变,每样工作浅尝辄止,今天干采购,明天干人力资源,专业能力永远培养不出来。因为A岗位有A岗位的能力要求和发展方向,B岗位有B岗位的能力要求和发展方向,工作三天两头变化,怎么能打造一支高精尖的队伍?


02


螺旋上升


1.适当多样化


专业化培养的好处是,有利于促进人才高精尖发展。不过这也带来一个问题:员工某个领域的知识面越深,往往其他领域的知识面就比较窄。只知道自己的这点事儿,对其他事儿不了解。而且容易滋生部门的本位主义,团队之间配合度不高,这也是韦伯科层制下组织结构机制的负面影响。


我们都有这样的感觉:现在要做成一件事,越来越需要方方面面的专业配合,靠过去的粗放、单打独斗方式行不通了。如果自己只有一种能力,也越来越举步维艰。


比如从事销售的人员,过去凭借自己的人脉资源和能力,就可以接到不少订单。但是现在客户的采购,不仅靠交情,还要看产品性能。如果向客户解释得不专业,客户就产生质疑。如果任何技术解释的工作都拉着产品技术人员来做,企业得配备多少技术人员呢?因此,一个优秀的销售人员就应该既具备销售技巧,又能够讲解一些基础技术知识,还要能带领团队。


比如做HR,如果不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对员工从事的工种不理解,就很难制定出合理的激励政策。因此,一个优秀的HR应该是熟悉企业战略,用HR的专业知识解决经营者的困难。


做产品设计,如果只了解如何研发技术、设计产品,但是不了解客户需求,也不清楚行业的发展趋势,又怎能设计出出色的产品?


因此,关键人才队伍的培养,除了要高精尖,还需要考虑培养复合型人才。


2.最优成长路径


宝钢的经验很值得探讨。


宝钢将关键人才队伍分为三类:管理人才、技术研发业务人才与技能人才,为每一类人才设立专门的发展通道。管理人才的通道是从作业长开始,最终晋升到高管;技术研发业务人才的通道可以从协理工程师开始,最高可以晋升到首席工程师;技能人才可以从一般操作维护岗位最终发展成为首席操作师。


每一类人才都有明显的发展方向。不过成为高端人才,成长的路径并不是直线而上,而是螺旋上升。


比如要成为首席技师,按照职业发展通道,就是简单地从辅操手再到主操手,然后进入高级操作岗,最终成长为首席技师。但是在实践中,在成长某些环节上,需要与其他类别岗位交叉培养。


举例来说,技能类中有一个岗位是高炉炉长,岗位非常重要,要求也很高,是生产中的一个关键岗位。他们发现要培养出这样的人才,路径是这样的:一个人大学本科毕业后来到宝钢,在炼铁的技术业务岗位上经过若干年的锻炼后,就要去做作业区的作业长。


这里解释一下,宝钢把工厂区域划分为若干个作业区,作业长是生产第一线的作业管理指挥者,也是生产经营的最基层的管理岗位。从权限看,作业长有5大权限,对这个作业区有生产作业的指挥权、协作作业的管理权、奖金的分配决定权、所辖区域的岗位的招聘圈,还有后备作业章培训的推荐权。可见作业长不是技术岗位,而是综合性要求比较高的管理岗位。


这意味着员工从技术类岗位序列进入基层管理类岗位序列,跨了序列。而且不是只在一个作业区担任作业长,将来几年要在三四个作业区轮流做作业长,有了几年经验之后再回到生产技术序列,这时候才满足胜任高炉炉长这个职位的要求。这个过程差不多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


所以,通道是直的,但是人才成长路线是螺旋上升的。


这种螺旋上升有几个好处:


第一个好处就是综合能力提升。越是高层次的岗位,不论是管理岗位还是技术岗位,对人的能力要求是全面的、综合的,不能只知道某一个领域的事。应该是在某一领域有专长之后,对其他领域也不陌生。这样才能有较全面的视野,看问题的角度是多方位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越高,系统性思维的能力就越强。通过这样有目的岗位锻炼,对于提高这种综合能力很有帮助。


第二个好处是越是高层次的岗位,对人的综合协调的能力要求越高,要能理解他人、配合他人。人们之所以配合不好的原因,就是缺乏沟通、缺乏理解。不知道你为什么要求这个,自然就不容易配合好。如果在技术、管理等不同片区做过,同事之间不陌生,交流与了解也充分,对其他岗位要做的工作、提出的要求,可以设身处地地换位思考,理解了协同性就好。因此,对于企业来说,这种培养既是能力提升,也是促进合作的手段。


不仅是高炉炉长,他们还收集、梳理历任厂部级领导,以及首席师、首席操作维护人员的成长路径、时间、岗位经历等基础数据,对这些大量的基础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研究出员工成长轨迹、总结成才规律,提炼形成关键人才成长的“典型(最优)成长路径”。


比如某个大学生将来想当炉长,那么就按照炉长的培养计划进行培养,上哪些课、在哪些岗位轮岗;如果想当厂长,就按照厂长的模式培养。过去,人才的成长很随机,与人的基础有关,还与这个人的环境与机遇有关。因此,效率低、培养的周期长,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力素质不全面。有了关键人才的最优成长路径,在培养上有指导性和目的性,避免了过去人才培养被动、效率低的问题,大大提高了主动性和效率,效果很不错。


3.中小企业也可以


大家可能说这是大企业才能干的,我们中小企业怎么能做得这么细。


我辅导的一家民营企业,企业规模不大,由于工作环境、行业因素的影响,不容易留住大学生,人才队伍面临断档、能力素质亟待提升。他们这几年一直想培养年轻的大学生当厂长,过去大学生到企业必须先下场实习一年再定岗位,但是现在不是这样了。尽管大学生来了之后,告诉他们只是几个月的实习期,可是到了厂里,看到环境不太好,工作又苦又累,工资待遇即使不错,也还是留不住人。后来他们总结规律,分到化验室的大学生比较容易留下来。而且化验室是生产与管理的一个交通枢纽部门,生产要与化验室打交道,职能管理也需要与化验室打交道。分在化验室的这些员工在这里工作了一年后,不仅熟悉人员、企业的情况,对工艺也熟悉了。再加上与职能管理部门的衔接,对企业的要求也很清楚,这时候再调到生产车间反而留得住,将来不管是留在厂里当厂长,还是进入职能管理部门当负责人,成才的可能性比过去大得多。按照这样的思路,企业建立了螺旋上升的成长路径,非常实用。


其实,每个关键岗位都有自己的成长规律,找到它就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事实证明,在合适的时间段轮岗锻炼,然后再回到原来的岗位序列上,是有利于专业能力提高的。


这样的做法有很多,比如有一定经验的总部HR到业务单元锻炼,熟悉业务情况和规律,再回到总部开展人力资源工作时,有利于提出更合适的管理建议,制定出更合适的政策。


业务单元的管理者到总部的职能部门锻炼,近距离了解公司的管理要求和资源配置,再回到业务单元后,有利于战略步调与总部保持一致,处理问题更全面。


螺旋式上升的基础是某个专业在某一阶段会有交叉任职或轮岗,也是为了提升将来本职工作的专业性,这一点在操作上与没有目的轮岗是有区别的。


摘自《关键人才培养与激励》(暂定名,未出版,博瑞森年底会员福利电子书优先上架中,下周上线,点击下图会员福利下载博瑞森app即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