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赊店镇

 墨香笙樵 2018-12-17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赊店镇——重信守诺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赊店镇——重信守诺

第五十集

赊店镇——重信守诺

《记住乡愁》主题曲《乡愁》词:

多少年的追寻,

多少次的叩问,

乡愁是一碗水,

乡愁是一杯酒,

乡愁是一朵云,

乡愁是一生情。

年深外境犹吾境,

日久他乡即故乡。

游子,

你可记得,

土地的芳香;

妈妈,

你可知道,

儿女的心肠。

一碗水,

一杯酒,

一朵云,

一生情。 

赊店镇——重信守诺

(央视中文国际频道20170316《记住乡愁》第三季第五十集)

 

在河南省西南部伏牛山脉南麓,有一座有着1900多年历史的古镇——赊店镇。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赊店镇——重信守诺

渭河、赵河在这里交汇后滚滚向前,汇入汉江。三面环水的古镇里,古老的街巷纵横交错,一座座明清院落雄浑大气,古老商铺外悬挂的旌旗迎风飘荡,悠悠古风让这座中原大地上的千年古镇,独具魅力。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赊店镇——重信守诺

记者吴鹏:“作为赊店古镇的入口,挹爽门已经在这里伫立了1000多年,就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在岁月的更迭间,见证着赊店的辉煌过往,默默地讲述着城门内外所发生的一个又一个传奇故事。”

历史上,赊店曾有九座城门,中国古代以九为尊,只有皇城才有资格修建九座城门,然而赊店,这座深藏在南阳盆地里的小镇,却能享有这份尊荣。说到九门的来历,当地流传着一个传奇的故事。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赊店镇——重信守诺

每当节庆假日,赊店古老的戏台上,都会响起悠扬的河南越调,《刘秀赊旗》的故事,就在这咿呀婉转的曲调声中,讲述着古镇的前尘往事。西汉末年,王莽篡位,派出十万大军追杀皇室后人刘秀,刘秀单人独骑仓皇而逃。一天,人困马乏的刘秀,来到了这个叫作“兴隆店”的地方,进入一家酒馆,要了一壶老酒排解心中的烦闷。饮酒间,刘秀看到酒馆门外悬挂的“刘”字酒旗,突然心生一计,如果打出这样的旗帜,就可以向世人宣告,自己是刘姓皇室的后裔,名正言顺地招兵买马。可是逃亡中的刘秀囊中羞涩,拿不出钱来购买这面酒旗。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赊店镇——重信守诺

赊店镇居民杜文东:“刘秀跟老板说,你能不能把这个旗赊给我,老板说可以呀。刘秀说我给你留个字据,老板说不用了。赊了旗以后就开始招兵买马,因为没有旗,他兵都招不来。”赊旗之时,刘秀对酒店老板许下诺言,如果日后能恢复汉室江山,一定会回报于他。高举着这面赊来的酒旗,刘秀一呼百应,带领军队披荆斩棘,建立了东汉王朝。登上皇位后的刘秀信守了当年的承诺,派人把酒店老板请到了皇宫。杜文东:“他说你赊旗有功了,你成就了我的大事,那么,你这个酒馆就为‘刘记酒馆’,你这个原来叫‘兴隆店’,也不好听,你干脆叫‘赊旗店’,你这个酒作为宫廷御酒。”因为有了光武皇帝刘秀的赐名,赊店有非同寻常的地位,九座城门拔地而起,这个中原小镇从此享有与皇城同等的荣耀。

记者吴鹏:“刘秀当年践行赊旗之信,也给赊店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每天从城门下走过的赊店人,在感受着祖先所留下的这份荣耀,而重信守诺也慢慢地成为他们做人做事的准则。正是因为这种良好的民风,历史上,南来北往的商人,都愿意来此经商,而赊店古镇也就成为远近闻名的商业重镇。”

赊店因赊得名,名扬天下。到了明清时期,凭借着四通八达的水陆交通,赊店成为了中俄万里茶道上的重要枢纽,南船北马的货物在这里云集。据记载,赊店历史上最鼎盛的时期,共会聚了13万人口,500多家商号,72条商业街分行划市,每一条街就是一个行当。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赊店镇——重信守诺

赊店文化研究会会长徐东:“这里是当时镇里最繁华的一条街道,叫瓷器街。最早的时候有200多家瓷行在此经商,要说到繁华的程度,有这样一首民谣,叫‘赊店古镇天下传,三河四水围中间,七十二街有规划,三十六行行占先’。全国都知道,赊店做生意不坑不骗,都能盈利。”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赊店镇——重信守诺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赊店镇——重信守诺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赊店镇——重信守诺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赊店镇——重信守诺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赊店镇——重信守诺

“白日千帆过,夜间万盏灯”,是当时赊店繁华景象的写照。随着传统商业的兴起,来自各地的商人们,在古镇上建立起行帮商会。山陕会馆始建于乾隆年间,历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六朝,耗时136年才最终建成。当时,来自山西和陕西两地的商人在赊店经商,积累了巨额财富,筹建会馆时,各个商号踊跃捐款,一共募集了80多万两白银。面对这笔巨款,负责筹建会馆的商会承诺,所有银两只用于会馆修建,绝不挪为他用。由于资金充裕,为了尽善尽美,赊店的商人们,“运巨材于楚北,访名匠于天下”,历经100多年的时间,才终于完成了这个浩大的工程。但是,人们在清算账目时发现,募集到的资金还剩下3000多两。赊店文化研究会会长徐东:“所有的建筑搞好了,花费的白银都是有账可查的,还剩了3000两白银,又不能假私入私人腰包,用这3000两白银来锯了这一对铁旗杆。它是一种财物公示,也是重信守诺精神的体现。”100多年的时间里,主持修建会馆的人更换了几任,但是却做到了账面清晰,收支平衡,结余的3000多两白银,换成了25000斤生铁,浇铸成这两根高达17米的铁旗杆。蟠龙的纹饰象征着当时的商人们对财富的渴望;而顶部的两面铁旗,则饱含着他们对道德的坚;“大义参天”四个大字,被镌刻在铁旗上,化作了一脉商魂,在古镇中伫立了数百年。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赊店镇——重信守诺

乾隆年间,古镇上有一家粮行,掌柜赵长信为人忠厚,帮助东家打理了40多年生意。有一年,山西运城遭了旱灾,粮食颗粒无收,一位姓杨的山西客商风尘仆仆地赶到店里,要买粮回去赈灾。赊店文化研究会会长徐东:“赵掌柜安排了以后,杨掌柜又提出来,说是想再多赊3000两白银的粮食。由于他一来一回,路途遥远。当时正好他东家不在家,但是他一是相信杨掌柜经商的信誉很高,为人很实诚,再说也急于支持救灾,所以说当时就爽快地答应了3000两白银的赊账。”半个多月过去后,派去送粮食的人回来报信,运粮的队伍在半路遇到土匪,粮食被劫,山西客商生死不明。听到这个消息的赵掌柜,既为友人的不幸遭遇感到伤心,又为自己没有请示东家,就擅自赊粮感到自责。东家得知此事后,并没有责怪赵掌柜,但赵掌柜却坚持要用自己多年的积蓄和年金,偿还这笔赊账,用了三年时间,赵掌柜终于把赊出去的3000两银子,全部还完。正准备辞柜回乡时,粮行突然来了一位年轻人,从怀中掏出了一张带血的赊单。徐东:“这才知道他就是当时杨掌柜的儿子,叫杨承。杨承就跟赵掌柜说,他父亲当时受重伤,生命弥留之际把他儿子叫到跟前,把这张赊据交给他儿子,嘱咐他儿子一定要千方百计,不管什么办法,一定要还本付息,要信守咱经商人的诚信为的这样一个诺言,杨承就变卖了他们的家产,又打拼了三年,凑足了这3500两白银的银票,来还上这一笔账。”面对着这张带血的赊单,赵掌柜感慨万千,他告诉年轻人,当年他父亲所欠的银两,已经全部还清。他让这个重信守诺的年轻人,拿着这笔钱去做生意,重振家业。但是年轻人却无论如何也不肯离去。徐东:“赵掌柜就对他说,赊店是全国知名的粮行所在地,你不如就用这3500两白银,算我投资给你的,你来在咱这赊店开一个粮行,我帮你打理。杨承一听,他当然很乐意了,就在这开了一个‘永盛粮行’。”杨承父子和赵掌柜之间信守承诺的故事,在古镇流传开来,人们被这种精神所感动,都愿意和他们做买卖。不到三年的时间,永盛粮行就成为了赊店粮行里生意最好的一家。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赊店镇——重信守诺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梁涛:“人无信不立,诚信就像纯净的空气和水,是我们生活一刻都不能离开的,赊店这个带血的账单,就是诚信的一个最高的境界,它已经成为了赊店人的一种精神信仰。”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赊店镇——重信守诺

一代代赊店人听着这样的故事长大,慢慢地形成了自己的商业信念。他们把一条条细致入微的行业规则和处罚条例,逐字逐句地镌刻在石碑上,立于清乾隆年间的《公议杂货行规碑》上,明确规定了对经商之人的各种行为。徐东:“‘卖货不得包用,必要时落三分,违者罚银伍拾两’。”记者吴鹏:“那这就是包装法了?”徐东:“包装法。”吴鹏:“包装的话容易让人辨别不了真假。”徐东:“辨别不了真假。还有‘卖货不得论堆,必要逐宗过秤’,不能是估摸,必须得逐宗过秤。”吴鹏:“不然的话容易缺斤少两。而且我发现一个细节,这后面都是‘违者罚银伍拾两’,‘违者罚银伍拾两’,这个‘伍拾两’,这算是重罚吗?在当时那个年代。”徐东:“这是非常重的处罚,‘伍拾两白银’啥概念?当时的三两白银够八口之家一年的口粮,罚到肉里面,就是重罚。只有重罚,叫你记住,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非常良好的商业秩序。为此说,这是当时中国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一部商业道德规则。”历史上,在赊店经商,一旦发现有坑骗顾客,不守行规的现象,不但要被重罚,还会被人唾弃,很难在古镇里生存下来。千百年来,商家们恪守着诚信经营的原则,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为古镇记得了“天下店,数赊店”的美誉。老街上一张张烫着金字的招牌背后,都有着自己的生意经,伴随着口耳相传的故事流传了下来,启迪着后世子孙。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赊店镇——重信守诺

雍正年间,古镇上有一户方姓的人家,平日里在街上以卖油条为生,夫妻俩起早贪黑,苦心经营,但生意一直不见起色。赊店文化研究会会长徐东:“男主人他就很发愁,正巧有一天,有一个修秤的来买油条吃,他心生一计,就要求修秤的给他修一杆一斤短半两的这样一杆秤。修秤的不同意,修秤的说秤行也有规矩,不能修昧心秤。他就千求万求。”看到丈夫执意要做坑人的事,妻子就跟丈夫说,让她来解决这个难题。没过多久,妻子就拿回家一杆新秤,她告诉丈夫,这就是那种一斤短半两的秤。用上新秤后的方家,生意越做越红火,从街头的小摊发展到了一家小门店,客人络绎不绝。几年后,女主人因为操劳过度,病倒了,她在弥留之际把丈夫叫到了床前,说出了一个隐藏多年的秘密。徐东:“当时我怕劝不醒你,我偷偷地叫修秤的修了一杆一斤涨半两的,所以说人们才愿意到咱这来,买咱的油条吃。这个时候,男主人才如梦方醒,后来他就把这一杆一斤涨半两的秤,作为他们家的传家宝。”钱财取之有道方能长久,经商诚信立业才能赢得尊重,方家后人以此为戒,世代把重信守诺作为立身根本。老秤传到第四代后人方焕章时,因为他为人公正,备受当地人的敬重,被推选为商会会长。如今,老人虽然已经离世,但方家的往事依然是古镇人家,茶余饭后最津津乐道的故事。

记者吴鹏:“在这座古老的会馆中,不仅保存着中国最早的商业规则,还流传着一个个重信守诺的感人故事。那么现在站在商字牌坊旁边,200多年前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真的不得不惊叹于古人的智慧。而这些商业规则,在如今的社会依然保持着它旺盛的生命力。”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赊店镇——重信守诺

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赊店古镇上的商贸又繁荣了起来,很多游客来到古镇。面对外地游客,古镇人家一直保持着,在秤上不做手脚,不缺斤短两的习惯。曹家秤铺是赊店古镇的一家老字号,今年50多岁的曹聚发,是秤铺的第四代传人,经常会有一些老主顾来找他做秤修秤。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赊店镇——重信守诺

赊店镇居民孟进荣:“这个秤都喻表心,公公正正,不管老少,不兴坑人,老不坑,少不哄,缺斤少两不是对人家不好,对自己的心情都不好。”秤是经商之人不可缺少的工具,也是衡量商业规则的道德底线。如今在古镇,只要卖家说使的是曹家的秤,买家就会放心,而这样的信誉,就源于曹家世代相传的祖训——专修公平秤,不做亏心事。记者吴鹏:“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个祖训呢?”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赊店镇——重信守诺

赊店镇居民曹聚发:“这是个定盘星,对不,这是修秤的头一步,一是代表公平,你修秤先找到定盘星了以后,这才往后走。我认为这个定盘星属于一手托两家,有买有卖。”一秤托两家,小小的秤砣称出的不仅是货物的重量,还有做人的良知。在老曹看来,做秤虽难,但更难的却是守住心底那杆良心秤。有一次,一个外地人来到赊店,想让老曹按他的要求做一批缺斤少两的秤。为达到目的,甚至不惜用高价诱惑。曹聚发:“你这个秤现价卖多少钱,我额外给你加50块,我说这个钱不是万能的,在我这不好使。”吴鹏:“当时那时候您做杆秤多少钱?”曹聚发:“像这杆秤,当时才卖二十几块钱。”吴鹏:“那就相当于三倍的价格。”曹聚发:“对,相当于三倍。咱不做,你干住这一行,你就得对得起老百姓。”吴鹏:“那后来当时那位买主呢?”曹聚发:“他都说,你这个人太实在了,给你钱都不要,你有点儿傻傻的。”吴鹏:“那您觉得您这样做傻吗?”曹聚发:“那我不傻,我一点儿不傻,还是需要公平的人多,你掏多少钱买不走我修秤的良心。”曹聚发心里装着一杆秤,这让他在古镇里很受人尊敬,街坊邻居之间有什么解决不了的事,都爱找他说道说道,他也乐得为人们主持公道。

记者吴鹏:“在赊店古镇,有一副对联流传了上千年,上联是‘佳话千秋赊旗赊酒不赊义’,下联是‘真情万种食蔬食鱼不食言’。自古便以‘诚信赢天下’的赊店人,一代代地传承着这份古老的智慧,直到今天依然在延续这份传统。”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赊店镇——重信守诺

张文浩是古镇里一名普通的80后年轻人,他继承了祖辈的老手艺,经营着自家的百年老号。如今,张家铸造的刀具,从过去的大刀、斧头,变成了日用刀具,但是打一把刀所需要的40多道工序,却一道也没有减少。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赊店镇——重信守诺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赊店镇——重信守诺

赊店镇居民张文浩:“这一把刀不能低于2000锤。”记者吴鹏:“这个数字从何而来呢?”张文浩:“老祖宗传下来的。因为到我这代都第六代了。我们讲的是诚信,没有诚信的话,你生意都不用做了。而且在我们这里就图个好名声。”“夹灰卷刃,保管来回”,是张家的老规矩,只要烙上了张家的印,就是一个承诺,不管什么时候,出什么问题,这把刀都包修包换。有一次,因为经验不足,张文浩买回来的钢材,质量不过关,打出来的第一批刀具就出现了卷刃的现象。发现问题后的年轻人,二话没说,就连夜跑去客户回收了刀具,一声不吭地就把六吨钢材全部当废铁卖掉。张文浩:“一两块钱一斤买的,然后一毛多,不到两毛钱把它卖掉的。当时,几天说不出话来,心里面难受。不过那也不行,我们要讲说话算话的,不能,我们把它打出来等于是骗人的,我为什么要打呢!”吴鹏:“你说值不值?”张文浩:“值了!把它处理掉,我也值了。就是亏一点儿,对得起良心。”常年与铁和火为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80后的年轻人独自承受着辛劳和寂寞,坚守着这门古老的手艺。有时,附近的老人会拿着张家祖辈制作的铁器,来让他修修补补,张文浩从不收钱,他舍不得祖辈的老手艺,更丢不下这个传了几代人的老作坊。虽然也曾向往外面的世界,但每次只要一拎起锤子,他就沉浸在了铁花飞溅的世界里。张文浩:“我点到哪里,你打哪里。”吴鹏:“……20、21、22。”张文浩:“胳膊酸了吧?”吴鹏:“胳膊有点儿酸。在这样一个环境里边,其实我觉得把门一关,把窗户一关,我不打这2000锤,不行吗?”张文浩:“不行的,不可能,一锤也不能少。每一锤打下去都是每一锤的承诺。你把门关起来,别人看不到,你自己心里面能看到,愧对良心的事我们不能做!”在张文浩看来,良心的安宁比身体的舒适更重要。火星飞溅是良心的灿烂,铁锤起落是人格的铸就,就是在这种铁花一样灿烂的良知照耀下,赊店古镇虽然几经沉浮,但千百年沉淀的商业文化却历久弥新。

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的古镇,虽已不再是分行划市的商贸重镇,但依然保留着浓郁的商业气息,传承了百年的老字号里顾客盈门,现代气息浓郁的日用杂货店里人声鼎沸。传统的葫芦烙画,赊店年画,雕刻着古镇里的一个个传奇故事。一碗碗浓稠的胡辣汤里,不仅有流传了千年的味道,更是盛满了古镇人家诚信立世的馨香。细雨中的古镇质朴宁静,古老店铺前的旌旗依然鲜亮,仿佛还能看见1900多年前,刘秀赊旗兴兵时的场景,诚信赢天下的赊店人正带着远古的荣耀,自信地去拥抱充满希望的未来。

 

 

【《记住乡愁》片尾曲(第三季46-50集)】  

 

《故乡的目光》

作词:许冬子 作曲:印青 演唱(奏):廖昌永

我的心 恋着你 你的目光

路多长 你就会牵挂多长

走过那么多地方

经历那么多风霜

一条熟悉的小河总在心头流淌

也许沧桑会黯淡时光

也许泪水会朦胧眼眶

因为你 前面的风不再冰凉

你慈爱的目光温暖着我的心房

也许心海会装满惆怅

也许终将会飘落远方

因为你

明天的路不会迷茫

你期待的目光

指引着我的方向

你期待的目光

指引着我的方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