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40年,崇明交通发生了哪些变化?你知道吗?

 cxag 2018-12-17

40年前,崇明岛上的路,大多是土路或砂石路,岛内出行基本“靠双脚”或是自行车。当时路上很少能看到摩托车,更谈不上能见到小汽车。出岛靠渡轮,还要“看天色”。改革开放40年来,崇明的交通在不断“加速”,人们的出行也越来越便捷和多样化——上海长江隧桥通车,圆了崇明人的“千年梦”;公交实现“村村通”,老百姓离家不远就能坐车出行;家用汽车进入千家万户,新能源车成为时尚……


有些变化看得见摸得着,有些变化珍藏在回忆中。近日拜访了船长、公交司机、交通警察,从他们的视角、用他们的故事,描绘出崇明交通40年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简到优”的变化脉络和发展蓝图。


老船长:40年“摆渡”风雨晴


登上“生态岛2”号,退休老船长刘海雄直呼:“这船真宽敞!你看,后平台比以前的大多了。”刘海雄生于1955年,在上海到崇明两岸间掌舵四十一年半。1973年,他被分配到上海客轮公司工作,负责吴淞到南门港和堡镇港两条航线。那时,吴淞码头是连接上海和崇明唯一的水上枢纽。刘海雄刚进公司时,公司只有4艘双体客轮,他工作的“沪航9号”正是其中一艘,“双体客轮的载客量可以达到2000人,但即便如此,运力仍捉襟见肘。”



“当时还处于计划经济时代,乘客会带各种农副产品出岛,大米、鸡鸭鱼肉……船舱里乌压压一片。由于过道窄小,出去上一个洗手间都寸步难行。坐的又是长板凳,特别不舒服。”1975年,第一次经历春运,令刘海雄记忆犹新。大年三十那天下午4点半,他从南门港开船出发,估计晚上7点能到吴淞码头。没想到,船开了一半,遇上大雾封江,只能抛锚在江中。“有一个上海小伙子娶了崇明新娘,恰好也在船上,他们要赶去上海办当天的婚礼,这可把他们急坏了。”刘海雄回忆,船上180斤的备用粮全用来烧粥,发给乘客们充饥……船一抛就是3天,年初二下午才到吴淞码头。


回想当年,崇明有很多优秀企业,远东电冰箱厂、葵花电风扇厂、万里电吹风厂……这些企业的产品输出和原材料输入,只能靠船,运输装卸过程十分繁琐。1988年,“车客渡”首航仪式在新河举行,它的开通大大改善了物流运输问题。刘海雄也从“沪航9号”客轮转去掌舵“沪航12号”车客渡。



紧接着,“鸿翔号”侧壁式高速船的开通,进一步提升了进出岛的速度。但是,每逢恶劣天气,渡轮被迫停航,依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老百姓对于“建桥通车”的呼声越来越高。


上世纪末,上海市政府启动了上海长江隧桥建设规划。2009年10月31日,上海长江隧桥建成通车。崇明、长兴两岛与上海实现陆路连通。崇明本岛距上海人民广场距离缩短至45公里,真正实现了从“看天坐摆渡”到“60分钟经济圈”的蜕变。



大桥的开通,解决了出岛要“看天色”的问题,加强了崇明与外界的联络。“现在,结婚的新人带着车队从大桥上经过,再也不会遭遇被困在江中的尴尬了。”刘海雄说,“有了大桥后,车客渡经营惨淡、风光不再。但是这几年,每逢节假日,隧桥堵车严重等问题又开始凸显,车客渡的流量又有了回升。乘客会根据去上海哪个区域,来选择坐客轮还是走大桥。高峰时,渡轮‘一票难求’的情况再现。你看,这艘‘生态岛2’号就是为了满足现在的运力需要新造的。”刘海雄亲历了崇明水运从辉煌到落寞再到复兴,感慨万分。他走下船舱,再次回头看了一眼身后的“生态岛2”号,停留几秒,转过身,走向公交车站,准备坐车去农场会老友。

  

公交司机:开往更美的风景


说起岛上的公交,崇明巴士公司的驾驶员郁敏深有体会。郁敏是建设镇人,小时候乘南同线去南门,感觉司机和售票员特别神气,希望有朝一日自己也能在公交车上工作。1984年,郁敏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他成了南堡线上的一名售票员,那时候他19岁。


“当时的崇明公交都是‘有人售票车’,根据路程的远近进行分段计价,分别是1毛、2毛、5毛的票价。”郁敏需要根据乘客所去的站点,根据票价对照表售票。


当了一年半售票员后,郁敏考了驾照,成了南江线的公交司机。“当时的公交车是机械方向盘,操作起来比较僵硬,车转个弯,我得站起来打方向才使得上力。大冬天,车内没有空调,穿再多也没用,越开越冷,经常满脚冻疮。因为发动机就在右腿边,每到夏天,右腿上又全是痱子。”令郁敏印象深刻的是,那时候他还开过铰接车,泥土路扬尘厉害,土都钻进了车里,工作完回到家常常满脸是灰。


2003年,岛上最重要的主干道陈海公路开通,让郁敏体会到了从“开上路”到“开好路”的转变。改革开放以来,崇明岛上农村公路的建设,完成了从300公里到3000公里的飞跃,老百姓从乡下到镇上坐公交,除了步行以外有了更多选择。“大道宽阔平坦,路两边绿树村庄,风景很好。”郁敏说。



2009年,郁敏驾驶申崇线,第一次体会到“开好车”的兴奋。“驾驶体验很好,车厢整洁宽敞,乘客坐着也舒服。”之后,崇明的公交车又进行了升级。2012年1月,崇明巴士公交公司首次引进10辆超级电容公交车,拉开了岛内绿色公交的序幕。2016年底,65辆新能源公交车相继投放崇明多条公交线路。至2017年底,新能源车辆增加到293辆,共建194只公交专用充电桩。2018年初长兴、横沙两岛新能源公交车率先实现了全覆盖,至2018年末,崇明三岛新能源公交车总数共达445辆。


时至今日,崇明巴士拥有600辆营运车辆,有公交线路66条,其中“村村通”线路15条,市通郊线路10条,“最后一公里”公交线路4条,旅游线路2条,日均营运10.67万公里,日均载客约8万人次。



“这些年来,沿路风景越来越美。到站都有候车亭,乘客等车更舒适了。”车轮滚滚,岁月更迭,在公交辛勤工作了30多年的郁敏目前安全行驶已达200多万公里。面对数十年的变迁,他骄傲地告诉记者:“一切都在往更好的方向发展,新能源车开起来很舒适,路也越来越好开。”从改革开放之初到今天,崇明从单一的公交线路到星罗棋布的城乡公交网,郁敏用“舒适,安全,便捷,环保”四个词来形容这些年来崇明公共交通的变化。


交警:从指挥交通到智慧交通


崇明的交通网络越来越发达,交通秩序的维持离不开一群在背后默默奉献的人——交通警察。今年58岁的黄建新是公安崇明分局交警支队的一名交通警察,他在这个岗位上整整工作了37年。1981年,他从部队退伍后,回到家乡崇明成了一名交警,每天的工作就是指挥疏导交通、开展安全宣传和路查路检。


“刚开始当交警的时候,路上都没什么车。”黄建新每天和小组的同事一起,从城内东门路坐公交出去,进行道路检查。如果检查点不远,就骑自行车去。那时候,崇明岛上的交警总共才21人,有限的人员管理着崇明南门及堡镇大街小巷的人、车、路。这是最初的交通组,也是崇明交警大队的前身。



“改革开放之初,交警站在岗亭上,手拿指挥棒,指挥过往车辆。后来,采用手动控制的信号灯,向左或向右拨动开关,控制东西或南北方向的车流。”黄建新回忆,“再后来,半自动信号灯逐渐代替人工指挥。灯光信号由人工根据车辆通行情况进行切换,但若遇到停电或维修,交警又得使用上指挥棒。”


1992年以后,交警开始通过对讲机互相沟通。1996年,开始用蓝白相间的轿车巡逻。“随着时代的发展,路上的车流量明显增多,我们的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陈海公路刚开通那会儿,道路只有7米宽,北沿公路才5米宽,两车交汇时非常慢。”黄建新说。


从上世纪80年代末,崇明岛只有2个交通岗亭,到如今的直臂横悬式指挥信号灯遍布各个路口;从手写罚款单,到如今体积小、重量轻的PDA(移动警务终端);岛上的交警从当年21人增至如今的一百多名……“现在,崇明岛的路口都有高科技手段进行技术抓拍和调度,既方便又安全。”时代的发展,让黄建新不断充电学习新的业务知识,“现在有全程录像,违章处理方便了很多。如今路口有了脸部识别,乱闯红灯要被拍;有了取证仪,老百姓的投诉越来越少了。”黄建新说,一方面,随着硬件设施的提升,交通执法越来越规范,另一方面,随着文明出行宣传以及交通执法力度的加大,市民的文明素质也在提升,“看着家乡变得越来越好,我由衷地感到高兴。”





信息来源丨区新闻传媒中心

主编:陈珺

记者:郭杨如熠

责编:陆海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