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子在《道德经》中没说清楚的“道”,《清静经》中说清楚了!

 如水138 2018-12-17

《道德经》和《清静经》都是道家的经典,前者5千字,后者约5百字,二者都是讲道,各有千秋!老子在《道德经》中没说清楚的道,《清静经》中说清楚了,对比综合来读,更好理解。

老子在《道德经》中没说清楚的“道”,《清静经》中说清楚了!

我对比看过马王堆出土的帛书《道德经》,和现在通读的版本,几乎一致,只是有些地方断句不同。有的学者说,断句不同,整个意思都变了。其实不然,对于一个高手来说,即使对方换了马甲,还是可以知道其本意。只有执着表面词字的人,才会死磕在一个点上。所以现在通常的《道德经》版本,可以大方阅读。

老子在《道德经》中没说清楚的“道”,《清静经》中说清楚了!

1、道可道,非常道,大道无形、无情、无名。

《道德经》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对这断话,有些人读来,觉得玄之又玄,半知半懂。《清静经》则对“道”做了进一步的解释。

《清静经》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

这样一对比,就比较好理解了,大道呈现出来的3个特质是:无形、无情、无名。

老子在《道德经》中没说清楚的“道”,《清静经》中说清楚了!

2、所谓得道,其实无所得。

《清静经》曰:“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意思是说,名义上说得了道,其实什么都没得。为了教化众生,才给一个名字,称之为“道”。所谓得道,其实无所得。能悟到这点的人,可以传圣道。言下之意,如果没悟到,则不能传道,传的也不是圣道。所以孟子说,人之忌,在好为人师。

老子在《道德经》中没说清楚的“道”,《清静经》中说清楚了!

3、天道无情,人道有情。

《道德经》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很多人没理解这句话,加上庄子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更加感到迷惑。

《清净经》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

这个“不仁”和“无情”是表达一样的意思,说天道是没有感情色彩的,运行万物的生灭;而人道,人心,是有感情色情的,人心喜欢团聚,喜欢生,讨厌离散,厌恶死。圣人的心,是道心,所以圣人不仁,任由人悲欢离合,不去干涉,圣人无为。

老子在《道德经》中没说清楚的“道”,《清静经》中说清楚了!

圣人有为的话,就像一个拳头击打在跷跷板的一端,圣人用力弘扬神圣,那么必然激起跷跷板另一端的大盗,阴阳大战,不得休矣。所以庄子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不过庄子这句话,欠缺严谨,准确地说:圣人不以圣人自居,则圣人不用死,大盗也可以消停。就像老子在《道德经》中说的:“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邪!”

老子在《道德经》中没说清楚的“道”,《清静经》中说清楚了!

4、上士无争,下士好争。

《道德经》曰:“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清静经》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

上士闻道,马上勤奋地付之实践,无争;中士闻道,似懂非懂;下士闻道,大声嘲笑别人,产生争执,所以下士好争。

把《道德经》和《清静经》结合起来阅读,可以互补,更好地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故作此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