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师友佳作】如何进行小学作文教学

 江山携手 2018-12-17
源自:雷天兰 
    

关键词]指导    作文     观察    修改

内容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作文的自信心,要懂得习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在作文教学中注重积累,是搞好作文教学的一条基本原则,也是提高学生习作水平和写作效率的重要途径。要坚持作文与生活相结合,作文与做人相结合。指引每一位同学走上健康之路。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内容的重中之重。如何提高作文教学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必须接受的挑战。那么我们该如何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呢?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近年来的语文教学实践摸索,使我深感作文教学中培养“乐之者”的重要性。那么,如何指导学生有效作文,联系自己的教学经历和实践我觉得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

    刘勰说过:“积学以储宝”。所以,搞好作文教学,首先指导学生做好素材的积累和吸收工作。学生如果没有相应的知识储备、生活积累、材料搜集和真切的体验,又怎能写出好的作品呢?注重材料的积累,是作文教学的第一道“门坎”。作为教师,要设法指导学生过好“第一关”,只有这样你的作文教学才能焕然改观。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过好“第一关”呢?这就要突出一个“多”字。因为“多”是质量的保证。所谓“积之愈厚,发之愈佳”。只有多,才便于鉴别、比较,才可以筛选,才容易生发联想。如何做到材料的“多”?

     1、“细”观察:勤观察是人类获取写作材料的主渠道,在整个写作过程中发挥着“龙头”作用。它是学生写作的基础,体验生活的媒触,获取材料的源泉。没有观察,就没有对生活的认识和感受,写作的源泉的就会枯竭。

    2、“深”体验:指导学生体验,要从“深”字入手。“深”即要“入得进”。“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入乎其内”才能见得真切,深入体验,有所发现,才能体悟深切,形成触发。在开拓学生多体验的广度和深度时,多想比多写、多说更重要。

3、“熟”阅读:阅读是积累材料的重要过程。许多教师为提高学生习作水平,主张学生大量阅读。这固然是好事。但,是否取得收益和实效?我主张学生阅读积累材料不应片面追求“多”,而应努力做到“精且熟”。熟了,方能心神领会广纳博取。

二、鼓励学生说真话、表真情。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大自然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感可发,就需要学生的作文反映他们的真实生活,表达他们的真情实感,体现童真童趣。例如:为了写好场面描写,我特意在操场组织学生放风筝。放完风筝,学生还在兴致勃勃的谈论着此事,这时。我乘热打铁,和学生一起回味放风筝的过程。学生滔滔不绝的说开了:我是如何让风筝飞上天的,我是如何和同学合作的……我乘机问了一句:“在如此热火朝天的场面中,你观察到了什么?”教室里就像炸开了锅:我看到了漫天飞舞的风筝,有奥特曼、福娃、猫头鹰,还有张翔自制的风筝……我还看到了同学们兴奋劲,为了不让风筝落下来,虽然很累,但他们仍然在奔跑,好像有使不完的劲……通过这次活动,不仅使他们认识到了参与集体活动的重要性,也教育他们努力做好人生中的每一件事。因此,要坚持作文与生活相结合,作文与做人相结合。指引每一位同学走上健康之路。这也是教育的真谛所在。

  三、教给学生作文方法。

叶圣陶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在教学每篇课文时都要充分利用教材这个形象直观的例子,让学生潜心地去读,自由地去想,无拘无束地去议。例如:在教学《描写人物一组》一文时,让学生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外貌、心理活动等描写方法。随机让学生进行“吹鸡毛”比赛。引导学生在吹的过程中仔细观察他们的神态、动作,揣测他们的心理。然后,再讨论,把一些典型的词罗列在黑板上。这样既促进了优生之间的交流,又对学困生的作文起到了引领作用。

四、重视作文的修改讲评。

   1、自主修改:习作修改能力是写作的基本能力之一,修改是写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道工序,常言道“文章不厌千回改,精雕细凿始成金”。俄国作家契诃夫曾说过:“写作的艺术,其实并不是写的艺术,而是删去写得不好的东西的艺术。”作文修改是一种阅读,也是心灵与文本的沟通、交流,更是一种提高。

    2、合作修改:使学生在互相批改中获取经验,取长补短。并掌握一些修改的要求和方法,使其在互相批改中逐渐形成一种浓厚的兴趣,得出一些写作之法,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3、教师对作文的批改讲评是作文教学中尤为重要的一环,教师既要注重对学生作文进行批改讲评,肯定学生自主、合作修改,让学生养成勤于修改的好习惯,鼓足他们乐于作文的勇气。

  以上就是我在作文教学上的一些尝试和感悟。逐步引导学生立足于生活实际,做生活的有心人。在新理念的指导下,再给予学生合理有效的作文指导,使每个人都乐于表达、乐于作文,让作文成为学生表达生活、体验生活的一部分。

 

浅谈作文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社会呼唤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离不开教育,创新教育将作为一种改革的理念和指导思想,将贯穿在教育的各个领域和各门学科的教育之中,作文是语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在作文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打破定式,引发创新 

l、命题要“新”

  学生在作文中经常会出现雷同作文,这与学生的思维定式有着密切的关系,要引导学生冲破思维定式的束缚,把作文训练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机结合起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同一题目可以多角度选材,从同一材料中确定多种立意,多种选材的方式来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观察是写作的准备,我有目的的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让学生带着写作目的去观察自己熟悉的事物,这样破除了由教师命题的方式,而是让学生根据生活中积累的写作素材自己去命题,并根据内容确定新颖的题目。在学生的写作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半命题作文,而学生也经常会选一些老生常谈的题目,思维定式便是罪魁祸首。因而遇到半命题作文时,我总是让学生要有比较性的选择文题,让学生明白同一内容的文章,只因题目不同,就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从而使文章的主题更加鲜明,使学生从半命题中引发新意。如:《____的滋味》,可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从自己的生活出发来确定题目,可以填得奖”“说谎”“第一次获奖” 挨批评”“受表扬使文章的立意各有不同,也使不同学生在不同选材中各有所得。通过在半命题作文的训练中,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经过长时间坚持不懈的训练,学生定会在命题作文上大部分学生都能做到有独特的地方。  

   2、选材要

    小学生的作文绝大部分是经历过的生活,如《一个熟悉的人》《一件难忘的事》《校园纪事》《有意义的活动》等作文,学生都经历过,因为他们从低年级就开始学写过类似的作文内容,等到六年级时还要写类似的题目。作文内容不但毫无新意,更谈不上进步,他们的作文停滞不前的主要原因就是选材老套没有新意,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在指导作文时,我要求学生仔细回忆自己在平时读书看报看电影时哪些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的哪些品质令你不能忘怀,那么你身边的哪些人具有这样的特点,不妨把积累的材料运用到自己的作文当中。此外还要注意多留心观察别人不留心的人或事,回忆你听说过的或亲身经历过人或事,写进自己的作文中,这样别人写的内容就不会与他人重复,此外,在作文中还可以从反面来选择材料,谴责社会中的一些问题,提醒人们注意,社会的正能量便在孩子身上得以传播。教师在此基础上在给予及时的鼓励,写作中就也就不会出现千人一面的现象。

   3、立意要

  一提起作文的立意,大部分学生就会理解为文章的中心就要积极向上,是赞扬的方面,不是消极的方面,实际上确定文章的中心要根据文章的材料而定,该赞扬的就赞扬,该批评的就批评。有些文章既可正面选材,也可反面选材,与众不同的地方,才最具有新意。如:《我的烦恼》,作文时正是六年级学习最紧张,学习任务最繁重,压力最大的时候,其中有一部分的学生就写的是自己的实际生活,写出了自己在学校的紧张学习,在家里的题海战术,表达出自己渴望那种轻松、自由,像小鸟一样的快活生活,我认为这样的文章写出了孩子最真实的感受,最具有真情实感,是符合儿童心理的,立意可以算得上新。不一定让孩子都来写自己的世界是那么美好,无忧无虑,那也是不符合现实的,无论是赞扬还是批评,只要是能表达出真情实感,立意鲜明,就是佳作。

  二、 拓宽训练,激发创新。

  学生的习作是他们对生活感悟的产物,一些习作不会只等到上作文课时才产生,因此引导学生把作文的时间放在平时,让学生有了感触及时记录下来,作文课上让学生把观察、收集的素材进行加工、整理、润色和提炼,从而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还要让学生多读,在读书中积累素材,丰富知识,奠定扎实的作文基础。

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注意抓住有利的契机,让学生把自己的观察内容,对一些事情的看法或想法表达出来或写出来。如: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一些新鲜事或对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的看法,应及时记录下来。如果学生养成了关注实事,关心国家大事,并能留心周围的事物,把这些素材能够及时地记录下来,学生写作就可左右逢源、锦上添花了。 

在阅读教学中,要时时的注意训练学生的想象力,通过教科书上的插图,一些文章的续写,来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在作文教学时启发学生把自己平时观察到的事物,积累的知识信息,丰富的生活经验,在想象的文章中加以运用,则会使想象的内容变得大胆、神奇、丰富,除此以外还要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陶行之先生说: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的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之工作。作为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努力做到:在学生写作陷于困境时,要激发起他们写作的兴趣,走出困境;走出困境后,还要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从而真正提高写作水平。我坚信,作为一个教师只要用心感悟生活,用心教育学生,用心领悟课堂真谛。学生一定会在自己的写作当中开辟新的创作领域。

 

如何根除学生作文中的假话

源自:刘琼
 
  去年某省的高考作文试卷,据抽样调查,竟然有40%的作文都出现在“父母双亡”的“考验”下“战胜脆弱”的假话。这种现象引起了全社会的震惊和批评。其实,作文说假话早已成风,去年高考中这个极端性的例子,不过是露出水面的冰山一角而已。现在的问题是,必须改革作文教学,这种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一、指导作文,首先要培养“文德”
  “文德”的核心是“求诚”。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具体地说,“假若有所表白,这当是有关于人间事情的,则必须合于事理的真际,切乎生活的实况;假若有所盛兴,这当是不倾吐不舒快的,则必须本于内心的郁积,发乎情性的自然。这种要求可以称为‘求诚’。”
  为了达到“求诚”的目标,作文命题必须切近学生的生活、思想实际,要求写的内容是学生“知道清楚的”和“易于着笔的”,不仅不阻遏、而且能诱导学生把平时的积蓄发表出来。作文的测评标准,不要片面强调“思想性”,所谓“立意要高”、“开掘要深”,引导趋迎时势,“上挂下联”、任意拔高,而不顾学生的认识水平、真情实感。一句话,要给学生提供“求诚”的基础。
  我国古代训练写八股文,就要求不说自己的话,要“代圣人立言”。这种八股文是“假、大、空”的鼻祖。封建社会的这种作文训练,所培养的只是“学舌很巧妙的‘人形鹦鹉’”“或大或小的官吏”以及“教读为生的儒学生员”。而现在,如果我们不重视培养学生的文德,对作文说假话的现象熟视无睹,甚至有意无意地鼓励作文造假,那么将会重走封建八股教育之老路。不仅使学生养成假话连篇的不良文风,而且造成学生“作文是一套,内心是另一套”的双重人格,这与培养具有高尚品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才的目标,岂不是南辕而北辙?
  二、指导作文,要着重训练写“放胆文”
  作文中出现假话,同作文教学中的“纯工具训练”,搞“为应试而作文”“为作文而作文”,束缚学生的手脚密切相关。我们反其道而行之,提倡着重训练写“放胆文”。
  所谓“放胆文”,就是教师完全放手,由学生自己命题、选材、立意,不限体裁、文体、表达方式,不规定字数、时间、学生爱写什么就写什么,爱怎么写就怎么写。写这类文章,便于学生把自己的生活、思想同作文紧密地结合起来,多多练习,自由自在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久而久之,就会觉得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是需要与享受,如同吃饭、穿衣、说话一样。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根本不会也不需要在作文中说假话。
  写“放胆文”,便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学生一旦可以“放胆”,消除为“切题”而不敢越雷池一步的被动心理,不再是只说“可以得分”的话的“答卷机器”,学生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就会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多年来,以写“放胆文”出名的一些学生,如今纷纷成了创新人才,就是一个明证。
  也许有些同志担心着重训练写“放胆文”,会不利于学生考试。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我以为现在学习不宜存有为考试而学作文的想头。只要平时学得扎实,作得认真,临到考试总不会差到哪里。”
  三、指导作文,要立足于创新
  40%的作文出现雷同的假话,这充分说明学生的创新能力太差。这与长期以来我国作文教学中过分重视模仿、忽视创新有关。
  这里无意否定模仿的作用。学生习作一般都从模仿开始。然而,有两个问题有必要弄清。第一,怎么模仿?有人是“依葫芦画瓢”,这种仿写相当于绘画上的临摹,以模仿得“像”为目标。也有人是处于主动地位,活用人家的方法而不为人家的方法所拘。为了恰当地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利用人家的方法不妨斟酌损益,取长去短,还可以创立自己的方法。我们提倡的是后一种模仿。第二,模仿是创造的第一步。迈出第一步后,紧接着就要创造。创造才是写作的真正目标。
  叶圣陶先生有一句名言:“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几乎人人耳熟能详,有人把这句话作为注重模仿的根本。也许叶老早就料到会产生这种片面的理解,因此他申明说:“阅读的文章并不是写作材料的仓库,尤其不是写作方法的程式。在写作的时候,愈不把阅读的文章放在心上愈好。”他着眼于从阅读中体悟写作的规律和方法,而并不赞赏通过阅读加以模仿。
  叶老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模仿的弊端:“学写文章从临摹的方法入手,搞得不好,可能跟一个人的整个生活脱离,在观念上和实践上都成了为写作而学习写作。还有,在实践上容易引导到陈词滥调的路子,阻碍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创意铸语。通常说的公式化的毛病,一部分就是从临摹来的。”现在学生作文中严重存在的雷同化现象,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严重萎缩,不能不说与片面强调模仿有很大关系。
  当务之急是,作文教学由模仿性向创新性转型,确立学生作文训练的主动地位,充分发展学生的写作个性和创新才能。至于根绝作文中雷同的假话,自然是不在话下了。

 

把作文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源自:刘琼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叶圣陶先生还说:“文章要自己改,学生学会了自改的本领,才能把文章写好”。 《语文课程标准》中也强调学生要“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可见,二者目标都是一致的,都是强调学生作文要让学生自己改。因此,我们应该把作文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己批改作文的实践活动,去真正达到提高作文能力的目的。
    传统的精批细改的作文评价形式,只强调教师的详批详改,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完全放在被动的位置上,造成学生厌学,教师难教厌改且效率低下的局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对学生在作文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认识不足,对学生的评价缺乏个性,以至于学生丧失了写作兴趣和热情。《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可见,任何一种教学活动环节都离不开学生的主动积极地参与。因此,新课程强调语文教师把作文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那么,教师怎样才能把作文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呢?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分组互改:合作探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提出,21世纪的学生应当“学会合作”。《语文课程标准》也要求学生:“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结合所学语文知识,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因此,我对学生作文上交后先初审,审视书写情况和字数是否达标。书写不认真重抄,字数不达标者补写或重写,然后分发给学生互评。
如何发给学生?首先是分组安排。采用梯队帮带式把学生分成每四人一组,推选或指定一名组长,按“acbb”排座(“a”一个优生,“c”一个后进生,“bb”两个中等生),考虑到优差生协调的同时还注意男女生的搭配。
    其次是明确目标。我们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学情实际制定评改等级标准ABCD等级,主要依据我们课题组根据课标教材及学情共同研制的“作文训练目标”,印发给学生,供分组互改时参考。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在每个等级中再分上、中、下三等,如A级可分A+(95分)、A(90分)、A-(85分),这样可以给学生作文以准确的定位。
    再次是小组互改。让每一篇作文在同一组的四人中轮流批改。关于批改,叶圣陶先生说过:“所谓批,无非向学生说几句提示的话,引导他们自己去思考,该怎样想才对,该怎样写才好……所谓改,无非给学生示范,那样想不合适,那样写不妥当,一定要这样想这样写才对头”。首先从字词句篇入手,每人对其中的错别字、病句及精彩语句和段落进行圈点勾画予以提示,也可以改出正确的,甚至可以随手写下自己对某一句或一段的感想;其次要求学生批注(评价)。怎样批注(评价)?针对不同类型的文章有针对性的评价。如在一篇叙事的作文里,如果缺少了必要的环境描写,就可批注“缺少环境描写”。又如在一篇写人的文章里,根据需要,应有人物的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或心理描写等,如果缺少,可以在相应位置批注“此处应有语言描写(或其他描写)”等字样。再如在叙事写人的习作中,缺少议论抒情或深化主题之笔,也要批注出来,互批议论文时,可批注“论点不明确”,“论据与论点脱节”,“事实罗列无分析”等。然后组内讨论,交流感受,品评语句,评出最佳文章;最后还要找出作文中的闪光点和创新点,根据参考评改等级标准及相互讨论情况,写出评语,提出修改建议,评出等级,成员签名。
    这样,每一个学生的作文就有四位同学的修改,而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见解,看问题的角度也不尽相同,甚至与原作者有很大的出入,这样大家可以互相讨论、交流、探究,取长补短,往往能触动彼此的灵感,打开思维的闸门,喷涌出灿烂的火花,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但需要指出的是:要评价别人的作文,应首先充实自己,否则既指不出毛病,也找不到学习的优点。因此,这种评价活动有利于促使学生掌握写作技能,提高判断能力。
    二、独立自改:教给方法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自改的能力”,张志公先生也强调:“应该养成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习惯”。可见,自改在作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它打破了传统的由教师一人独立完成的教学环节,学生由被动地位变成了主动,突出了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当然自改能力的形成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因此自改前,教师一定要明确要求,教给修改的方法:确立自改的依据,以结构、内容和语言修改为重点,掌握自改方法。
    在“旁观者”的指点下,“当局者”也就“清”了。该怎么改,让习作者自己去考虑去动手,这样,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发挥出来了。实践中我是这样操作的:
    1、 确立“自改”依据
    我们课题组成员反复阅读课标人教版教材,深入钻研«语文课程标准»7—9年级学段的写作要求,将写作部分的10点目标具体地分步骤地落实到每一次作文训练中去,精心编写《单元作文训练目标设计》。每次训练目标只求突出2—4个重点,这样学生“自改”作文就会有的放矢。学生不仅自改目标明确,而且依据可靠科学,并能用“ABCD”准确进行等级评判,合理定量评价。
    2、以文章内容修改为重点
    一篇文章的修改,就应该从文章的审题、立意、构思、选材、结构、内容、语言等方面进行宏观调整和修改。
审题要准确,它是界定写作范围,着重解决写什么的问题。这往往包含两个方面,审文题和审要求。一定的题目适合一定的文体,现在一般要求文体不限,但也并非意味着写什么文体都行,怎么写都行。立意是文章写作至关重要的一步,它的任务是确立表达的主题,解决表现什么的问题。文章没有深刻的立意,就会流于一般,甚至显得幼稚。构思是展示思维的条理性、创新性的关键步骤。它的主要任务就是选取怎样的方式表现文章的内容。作文贵在创新,而创新又着重体现在构思的精巧上。选材是为了表现中心的需要,从众多的材料中选取最能表现突出文章中心的材料,这样的材料要详写,写生动形象、鲜明感人,反之,略写或不写。结构安排要体现新颖巧妙的特点。可采用小标题形式,层次井然,结构清晰;可采用书信体,抒发内心感受,感情真挚;也可采用“题记、后记”式,点明主旨,升华主题等。内容一般要求生动形象,所选事例完整、典型,还要恰当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突出表现中心。语言表达要做到语言流畅,文从字顺,饱含情感,有创意地表达,善于引用古代诗文名句,画龙点睛、形象传神。巧用修辞,增添文采,形象生动,内容充实,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另外还要审查自己的习作是否具有真情实感,是否展现了个性的魅力;标题是否传神、贴切、凝练、有吸引力;开头是否新奇出众,结尾是否让人回味无穷;前后是否呼应,过度是否自然,结构是否严谨等方面。
    3、自改作文的几种方式。A、“冷却法”,就是学生作文写好一段时间后,经过“冷却”,学生可能从另外的角度重新审视自己的文章,就会有“更上一层楼”之感。清代戏剧家李渔说:“凡作传奇,当开笔之初,以至脱稿之后,隔日一删,愈日一改,始能淘沙得金,无瑕瑜互见之失矣”。这种方法有助于开启学生的智慧,发现自己的错误,培养冷静思考的能力。B、“朗读法”,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古人非常重视朗读,强调朗读在阅读、写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认为朗读也是学生自改作文的一种重要方法。首先要求学生朗读自己的习作三至五遍,自然感到习作中有“文不从字不顺”的地方,但通过朗读,可以纠正词语不搭配、不贴切的地方,纠正不顺畅、不形象、有毛病的语句,还可以纠正段落不连贯、前后矛盾的地方。总之,朗读法进行自改作文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C、“请教法”,就是习作者在班级中寻找一位作文水平高的学生,与他(她)交流讨论。可以从文章的构思、立意、布局谋篇上谈设想,也可以就整段、局部内容谈感受,还可以就某一表达方式的运用谈体会,然后请同学给自己习作提出意见。这种请教不同于“分组互改,共同探究”,它是一种口头的、私下的、不公开的交流,希望别人指出自己的错误,然后独自修改文章。
    学生们如果还有不“清”之处,可与“批注者”切磋后再修改。结合同学的批注,纠正失误的地方。如有异议,还可反批。这样可让学生“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
    三、师生共评:全面提高
    把作文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绝不是让学生自由放任随心所欲地批改,也不是否定教师在作文评价方面的主导作用。因此,我认为评价中不仅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应该注重师生间的合作交流。
    在作文评价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该怎样发挥呢?一是教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拟定训练目标,确立每一次批改的目的要求,特别要重视批改的循序渐进性,让学生在浅层的训练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通过表扬鼓励,培养其自信心,调动其主体参与的积极性。二是教师示范性批改,一定要满腔热情地认真读、认真批、认真改,要真正让自己的红圈红线红字化作真诚的笑脸,由衷的赞叹,恳切的教导,绝不可漫不经心、冷漠无情地随意写上几句无关痛痒,令学生摸不着头脑的批语,或记上一个极不公平的分数。苏霍姆林斯基告诫我们:“你们在任何时候也不要急于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三是教师要重视学生互批自改后的评价。它既评价“批注者”批得是否准确,又评价“修改者”改得是否到位。如“批”得不准确或“改”得不到位,教师则予以纠正,对于共性问题,及时进行重点讲评,讲评时要分析其原因,指出应该克服和避免的问题,从而使学生作文水平有所提高。
    教师把经过互评、自改后的作文收上来以后,对学生的习作和批改情况进行仔细地阅读和研究,在全员批改的同时,选取一篇或几篇有代表性的文章分发给学生与学生一起进行修改评讲。此时,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尊重学生的人格,师生共同讨论、探究,教师不仅要从文章的构思立意、布局谋篇、选材组材等方面加以指导,更要从遣词造句、语言表述、表情达意方面予以点拨。教师在具体评价学生的写作水平时,采用多元化评价方法。关注学习结果评价的同时,更加关注学习过程的评价,注重定量评价的同时,更加重视定性的评价。在具体的某篇作文中,将等第与评语相结合,注重综合评价,突出“一切为了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的宗旨。在分数面前,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再“一视同仁”,对基础差一些的,降低标准,一再鼓励。放下“显微镜”,拿起“放大镜”,善于发现学生作文中的“亮点”,进行鼓励性或赏识性评价。 “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 “成长需要阳光,进步离不开表扬”,让小小的成功成为学生继续发展的动力。
    四、写作后记:总结升华
    作文教学中,作文后指导往往被许多教师所忽略。大多数学生对作文后的反思少,对老师评改的作文不理不睬,这不能不说是作文教学的一大缺失。作文后指导学生写作后记,让学生总结自己作文教学中的成败得失,可以让学生更为系统地积累写作经验,提高写作能力,还可以以写促读,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学生拿到“互评——自改——师评”的作文以后,进行仔细地阅读与揣摩,就更能深切地感受自己的所得与所失。因此,写作后记,可以打开写作思路,养成严谨的逻辑思维意识,把握写作特点,还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当然,一篇后记不求面面具到,可让同学们抓住感受最深的一点去写,最好要有计划地训练写作后记的内容。如果觉得其他同学的评价不一定客观,也可在“后记”中提出异议,等待教师的综合评价,或直接在课堂上提出,由同学共同商讨、评价。总之,通过写作后记,既是学生对他人评价的反馈,也是总结自己失误的教训及成功的经验,借鉴互评、师评的成果,升华自己的写作能力。而传统的做法,这一过程往往被省略,学生无法真正体会自改、互评、师评的价值。
    把作文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构建“互评、自改、师评、后记”等多元化作文评价体系,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学生能够获得多层面的作文技能培养,促进了学生健康的发展,从更深更广的层面上使学生认识到一篇文章该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的道理。

 

作文的催化剂

            ——学生作文兴趣的培养浅谈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对于一个人的学习、工作、生活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中学生作文所反映出来的一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对作文的兴趣淡薄有关。这些问题有:写作时抓耳挠腮、冥思苦想,无从下笔;作文内容空洞,语言干瘪,感情苍白;字迹潦草、文面不清洁、标点错用等。此类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制约了语文学科的教学。因此,提高学生对作文的兴趣,是摆在广大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而实际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我作了一点有益的探索。
    一.首先让学生明白,写作文并非高深莫测的事,而是写出内心最想说的话而已,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只要是一个正常的人,心里都蓄积着一些不吐不快的话,或喜或忧,或乐或怒,或爱或恨。当学生把这些话写出来,就是一篇情真意切、内容充实的好文章。这样讲,会激发学生作文的能动性。还要让学生知道,作文跟说话、吃饭、走路一样。自然普遍、实用简单,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写作时,内容上只要是由衷地写出了自己想说的话,就可以了。这样,解除了他们怕写作的束缚,减轻了他们的心理负担。形式上不拘一格,自由选取,语言表达各取所长。
    学生一旦认识到这些,会意识到自己也具备这种能力,内心会产生一种兴奋与愉悦之感,写作肯定会顺畅得多,对作文的兴趣便会越来越浓。
二.作文命题时,切合学生的心理、情趣与实际,触发他们写作的契机,引发写作的思绪。
    上海一位有着丰富语文教学经验的陈钟梁老师说过:“作文命题,之所以要有类型,有层次地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找到写作的爆发点,激起写作的冲动。作文题目,无论是其内容还是其语言表达形式,都应该引起学生的美感,符合学生的情趣、意志、兴味的需要。”(1982年第12期《语文学习》)作文命题时,要新颖、奇巧,契合学生的心理情感,能够捕捉学生的情感火花,让其引爆生活的材料。学生写作时就会有话可说,感到自己的情感倾泻出来,有一种畅快淋漓之感。
    命题还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新鲜感、时代感,富有启发性,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讲,有情可抒,充分调动他们写作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写作的兴趣。学生写作时就会文思泉涌,常常会爆发出意想不到的创造火花。
    教师把这样的题目公布出来,学生一接触到,内心就处于期望与不安交织的复杂状态中。始而兴奋,继而沉思,终而产生一种焦灼状态,下笔成文,一定是个性鲜明、灵性十足、情真意切的文章。读之,似乎有活脱脱的一颗纯真的心在跳动,在闪现。
    当然,作文命题不受拘束,允许学生自由选择,写作的内容必须是学生真正感兴趣和关心的。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作文时能够营造一种真实的情景。命题作文也好,自由命题作文也罢,学生都能够在写作时,畅所欲言。
    平时作文教学中,我常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一般来说,语文老师大多兼任班主任,开展这样的活动更具有利条件。比如带领学生秋游野炊。学生积极投身于这一活动,感受秋天的气息,捕捉秋天的色彩,倾听秋天的声音。学生放飞自己的思想,在秋天的怀抱中自由放松自己,陶醉自己。活动结束后,启发他们将自己的感触化为文字,再现那一份快乐、那一份舒畅。学生这时不觉其难,写出的文章,时间之迅速快捷,内容之饱满充实,感情之真挚深远,令人称奇。字词中似乎哟鸟语果香,段落间好像有水韵草味。秋天就在字里行间,秋天就在学生的心头。
    开展这样的活动,有时可与节假日结合起来。如清明节到烈士陵园扫墓,劳动节给劳动者写一封信,青年节写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教师节开展“尊师爱师”主题班会,重阳节为本镇敬老院老人做好事,元旦节开展“迎新年话心愿”团队活动等等。
    这些活动,可定时定地定人举行。有时提出活动的原则、目的、要求、步骤、注意事项,由学生分散独立完成,不必统一集中开展。形式多样化、组织细致化、内容情趣化。活动过后,要求学生据之写成文章。以活动来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同时,开展有益的活动,还将改变学生单调的学习生活,对学生拓展学习空间,开阔视野,发展能力,培养良好的品格,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四.对作文写得好的学生给予表扬、奖励,用成功的体验强化学生作文的兴趣。
    学生作文,难免有不完美之处,大多良莠并存。对于写得不太好的作文,不要一棍子打死,也不要将学生说得一无是处。其实,不好的作文,也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闪光点。比如:运用的某一个词语深动、贴切,人物语言描写有特色,某个段承上启下、过渡自然,某一篇开头结尾有照应,结构严密,题目新颖别致,独具匠心,等等。对于这些闪光点,我们要及时捕捉到。通过眉批、旁批指出这些地方,这些是学生做得好的方面,鼓励学生更上一层楼。学生看到这样评改后的作文,就会感觉到自己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进步,体验到了某种成功带来的愉悦感,进而寻求到了对自己的劳动价值的积极认可,增强了对作文的兴趣,形成了一种对作文持久而稳定的亲切心理、亲近心理、热爱心理。这时,对他们来说,写作文就是一种享受了。
    当然,对于写得较好的作文,可进行多方面的不同角度的表扬鼓励。由学生本人在讲评课上朗读,大家评判,评说写得好的地方。还可由学生本人或他人将写得较好的作文誊写在特制的班级优秀作文本上。对作文入选的学生,期末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总之,肯定学生的成绩,鼓励学生的进步。对写得较好的学生,要提出更高的要求,使学生不至于自我陶醉,迷失自我,而要他们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以取得更大的成绩。对于那些写得一般的学生,发现其闪光点,予以肯定。对于较差的作文若无一点可取之处,则要指导学生重写。这样使每个学生都能抬起头来走路,挺起胸膛来写作,每个学生都获得自信,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感受。
五.推荐学生参加各种竞赛,引导学生向各级刊物投稿。
    教学中,我曾经组织学生参加了一些重要的作文比赛,引导他们向刊物投稿。目的是让学生的作文走出学校,去寻找写好作文的制高点,进一步激发他们对作文的兴趣。2001级四班刘冰清同学的作文《2010回故乡》,获2000年全国文心杯作文赛优秀奖,同时该文被发表于一家较有名气的作文刊物上。同班程小红同学的作文《我和书的故事》,获2000年全国圣陶杯中学生作文赛优秀奖;另一名蒋元丽同学参加了万州区五桥移民开发区第二届中小学生艺术节的演讲赛,获三等奖。演讲稿被发表于2001年第四期重庆市较有影响的语文刊物《学语文》上。2001级三班吴吉周的作文《母亲》获2001年全国文心杯作文赛优秀奖。2002级六班张娟同学的作文《我为爸爸洗脚》发表在广西较有名气的刊物《作文大王》2002年第八期上。这些有震撼力的例子,无一不给学生以巨大的鼓舞。学生看到身边的同学居然能写出这样的文章,羡慕、兴奋之余,进取拼搏赶超之心油然而生,写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空前提高,兴趣大增,作文水平亦有很大的提高。
    由于我采用了这些方法,激发了学生的作文兴趣,学生的写作能力显著增强。学生毕业、升学时,作文、语文成绩都较好。当然,提高学生作文质量的其他一些方法,也要择善而用,方能达到最佳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道路上,我还会不断探索着前行,我期望着取得更大的成绩。

 

孩子读书重在启发

潘文霞

 

社会发展,教育领先,已是人所共识。然而,教育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家庭教育,这一环节尤为重要,不可忽视。

人从出生到成熟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家里度过的。孩子的性情、品质、识别力等素质都要在家庭教育中完成。它是幼儿园、小学、中学等学校教育替代不了的。因此,专家们讲:“学历并非成功的要素。孩子未来能否在竞争中生存,愉快地度过人的一生,完全取决于家庭教育,取决于诚实、耐性、责任感等健康人格。”专家称其是成功人格的重要部分。     

良好的家庭教育不是非要给孩子建造舒适、安乐的环境,或让他们今天学钢琴,明天学字画,或请家庭教师等。     

美国前第一夫人芭芭拉布什曾撰文说,给孩子读书是一种最好的教育方式,它是家长送给孩子的一件终生享用的最佳礼物。给孩子读书既能养成孩子爱学习的习性,培养他的健康人格,又能为孩子提供一种快乐的生活方式。专家讲:明智的家长应该在孩子10岁前帮助他养成“看”书的习惯。    

一、给刚会走路的孩子“看”

看书,不要等到上学有一定的识字量后再看,那就有些晚了。应该及早培养孩子读书的习惯。孩子刚开始走路时,无意中我发现了孩子很喜欢“看”书。我在备课,他抢我的书,我复习自考,他还是抢我的书,我将他带到书店,他胡翻书……总之,只要看见书他就动。于是,我就买了几本撕不破的书给他看看。每天,我都会告诉他“这是香蕉,这是菠萝,这是马铃薯,这是胡萝卜……”。过了一段时间,我问他“马铃薯是哪一个?”他竟然找出来了。而且基本上都能找出来。我才发现,孩子虽然不会说话,但是他也会“看”书。在和孩子讲话的时候,我很注意将话说完整。我常常指着门对他说:“这是门,这是衣柜”等等。正如美国一位著名的教育学家苏科恩说:“讲话可以帮助孩子学习语言。在你们穿衣、做饭、买东西时,都不要忘记使用准确、健康的词汇讲话。”这就是在教孩子看书。

二、给大一点的孩子读书  

家长给孩子读书十分重要,而且,要尽早开始。每次外出回家,我都会和孩子在一起讲故事,我用手指指着每一行字给他讲,我发现孩子的眼睛一直随着我的手指移动。我非常高兴,就问文章中一些简单的字,他都能认出来。我感觉到孩子虽小,但是记忆还是很超乎意料的。以后的日子里,只要他一看见我手里拿着书,他就会走到我身边,笑着要求我给他讲故事。到了四岁左右的时候,我和孩子已经能够他一段我一段这样互讲了。在孩子对看书有了极大兴趣的同时,家长平静的声音可以使爱动的孩子静下来,由此还可以与孩子建立一种特别亲密的关系。给孩子读书是帮助孩子学习看书。但是,千万不能在孩子还不会看书前强迫他看书,否则会产生相反的结果。

三、激发孩子的兴趣  

我和丈夫都有一个习惯,中午回家看报纸,几乎天天如此。孩子看见我们经常看书报。跟其他所有的事情一样,孩子的动作是模仿父母的。记得影响最深得是:他还不到两岁的时候,有一天吃饭后,我俩吃惊的发现,我们的孩子趴在床上,正在装模作样地看一张报纸。兴奋之余的我们,及时将孩子的这一值得记忆得的一幕拍了下来。如果孩子看见家长重视阅读,他也会重视。即使他不会看书,也会知道读书是家里一件重要的事情。到他能读书时,给他买自己喜欢看的书,鼓励他经常看书,指导孩子挑选他感兴趣的书。

在孩子看书的时候,家长也要和孩子一样,看书读报刊登。千万不能在孩子读书的时候,家长一直看电视或者玩电脑。如果家长从吃饭开始打开电视机,一直看到夜晚,却叫10来岁的孩子看书,无论什么天大的理由孩子也不会信服——看书比看电视好。

四、营造看书的环境  

家庭应该订阅一些杂志、报纸。图书、报刊既能帮助家长营造一个看书的环境,同时也能激起孩子阅读长篇文章的兴趣。不仅如此,还应该给孩子订阅他喜欢的报刊。让孩子读到他想读的任何图书,不要阻止他的决定。我们从幼儿时代就给孩子买《拇指姑娘》《金刚葫芦娃》《灰姑娘》《幼儿识字大全》《幼儿挂图》《恐龙世界》等书籍。会认字以后,买的书和定的书刊就更多了,有《格林童话》《十万个为什么》《少儿百科全书》《故事作文》《儿童故事画报》《儿童成长故事》等书籍。可以说,在孩子和家长的空间中,书籍占了相当一部分。为孩子营造良好的看书环境是相当重要的。有一部分家长说孩子不爱看书,买的书也不看。我想这与孩子看书的环境有一定的关系。  

五、引导孩子读书兴趣

假如你们发现孩子一直到10岁还不大喜欢看书,也不要气馁,决不会没有希望的。但是千万不可突发奇想,塞给他一本世界名著之类的大部头书。

为引起孩子的兴趣,家长可先讲讲某书的故事梗概,尤其是其中趣味性的游戏或字谜。如果孩子平日离不开立体声音乐,不妨买一本关于摇滚乐的书,不经意地递给他,“这本书你可能会喜欢”。除此之外,别的话不多说。一旦他产生兴趣,他不仅会读完这本书,而且可能还会跟你们再要一本书。  

对无论什么年龄段的孩子,都要顺其自然地通过他不爱看书的阶段,尤其是10来岁的孩子。

总之,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尽早给孩子读书非常重要。这就是家长该送给孩子的一份最佳礼物。最后,作为家长该注意的是,给孩子选择什么样的书读的问题。  

人从一出生,就会睁大两眼看世界,看大人的行动。看实际动作,而不是听大人的理论演讲,这是动物本能,是人类天性。因此,我们应该选择以情节取胜的真实故事书,不要大而空的。

让孩子养成这样一个习惯,我想他一定是一个会读书的人,爱读书的人,一定是一个热爱学习的人,是个热爱生活的人。

以上只是自己孩子在成长中的一点感受,仅此而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