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冠云:至圣先师孔子生平

 读书甚佳 2018-12-18

编者按:本文有关纪年,主要依据《孔子世家谱》、《阙里文献考》所载为准。

孔继汾《阙里文献考》说:“至圣先师孔子,鲁襄公二十一年己酉冬十月二十一日庚子生,盖周灵王之二十年也。”孔子三岁,叔梁纥卒,葬于鲁防山之阴。从此,孔子与母亲颜徵在相依为命,颜徵在带着幼小的孔子离开陬邑来到鲁城阙里安顿下来。《周礼·地官·大司徒》:“令五家为比,使之相保。五比为闾,使之相爱。”里,为古代居住单位。古人五家为邻,五邻为里,都是国都中最基本的平民居住单元。二十五家为一里,每里又有墙有门。《论语·子罕》载孔子之言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为政》又载:“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可知孔子少时家贫,其童年生活非常艰辛。鲁国是西周初年周公的封地,其长子伯禽赴鲁就国时,带来了周王室众多的典章文物,至春秋末年礼崩乐坏,但成周之典章制度在鲁国却保存完好。所以孔子自幼居住在这样一个环境里,对其未来的成长有着极大的影响。孔子之前,当时学在王官,庶人而不得入,孔子“志于学”,并因之开启后世人类平民教育之先河。鲁昭公九年(前533),孔子十九岁,娶宋亓官氏为妻。鲁昭公十年(前552),孔子二十岁,仕于鲁之季氏,为其“委吏”,即管理仓库的小吏。这一年,孔子的儿子伯鱼出生,当时鲁昭公派人送来一条鲤鱼以示祝贺,孔子为答谢国君之赐,便给儿子取名孔鲤,字伯鱼。鲁昭公十一年(前551),孔子二十一岁,为乘田吏,即管理牛羊畜牧的小吏。《孟子·万章下》曰:“孔子尝为委吏矣,曰‘会计当而已矣’。尝为乘田矣,曰‘牛羊茁壮长而已矣’。”委吏、乘田均为小吏,也即孔子所说的“鄙事”。所以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也说:“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鲁昭公十四年,孔子二十四岁,母颜氏卒。孔子丧父时年仅三岁,不知道其父墓葬何处,为寻得叔梁纥之墓以便父母合葬,孔子暂把其母“殡于五父之衢”,这是出于慎重而没有马上下葬的原因。殡,大敛后置尸于棺,棺暂停于坎中,谓之殡。先秦古礼,殡浅而葬深,周代是停棺待葬在西阶之上奉之以宾礼,因此而名。而孔子因为家贫,只能殡其母于“五父之衢”。五父之衢,是鲁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地名,多见于史籍记录,这是一个诅咒恶誓的传统地点,又是一个集中处理无人收骨者的地方,类似于后世所谓的“乱葬岗(乱坟岗)”之类。这个时候,颜徵在的邻居陬邑人曼父之母,告诉了孔子叔梁纥之墓所在,于是孔子遂合葬父母于防山。故《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母死,乃殡五父之衢。盖其慎也。陬人挽父之母诲孔子父墓,然后往合葬于防焉。”《礼记·檀弓上》亦云:“孔子少孤,不知其墓。殡于五父之衢。人之见之者,皆以为葬也。其慎也,盖殡也。问于郰曼父之母,然后得合葬于防焉。”又云:“孔子既祥,五日弹琴而不成声,十日而成笙歌。” 鲁昭公十六年(前526),孔子丧毕除服,遵礼于十日后,方吹笙吟歌。

李冠云:至圣先师孔子生平

鲁昭公十八年(前524),孔子二十八岁,鲁国的属国郯国国君朝鲁,孔子向郯子学习郯国的古代官制,后来孔子对人感叹到:“我曾听说,天子的官学失传,可以向四周的小国学习,这是真实可信的。”而孔子开办私学,也当在此前后。孔子开创私学,是人类文明史上划时代的重大事件,他开创平民教育,收徒讲学,在他最早的弟子中,比较知名的有颜路、曾点、子路等人。孔子二十九岁时曾学琴于师襄,习射于矍相之圃。由于孔子私学名气越来越大,在孔子三十岁时、即鲁昭公二十年(前522),齐景公与晏婴来鲁,齐景公见于孔子,与孔子讨论秦穆公何以称霸的问题并求问霸业。自孔子“十五岁有志于学”至此时已逾十五年,孔子经过努力至此已在社会上已站住脚,故《论语·为政》又说“三十而立”。孔子以“文、行、忠、信”和“诗、书、礼、乐”为主要教育内容,因材施教,用举一反三、循循善诱的方法教育弟子,培养出一批杰出的门人。孔子三十一岁时,郑子产卒,孔子闻之而出涕曰:“古之遗爱也。”这一年,齐景公遣使来聘孔子适齐,孔子过泰山见妇人之悲,言苛政猛于虎也。鲁昭公二十四年(前518)孔子三十四岁时,据《孔子家语·观周》记载,这一年孔子与南宫敬叔又适周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历郊社之所,考明堂之则,察庙朝之度”,而“自周返鲁,道弥尊矣。远方弟子之进,盖三千焉。”鲁昭公二十五年,孔子三十五岁。是年,鲁大夫釐子病危,临终前告诫其子懿子说:“孔氏乃圣人之后,其先世在宋国灭败。他先祖弗父何本来继位做宋国国君,却让位于其弟厉公。到正考父之时,历佐宋戴公、宋武公、宋宣公三世,更数次受命,所以正考父鼎的铭文说‘第一次任命鞠躬而受,第二次任命时弯腰而受,第三次任命时俯首而受。走路时顺墙根快走,也没人敢欺侮我;我就在这个鼎中做些面糊粥以糊口度日’,他就是这般恭谨节俭。我听说圣人之后,虽不一定做国君执政,但必定会有才德显达的人出现。如今孔子年少而好礼,他不就是才德显达的人吗?如果我死了,你一定要以他为师。”所以等到孟釐子死后,孟懿子和鲁国人南宫敬叔便前往孔子处学礼。鲁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孔子三十六岁,是年鲁国发生内乱,鲁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奔于齐。《史记·孔子世家》载:“季平子与郈昭伯以斗鸡故,得罪鲁昭公,昭公率师击(季)平子,平子与孟孙氏、叔孙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师败,奔齐。”孔子于这一年也到了齐国,为高昭子家臣,“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孔子居齐数年,齐大夫欲害孔子,景公亦终不能用,遂返鲁”。据《孔子世家谱》的记载,孔子自齐返鲁时在鲁昭公三十二年(前510),孔子四十三岁之时。是年,鲁昭公薨,弟定公立。

鲁定公三年(前507),孔子四十六岁,邾隐公即位,将要举行加冠礼,派大夫通过孟懿子请教孔子有关礼仪,孔子说:“这个礼节应和世子的冠礼相同,世子在冠礼时要站在大堂前东面的台阶上,以表示他要代替父亲成为家长,然后再站在客位向位卑者敬酒,每加一次冠敬一次酒,表示加礼于有成的人。三次加冠一次比一次尊贵,教导他要有志向。加冠之后,人们开始称呼他的字而不再称呼其名,这是尊重他成人的做法。即使天子的长子也与一般百姓没什么两样,他们的冠礼仪节是相同的。天下没有生下来就高贵的,故而冠礼一定要在祖庙举行。用裸享的礼节来进行,用钟磬之乐来节制,这样做的目的正是使冠者愈发感到自己的卑微而更加尊敬祖先,以表示自己不敢擅越祖先的礼制。”定公五年(前505),孔子出任中都宰。定公八年(前502)孔子五十一岁,孔子宰中都后,“一年,西方皆则之。”他制定了使老百姓生有保障、死得安葬的制度,施行一年之后卓有成效,各诸侯国均纷纷效法执行,于是“由中都宰为司空,由司空为大司寇”,摄相事。鲁定公九年(前501),孔子五十二岁时由司空而升为鲁国的大司寇,孔子诛鲁乱政大夫少正卯。孔子在出任大司寇其间,虽然设定了刑罚制度,但由于其治理经验使社会秩序良好,实际上这个制度并没有派上用场,社会上也没有作奸犯科的不法之人。

定公十年夏(前500),孔子五十三岁,鲁定公与齐侯盟会于夹谷,孔子摄相事。齐景公计划在会盟期间使莱人以兵鼓噪劫持鲁定公,但由于孔子事先对齐侯邀鲁君会于夹谷而有所警惕和准备,故不仅使齐国劫持定公的计谋未能得逞,且迫使齐侯答应归还侵占鲁国的郓、鄵、龟阴等地以谢其过。春秋后期,鲁国三桓之家屡次发生家臣叛乱,特别是阳虎之乱使三桓也深受其害。季孙、叔孙、孟孙三氏迫切想解决家臣擅权的问题,而对于鲁君来说,更希望借三桓遭受打击的机会恢复鲁公室的权力。孔子五十五岁时,于定公十二年(前498)夏告诉鲁定公说:“臣无藏甲,大夫毋百雉之城。”卿大夫的家中不能收藏兵器铠甲,封地内不能筑起高一丈长三百丈的城墙,这是自古的礼制,而当前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大夫的城邑都已经逾越了礼制,请削减他们的势力。于是派仲由去任季氏家臣,欲拆毁季孙、孟孙、叔孙三家封邑的城墙而堕三都。此举一开始曾受到三家的拥护,所以堕季孙氏之都“郈”、叔孙氏之都“费”取得成功。但后来堕孟孙氏之都“成”时却遭到孟孙氏家臣公敛处父的抵制,孟孙氏暗中也支持公敛处父,于是造成堕三都失败。因此,孔子也得罪了三桓。孔子为鲁司寇,鲁郡大治,齐人听说后而惧怕鲁国以后对齐国构成威胁,深感不安,齐人惧“孔子为政必霸”,于是齐君与大夫犁弥又设计出了一出“齐人归女乐”之事。齐人挑选了齐国美貌女子八十名,教其习《康乐》之舞,再选良马一百二十匹连同三十辆华美的马车,一并送给鲁君。在鲁定公十三年(前497)孔子五十六岁时,鲁定公与季桓子君臣迷恋歌舞,沉湎声色而不理朝政。孔子与季氏出现不和,于是子贡劝孔子离开,遂去鲁适卫,开始了长达十四年周游列国的行程。孔子参预鲁政期间,商人莫敢漫天要价,男女行人分道而行,道路遗物无人捡取,外地商旅来到鲁国城邑,无须求情送礼于官吏,也都得到满意照顾,皆如归家一样。

鲁定公十四年(前496),孔子五十七岁。孔子带领弟子来到卫国后,卫灵公并不理解孔子之道的真正道理,仅仅待之以上宾之礼,而并不授之以政,并且后来还听信谗言,派人监视孔子,所以孔子在卫国仅呆了十个月,便离开卫国打算去陈国,但路经匡地时却被围困。匡人拘禁后,孔子改变了南下陈国的计划,打算暂时先回到卫国都城,但不料在经过蒲地时,又遇到公叔氏叛卫,孔子与弟子再遭围困,后来终于又返回卫国,当孔子与弟子们一行又回来时,卫灵公亲自郊迎。鲁定公十五年(前495)孔子五十八岁,在卫,又去卫过曹,自曹适宋。当孔子听说宋司马桓魋为了死后不朽,命令工匠为自己制作石椁三年而不成,遂对其提出了批评。当时孔子与弟子经常在一颗大树下习礼,宋司马桓魋便派人把树伐倒,更扬言欲杀孔子。于是孔子再去郑、又至陈。是年,鲁定公薨,子哀公立。

李冠云:至圣先师孔子生平

鲁哀公元年(前494)孔子五十九岁,去陈过蒲,以蒲乱适卫。寻息于陬乡作《陬操》,再返卫。鲁哀公二年(前493)孔子六十岁,在卫。卫灵公曾问阵于孔子,孔子则以为一国之君应当以仁政治国,注重道德教化,不宜轻易诉诸武力,《论语·卫灵公》载孔子之说:“俎豆之事,则尝闻之。军旅之事,未之学也。”卫灵公的夫人南子,把持国政,想利用孔子的声望抬高自己,南子名声不佳,孔子又愤而欲去卫适晋,但晋国发生了内乱,于是只有再次返回卫国。卫灵公去世后,卫国发生了继承权的争夺之战,局势愈发紧张。孔子一行于是再次离开卫国南行,先到了曹国,然后又到了宋国。鲁哀公五年(490)孔子六十三岁,自陈去蔡。后又自蔡返陈。鲁哀公六年(前489),孔子六十四岁,吴伐陈,孔子离开陈国,曾“厄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藜羹不糁,弟子皆有饥色”,但孔子依然“讲诵弦歌不衰”,并教育弟子“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勉励他们应该坚持自己的信念,不能因为受到暂时的挫折而动摇。(《史记·孔子世家》)陈蔡之困,终为楚人相救,遂由楚返卫,于是楚昭王兴师迎孔子。后楚昭王卒,孔子又自楚陈返卫。孔子一行在周游期间,曾先后遇到过长沮、桀溺、荷蓧丈人等隐者,他们皆讽劝孔子要放弃自己的观点,采取明哲保身的态度,但孔子则表示:“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明知道之不行,仍坚持自己的主张和信念,“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者”。(《论语·宪问》)自楚返卫后,当时孔子弟子多仕于卫,卫君欲以孔子为政,孔子以正名为先,后不果行。鲁哀公九年(前486)孔子六十七岁,孔子在卫国时,亓官夫人去世。哀公十一年(前484),孔子六十九岁,季康子听从冉求的建议,派人以币迎孔子于卫。由是,“孔子之去鲁凡十四岁而反乎鲁”,自孔子离开鲁国到卫国,先后游历卫、宋、曹、郑、陈、蔡、楚诸国,历十四年而又重返于鲁。孔子返鲁后,已无求仕之心,转而从事文献整理和讲学,于是修诗书、定礼乐、赞周易,开始了其晚年的教育生活,有若、曾参、言偃、卜商(子夏)、颛孙师(子张)诸人此时皆先后从其学。因孔子德高望重,被尊为“国老”(《左传·哀公十一年》),这个时期,季康子曾两次问政于孔子,《史记·孔子世家》载:“鲁哀公问政,对曰:‘政在选臣。’季康子问政,曰:‘举直错诸枉,则枉者直。’康子患盗,孔子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然鲁终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鲁哀公十二年(前483)孔子七十岁,曰:“假我数年,于《易》则彬彬矣。”于是作《十翼》以赞易道,凡教诲者束修以上者盖三千余人。是年,其子孔鲤年五十而先孔子卒,孔子依礼葬子有棺而无椁。

鲁哀公十三年(前482),孔子七十一岁,弟子颜渊卒,孔子哀痛之。《论语·先进》记载了当时孔子的悲怆:“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哀公十四年(前481)春,鲁人西狩于大野,获麟。孔子往观之,曰:“吾道穷矣”,于是作《春秋》绝笔于获麟,而孔子作《春秋》始笔于何年则不可考。鲁哀公十五年(前480),孔子七十三岁。孔子的另一位得意弟子子路又在卫国的一场内乱中被杀,一连串的打击终于使孔子病倒。孔子病倒后,曾发出长叹,自吟而歌:“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子贡前来探望,孔子叹而言曰:“赐,尔何来迟?”并说:“天下无道久矣,莫能宗予。”“予畴昔之夜,梦坐奠于两楹之间。夫明王不兴,而天下其孰能宗予?予殆将死也。”于是寝疾七日而殁,于鲁哀公十六年、即周敬王四十一年四月己丑(前479,今之二月十八日)午时去世,享年七十四岁,葬于鲁城北泗上。鲁哀公诔之曰:“昊天不吊,不慭遗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茕茕余在疚,呜呼!哀哉尼父!无自律”。

《礼记·檀弓上》又载孔子之丧兼及三代之礼:“孔子之丧,公西赤为志焉。饰棺墙,置翣,设披,周也;设崇,殷也;绸练设旐,夏也。”在孔子弟子中,公西赤以长于祭祀、宾客之礼而著称。孔子之丧事,由公西赤所主办。公西赤之装饰棺木,于帷外设置翣及披风,这是周人之法;设置牙旌旗饰,此乃殷人之法;用素练缠旗竿,设置旒长八尺的旐,这又是夏代之法。郑玄注:“夫子虽殷人,兼用茸荃之礼,尊之。”孔颖达疏:“孔子之丧,公西赤以饰棺荣夫子,故为盛礼,备茸荃之法,以章明志识焉。于是以素为褚,褚外加墙,车边置翣,恐柩车倾亏,而以绳左右维持之,此皆周之法也。其送葬乘车所建旌旗,刻缯为崇牙之饰,此则殷法。又韬盛旌旗之竿以素锦,於杠首设长寻之旐,此则夏礼也。既尊崇夫子,故兼用三代之饰也。”《孔子家语·终记解》也说:“孔子之丧,公西掌殡葬焉,唅以疏米三具,袭衣十有一称,加朝服一,冠章甫之冠,珮象环,径五寸而綨组绶,桐棺四寸,柏棺五寸,饬棺墙,置翣,设披,周也。设崇,殷也。绸练设旐,夏也。兼用三王礼,所以尊师且备古也。”

李冠云:至圣先师孔子生平

孔子去世后群弟子守墓三载,独子贡墓庐六年。弟子及鲁人从墓而家者上百家,得名孔里。《史记·孔子世家》云:“鲁世世相传以岁时奉祠孔子冢,而诸儒亦讲礼乡饮大射于孔子冢。孔子冢大一顷,故所居堂弟子内,后世因庙藏孔子衣冠琴车书,至于汉二百馀年不绝。高皇帝过鲁,以太牢祠焉。”

孔子“删诗书、定礼乐、作春秋、系易辞”,礼乐自此可得而述,六艺自此可得而成。太史公司马迁赞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