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杜甫的诗都是忧国忧民的?——这样想做题可能会出错

 昵称32937624 2018-12-18

提到杜甫的诗歌,任何一个高中生都会脱口而出四个字:忧国忧民。我们可以拿出很多证据:那些年我们背过的诗歌,如初中《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高中的《登高》,无不是从个人遭际上升到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忧虑。然而,“忧国忧民”真的就是鉴赏杜诗的“万金油”吗?这种“典型”的规律会让我们在考试中事半功倍甚至一劳永逸吗?


在实际鉴赏中,凡杜甫必“忧国忧民”的认知并不可取,这代表了学生在诗歌鉴赏中容易犯的一类错误:过于依赖惯性思维。考生常常置鲜活的诗歌于不顾,却迷信于平日所谓的一些经验“套路”。殊不知利用考生的惯性思维,恰恰也是命题人给考生准备的“套路”。

在诗歌鉴赏中,“惯性思维”容易导致的答题失误有以下三类:

一、知人论世,一劳永逸

这种错误常出现在对熟悉作家陌生作品的鉴赏上。如李白、杜甫,我们知道他们的生平,了解他们的代表作,还能够对他们的诗歌风格如数家珍。因而在遇到这些诗人的陌生作品时,部分考生喜欢进行背景迁移,将对诗人的了解在作品中“生搬硬套”,以为了解诗人就可以一劳永逸。

我们不妨看一下16年全国课标卷Ⅱ的诗歌鉴赏。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节选)杜甫先帝天马玉花骢,画工如山貌不同。是日牵来赤墀下,迥立闾阖生长风。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


一些考生看到“杜甫”二字,顿感成竹在胸,平时无数积累在脑海中沉浮,恍若有一位白发苍苍,形容枯槁,充满悲天悯人情怀的老人向我们蹒跚而来。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崇高理想,他晚年“漂泊西南天地间”,不忧己之流离,而叹国家之动荡,他在岳阳楼凭高远眺,“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然而,这些背景的迁移,考场上的头脑风暴,意义在何?

这首诗是长诗的节选,作者写天马威风凛凛,画工们都无法展现其神韵,唯独曹霸可以让天马在绢上再现,让万代凡马都成了平庸,以此高度赞扬曹霸画马的高超技艺。若只看选段,情感简单明了,并无“沉郁顿挫”可言。如此诗歌,何来“忧国忧民”!何来感时伤怀!若在鉴赏本诗的时候还对杜甫的诗歌特色念念不忘,非但无益于理解本诗,反倒可能被引入歧路。

二、确定主题,照猫画虎

平时的诗歌阅读中,我们还喜欢给诗歌划分主题:边塞诗、山水田园诗、闺怨诗、羁旅行役诗、咏史怀古诗等等。这些划分往往伴随着对每种诗歌常见的情感和手法的梳理总结,但虽是总结,却并不代表考生可以对这些奉为圭臬。如16年全国课标卷Ⅰ诗歌鉴赏:

金陵望汉江 李白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六帝沦亡后,三吴不足观。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

根据题目中出现的“金陵”和“望”,考生很容易确定这是一首咏史怀古诗。然后,考生会继续调动个人的积累,将咏史怀古诗常见情感在本诗中进行预设。咏史怀古诗主题包括感古伤今、以古喻今、借古讽今,咏史怀古诗或俯仰今古,感伤时世,或今昔对比,顾影自怜。本诗属于哪一种?如果陷入到如此逻辑中,则本诗的阅读,先天先错了一半。

因为这首诗,并非可以“套路化”的咏史怀古诗。诗中一句“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意在表达作者对唐王朝兴盛局面的讴歌赞颂,仅仅在结尾流露出一种淡淡的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然而这种失落,还是为了衬托大唐王朝的强大,情感偏向积极,甚至有为大唐歌功颂德之嫌。

三、迷信注释,逢谪必悲

诗歌中的“惯性思维”带来的阅读障碍,还在于一处细节的处理上,即诗歌中对诗歌创作背景的注释。如

11年安徽卷诗歌阅读:

琅琊溪①[宋]欧阳修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狼牙山。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这首小诗的第1问问到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如果没有注释,考生凭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是应该能够看出来情感的。入春之后琅琊溪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古槎横溪、山花随溪水流出,这些场景显然是乐景,显然作者在这样的环境中,心情是比较舒适的,我们能感受到作者对琅琊溪美景的喜爱。

但在实际阅读中,部分考生首先将视线集中在了诗歌的第一处注释: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在平时诸多诗歌的阅读中,作者遭遇贬谪的诗歌不胜枚举,但凡此类诗歌,无不表达出作者仕途不顺、壮志难酬的慨叹,以及对受小人排挤的悲愤、被君主疏远的无奈。他们想到了白居易在《琵琶行》中表现出的被贬九江时的泪湿青衫,想到了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表现出的被贬黄州时的“早生华发”……此时,“惯性思维”再一次发挥出它的“魔力”:简单的借景抒情陡然被考生抛诸脑后,既然被贬,如何能乐!于是,另一种可能浮现出来:以乐写哀!于是,考生们自行对诗歌表现形式进行升华:乐景写哀情,则倍增其哀!作者是通过春天到来后琅琊溪自然美景的描写,来衬托自己被贬滁州的无奈,作者假意寄情山水之间,悠然自在,实则表现出作者更浓重的悲哀。

即使到了现在,很多学生在练习中遇到这首诗,首先想到的,还是由注释中的“被贬滁州”而生发的种种哀情。“右迁则喜,左迁则哀”依然被他们奉为“宝典”。

归根到底,不管是知人论世、总结主题还是重视注释,本身都是诗歌鉴赏有效的方法,并无错误。错的是考生在实际阅读中养成的“惯性思维”,背后则是一种“懒人思维”,一心希望用一种方法一种模式套用所有诗歌,把阅读的重心放在了个人的主观认知上,忽略了具体诗歌具体分析。

近年来的高考诗歌鉴赏越来越反“套路化”,只靠那些小方法小技巧并非万能,考生们要做的,还是在平时的练习中回归阅读的本质,以诗歌内容为本,而非个人“想当然”的理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