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伏贴与夏季养生

 天天爱学习741 2018-12-19

明天就是三伏的第一天了,然而今天的孙医生已经忙的不可开交了

最近有很多朋友问孙医生,三伏贴到底是什么?干嘛的?有用么?

总结了一下出现率比较高的几个问题,一一作答,这篇算是干货。

要了解三伏贴,我们要先了解“三伏”是什么?

三伏从时间上来说,是每年的七八月间的一段时间,是头伏、中伏、末伏的合称。有人说,三伏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的时候。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因为从节气上来说,夏至日这一天是一年中阳气最足的一天,因为这一天太阳的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所以这一天白昼时间最长,从夏至日开始,太阳直射点从北向南移动,每过一天,阳短一寸,阴长一寸,所以跟着后面的小暑、大暑、立秋等节气就是阴气逐渐长出来,所以孙医生对“三伏”的理解是,阴气蛰伏欲出的一种状态。中医学的基础就是阴阳,很多人不知阴阳而谈中医是不对的。阴阳是一个对立概念,很多人认为阳气就是好的,阴气就是坏的。这种理解更是错误的。所谓“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就是说阴和阳是相辅相成,如果没有了白天,就没有所谓的黑夜。没有了相对的高,哪有所谓的低。所以千万不要把阴气就看成了坏东西,我们在夏至日来之前,阳气越来越旺盛,像一个吹起来的气球,到夏至日了,就是这个气球最满的时候,如果再胀大就是要出问题了,这时候蛰伏在深处的阴气就要出来了,要开始往阴气足的状态转变了。这是四季的变化,是自然。当然,中医学强调“天人合一”,就是人与自然要相统一,那么这时候我们就要引导身体深处蛰伏的阴气出来。阴气是属于沉静的向下的一种物质状态,那么就包含了寒、湿等这些气,这些气在过多的时候就会形成疾病。这时候我们就来看看什么是“三伏贴”。

“三伏贴”一般都是选用温热性质的药物,这些药物在三伏天可能帮助我们阳气产生作用,正因为过了夏至日之后,阳气逐渐的减少了,我们身体的大门打开了,要让蛰伏的阴气往外走了,这时候如果体内寒湿这样的阴气比较重的人呢,阳气的不足,就不能让寒湿干净利落的出来,出不来藏在身体里面就是埋下了隐患,到了冬天,阴气旺盛了,蛰伏在体内的寒湿与外界的寒气共同作用,我们就要生病了,所以体内寒湿重的患者到了冬天就会产生比如:咳嗽、感冒、哮喘、关节炎症、腰痛、腹泻等等呼吸、消化或者骨关节的疾病。所以“三伏贴”不是治疗当下的疾病,而是引体内的寒邪湿邪外出的一种方法。

那么“三伏贴”为什么一定要在三伏天做呢?因为在夏至日之前,都是阴气往里走的一种状态,四季从冬到夏,阴气从地上越来越往深处走,如果这时候用温阳的药物,可能会造成阴气深藏的情况,而跟随阴气潜伏的病邪也就深藏在脏腑深处了。这就像如果家里进了一只老鼠,我们要是在它往里面蹿的时候把门关起来,那么老鼠躲到那个角落里面,就不好捉了,如果这个老鼠要往外跑的时候,我们把门打开,跟着后面撵一下,老鼠出去了,家里就安宁了。所以只有在顺应时节,过了阳气生长的时节,阴气要往外出的时候来做温阳的治疗。

那还有人会问,那为什么不在阴气往外出的最厉害的冬天用温阳药物来治疗呢,按照孙医生之前说的,好像冬天更适合一点。这时候我们就说了,虽然三伏天还是蛰伏的状态,但同样的,这段时间里面外界的阳气还是比较旺盛的,我们用温阳药物的话,是加强了与外界阳气的共同作用。而到了冬天,自然界也是阴气旺盛,温阳药物的作用力度就不如三伏天那么强了。当然,三九天我们也有敷贴等治疗方法。

说了这么多,解释了“三伏贴”,从上面的介绍来看,我们也不难看出,“三伏贴”不是万金油,也不是万能药。很多患者在临床上问孙医生,我没问题能不能贴“三伏贴”啊?一般来说,我是不建议的,患者在贴三伏贴之前我都会看舌苔脉象,属于伏寒患者才需要“三伏贴”,如果是本来就是火旺热病的患者,当然不适宜三伏贴。

其实三伏天的治疗也不仅仅局限于“三伏贴”,还有常见的比如说汤药、艾灸、拔罐之类的,都可以,凡是可以让潜伏在体内的阴冷之气外出的治疗方法都是好的。

接下来就要说说夏季养生的一些话题了

当然也是干货

中医养生学说中有一条四季养生的总则就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题外话,看吧,阴不一定就是坏的,秋冬还需要好好养着呢。但是今天我们主要要来说说“春夏养阳”。还是从三伏说起来吧。中医学有个理论体系叫“五行”,对,很多人都知道的“金木水火土”,其实中医五行的顺序是“木火土金水”,这是相生的顺序,这五行对应我们的五脏就是:肝、心、脾、肺、肾;对应的颜色就是:青、赤、黄、白、黑。好了,那么四季跟五行是不是也有对应关系呢,当然是有的,我们说的四季是“春夏秋冬”,中医在夏秋之间,还有一个叫“长夏”的季节,这个长夏差不多就是“三伏”的时间段。这样对应起来春属木、夏属火、长夏属土、秋属金、冬属水。其他几个季节以后有时间我们再细细说,今天主要跟大家讲讲这个与土对应的“长夏”。因为长夏差不多对应三伏,那么也就是从夏至到立秋的这个时间,里面包含了一年中最热的“小暑”和“大暑”。春夏养阳,长夏也需要养阳。民间有种说法就是“冬吃萝卜、夏吃姜”,为什么要夏吃姜呢,就是因为姜是温阳的一味好药。姜的味道是辛辣的,微温,而它归肺脾胃经,所以感冒的人可以喝姜汤、而脾胃寒引起的呕吐用姜也是立竿见影的。在夏至之前我们的养生要偏重于养心,吃一些红色的食物,但是到了长夏季节,更多的是养脾胃。特别是中伏的时候,对应的节气一般正好是大暑的时候,这时候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现代人喜欢喝冷饮,吃雪糕,这其实是最伤脾胃的,当然了这是对于脾胃有寒的人来说,如果胃火很旺的人,适当吃一点雪糕未尝不可。前面说的做“三伏贴”的朋友们就千万不要吃雪糕了,不但没助于治疗,还会加重寒气。

其实我们的老祖宗有很多养生的方法,只是我们逐渐的淡忘了,或者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已经没有办法让我们向老祖宗那样夜卧早起,闲云野鹤了。有人说夏天能不能喝羊肉汤,凡事都不能一竿子打完,就像有人吃人参元气大补,身强体健,但是有的人吃了人参却会出鼻血是一个道理。关于羊肉汤,羊肉在药用角度来说,是甘温的,归脾肾经。其实在长夏季节吃羊肉汤是有好处的,但是如果体质属于热性的,或者有实证的患者,在夏天吃羊肉汤自然会起到反作用。再比如孙医生在临床上经常接触的带状疱疹的病人,一般如果是湿热引起的带状疱疹,从饮食禁忌上来说,都是要拒绝牛羊肉这样热性的食物的,不然疱疹的疼痛就会加重。同样的道理,有人说南方人常常凉茶不离手,是不是在北京或者北方的人群也可以喝?这也是要分体质来的,如果本来就是热性体质,比如一个人舌头是通红的,总是爱发火、脾气比较急,嘴里味道比较大,那么这样的人,凉茶可以不离手,甚至可以适当喝一点冰镇的凉茶。但是如果一个人夏天都会手脚发凉,舌苔很白,脉很细弱,平时总容易感冒,这样的人对于凉茶来说可以敬而远之。

其实在饮食方面,应季的果蔬都是可以吃的,而从小的饮食习惯来说,在天最热的时候,我们家常常是吃粥。现在看来,原来朴素的老人家们对于养生之道确实掌握的很准确。在长夏之际吃粥是补脾胃的一种很自然的好方法。在这里给大家推荐一款消暑养生的好粥。

绿豆百合粥

绿豆、百合与粳米三样食材根据个人口味适量,绿豆有解毒功效,对于长夏这样的湿热天气,戾气容易生发,就会有各种毒邪侵袭人体,而绿豆可以解。百合归心肺经,在经历了夏季进入长夏之后,养脾胃之时也要注意养心安神,夏天气候炎热,人就容易心情烦躁,百合的作用可以安心肺,心火与肺金的安稳正好可以养脾土,而粳米更是养脾胃的一味好的食材。

另外,我们科主任提供的一个消暑茶饮也推荐给大家。

绿豆、赤小豆、生薏仁米按照3:2:1的比例,先温水浸泡1-2小时,菊花、玫瑰花、干荷叶适量,少许冰糖。加清水适量,先煮绿豆、赤小豆、生薏仁米1小时,然后放入菊花、玫瑰花、荷叶和冰糖,趁热泡半个小时,滤出渣,将汤放凉即刻。这个茶饮的作用是:清热解暑、健脾利湿、美容养颜。还有瘦身减肥的功效。大家可以尝试。

今天就说到这儿吧,喜欢的关注加点赞哦

觉得有用的欢迎打赏,嘿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