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篆刻理论探讨会论文集》摘要之三

 率我真 2018-12-19

篆刻艺术的文化载荷转型    李庶民

一门高雅艺术若是失去了其文化内涵的深厚支撑,仅仅成为一门肤浅的,平面化的图示制作,将会流落为热闹一时的大众时尚。

 

文人介入篆刻,使印章的文化载荷更多了些文人内涵,格调,品味,德才,学识,修养等成为篆刻艺术品评的重要内容。

 

印外无界    李静月

篆刻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早已失去了明清乃至民国时期的文化生态环境。篆书几乎成了书法篆刻家的专利,经学,国学,小学,碑学的学风不复往日笼罩学界的辉煌。篆刻这种本来借助文人阶层显赫于世的艺术形式在当代文化环境下日益专业化,边缘化。

 

篆刻的取法问题,历史上大致经过“印宗秦汉”“印从书出”“印外求印”,印外求印已经成为现代篆刻家创造个人艺术风格的通途。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印人可能更多的关注印面点线造型与构成,更多的情感,性格与精神的注入形式之中。

 

 

且退三步——篆刻美学散观    何汉卿

主义,风潮横卷中,不留神方向感就迷失了。

 

汉印多出实用,其貌天成,隋唐之际,先民的朴素已不符时风,印面效果追求繁富,雍容。

今日看来,古玺汉印的朴拙天趣更着实动人非常,悠悠岁月使汉印形式元素对于元人产生足够的陌生,尚古的思维定式更是为复古的倾向提供了可靠的认识基础。

 

汉印实物经年的残蚀,磨损之状,亦作为故意盎然的金石之气,被作为审美元素珍视起来,并在印作中施以手段再现。

 

雅意盈目,典致之极。

 

古玺的灵动,俊逸,汉印的朴厚,古拙,皆给人以无尽的美感。

 

计白当黑,调理疏密,使之对立统一,恰到好处。。

 

古今印人通过三位一体的篆法,章法,刀法抒发着内心的情感,印面样貌体现着他们所表现的性灵,气韵,风骨与意境。

 

20世纪的鸟虫篆印创作    谷松章

 

韩天衡先生以披削刀法,所作气势恢宏,变幻莫测,个性鲜明。

吴子健先生高古雅致。

 

朱文印较之白文印包容程度高,宽容度大,行对容易处理。

 

鸟虫篆印不难于精工,而难于印味古雅淳正。相当多的作品美术化突出,印味丧失。

一种犹如工艺图案般的工巧甜美风格,漂亮的近乎浮华,一点汉古印味都没有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