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学家庭劳动与技术基地建设的实践研究

 木香草堂 2018-12-19
 
小学家庭劳动与技术基地建设的实践研究 - ddmxbk - 木香关注家庭教育

【内容简介】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对数十个国家的教育进行考察后郑重提出的“生存教育”,表明了一个人如果没有较高的劳动素质,一定的自理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就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将会被社会无情的淘汰。因此,学校劳动教育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劳动素质,重视学生家庭生活能力的培养,尤其应重视学 …………

文 章来源免费 教育文稿网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对数十个国家的教育进行考察后郑重提出的“生存教育”,表明了一个人如果没有较高的劳动素质,一定的自理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就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将会被社会无情的淘汰。因此,学校劳动教育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劳动素质,重视学生家庭生活能力的培养,尤其应重视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从而提高整个民族的劳动力素质。大多数低段学生的家长在对智力教育这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尤其是对学生知识学习方面几乎倾注了所有的心思。他们并没有意识到家庭劳动教育对促进孩子体、智、德、美、劳全面健康发展有积极的意义。因此在很多时候,忽视了家庭劳动教育,剥夺了孩子劳动的机会,有的父母认为家务劳动会影响孩子学习;有的认为孩子年龄太小,承担不了家务劳动,反倒添乱;而有的是因为宠爱孩子,担心孩子吃苦受累;也有的认为他们小时候没有享福,让自己的孩子多享点福;另外有极个别家长有时看到干体力活儿的人,就“谆谆告诫”孩子要好好读书,不然的话,就会跟他们一样当“苦力”。总之由于父母片面认识和错误的思想,没清醒的意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于是父母包办一切,使孩子长期处于只享受权利而不尽义务的特殊地位,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不仅生活能力低下,而且不懂得珍惜他人劳动成果,劳动意识淡漠,更不知尊重他人,关心他人,这是家庭教育的失败。

然而,如今的独养子女是家中的小太阳。有人比方得妙,孩子是圆心,家长是半径。“半径”围着“圆心”团团转。由此,“转”出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我们课题组对我校低段学生家庭劳动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初步调查。三年级段3个班级109名学生,家长每天整理书包的98人,家长洗手绢和袜子的103人,家长给学生洗脚的97人,要家长穿衣服的79人;另外,52%的学生每天由家长代为整理学习生活用品,79%的学生离开家长束手无策,只有3%的学生能做些家务。又据我国对小学生参加家务劳动情况的调查,发现我国小学生每天参加家务劳动时间平均只有12分钟,远远比不上日本小学生的24分钟、英国小学生的36分钟、美国小学生的1小时12分钟。

 

为什么会是这样呢? 究其原因是独生子女家庭的组合,造成了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坏习惯。家长一方面溺爱孩子 ,一方面望子成龙,企求孩子将来工作舒服,不愿孩子干重活、脏活。我校孩子生源结构绝大多数来自渔农村,渔农村的孩子,照理接触实地劳动的机会比较多,但家长们没有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忽视了对孩子的劳动教育,孩子们几乎没有参加劳动锻炼的机会。作为基层学校应该如何指导学生和家长从思想观念上,从行动中认可家庭劳动教育,并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本课题从学校教育入手,提高家长的育儿观念,正确地在低年级学生家庭中开展劳动教育,通过在家庭中设立长期的劳动基地,参加各种形式的劳动教育和实践活动,初步培养了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兴趣和劳动习惯,也培养学生的自我服务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我区学校开展家庭劳动教育提供了实践研究的依据与借鉴。


二、课题界定

对“家庭劳动教育”的诠释:

    家庭劳动教育是指家庭中家长树立孩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培养劳动习惯,及从事一定的家务劳动的教育活动。它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孩子将来成为国家合格的建设者、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意志和品质,发展其聪明才智及动手能力都有重要作用。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措施

根据课题研究的具体项目,我们对下列内容进行了具体研究。


(一)低段学生家庭中开展劳动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1.家庭教育具体目标

目标是一项习惯能长久坚持的原动力,为了让学生能坚持做家务,家长和教师应指导学生制定家务劳动目标,以便让孩子对照实施。我们课题组在研究中具体制定了如下基本目标:(1)勤洗手脸,勤换衣,勤洗头,每天刷牙;(2)自己整理自己的床铺、书包;(3)手洗小件衣服;(4)学会简单的淘米、洗菜、烧饭;(5)学会削铅笔、包书皮;(6)每天帮助父母洗刷碗筷;(7)在校自觉做好值日生工作。然后让学生根据年龄大小、身体素质和家庭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自己的家务劳动目标,制成表格,张贴在家庭显眼处,以利于时刻检查反馈。

2.家庭劳动教育具体内容

 

    1)自我服务

    要让孩子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长要教给孩子学会自己穿脱衣服,穿鞋系带,自己铺床叠被,自己吃饭,自己洗脸洗手,自己收拾整理玩具。每学一件,都要先由家长示范,尔后让孩子在家长指导下练习,直到孩子学会自己做。

 

    一般说来,从二三岁开始就可以慢慢教孩子学做自己的事情,五六岁,孩子就可能做到日常生活基本自理了。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仅能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还能培养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更能促进孩子独立性的形成和发展,使孩子(尤其独生子女)能及早摆脱对大人的过分依赖,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成员。

    2)做家务

 

    可以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例如,可让他们帮助提东西,拿肥皂、条帚、挎包、拖鞋、小板凳等;开饭时可让他们帮着搬凳子、摆碗筷,饭后让他们帮收拾碗筷;可让他们和家长一起打扫居室卫生,如扫地、擦桌椅柜橱;可以让他们帮家长一起刮土豆皮、择菜、洗菜;还可以让他们到不远的副食店去买醋、买酱油等。这些事情可以使孩子感到十分快乐,觉得自己长大了,能帮助爸爸、妈妈干事情了。

    3)参加公益劳动

 

带孩子或让孩子随集体参加公益劳动也是培养孩子劳动习惯的一条途径。家长可以带孩子参加居民区组织的一些公益劳动,例如,参加春天的植树,夏天的灭蚊蝇,秋天的除草,冬天的扫雪等;也可以带孩子照顾附近的孤寡老人、军烈属;让他们为邻居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如分发报纸、取牛奶、照顾小朋友等。

(二)确定低段学生家庭中开展劳动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1.教育培养方法

    首先要教育孩子热爱和尊敬劳动者,让他们认识各行各业劳动的社会价值,并从小立志做个光荣的劳动者。

 

    其次,要教育孩子爱惜劳动果实。要让孩子知道他吃的、穿的、用的、玩的都是叔叔、阿姨或其他前辈们劳动的结果,因而要珍惜。家长应该要求孩子:吃饭不掉饭菜;随手关灯;节约用水;爱护图书;对家里的各种用品和自己的衣物鞋袜等要爱惜。要让孩子懂得这些用品、物件是经过许多人的劳动才制得的,不能随意浪费。

    最后,要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不仅是为了让孩子掌握一些简单的劳动技能,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从小就有劳动光荣、不劳而获可耻的观念和勤劳俭朴的品质。

 

2.学生家庭劳动教育措施与途径

   1)身教重于言教

 

    人的一生部处于受教育之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父母应以身作则做好家务,并让孩子觉得做家务是生活的一部分,像吃饭、睡觉一样的自然和必要。孩子是家里的一员,当孩子参加了一些家务劳动后,对家的感情就不一样。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孩子,常常不会理解父母的治家之难。“不当家不知柴米贵”,有些孩子常常埋怨父母这个菜烧得不好吃,那个汤调得不鲜美,有时饭菜备得晚了还耍脾气呢。可是当孩子参加了家务劳动后,他们则会更多地谅解父母,感到父母挑起这个“家”不易。家长示范,引导学生学做家务。

    家长要以身作则做好家务,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孩子树立榜样。如夫妻俩下班回家一起动手做家务,平时把家里的清洁卫生做好,家里用具摆放井井有条,创造一个舒适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在耳濡目染中深受教育。同时要鼓励孩子一起参与,耐心地示范、引导。尤其要注意在示范训练中给孩子提要求要明确,特别是年龄小的孩子更要具体指导。有些操作过程较复杂的行为,可采用分解操作的方法。如学手洗手绢、袜子等,操作时把它分解成五个步骤:一浸、二抹、三搓、四漂洗、五晾晒。这样孩子就很容易掌握其要领,且印象深刻。再次,家长要想尽办法让孩子在做事的同时有正确的体验。如孩子帮妈妈洗碗,在洗碗的过程中,孩子可能体验到满手的油腻很不舒服,以后或许不愿再洗碗了。但如果家长对孩子的这一行为进行即时表扬,“哎呀,不怕脏、不怕累,真棒!”孩子就会从表扬中体验到一种快乐和满足。

 

   2)制订适当的家规

    家规作为家庭成员共同遵守的生活规范和行为准则,常常是一种无声的命令,是潜在的强大教育力量。制订明确、合理、可行的家规,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它可以约束、帮助和教育子女在家庭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劳动是家规的内容之一。家规的条理应一清二楚,写得明明白白。如每天起床后必须自己叠好被子,清理房间,打扫卫生等,家规也应随着孩子的成长而作改变。聪明的父母总是让孩子从小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担当责任,履行职责,让他们在与困难的搏斗中日益成熟起来。

 

   3)及时进行鼓励

    许多家长曾说,孩子刚会走路,就想拿着扫把扫地,就要洗菜,就要帮奶奶洗衣服。这说明孩子具有极强的模仿能力,应正确引导,培养他的兴趣。对孩子做的家务活,要及时肯定,并给予表扬。人都有一种要获得别人肯定和赞许的心理。及时鼓励孩子,并对他们的能力进行肯定,这对他们的成长有一定的好处。比如你得知孩子洗了碗后,可称赞说:哇,这碗谁洗的呀,这么干净。孩子听了,比奖给他一块蛋糕还要甜得多。

 

   4)放手让孩子参加劳动

    我曾作过一次调查,表明孩子不参加劳动并非他们不愿意劳动,而是有些父母不愿让孩子参加劳动,连拖个地也以为孩子拖不干净,稍重一点的活就怕孩子累坏了身体,稍花些时间的活又以为会浪费时间、影响孩子的学业,更不愿让孩子参与。许多父母在孩子求学期间包揽了所有家务,只让孩子一心一意学习。殊不知,从小做家务的人的生活比不做家务的人要充实、幸福得多。而教育的秘诀却在于:使孩子的身体锻炼、思想锻炼、能力锻炼互相调节。只有让孩子的各种能力都得到锻炼培养,孩子才会处在健康成长之中。

 

    课例:家庭劳动教育课例

你会做家务吗? 研究课例

 

一、设计意图:《你会做家务吗》,主要是让学生掌握一些劳动的技巧,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养成爱劳动的习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经常做家务,减轻父母的负担。

二、教育理念、让同学们做个小调查,看看每位同学吃完饭之后都做些什么引出课题,提问你们在家里做家务吗?出示幻灯片,让学生来观察图片的内容讲故事,用表演的形式来调动课堂气氛,通过比赛,让学生感受亲手实践操作的乐趣,掌握劳动的技巧,最后记同学总结通过刚才的学习和参加做菜比赛,体验成功合作的快乐,同时,体验父母平时做饭菜的辛劳。

 

三、重难点学习法:本节课,采取了体验法、探究法、合作学习方法,运用了多种教学手段,通过引导学生调查、实践等活动,让学生们用心去经历、细心去体验,通过动手活动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让学生感受到亲手操作的乐趣,掌握一些劳动技巧,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养成爱劳动的习惯,减轻父母的负担。

教学过程:

 

一、 导言

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想做个现场小调查,看看每天上学的时候,同学们在家里都是吃完饭来的吗?是谁做的饭?那么每天中午放学的时候,回到家里是不是能马上吃饭?这又是谁做的?在你吃饭时,你是马上来上学了吗?还是在家里做别的事情?还有,每个周一我们都穿校服,衣服又是谁洗的呢?好,那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探讨如何当爸爸妈妈的小帮手。

 

二、质疑

1.你们在家里做家务吗?经常做吗?

 

2.能够做哪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出示图片(心灵广场插图)讨论回答:课后自说自画的问题。

 

三、表演

具体内容:星期天,小华在家里帮助妈妈擦玻璃,费了很大的劲,才把整个房间的玻璃都擦完了,心里特别高兴,可是妈妈看见了,却责怪她说:“玻璃擦得不干净,不让你做的事,就别做,只要把学习搞好就行了”。

 

讨论:(1)小华和妈妈的做法对吗?

      2)不对的地方应怎么做?

 

四、小品

具体内容:奶奶正在打扫卫生,小刚放学回来了,就喊:“奶奶我渴了,快给我拿饮料。”奶奶赶紧说:“好好好,我马上给你拿去”。

 

讨论:小刚的做法对吗?他错在哪里,他该怎么做?

五、幻灯出示判断

 

1.小明帮助爸爸抱柴。(   

2.五芳和小朋友玩,奶奶让她去打酱油,她不去。(   

 

3.妈妈不在家,小红自己做饭。(   

4.刘丽高兴时,就帮妈妈做家务,不高兴时,就不做。(   

 

5.宋佳在班级爱劳动,在家就不干了。(   

六、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感受?

 

七、竞赛

以小组为单位,选学生参加做菜比赛;

 

一组:做糖拌柿子;

二组:黄瓜凉菜;

 

八、总结

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都懂得在家里应该帮助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从小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

 

板书设计:你会做家务吗?

主动、经常做家务

 

3.孩子家务劳动进度

他们的家长会每周一次贴出要干的家务内容,让孩子自己安排完成的计划,而不是随时使唤孩子。

 

让孩子从小做家务,不仅仅是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还可以促进孩子得全面发展。通过承担一定的家务责任,孩子能够形成自我意识,建立气自信心,通过日常自我管理,更有助于孩子形成独立的人格,培养出心理上的安全感。通过做一些适合孩子年龄和发展水平得家务事,孩子还可以发展计数、分类等认知能力,学到很多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知识等等,这些都在为孩子以后的成长打基础,也是人们常说得素质教育的一部分。

5-6岁:收拾玩具,把脏衣服放进洗衣筐,掸灰尘,整理书籍杂志;

 

6-7岁:餐前摆放餐具,把自己用过得碗碟收进水池,准备简单得早餐或午点,清洗塑料碗碟、吸尘,取报纸信件,浇花;

7-8岁:为自己挑选和时令的衣服穿,折叠整理自己的干净衣物,保持自己房间的整洁,起床收拾床铺,准备上学要带的午餐,把洗干净的碗碟收进碗柜,扫地,搂树叶,给花园拔草,把买回来的食物和杂物归放在相应的地方,饭后收拾餐桌,喂宠物;

 

8-9岁:剪草,为全家人做简单的饭,为家人洗衣服并折好放进柜橱,打扫洗澡间,擦窗户,在家长指导下自主购买衣物;

10-12岁:整理壁橱和抽屉,缝扣子或小补丁,换床单,用洗衣机洗衣服,餐前摆餐具,餐后收拾餐桌。擦洗车子,遛狗或打扫宠物垃圾;

 

13岁以上:做饭,采购日常食品、杂物,家庭用品的简单修理,帮人照看孩子。

家庭劳动教育案例分析:

 

淡淡的故事

淡淡是一个很喜欢“玩”家务的孩子,每次妈妈动手包饺子,他都嚷着要参加,妈妈总是嫌淡淡碍事不让他插手,淡淡就偷偷地拽一小块面团放在手心里玩,等妈妈发现时,已经把面粉揉成黑面团了。

 

淡淡还跟妈妈抢着扫地,结果地没扫成,却常把垃圾筒给弄翻,反让妈妈多了一件家务活。一天,妈妈终于按捺不住了,对淡淡怒吼道:“走开走开,再捣乱妈妈就打你!”终于有一天,淡淡“懂事”了,再也不想插手家务了,妈妈又开始唠叨起来:“这么大的人,还要妈妈给你收拾书包!”“瞧你这孩子,这么懒,一点也不知道帮妈妈做点家务!”

点评与解析

 

很多家长总是在孩子喜欢做家务的阶段不让他做,在孩子不再愿意做的时候却抱怨孩子太懒,这是天天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生活场景,也是每天都在重复的错误。我们把孩子培养成了甩手掌柜,然后又抱怨他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我们对孩子呵护备至,然后又唠叨孩子“娇生惯养”;我们在孩子面前永远是一棵参天大树,然后又埋怨孩子经不起挫折;我们永远用不着孩子照顾我们,然后又责备孩子太自私;我们帮孩子安排好了一切,然后又说孩子不独立。这样自相矛盾的教育,我们还要继续多久?

蒙特梭利在她的著作中写道:“儿童对劳动从不厌倦。劳动使他成长,劳动让他更具活力。儿童从不要求减轻他的劳动量,他喜欢独自完成某件事。因此,甚至可以这样说,不劳动,儿童的活力就会走向衰竭。”没有天生懒惰的孩子,孩子的身上充满了生命力,他不会像成人那样把劳动当作“劳动”,他会认为这是另一种游戏。不理解这个秘密,出于好心夺走孩子一条成长的途径,就等于夺去了孩子的生活乐趣!有一幅漫画,画的是母子三人,母亲在熨烫衣服,孩子们一边玩过家家的游戏,一边对母亲说:“妈妈,真羡慕你,你是真的在做家务!”

 

孩子总喜欢跃跃欲试,做点超过自己能力的事情。这个时期的孩子,如果给他一点活干,他会觉得是莫大的荣耀。孩子的劳动热情和智慧不是靠唠叨和斥责教育出来的,而是在引导和耐心下慢慢养成的,也就是在孩子不断尝试、不断犯错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轻率地否认孩子想要试一试自己能力的举动,说些“你做还早”的话,会损伤孩子的自信心,给他们的成长泼冷水。

因势利导

 

美国哈佛大学的一些社会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对波士顿地区456名少年儿童作了长达20年的跟踪调查发现,美国小学生每日劳动的时间为1.2小时,中国小学生每日劳动的时间为0.2小时。而爱做家务的孩子与不爱做家务的孩子相比,长大后的失业率为115,犯罪率为110,平均收入高出20%,此外,离异率、心理疾病患病率也较低。因此,做家务不仅仅是简单地让孩子帮忙分担一点劳动,更是为了他今后的幸福生活。

父母的教育方式在不知不觉中构成了孩子的成长环境,是经常发生作用的“地利”。不要以为“教育”就是让孩子学认字,学数数。“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学会生活,会教育和不会教育的父母,为孩子创设的“地利”大不相同。会教育的父母眼光长远,为孩子一生的幸福着想;不会教育的父母鼠目寸光,只求孩子不捣乱添堵。

 

让孩子建立自我价值感、自信心与责任感的一个好办法就是给孩子布置一些适合他们干的家务劳动。一句话,依照年龄给孩子安排家务劳动。如2岁的幼儿可安排他擦桌子、给大人递拖鞋或递物品,整理自己的玩具玩完后归位,将垃圾丢进垃圾桶内等等。在生活中培养孩子做家务的习惯,让孩子在愉快、自主自发中学习做家务,才能达到教育的效果。家长切记要及时鼓励孩子,在所有回报中,赞赏是孩子最喜欢的。当孩子认真地完成了一项工作后,不要忘了告诉孩子,他做得有多好!

4.学生家庭劳动教育评价

 

根据不同年级对家务劳动所列目标的不同,采取抓带低、中段、高段的 做法,把小学阶段的家务劳动项目列成表式,按自己做到的打""。然后与家长取得联系,共同确定训练内容及方法,直至目标达成。

例:制定“家务卡”,促进学生学做家务。

 

给学生制定《家务劳动情况卡》,定期填写,是督促学生参加劳动、检查劳动情况的有效手段,它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家务劳动能力,也有利于在家长的指导下养成劳动习惯。

日期

内容

家务劳动情况评价

自我评价

家长评价

劳动态度

劳动质量

劳动态度

劳动质量

  

 

 

 

 

 

  

 

 

 

 

 

 注:“劳动态度”、“劳动质量”评价分“好”、“较好”、“一般”、“差”四级。

 

例:如中段年级家 务劳动训练项目如下: 洗刷餐具、洗刷茶具、择菜 、洗菜、 淘米 、烧饭、 烧开水、 整理房间等。

内容

次数得分

1

2

3

4

自己

 

能做

的事

1、整理书包

 

 

 

 

2、穿衣、洗脸、洗脚

 

 

 

 

3、洗红领巾、袜子、手帕等小件物品

 

 

 

 

4、自己上学

 

 

 

 

 

1、摆碗筷

 

 

 

 

2、擦桌、扫地

 

 

 

 

3、倒垃圾

 

 

 

 

4、洗碗

 

 

 

 

5、捡菜、剥豆荚等

 

 

 

 

 

1、认真做好值日生

 

 

 

 

2、给花浇水

 

 

 

 

3、积极参加大扫除

 

 

 

 

备注:1、经常做到的“☆”。

 

      2、偶尔做做的“△”。

      3、不愿做的“○”。

评比方法:“自己能做的事”和“家务事”带回家让家长督促打分。“公益事”因为多数在学校做,所以分小组讨论打分。每个月评比一次。做得好的学生在班上予以表扬并奖励红花一朵。这样持之以恒,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低段学生在家庭中设立劳动基地的实验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课题组摘抄了部分家庭在学生家庭劳动教育基地建设中一些优秀的做法及心得,举例如下:

 

1:父母要敢于“放权”给孩子

孩子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信任,干家务劳动更是如此。然而,生活中有很多家长,总是对孩子做家务不放心,甚至怕孩子添乱,所以从不肯“放权”给孩子。孩子们连劳动的机会都没有,怎么能会劳动、爱劳动呢?而如果家长能充分信任孩子,在鼓励他们干家务活的同时,让他们放开手脚大胆去干,干得好给予表扬,干得不好也不横加指责,相信孩子们在品尝到自己用劳动换来的果实时,也会体验到劳动的快乐。这样,孩子才有可能对劳动产生乐趣,进而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2:干家务要成为孩子的第二课堂

孩子不干家务的根源在于家长“爱子”误区及学校的忽视,关键要转变学校和家长的教育思想。时下的孩子都以“小皇帝”自居,家长也当眼珠子一样呵护孩子,怎舍得孩子干家务?然而恰恰是日积月累的娇惯,让孩子养成了懒惰、自立意识差、拈轻怕重的性格。干家务看似小小不然,但这样的“爱”多了就成了害,拉开孩子间的综合素质距离,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和在今后的竞争中立足。古语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爱迪生也说过:成功等于99%的汗水。从小不养成自立自强、吃苦耐劳的品格,进入社会后还得补课,也许就贻误了一生。为此,学校要当好宣教员,将干家务作为第二课堂来抓,制定家务小红花制度,营造热爱劳动、攀比争先的氛围;家长要当好监督员,要求孩子从小干家务,养成人生美德,美德不需以金钱促动,应善用赏识教育法来鼓励。孩子干家务不仅是体质锻炼、意志磨炼,有利于与学习互动,更是帮助孩子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及良好品德的好机会,千万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是对孩子最大的爱。

 

3:最好的教育是榜样

让孩子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不仅不会影响他们的学习,而且通过家务劳动增强责任感,提高生存能力等。教育家斯宾塞说:“父母的每一点善良、宽容、积极乐观、同情心、公正、民主的德行以及整洁、勤劳、节俭的习惯,都会从孩子身上反映出来。这些德行和习惯无论多么微小,都会像星光一样永远留在孩子的记忆里。”对孩子的最好的教育是榜样教育。作为父母双方都应该以身作则干好自己的分工,对于份内之事不能相互推诿。与此同事,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完成,如自己整理自己的房间,自己的衣服自己洗等,培养对家庭的责任心、自立自强意识和能力,使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做家务的习惯。

 

4:关键是把握正确的导向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孩子做家务付钱本身无所谓对错,关键是要把握住正确的教育导向,避免孩子养成只要付出一点劳动就要求回报的“钻钱眼”心理,而要注重引导孩子明白一个道理:钱是劳动换来的,但不是所有的劳动都能赚钱,自我服务、家务劳动、自己学习等,与能产生价值的社会劳动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在孩子没有能力养活自己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付出了许多辛苦,激发孩子产生感恩的心,并通过分担家务、约束购物欲望、努力学习等行动来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同时,家务劳动对塑造孩子的健康人格也具有重要价值,可以培养他们吃苦耐劳、坚韧负责、珍重亲情、尊重他人等良好品质。孩子树立了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奉献观,具有了感恩上进的心,其教育意义会超越付钱形式及寒假家务的局限,当然,最好不把家务劳动等和付钱联系起来,而易采用变通的形式,比如视表现情况,月底增减零用钱,满足合理的购物心愿等等,都能达到激励的良效。

 

5:让孩子自己挣零花钱

“用金钱鼓励孩子干活”这个说法,本身就含有一定的偏见。孩子干了家务,家长给一点钱,这不叫“金钱鼓励”,而是孩子应该得到的劳动报酬。我认为,家长应该注重从小培养孩子摈弃不劳而获的观念,在零花钱上,平时尽量少“白给”,引导孩子通过干家务或做其他的事情来得到,让孩子认识到只有劳动才能创造价值,从而从小就树立起自食其力的意识。这样做,对孩子的成长大有裨益。

 

其它具体事例请见附件1

四、课题研究的结论与主要的收获

 

课题通过家庭劳动教育,提高了家长的育儿观念,培养孩子的家庭责任心和吃苦耐劳精神,锻炼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使孩子认识自己在家庭中的存在价值,形成家庭成员的自豪感。

(一)学生劳动技能及意识发生的积极的转变。

 

通过引导低段学生家长在家庭中开展劳动教育,让孩子在家中建立劳动基地,培养了孩子的劳动意识、劳动兴趣、劳动习惯和初步劳动能力,并促进了家校联系,提高了教师指导家长的能力和改进现有的家庭教育方式方法。

1、培养了学生的劳动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劳动素质。

 

通过综合测评及统计,有80%的学生从原来的"小皇帝""小太阳"变成了爱劳动的"小主人""小能人"70%的学生达到了"五会"--会生活自理,会独立学习。此外,在寒暑假期间,学生们自发参加了公益劳动,为人们免费送茶水,慰问孤寡老人等 。劳动教育得到了家长的重视与支持。很多家长来校反映孩子在家中可喜的变化。

举例:三(1)班俞驰洲妈妈给老师写来一封信,信中说:“自从建立家庭劳动基地以来,孩子的变化真令我惊喜,他不但能生活自理,还帮我扫地、收拾屋子、洗衣服、叠被子、洗刷碗筷。我的儿子从小娇生惯养,很任性,是学校的劳动教育改变了他。感谢学校,愿学校的责动教育搞得更好!”家长的肺腑之言道出了本项课题的成功之处。

 

附学生虞逸帆作文:

我的劳动小基地

 

这学期我在家确定了一个劳动基地,那就是帮妈妈洗碗。晚上,一吃完饭,我就收拾好碗筷,拿到厨房开始洗了起来。

       我先挤了点洗洁精到碗里,洗洁精亮闪闪的,向一颗颗珍珠在碗里滚动。接着,我用海绵擦了擦,这时,出来了一个个泡泡。这些泡泡骨碌碌地转着,仿佛一双双眼睛在好奇地观望着什么东西。接着,我把“碗”到了水龙头,水“哗哗”地流了出来,打到了碗上,溅起了一朵朵水花。它们像一个个旅行家,溅到了我的脸上、桌子上还有地上。可是碗十分调皮,非常滑,有好几次都差点被我摔坏了。几经波折,我终于把所有的碗都洗干净了。

 

       我把它们整齐地摆放到橱架上。

       妈妈看见了,连声夸我长大了。

 

 

   (二)教师劳动教育意识得到了加强。

 

1、教师思想教育到位。

首先重视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结合语文课和思品教材,让学生懂得了勤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懂得了劳动果实来之不易,劳动最光荣,不劳而获坐享其成是可耻的。教育学生不仅要用脑劳动,还要用双手劳动,体脑结合才会心灵手巧,智慧来自于实践操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搜集劳动典范事例,相关的格言、谚语,特别是身边勤劳、爱自己动手操作的事例,进行大力表扬和学习,也可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反面教育,明辨是非,提高认识,加强学生的劳动观念。其次,帮助家长转变观念,走到重视孩子劳动素质培养的轨道上来。好一部分家长盲目追求高分而忽略孩子动手能力的培养。例如,有名大学生,离开了父母,离开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迈进大学校门后,终因生活不会自理而被退学。这虽是个特殊的例子,但说明忽视了孩子生活能力的培养,会导致十分可悲的结局。因经,教师要利用家长学校、家访向家长提出培养孩子自我服务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性,“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是真理,如今的素质教育就是培养健全的人才,让家长深深懂得“代办”会压制孩子能力的发展。采取家长与孩子同玩同乐、开展活动,既培养孩子的兴趣又提高了家长的认识,使家长与学校的教育思想统一起来。

 

2、教师方法指导到位。

教师重视落实了生活劳动课。生活劳动课是培养学生爱劳动、勤动手的重要阵地。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初步学会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公益劳动和简单的生产劳动基本技能。针对教学目的,上好生活劳动课,不仅教给学生生活常识、生活能力,而且从操作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从教学方法来讲:(1)重视激趣。教师可把讲授的内容以谈话的方式来增加趣味性,讲清要点,激发学生敢于尝试。(2)示范到位。教师向学生介绍最佳操作程序,让学生及时仿照,鼓励学生在创作中创新,使学生在乐中学习,学习中巩固。(3)顾及差生。对于操作能力弱的学生,不讥笑,多鼓励,并加以个别指导,逐步提高。(4)及时检评。对学生的“劳动成果”进行抽样评价、分析。表扬先进,激励后进。

 

3、教师行为操作到位。

教师积极指导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劳动,认真做值日,保持教室校园整洁,自己的衣服用品摆放整齐,学会收拾房间、洗衣服、洗刷餐具等家务劳动。(1)让学生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例如学生学会料理自己的起居、叠被子、料理学习用品等。也就是说教师要求和指导学生从小学生料理自己的生活。对于自理能力差的学生鼓励他们不依赖别人,逐步提高。教师要用发展的目光看待每一位学生,每个学生可以从不会到会,从会到能手。(2)让学生学会家务劳动。教师可利用家访或《操作评定反馈表》等来了解学生情况,并时常与家长取得联系,要求家长千万别放弃对孩子做家务的要求,要经常鼓励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例如倒垃圾、擦桌洗碗、扫地拖地、烧饭做菜等。家务劳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学生生活知识技能、生活情调,而且能培养学生的爱心和对家庭的责任感。(3)让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社会组织的公益劳动和生产劳动,如大扫除、敬老活动、植树种花等,有条件还可创造机会,让学生到农村的广阔天地中去参与简易生产劳动,让他们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劳动能力,又让学生体尝收获的喜悦,了解到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培养了学生爱祖国、爱家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4)对学生作阶段性的行为检测。例如,我校部分学校学生的操作评定中包含了以上三项内容,每项每月有小组成员、教师、家长三方面的评分栏,一般能客观地反映每一位学生的劳动情况,所以教师就可以有的放矢,帮助学生正确对待自己的行为,不断提高劳动素质。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特意设计了一张表格,进行打分评比。

 

    (三)家长的劳动教育观念发生了转变。

家庭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父母是学生劳动教育的启蒙老师。劳动教育只有深入家庭,取得家长的共识与支持,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为此,多次召开家长座谈会和“好家长”经验交流会,帮助家长提高思想认识,转变观念。为了使劳动教育在家庭落到实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自理能力、家务劳动、孝敬长辈三个方面,制定出具体的劳动考核目标和评价体系。同时,与每位家长签定了协议书,要求家长为孩子确定好“家庭劳动岗”,督促孩子每天坚持参加家务劳动,并负责对孩子的劳动情况进行考核记载。家长还可以通过“劳动手册”及时反馈对学校劳动教育的意见和建议。劳动考核制度的建立,使学生克服了在校与在家表现不一致的现象,有力地促进了劳动教育在家庭领域的深入开展。每年寒暑假学校都会给学生布置家庭劳动作业。

 

开展课题研究后,家长也逐渐转变观念,从思想到行动上都发生了很多变化。

举例:刘欣怡同学的家长说:“我觉得孩子的家务劳动干与不干并不重要,只要学习好就可以了。在学校的教育下使我转变了观念,认识到劳动在孩子的全面发展中有着重要意义。能使儿童的机体得到锻炼,促进孩子身体发育;劳动也是一种学习。孩子在劳动中可以把课堂上学到的书本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促进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因此,我让女儿做她想干的事,她在花盆里种上各种花草:含羞草、月季花、菊花和宝石花。她天天都要去观察它们,如果发了一点小芽她都高兴得不得了,觉得很有成就感。为了种花她还从图书馆借来了养花技巧的书,了解什么花喜阴、什么花喜阳… …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扩大了知识面。现在她每天早上起来首先要去看一看花,给花浇浇水,这样花就慢慢长大了,自己的身心得到了发展,觉得劳动是快乐的。

 

吴姝逾同学的家长看到孩子的学业负担重,功课太多,安排劳动有困难。有时怕孩子干不好,有时心疼孩子,怕孩子吃苦受累。自从设置了家庭劳动基地后,他对孩子的劳动看法有了改变。明白了教育的目的在与培养孩子做人的基本品质和基本能力,如果家长忽视了劳动教育,就是忽视了孩子学做人的最重要的机会,害处很大。一旦孩子成懒人,想让他变勤快就非常难了。今年暑假的头一天,他和孩子“约法三章”,制定了假期学习劳动计划,把劳动同学习摆在同样重要的位置。每天劳动必修课包括:早晨铺床叠被,取奶取报、吃饭收拾桌子碗筷、拖地抹灰。这些事看起来虽然小,但在平时因上课时间紧张,很难天天作到。假期是培养孩子劳动能力的很好机会。在短短的二十几天里,孩子学会了摘菜,掌握了简单的菜肴的烹饪,养成了做完功课及时收拾整理学习用品以及爱整洁的良好习惯。


五、课题研究存在的不足与下阶段研究思路

通过调查,我们可以发现,时至今日,人们对小学劳动教育仍然淡漠,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1、陈旧的教育观念的影响

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人们把考试分数作为评价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使得教学过程中考什么就教什么、学什么,不考就不教、不学。在强化智育的同时,忽略了学生的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出现了只要语文、数学等所谓“主科分数高就好”的怪现象,在这样的教学观念指导下,势必导致小学劳动课也形同虚设,只为应付上级的检查,而无任何实际效果。可以说,“应试教育”的观念不改变,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劳动教育就是一句空话。

 

2、家长的溺爱心理

有人说:孩子不爱劳动责任在家长。不无道理。家务劳动是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培养学生劳动习惯的一条重要途径,而有些家长总是以各种方式为孩子包办一切,为孩子创造尽可能舒适的环境,而这样往往滋长了孩子好逸恶劳的思想,使得这些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坐享其成却心安理得。家长们力图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去送给孩子,然而他们不知道劳动恰恰是孩子们成长中的营养素,不经过劳动锻炼,他们就不会体会到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就不会懂得去珍惜。当个人的意愿得不到满足时,他们就可能走上邪路。有资料显示,近几年来青少年犯罪率呈逐步上升趋势,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物质享受的诱惑和不劳而获欲望的驱使。试想一下,一个好逸恶劳的人如何在社会上生存,如何与他人共处呢?

 

哲人有言,劳动是人生之本,成才之基。心理学家也认为,如果撇开劳动需要,而其他各种需要又很容易得到满足的话,那么人的个性将懒惰和贪婪。因为只有通过劳动,才能让孩子理解劳动的意义,懂得劳动的艰辛;知道劳动成果来之不易,从中磨炼孩子意志,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学会勤俭节约等优良品质。

社会主义新时代不欢迎“低能儿”,国家建设需要心灵手巧、勤劳能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而培养二十一世纪人才的重任就在我们教育者的身上。这就需要我们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要把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放在重要位置。

 

六、参考文献

1.《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关鸿羽著,200812月新世界出版社

http://www./jykt/92098.html

 小学家庭劳动与技术基地建设的实践研究 - ddmxbk - 木香关注家庭教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