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考论述文阅读题讲析(02)| 14种错误选项例析(第464期)

 山湖微波 2018-12-19

2014一2016年高考论述文的3道选择题都是要求选择“不正确”或“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即每道选择题各设置1个错误选项(干扰选项),三道选择题的错误选项共有3个。2017-2018年有两道试题要求选择不正确项,一道试题选择正确项。三道选择题的错误选项共有5个。错误选项就是命题者设计的干扰选项,错误选项的增加意味着试题难度在加大。由此可见,近五年高考论述文阅读题的难度总体上呈现难度加大的趋势。

命题者通过对原文信息的重组、变形、转述、概括、解说等来命制题目选项。错误选项的设计角度和错误类型是有规律可循的。其具体错误类型及命题角度归纳例析如下。

一、以范围和程度为命题角度,设计出缩小范围以偏概全和夸大程度三种错误。

1.缩小范围:选项对原文论述内容的范围加以随意的缩小。

如2018年全国卷Ⅲ第1题A项:“当前城市空间弹性核心的问题是缺乏有机统一,这使得城市发展丧失了基础。”与此对应的原文是“空间弹性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实现空间的公共性与私人性的有机统一、具体转换”,由原文可知,“当前城市空间弹性核心的问题”包括“空间的公共性与私人性的有机统一和两者的具体转换”这两个方面,选项中仅把“当前城市空间弹性核心的问题”理解为“空间的公共性与私人性缺乏有机统一”,把概念的范围缩小了。

2.以偏概全:即扩大范围,选项对原文论述内容的范围加以随意的扩大。主要指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或相反)等。

如2018年全国卷Ⅲ第2题C项:“文章注重分析具体概念的正反两面及相应的动态发展过程,具有辩证意味。”其中“文章注重分析具体概念的正反两面及相应的动态发展过程”的说法仅在第三段论述制度弹性这一概念时有体现。文中不是对所有概念都分析正反两面及相应的动态发展过程,选项把概念分析的范围扩大化了。

阅读论述原文及选项时,要关注四类关键词,严格区别“部分”与“整体”。一是表数量多少的词语,如“少数、少量、部分、几个、唯一、一些、某些、多数、大多数、总共”等;三是表示范围大小的词语,如“凡、全、都、凡是、全部、所有、一切、部分、几乎、基本、根本、差不多、到……为止、除……之外”等;三是表示程度轻重的词语,如“最、更、非常、特别、甚至、尤其、十分、主要、(最)重要、关键、稍微”等;四是表示频率高低的词语,如“通常、总是、有时、偶尔”等。

二、以有无为命题角度,设计出无中生有有意缺失两种错误。

3.无中生有:即于文无据,选项中某一意思在原文中找不到,也不能从原文信息中合理推断出来。

如2018年全国卷Ⅲ第3题A项:“当一个城市体有更好的空间弹性和制度弹性时,其意义弹性也会相应变好。”通读全文,作者将空间弹性、制度弹性和意义弹性并列来谈,并未谈及前两者跟后者的关系,选项的说法是命题者故意凭空臆造出的,属于无中生有。

4.有意缺失:原文中某些信息在选项中被命题者故意略去。

如2017年全国卷Ⅱ第1题C项:“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与此项对应的原文是:“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选项中故意略去原文信息“明初”,把“明初”换成了“明代社会”,至使扩大了时间范围。

三、以因果关系为命题角度,设计出因果颠倒强加因果两种错误。

5.因果颠倒:选项把原文的因错断为果,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之间关系。

如2015年全国卷Ⅱ第2题C项:“‘前理解’是接受者在理解文本以前的心理文化结构,由于接受者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所以这种结构会影响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 与此项对应的原文是:“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由此可知,“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是导致“接受者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的原因,所以选项恰好颠倒了两者间的因果关系。

6.强加因果:选项把原文没有因果关系的信息说成是有因果关系的。

如2018年全国卷Ⅱ第1题B项:“人的主体身份所以被数据化,是因为个人信息选择删除所耗费的成本太高。”与此项对应的原文是“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由此可知“人的主体身份被数据化”的根本原因是“大数据技术的发展”,而不是“个人信息选择删除所耗费的成本太高”选项把没有因果关系的两个信息强加了因果关系。

阅读论述文原文及选项时,要关注句中表示因果关系的关键词,如“之所以、就、因为、因此、原因是、因而、由于、从而”。此外也要关注其它表示句间逻辑关系的词语,如表示转折的“但是、反而、其实、实际上”等,表并列的“也、又、不再是……而是……”等,表示递进的“不仅……还……、不但……而且……”等。

四、以指代内容为命题角度,设计出偷换概念指代不明两种错误。

7.偷换概念:即张冠李戴,选项把属于甲概念或事物的特性等移植到乙概念或事物上。

如2016年全国甲卷第1题B项:“传统故事和早期小说的本质差异在于,前者是故事的口耳相传,后者则是由作家创作加工后的游历见闻。”由原文第一段可知,B项中的“前者是故事的口耳相传,后者则是由作家创作加工后的游历见闻”是对传统故事和早期小说在流传形式上差异解说,而原文第二段说“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期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是它们的共同要素。”意思是早期小说和故事只是流传形式略有差异,本质并无太大区别。而B项错把两者形式上的差异当作了本质差异,偷换了概念。

8.指代不明:选项在解释概念时,通过对个别字词进行改动、变换导致两个概念的内涵(如属性、作用、发展趋势等)改变或混淆。

如2017年全国卷Ⅲ第3题B项:“如果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就说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由原文第三段可知,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中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说明的应是故乡“呵护了乡村记忆”,而又不是选项中的“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选项中把“呵护”改为“活化”,导致指代的作用发生变化。

阅读论述文原文及选项时,要关注句中代词,结合上下文弄清其指代的内容。如“这,那、它、之、其、此、这些、那些、由此可见”等。

五、以肯定与否定为命题角度,设计出肯定说成否定否定说成肯定两种错误。

9.肯定说成否定:有意将原文中肯定了的事实加以否定,来混淆是非。

如2015年全国卷Ⅱ第1题A项:“在过去,艺术品的接受并不属于美学的研究范围,而当接受美学诞生以后,关于艺术品的接受的研究就成为艺术美学中的一门显学。”与A项相对应的原文是:“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20世纪解释学兴起,一个名为“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其中“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一句,包含“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是美学问题,但不是重要的美学问题”之意,而A项中说“艺术品的接受并不属于美学的研究范围”,彻底否定了原文中表达的“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美学问题”这一层意思。

10.否定说成肯定:有意将原文中否定了的事实加以肯定,来混淆是非。

如2012年山东卷第8题C项:“人们自己对‘度’的把握不好造成了围棋活动的负面作用,其实这些负面作用也与围棋的娱乐、交际等功能性弱点有直接关系。”与此项对应的原文是“人们在围棋活动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围棋本身具有娱乐、教育、竞技、交际等功能。弈棋活动的负面作用不能归咎于围棋本身,而是人们自己对‘度’的把握不好造成的”。原文否定了围棋活动的负面作用与围棋本身的娱乐、交际等功能有关,而选项中却认为“有直接关系”。

阅读论述文原文及选项时,要关注句中表示肯定与否定的关键词,并弄清其判断的具体内容。如“无、没有、无非、拒绝、妨碍、防止、肯定”等。

六、以时态为命题角度,设计出未然说成已然已然说成未然两种错误。

“已然”是事物已经成为事实的状态或属性,“未然”是事物尚未成为事实的状态或属性。

11.未然说成已然: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转述成既成事实。

如2012年山东卷第7题C项:“自人们从生命意义上认识围棋的价值,把它作为自觉的艺术追求后,围棋就成为儒士必备的艺技。”与此项对应的原文是:“从东汉中后期到魏晋时期,人们开始从生命意义上认识围棋的价值,就把围棋作为自觉的艺术追求和精神宣寄的工具,并把它纳入儒士必备的艺技。”由此可知,“把围棋作为自觉的艺术追求”“把它纳入儒士必备的艺技”这两个事实都是发生在“人们开始从生命意义上认识围棋的价值”之后,而选项中将“把围棋作为自觉的艺术追求”认定为与“人们开始从生命意义上认识围棋的价值”这一事实同时发生,这是把未发生的事实提前说成是已发生的事实。

12.已然说成未然:把原文中既成事实说成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事情。

如2016年全国乙卷第3题D项:“直至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才有所凭依,从此中国的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根据原文第5段,东汉时期就有了文字学家许慎的“《说文》以小篆为本解释字源的理论”,而选项中说“直至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才有所凭依”,明显是把已经发生的事实说成是未发生的事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