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都是“肥胖基因”惹的祸

 汐钰文艺范 2018-12-19

赵厚礼刻

  “燃烧我的卡路里……”之前热映的电影《西虹市首富》中的这首插曲,给不少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旋律欢快的歌曲与电影中一个个有意思的镜头相映成趣,估计每一位减肥人士看到这里,都会情不自禁地“高温瑜伽仰卧起”吧!不过,从科学的角度,我们不禁要问:人身上的“卡路里”(Calorie,热量单位,人们常用其指代热量或脂肪)真的仅通过“燃烧”就能减少吗?也对,也不对。

  对于一般的体重超标者而言,适度的体育运动的确会增加脂肪消耗、促进脂肪分解,此外还能增加人体对糖类和蛋白质的利用,防止多余的糖和蛋白质转化为脂肪,从而减少脂肪的生成。然而,您知道吗?肥胖不仅是一种“后天”的现象,更在相当程度上受基因的影响。说得夸张一点,假如某天您的某个基因突变成了一个“肥胖基因”,那么您之前为减肥而做的努力恐怕就白费了。

  那么,什么是“肥胖基因”呢?所谓“肥胖基因”,并非特指某个基因,而是一大类基因的统称,只要是所编码的蛋白质与生物体的能量平衡调节有关,而其突变导致的失衡可直接或间接导致脂肪积累和体重增加的,都可称为“肥胖基因”。目前,人们已发现超过600个候选基因或染色体区域与肥胖的发生机理有关。

  我们举个例子,来看看“肥胖基因”究竟是如何产生脂肪的吧:在老鼠体内,有个叫“OB”的基因,在老鼠的白色脂肪组织中,这个基因可以通过一系列反应(转录、翻译),合成一种叫瘦素的蛋白质,瘦素可以与大脑下方一个叫下丘脑的器官作用,即结合到下丘脑细胞的膜上,然后,下丘脑就会向大脑发出“抑制进食”的信号,老鼠自然也就瘦下来了。如果这个基因发生了突变,不能合成正常的瘦素蛋白质,那么老鼠就会产生无法抑制的进食行为,表现为不停地吃吃吃,最终导致自身变得病态般肥胖。

  明确了基因在导致肥胖中的作用之后,我们再要“燃烧卡路里”就有的放矢了:除了进行科学合理的健身之外,未来或许人们可以先通过基因测序的方法看看体内是否有会导致自己变胖的基因,或是看看原本正常的基因是否发生了会导致变胖的突变,然后在基因层面上,通过修改核苷酸序列等方法进行“分子减肥手术”,让拥有好身材不再是梦。

  (本栏长期征集“日知录”三字篆刻,投稿邮箱:rizhilu999@163.co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