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普)肥胖发生机制及减肥方法的研究现状

 姜太公人生如梦 2018-12-06

这是一篇关于肥胖和减肥的研究

作者:中国体育科技 (李洁,王玉侠)

摘要:通过文献资料调研,综述了近年来肥胖发生机制及减肥方法的研究成果。主要从摄食中枢、高胰岛素血症、脂肪组织的代谢特征、脂肪生成、脂肪细胞分化的相关因子、遗传因素六方面分析了肥胖产生的可能机制,并提供了应用较为普遍的几种控制体重的方法,特别是运动减肥的方法,为肥胖者达到理想的体重提供科学指导。

1.前言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肥胖症席卷欧美,近年来我国城市肥胖症发病率大体是10%左右。大量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肥胖与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及某些肿瘤(女nSL腺癌、子宫内膜癌)疾病发生有关。肥胖将是危害人们健康的大敌,肥胖已经成为备受科学界重视的公共健康问题。

2.肥胖产生的可能机制

国内、外许多学者研究表明,单从肥胖发生的原因分析,可将肥胖分为两种,即单纯性肥胖和征候性肥胖,其中,单纯性肥胖约占总肥胖的95%。时我们所见到的肥胖多为单纯性肥胖。

目前,对肥胖成因的认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下丘脑摄食中枢的功能异常

在下丘脑存在对摄食进行直接调控的神经细胞群,即下丘脑腹内侧核(又称为“饱中枢”)和下丘脑腹外侧核(又称为“饥中枢”)。

刺激前者或破坏后者可产生饱胀感,引起摄食下降或拒绝进食;而刺激后者或破坏前者则产生食欲亢进,进食量增多。

2.2高胰岛素血症

研究显示,肥胖者和正常人相比,往往血浆胰岛素水平呈较高水平,且血中胰岛素水平和肥胖度呈正相关,体重下降后血中胰岛素浓度也相应回落。肥胖者血中胰岛素浓度较高的主要原因是胰岛素分泌过多,Ogilrie对肥胖者剖解结果表明,其分泌胰岛素的胰岛p细胞肥大。肥胖者的高胰岛素血症还与肝脏对胰岛素清除率下降有关。肥胖者肝脏胰岛素清除率与肥胖度呈负相关。血浆胰岛素浓度与体脂总量呈显著的正相关∽J。

2.3脂肪组织的代谢特征

人体脂肪组织有两种形式,即白色脂肪组织(wAT)和棕色脂肪组织(BAT)。成人的脂肪组织约含脂肪细胞(2.5~5)×10”个;通常脂肪细胞直径为10~120 ktm,极度肥胖者可达到180“m以上,其中以中性脂肪量的增减对脂肪细胞体积影响为大。因脂肪细胞数目增多而发生的肥胖的称为增殖型肥胖,以脂肪细胞体积增大而发生的肥胖称为肥大型肥胖。一般来说,成年期发生的肥胖多为肥大型,青春期、幼儿期发生的肥胖多为增殖型。

2.4脂肪生成和脂肪细胞分化的有关因子

脂肪细胞在体内从什么组织分化而来,什么时间开始出现,至今还知之不多。有研究表明,胚胎干细胞或多潜能干细胞可能是脂肪细胞的直接来源。

2.4.1 转录因子

目前,已鉴定出的对脂肪生成和脂肪细胞分化有直接影响的转录因子主要有3种,即PPARr、C/EBPs和ADDl/SREBPl。这3种影响有促进分化的,也有抑制分化的;有直接作用,也有间接作用;可以单独作用,也可以协同作用。总之,它们对脂肪生成和脂肪细胞分化影响是复杂的。

2.4.2 生化因子

2.4.2.1神经肽Y(NPY)

NPY属胰多肽家族的一个成员,广泛分布于神经系统及外周器官。在中枢神经系统中主要由下丘脑弓状核(ARC)神经原合成,并向室旁核(HVN)和背正中核(0MH)等区域投射,参与机体对摄食、血压、情绪、生殖等重要功能的调节。长期脑室内注射NPY可造成动物明显多食和显著肥胖,而注射NPY——Y5受体反义寡聚脱氧核糖核酸阻断NPY的作用,可使正常或肥胖的大鼠进食明显减少,体重显著下降。提示,NPY在调控体重和能量代谢平衡方面可能起关键作用。另外,NPY可以减弱交感神经对BAT的作用,使产热减少,同时增加WAT中脂类合成相关酶的表达,使体重上升。

2.4.2.2增食因子A和B(OrexinA、B)

1998年,Yanagisawa小组[7]在探索能控制进食新药的实验中,于大鼠下丘脑腹外侧,意外发现了两种与食欲有关、与瘦素作用相反的神经肽一增食因子A和B。且Orexin是一种主要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发挥作用的调节肽。富含Orexin的神经原对血糖水平较敏感,其生物学效应与瘦素作用相反,为增加食欲和促进脂肪生成。Orexin A和B促进食欲作用都低于NPY。瘦素与Orexin A和B、NPY相互构成的调节网络,共同影响能量代谢。

2.4.2.3抵抗素(Resistin)

抵抗素是2000年美国科学家Steppan等在对一类抗糖尿病新药胰岛素增效剂噻唑烷二酮衍生物的作用机制时,发现的一种独特蛋白质。它是由脂肪细胞分泌的激素,在wAT表达比BAT多,在脑、心、肾、骨骼肌、肠中未检测到抵抗素表达。其生物效应还不十分清楚,主要对抗胰岛素,使血糖水平升高,脂肪细胞增生而导致肥胖。另外,抵抗素具有脂肪组织形成的作用。

2.5遗传因素

在对肥胖形成机制的研究中,遗传因素一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有报道,双亲中一方是肥胖者,其子女肥胖患病率约为50%,而双亲均为肥胖者,其子女肥胖患病率增至80%。

2.5.1 肥胖基因

1994年Zhang等人综合前人的研究,通过定位克隆和定性研究,首次成功地克隆了小鼠的肥胖(ob)基因及人类的同源序列,并证明,基因编码了一种蛋白质,当时命名为Leptin(瘦素、瘦因子、瘦蛋白、苗条素)。目前,已至少在两种遗传性肥胖鼠中发现ob基因的突变,致使瘦素合成及功能发挥过程受阻。在人类(白种人、亚洲人)肥胖者及2型糖尿病患者筛查ob基因突变的研究中,大部分没有检测到突变,提示,大多数肥胖者的肥胖可能并不是由ob基因突变造成的。

2.5.2肥胖基因的产物瘦素

已有多项研究表明,瘦素水平受多种因素调节。现普遍认为,机体的体脂量是影响瘦素水平的主要因素,血液循环中瘦素浓度与脂肪组织ob mRNA的量相关。

在不同人群中的研究提示,种族和年龄对血瘦素浓度的影响不大,但不同性别血瘦素浓度却有显著差异。Ostlund报道,即使在体脂百分含量相同的情况下,女性血液瘦素浓度是男性的3倍,此性别差异是否与女性更易于积聚脂肪有关,尚待研究。目前的研究表明,瘦素具有广泛的生物学作用,其中,最重要的是作用于下丘脑的体重调节中枢,引起食欲降低、能量消耗增加,从而减轻体重。瘦素对体脂和体重的调节主要由两部分构成:

一是melanocortin4(MC4)受体系统;

二是神经肽Y(neuropeptideY NPY)递质系统,分别在高和低瘦素水平时发挥作用。

2.5.3肥胖个体中的瘦素抵抗现象

在一些啮齿类先天肥胖动物(如db/db小鼠和fa/fa大鼠)和过量摄食导致的肥胖动物中脂肪组织ob mRNA表达增加,血瘦素水平升高。说明,这些动物体内对瘦素的反应减弱或无反应,这种现象称为瘦素抵抗。人类肥胖者也存在瘦素抵抗现象[1⋯,由于在大多数肥胖者中未筛查到ob基因变异,推测瘦素抵抗在人类肥胖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3.肥胖控制方法

大多数人的肥胖属于食物诱导的肥胖,肥胖基因缺陷引起的仅占5%,因此,防治肥胖的基本原则是使人长期、持续地处于能量摄取与消耗的负平衡状态之中。就是说,通过限制饮食以减少能量摄入;通过运动锻炼增加能量的消耗,使机体所需能量维持在负平衡状态,并长期维持,以使体内过剩的脂肪组织转换为能量并释放,从而逐步达到减少脂肪、减轻体重的目的;当体重减轻到理想体重后,保持能量摄入与消耗平衡,防止肥胖复发。

3.1肥胖的预防

据临床观察,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都是在肥胖的基础上发生的,肥胖不仅有碍健美,更重要的是它会严重影响健康,甚至缩短生命。因此,预防肥胖是非常重要的。一般预防肥胖的方法为:

1)提高健康知识的认识,充分认识肥胖对人体的危害;

2)饮食平衡合理,采用合理饮食方法科学安排每日饮食,尽量做到定时定量进餐,少食肥甘厚味、多素食、少零食;

3)加强运动锻炼;

4)生活规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5)保持心情舒畅。

3.2非运动减肥方法

3.2.1 药物减肥

药物减肥主要是通过一些药物刺激改变体成分,达到减肥的目的。如食欲抑制剂,主要是通过下丘脑食欲中枢影响进食行为;加速代谢的激素类药物,主要通过补充外源性的激素,加速人体的代谢过程;影响消化吸收的药物,主要是通过对胃肠道的负面影响,减少能量与营养的吸收、增加饱腹感以及影响胃肠道激素释放等。药物在减肥中仅具有有限效益,而且减肥过程中,体重的下降还以水分的丢失为主,并没有达到减去体内多余脂肪的目的。因此,单纯药物减肥前景并不乐观

3,2。2针灸减肥

针灸减肥主要采用耳针、体针、灸法、梅花针、芒针5种方法。其中,应用推广范围最大的是耳针减肥,且主要以耳穴埋针、耳穴压豆最为常用。针灸法减肥效果不显著,亦少被临床采用。针灸减肥往往由于人们不能长期坚持而影响疗效。

3.2.3节食减肥

减少能量的摄入,对一部分肥胖者可以达到减重的目的。节食减肥的关键是限制糖和脂肪的摄取,减肥食谱应为高蛋白、低脂肪、低糖的膳食,同时要保证各种营养素齐全,避免产生营养素缺乏症。每日三餐的饮食量应合理安排,早餐吃好吃饱、午餐减少、晚餐更少不加夜餐。比较合理的节食进程应是每周减体重1 kg左右

3.2.4 脱水减肥

脱水主要是通过穿不透气的衣服进行运动,使人体大量出汗,以减轻体重的LI的。用脱水的方法减体重,可使体内的水分、脂肪和蛋白质等成分丢失,减速越快,则体内水分的损失量越多。因此,对于非运动员来讲,脱水减肥法是不可取的

3.2.5外科减肥

外科减肥主要是借助手术进行减肥。国内外医学专家所采用的外科减肥方法主要有吸脂术、空回肠分流术、胆囊、胰液改道术等。大量的实验证明,通过外科减肥法进行手术后,常会出现胃肠不适、急性肝衰竭、关节炎和多种营养缺乏等合并症。

3.3运动减肥

3.3.1运动项目

肥胖者的运动治疗主要是以中等强度、较长时间的有氧运动为主,辅以力量性运动及球类运动等。目前普遍认为,参加有节奏的动力性有氧运动,如长距离步行、自行车和游泳、健身操以及水中运动等,有助于维持机体的能量平衡,增强耐力,提高心肺功能。力量性运动主要是进行躯干和四肢大肌群的运动,可进行仰卧起坐、下蹲起立、俯卧撑、以及利用哑铃或拉力器等运动。球类运动可选择羽毛球、乒乓球、网球、排球、篮球等项目。每次运动30~60 min为宜,中间可有休息时间,运动时应避免激烈紧张的争夺。

3.3.2运动强度

有研究认为,在有氧运动中,50%~70%VO:max或60%~80%的最大心率、30~60rain/次、每周3次以上或5~7次/周较为合适。美国运动医学会(ACSM)提出的传统运动方案为:60%~90%最大心率或50%~85%V02max、20~60 min/次、3次以上/周;

3.3.3 运动时间和频率

进行减肥运动时,每次运动时间应持续30~60 rain;但在锻炼开始时,运动时间应相应缩短,以不低于20 min/次为宜,然后逐渐增加至45~60 min/次,使锻炼者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近年有人提出,每次运动时间应大于90 min。日本爱知大学运动医疗中心也研究发现,运动强度为60%~80%VO:max、每次运动150 min才有较好的减肥效果,运动频率每周至少3次或5~7次更为合适。力量练习时可取最大肌力的60%~80%,重复20~30个/次,隔天一次,每隔2~3周增加运动负荷。

3.3.4注意事项

锻炼前首先做医学检查,判定心功状况及有无心血管系统合并症,同时,进行心血管功能负荷试验,以确定最大心率或最大耗氧量,然后确定运动强度,从而保证运动锻炼的安全而有效。其次,运动减肥必须持之以恒。体重降低后,如果停止运动,体重又会重新增加。第三,运动结合饮食控制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是减体重的最佳方法。


ps:为方便用户阅读与理解本文有删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