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探秘胶质瘤干细胞 第四届全国脑胶质瘤分子病理与综合治疗研讨会在天坛医院举行

 生物_医药_科研 2018-12-19

神外前沿讯,胶质瘤干细胞是目前国内外脑胶质瘤研究领域的热点和前沿领域之一,在很多层面的研究上已经取得了不少进展。胶质瘤干细胞研究领域有哪些新知和亮点,未来将在哪些方面能够与临床工作结合,临床医生如何参与到胶质瘤干细胞的研究工作中去?


12月15日,以“肿瘤干细胞与胶质瘤演进”为主题的第四届全国脑胶质瘤分子病理与综合治疗研讨会暨第二届中国医师协会脑胶质瘤专业委员会分子诊疗专业委员会学术大会在北京天坛医院新院举行。(详见[日程]


本次会议由中国医师协会脑胶质瘤专业委员会主办,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承办。大会主席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江涛教授。 


北京天坛医院放疗科主任邱晓光教授致辞表示,第四届全国脑胶质瘤分子病理与综合治疗研讨会第一次在天坛医院新院召开。脑胶质瘤分子病理是最近五年比较热门的领域,但相比与其它体部肿瘤如肺癌、乳腺癌等的应用则晚5-10年时间。分子病理指导下的个体化综合治疗一定是胶质瘤将来的治疗方向,这种模式和趋势不会改变。


本次大会邀请了多位业界大伽,希望帮助我们更深一步了解与胶质瘤相关的临床和基础知识,为将来临床及研究打下基础。


江涛教授团队最近在《CELL》发表了一篇ZM融合基因相关变异促进脑胶质瘤恶性进展的文章,这是国内脑胶质瘤研究领域甚至整个神经外科届首篇在《CELL》发表的学术论文。详见[学术前沿]天坛医院江涛和港科大王吉光团队在《CELL》发表以脑胶质瘤恶性进展机制为基础的药物I期临床试验结果


以这篇文章为基础的国家1.1类新药伯瑞替尼已经完成I期临床试验,安全性良好并见到了初步疗效,李文斌教授和我作为共同PI,正在组织全国17家分中心的伯瑞替尼II/III期临床试验,希望试验取得成功。 详见:[临床试验招募]天坛医院等17家医院-伯瑞替尼肠溶胶囊治疗继发性胶质母细胞瘤II/III期临床研究


简短开幕式后进入学术讲座环节。第一节 主持人:邱晓光教授 万经海教授

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汤富酬教授做报告《人类结直肠癌的单细胞多组学研究》,介绍单细胞测序的研究前沿。结直肠癌单基因测序与胶质瘤治疗有什么关系,在现场答问环节,汤富酬教授表示,单基因多组学的研究能够解决肿瘤差异性的问题,对肿瘤早期诊断和找到靶点有帮助。比如胶质瘤复发了,复发后哪些和异质性相关,在单基因水平发现了异质性,才能发现分子标记物甚至治疗靶点。目前,单细胞多组学确实操作程序比较复发,1天能做1-200个细胞,但单细胞转录组一次可以做几千甚至几万的细胞。


北京师范大学樊小龙教授做报告《胶质瘤病因学 --- An exploration of mind setting》,指出了“中心法则”阻碍了胶质瘤病因学的研究,目前以预后评估而不是病因学研究为指导思想,让胶质瘤研究裹足不前。目前胶质瘤研究还未发现有效治疗靶点,而且太多课题以EGFR为靶点,但患者从中获益很少。未来的研究方向,是做精准的诊断和亚型特异的治疗靶点。比如目前检测最多的1p19和IDH在遗传学起源上是否足够?怎么样把其他指标包括到诊断中去。希望从研究预后改为多研究发病机制,以指导胶质瘤分子分型体系的建立。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江涛教授团队代表保肇实博士做报告《融合基因在脑胶质瘤精准诊疗中的应用》,介绍了融合基因在脑胶质瘤精准诊疗中的应用。目前,国内外在原发GBM(胶质母细胞瘤)的诊疗上都有明确路径,但是复发GBM的临床路径上则都未明确。融合基因就是指两个基因全部或一部分序列相互融合为一个新基因的过程。在融合基因研究领域,前列腺癌报道融合基因较早,也研发了多肽类抑制剂,从发现到治疗都有了明确的方向。


我们在2014年发现胶质瘤中的ZM融合基因是继发GBM影响预后的标记物。在继续研究影响机制和治疗靶点中,我们又发现METex14跳跃,在较低级别胶质瘤中很可能起到驱动作用。基于这项研究,我们又研发了靶向药物伯瑞替尼,并进行18例I期临床试验,初步看疗效良好,我们对后期II/III期试验,充满信心。


我们针对METex14和ZM融合基因的文章,在11月29日的《CELL》上发表,并在当日杂志网站头条进行了详细报道,是当期杂志的几个备选封面之一。文章发表后在国内外引发广泛关注。


第二节主持人: 李文斌教授 邱晓光教授

癌基因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仁济医院临床干细胞研究中心冯海忠教授做报告《Histone Modification and Gliomagenesis》十分精彩,他详细介绍了几个通路的研究进展。


南京医科大学强虎教授的报告《胶质瘤放疗抵抗的时空演进分型 》指出,快速复发是胶质瘤治疗中的难题之一,当前治疗效果并不满意。我们以胶质瘤干样细胞为模型开展研究,发现肿瘤细胞在放疗后剩下细胞的放疗抗性都在显著升高,提示复发肿瘤再次放疗的抗性会更高。此外,复杂的肿瘤微环境更容易导致放疗抵抗。例如,瘤周的浸润区放疗抗性也是很高的,是极大安全切除能让患者有额外的生存收益的可能原因之一。巨噬细胞在脑胶质瘤的比例,和放疗抵抗密切相关。一些临床试验开始靶向胶质瘤相关巨噬细胞,但效果并不太好,可能原因之一是NF1缺失会增强肿瘤细胞招募巨噬细胞的能力,这也是未来可以突破的一个方向。

 

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李桂林教授的报告胶质肿瘤的临床病理学》,发言中她指出,2016年WHO加入分子病理以来已经两年了,但分子病理分型其实掌握起来非常困难。分子病理必须在准确的组织病理学诊断的前提下应用。判断IDH野生型应该十分慎重。GBM不是一个单一肿瘤,是一堆IV级肿瘤放到了一起,90%为IDH野生型,10%为IDH突变型。GBM和间变型星形细胞瘤差异很小。CNS肿瘤存在高度异质性,没有专业病理医师选材,就没有可靠的分子病理检测。


第三节 主持人:王磊教授 、刘福生教授

德国杜塞尔多夫大学Ulf Kalert教授做报告《Novel functional tools to study glioma stem-like cell biology》。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刘云会教授做报告《调控胶质瘤干细胞是胶质瘤治疗的关键》,总结了科室近年来的在胶质瘤干细胞领域的研究进展。在现场答问中指出,胶质瘤中是存在干细胞的,这是毫无疑问的,而且在发生过程中非常重要。干细胞是放疗抵抗的原因之一,但不是全部原因。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董军教授做报告《靶向胶质瘤干细胞治疗化疗耐药胶质瘤的临床研究》,介绍了胶质瘤干细胞对内化替莫唑胺以外泌体形式外排,这也是干细胞耐药的原因之一。ABCG2和干细胞耐药相关。靶向胶质瘤干细胞的策略包括,尼卡地平封闭GSC-ABCG2的表达,丙戊酸钠诱导分化,提高替莫唑胺肿瘤杀伤破坏力,比如替莫唑胺水溶性改构、缓释微球间质内化疗。


第四节主持人: 李守巍教授、周大彪教授


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刘福生教授的报告《脑胶质瘤分子生物学进展》介绍了可能驱动脑胶质瘤恶性发展的分子机制,并通过干细胞假说、表观遗传学的变化和细胞自噬三个方面详细介绍了具体分子机制。针对最近肿瘤的免疫治疗,刘教授通过介绍胶质瘤的微环境中的细胞因子的自分泌和旁分泌、血管生成、免疫应答、小胶质细胞、GBM和黏附分子、细胞外基质和胶质瘤相关蛋白酶等对胶质瘤的作用,扩展了对脑胶质瘤微环境的认识。最后,刘教授介绍了目前胶质瘤治疗热点,贝伐单抗、PD-1和PD-L1的抑制剂、CAR-T和溶瘤病毒等,都有可能成为脑胶质瘤治疗的新策略。详见:[临床试验招募] 北京天坛医院-溶瘤病毒ON-01治疗复发高级别脑胶质瘤


中国医学科学院韩为做报告《胶质瘤干细胞和靶向治疗》,介绍了胶质瘤干细胞和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


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张伟教授做题为《ALDH1A3, glioma phenotype and chemoresistance》的报告,总结了自己团队在近年来围绕胶质瘤干细胞及其表型转化方面的延续性工作,该团队自2012年在脑胶质瘤领域首次报道ALDH1A3基因,后续研究发现该基因的间质表型特异性和化疗耐药关联性,以及对肿瘤细胞代谢和免疫功能的影响,为胶质瘤干细胞标志物筛选和药物靶点研发提供了全新思路。


附:会议日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