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应遗忘的京杭运河台前段

 昵称53035301 2018-12-19

不应遗忘的京杭运河台前段

人们讲到京杭大运河,往往将徐州以北、吴桥以南的河道称之为鲁运河段,即山东运河段,但很少提及河南省的台前县段。只要讲京杭运河鲁运河段,这里有2个乡镇是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他们是河南省台前县的夹河乡、吴坝乡。这两个乡镇原本属于山东省管辖,元明清三朝均属东平府下的东阿县,但因解决水利纠纷,国家不得不于1964年将夹河等十几个乡镇划入河南省管辖。应该看到,台前段运河是京杭大运河不可分割的部分,没有京杭运河台前段,就没有鲁运河甚至整个京杭大运河的畅通。因此说,山东运河文化研究或是京杭运河文化研究,都不应将运河台前段遗忘。

台前段运河是会通河的一部分,涉及夹河、吴坝两个乡镇,全长10多公里。该段运河南从山东东平县十里铺村进入,途径姜庄、田湾、沈堤、沙湾、夹河、八里庙、董庄,穿张秋,往北越阿城、七级、李海务,过聊城、临清入卫河。

据夹河乡政府崔师玉主任讲,现台前县区域自元代以来就是大运河的流经之地,从沙湾往南至梁山段,是元代京杭运河;沙湾往东平方向河道为明清京杭运河。明永乐九年(1411)间重开新河,将原运河道向东移50里,即从袁口向北,绕道安山湖的东北畔(今大安山以东),再向西经戴家庙、十里堡、过姜庄至沙湾。这次改运河河道,也就使易患险的河段缩短在沙湾到张秋之间(此段运河南北走向,且地势低洼),因为北面有古金堤的保护,所以张秋及以北运道比较安全。台前沙湾段运河(张秋以南)也就成为明清两代整个漕运中最险要、河患最集中、行航最艰难、河防设施最多的一个地段。

台前段运河频频受黄河冲漫,运河两岸堤堰多处被冲溃,河道淤塞严重,漕船常受阻困,安全事故多发。台前段运河治理成为京杭运河治理的重点所在。有明一代,为了治理黄河和运河,朝廷多次派官员来沙湾治河,最著名和最有成效的当属徐有贞治河。明景泰四年(1453)十月,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徐有贞升左佥都御史,奉命治河,携河防营驻沙湾治水衙署。其考察河道、地形,相度水势后,上《沙湾治河三策疏》,提出“置水门、开支河、浚运河”三大治理策略。徐有贞治水功绩巨大,被当时以及后代百姓、文人传颂。谢肇淛编《北河记》收录的《治水功成题名记》,记载沙湾百姓感戴徐有贞之功德时说:“承命于景泰癸酉(四年,1453)之冬,经始于甲戌(五年,1454)之春,收功于乙亥(六年,1455)之夏,而告成于¼¼今兹之水盖洪武以来所未尝有,而大耋之人所未尝见也。非堤与堰为之保障,非闸与渠为之排解,吾田、吾产、其池潢矣,吾耋、吾倪其鱼鳖矣。彼四方之舟楫往来于斯者,乃亦又曰:'昔也沙湾如地之狱,今也沙湾如天之堂’之语。而况吾斯土之军民乎哉?”徐有贞治河后,运河畅行安流30余载无大患。

到了清代,由于黄河日趋不稳,沙湾、张秋运河段出险越来越多,频发的洪灾致使运河也常常中断。光绪六年(1880),黄河决孙家码头,沙湾北至张秋南坝头外淤为平地,一时间漕运不通。次年,朝廷决定自张秋南开挖新河道,绕经陶城铺东,穿阿城,至东昌。也即自1881年起,运河不再流经沙湾,台前大运河在南北通航中的作用也就宣告结束。

京杭运河河南台前段由于所处黄河运河交汇的特殊位置,治河文化的特质明显,具体说就是工程设施密集,各种水闸(水门)、桥梁、堤坝、河官衙署星罗棋布。夹河乡沙湾村是徐有贞“治河衙门”和“河防营”所在地。运河两岸还有 “大王庙”、“大河神祠”、“感应庙”等祭祀建筑。见诸于记载的各种碑刻有明徐有贞《敕修河道工完之碑》、徐有贞《治水功成题名记碑》、《景泰御制祭大河之神文》碑、谢肇淛《重修大河神祠碑》、成化《积水闸》碑;清代王曰高《沙湾筑堤碑记》、霍叔瑾《重修八里庙记碑》、《乾隆滚水坝碑》、《袁公堤碑》等。可以说此地文物古迹众多。

 

现存地上文物有:明朝徐有贞《敕修河道功完碑》、《皇帝祭文碑》、《重修大河神祠碑》、《滚水坝碑》、《袁公堤碑》、“镇河铁犀”、“分水神兽”、“积水闸碑”、“感应庙龙纹”、“治河衙门门当”等文物遗存。

现存地下文物有:“运河码头”、“通源闸”、“两空闸”、“三空闸”、“积水闸”、“滚水坝”、“道人桥”、“五空桥”、“平水三闸”、“金堤涵洞”等众多文物古迹。

                       2018820日于东方家园陋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