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公益科研 | “好马”也吃“回头草”—— 例谈文学类文本阅读主观题二轮复习备考策略

 阿来哥88888 2018-12-20

编者按:本文为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资助科研公益项目第一期获资助项目“高中语文原生课堂学生自主设疑自主命题的探究与运用”的成果展示之一。该项目由北京师范大学贵阳附属中学饶岸老师牵头,本文作者系项目组成员之一。项目成果将在本杂志持续展示,下期展示内容为自主设疑自主命题在古代诗文专题复习中的效用。


“好马”也吃“回头草”

—— 例谈文学类文本阅读主观题二轮复习备考策略

贵州 杨胜利


高考语文试题中,文学类文本阅读的主观题时常让学生们束手无策。具体而言,无论是平时训练还是模拟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的主观题大抵让学生们产生如下困惑:一是弄不清楚试题设问与考点的关系;二是弄不清楚解题与命题的关系;三是弄不清楚课外阅读与课内文本的关系。如何指导学生做好文学类文本阅读的主观题?项目组决定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探讨复习备考策略:


一、考什么:从表层设问回溯深层考点

通过高考一轮复习备考阶段的学习,学生如果只是单纯地熟悉了文学类文本的基础知识,却无法识别具体试题设问所考查的知识点,也只能望“题”兴叹了。因此,在学生熟记了文学类文本阅读基础知识的前提下, 老师们在二轮备考复习过程中必须引导学生从试题的表层设问回溯深层考点,即树立考点意识,明确考什么。


项目组在组织二轮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过程中,在所教班级选择2012年高考上海卷试题《冬阳·童年·骆驼队》作为课堂限时训练,并在考后进行了批改,最后发现不少学生在解答下面两个主观题时不知道如何下手。


问题 1:

有人评论林海音的文字“细致而不柔弱”,结合这一评论,赏析第⑦段画线句。


问题 2:

“冬阳”在行文中着墨不多,却是标题的一部分。联系全文,对此加以分析。


就第一题而言,姑且不说部分学生抛开“细致而不柔弱”这一评价直接去赏析第⑦段画线句子的问题, 很多学生无法找到设问与考点之间的关联, 完全弄不清楚本题到底考查了小说的什么知识点,即考什么。而针对第二题,多数学生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乱写一通便草草交卷了事。有的学生不知道“冬阳”为何物,他们不明白“冬阳”在小说文体下对应什么知识考点;有的学生则忽略了“冬阳”作为标题重要组成部分的内涵,更没有关注到“冬阳”与标题的其他构件之间的关系。因此,学生们组织的答案中没有融进小说的基础知识。


面对学生的解题瓶颈,刚开始项目组百思不得其解。经过反思, 项目组才明白这么个道理:学生在一轮复习过程中储备了大量的文学类文本基础知识,并不代表他们就能够真正解答考题中的相关问题。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事实上,此时学生们虽然有“白米”, 但他们不是“巧妇”,不知道如何巧妙地从试题本身去“回溯”并挖掘其中隐藏的知识点从而有效组织相应的答案。因此,在分析讲解时, 项目组老师着重引导他们去剖析题干中的隐藏信息,找到解题的关键密码。第一题只问了学生们两个问题,其中一个是“‘细致而不柔弱’ 指向小说的什么知识点”,当抛出这个问题时,课堂上顿时安静了下来,只有极少部分学生答出是语言风格。而第二题笔者也只问了三个问题,分别是“‘冬阳’对应小说的什么知识点”“由题干可知,‘冬阳’还是标题的一部分,那么我们需要回答什么”“题干说对‘冬阳’ 着墨不多,却是标题的一部分,那意味着我们还需要探讨‘冬阳’和标题的其他部分的什么”,这两个主观题,经过项目组老师在课上的引导点拨,最终达到了从表层设问回溯深层考点的效果,从而真正找到解题的关键所在。因此,在复习备考时,老师应该积极指导学生对题干进行抽丝剥茧的剖析,最终“回溯”并挖掘相应的知识点,才能真正拿到破解文学类文本主观题的密钥。


二、为何考:从被动应考回归主动命题

在紧张的复习备考中,不少老师喜欢题海战术,而学生也只能被动应考,开启所谓的刷题模式,最终迷失在茫茫题海之中而无法自拔。据项目组的老师们观察和了解,这种做法在高三备考阶段是司空见惯的。某些老师不仅身体力行地去践行题海战术策略,还把它作为备考的必胜秘诀去推广宣传。这样做的话,长此以往,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只知道被动地反复刷题,却不知跳出题海怪圈,不能转换角度思考为何要刷题、刷的是什么题。殊不知,与其做一个漫无目的的被动刷题者,还不如自己尝试着当一回命题人,揣摩如何自主命题并解答。否则,老师和学生都只知道从应考者的角度去解题,使得解题的思维变得越发窄化,不利于学生多角度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因此,老师在教学或是备考过程中,都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主设疑解答,即树立命题意识, 清楚为何考。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设疑解答能力,树立起命题意识,项目组的老师们在教授新课《装在套子里的人》时,并没有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开展小说教学,而是把本篇课文作为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命题材料,让学生站在命题者的角度,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在课上认真研读文本,结合小说的考点命制文学类文本阅读主观试题。经课后反思,项目组一致认为,这种打破传统小说教学的处理方式,更能够达到小说教学的预期效果。鉴于新授课课时有限,教师不可能花大量时间组织学生命题,但可以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地穿插关于自主设疑命题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树立起命题意识,从命题者的角度而不是应试者的角度去解答问题。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老师更应该做上述这样的尝试和努力。譬如,2017 年全国新课标卷Ⅲ的文学类文本阅读《我们的裁缝店》就有这样一个问题,即“本文的语言充满生活气息,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赏析”。项目组老师在组织学生训练本题时,不仅引导学生梳理本题涉及的考点,还要求重新就本篇散文命制一道考查语言风格、人物形象或其他知识点的试题,确保学生真正明白命题人到底想要考查什么知识点。因此,在复习备考时,老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跳出刷题怪圈, 从被动的应考“回归”主动命题, 清楚地知晓“为何考”这个命题意图, 从根本上找到解题的突破口。


三、怎么考:从课外文本回归教材课文

对于广大学生而言,语文教学给他们一种错觉,即试题“所考” 与老师“所教”、学生“所学”存在严重错位。纵览整套语文试卷, 除了名句默写是出自所学的教材之外,其他的所有内容都是选用课外阅读材料,与课内所学教材篇目似乎并无半点关联。于是,学生中便出现了“语文教材无用论”这样的奇谈怪论。那么,语文学科考试真的是这样的情况吗?语文教材真的对于考试解题没有任何作用吗?事实并非如此。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刘锡庆指出:“编课本的初意,我想是为了给学生的学习以示范、引路。这只是‘一掬水’,课本之外,还有大量可读的‘江河湖海’。”由此可见,教材选文只是一个范本, 一个学习并掌握如何解读赏析各类不同文体的文章的技能技法的范本。也就是说,老师在新课中教授一篇教材选文,不是旨在让学生仅仅学会“这一篇”选文的字、词、句、篇、语、俢、逻、文,而是希望学生能通过“这一篇”的示范解读进而学会“这一类”文章的解读鉴赏之法,即以文解文, 达到“举一隅而三隅反”的效果。


反言之,在备考过程中,老师不妨引导学生关注教材选文,让他们认识到教材的重要性。尤其是在二轮复习备考阶段,更应该像其他学科一样返璞归真,从课外文本回归教材课文,真正树立起教材意识,明白怎么考。


项目组以高考模拟题欧阳黔森的《白层古渡》为例,来说明关注教材选文的重要意义。本阅读中涉及如下问题,即“文章最后三段写了作者从‘无话可说’到‘再无可言’的过程,简析其在文中的作用”。当遇到这个试题时,学生的脑子完全是空白的。尽管已经搜肠刮肚、绞尽脑汁, 但还是无法联系学过的知识,更不知道到底考查了什么知识点,以至于组织不出高质量的答案。通过这个例子会发现,复习备考虽然已经到了二轮, 但是学生却连最基本的教材选文都不熟悉,显然学生出现了复习备考的盲区——教材。事实上,《白层古渡》与教材选文《记念刘和珍君》在谋篇布局、表情达意等方面均有异曲同工之妙,前者从“无话可说”到“再无话可言”,再到最后的“再无可言”; 而后者则也是从“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到“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再到最后的“呜呼,我说不出话”。基于此,项目组老师在讲解本题时,先抛出一个问题——“同学们读完这篇文章后,最先想到了教材中学过的哪篇课文?”不少学生都瞬间愣住了,不约而同地投以注视的目光。在项目组老师的反复引导、启发下,有部分学生最终想到了鲁迅的这篇文章。经此联系和迁移,本题被成功破解。


其实,在备考过程中经常会面临这样的情况。再譬如,在训练高考模拟题《江南的冬景》时,部分学生也不知如何突破“作者在文章开头为什么先写北方冬天的生活”这个问题。在讲评时,项目组老师又“故技重施”,让学生回忆与本文类似的教材课文。学生们经过认真回忆得知, 这种写法与巴金的《小狗包弟》本质上是一样的。这样问题就由课外问题转化成了课内问题,“巴金在写小狗包弟之前,为什么于开篇先写艺术家与狗的故事?”最终学生们顺利组织出了合理的答案。


事实上,只有经过反复训练, 在复习备考过程中强化教材的功能, 才能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课内所学选文的重要意义,进而在解题时有意识地联系教材里学过的选文及解读技巧,即从课外文本回归教材课文, 实现知识的迁移训练,明白怎么考。综上所述,项目组本期研究旨在结合高考真题文学类文本阅读主观题问法,让学生从试题的表层设问回溯深层考点,彻底弄清楚设问与考点之间的关系,树立考点意识;同时也旨在引导学生跳出题海怪圈, 让学生从被动应考回归主动命题, 弄清楚解题与命题的关系,树立命题意识;还旨在结合行文构思相类似的课内经典篇目与高考模拟试题阅读材料,如《小狗包弟》与《江南的冬景》,《记念刘和珍君》与《白层古渡》,深入探讨语文教材中经典作品的示范和指导作用,推翻学生心中普遍抱持的“语文教材无用论”,让学生从课外文本回归教材课文,注重语文课内篇目与课外训练题之间的勾连关系,树立教材意识。通过树立三大意识,让学生真正明白考什么,为何考以及怎么考, 以期在高考二轮复习备考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转载自《教学考试》2018高考语文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