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杜聿明的三十万人为什么被解放军全歼?

 老农看天下 2018-12-20

淮海战役的第三阶段,也就是违建从徐州撤出的杜聿明集团,除了委员长的正常发挥神助攻之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天公作美,连续下了十天大雪,国军在重围之中,进不能进,退不能退,南京也派不出援军,只能坐等后勤补给消耗完。

黄维兵团本来是奉华中战区的命令来协助徐州剿总,解黄百韬之围来的,但黄维走到半路上就被解放军围住了。到1948年11月22日,黄百韬兵团已经被完全歼灭,黄维已经成了下一个目标。

这时候该怎么办呢?杜聿明认为徐州是不能再守了,应该先把徐州的二兵团、十三兵团和十六兵团三个兵团撤出来,退到蒙城、涡阳、阜阳一带,依托淮河再向解放军发起反击,以解黄维之围。而且,杜聿明还有个小算盘是,这样即便是解救不了黄维兵团,还可以把徐州的三个兵团撤出来,万一不行了,可以牺牲黄维兵团,徐州的三个兵团直接渡淮河南下,有利于离开战场。

委员长考虑了一下,觉得光亭的意见不错,有道理,这样国军就可以摆脱被动挨打的局面,将徐州的三个兵团变成机动兵团,在战场上可以更加主动。但当时郭汝瑰还给委员长提过一个方案,就是将李延年兵团和徐州的三个兵团汇合,合计四个兵团,兵力就比较强大了,同时向西进攻,可以解黄维之围。但这个方案马上被光亭否决,光亭觉得在这个河流错综的地区集中这样的大兵团,运动都是问题,如何能打仗?

 


后来,委员长还是采纳了光亭的意见,决定将徐州的三个兵团撤出来,也就是光亭说的“放弃徐州,出来再打”。当然,光亭希望的是,委员长必须要调集更多的军队同时从各个方面进攻,以挽回淮海战场上的不利局面。如果委员长调不来军队,只靠徐州的三个兵团,就算是再加上李延年兵团,也仍然于事无补,救不出黄维。所以,到十一月二十八日,委员长终于同意弃守徐州。

光亭回到徐州后着急邱清泉、李弥和孙元良三个兵团司令开会,布置撤退事宜。按照当时光亭发布的命令,要求从二十九日开始佯攻及清扫道路,十二月一日开始撤退,十二月三日三个兵团要到达永城,汇合后再进行第二步,退往之前预订的蒙城、涡阳和阜阳地区,再作打算。最要命的是,在这个命令中,要求各部队携带七天的给养、500公里油料和弹药,同时明确表示,在到达阜阳之前,不再补给。

结果,还没开始正式撤退,国军原计划占领萧县,控制撤退道路,就被解放军先一步抢占了,十六兵团本来承担佯攻此时已经到达徐州外围的解放军部队,结果他不但没有攻击,而是直接撤退了,马上就暴露了国军的企图和行动方向。所以,撤退的时候从原来的有计划撤退就变成了非常混乱的撤退。正是因为混乱,三个兵团的撤退很不顺利,到十二月二日,并未到达指定地点,并且各兵团都要求休整一晚,三日白天再继续撤退。这就给了解放军更多的时间来切断国军归路。

三日,各兵团正准备继续撤退,委员长突然又来助攻了,给光亭空投了一封信,严厉指责光亭继续向永城撤退,不顾黄维兵团死活,这是要亡国灭种的,要求光亭即刻率军向濉溪口攻击,同时再让已经撤退到蚌埠的李延年兵团北上,南北夹攻,以解救黄维兵团。光亭觉得这是送死,本来不同意,但他不敢抗命,就找邱清泉、李弥和孙元良开会,讨论该怎么办。邱清泉认为可以打,所以主张服从命令,其他人附和。

 


光亭随即给委员长发电,要求空投粮弹,准备开始展开进攻。三十万人的大部队,这样来来回回折腾,三日这一天等于突然改变了行动方向,就不能继续向永城撤退了,到三日晚间,解放军就已经对国军形成了包围之势。接下来的几天,国军以十三兵团和十六兵团掩护阵地,以二兵团进攻,开始进攻,打了几天,毫无进展。到六日,国军才发现,已经完全处于解放军包围之中,而且掩护阵地正在被解放军突破,处境很不妙,原来主张继续去解救黄维兵团的邱清泉、李弥和孙元良都开始后悔,要求光亭当机立断,马上突围,并且是分头突围。

光亭认为,如果是三日就开始突围,胜算还比较大,现在分头突围已经来不及了。他认为,此时四野虽然已经入关,但南下尚需时日,不会来得那么快,三个兵团应就地坚守阵地,等待委员长调动兵力来解围,搞好了说不定可以挽回败局。但邱清泉、李弥和孙元良都不同意,主张突围。光亭只好又同意他们突围。结果打了一晚上,七日就得到十六兵团残兵败将的报告,十六兵团实际上是想让另外两个兵团掩护他们突围,结果突围一开始就只有孙元良乘吉普车一路狂奔,逃出了包围圈,其他部队全部被歼,只有一万多残兵被第五军收编。

这之后,就剩下了二兵团和十三兵团两个兵团负隅顽抗,从七日开始,一直到十六日,都在持续作战。到十六日晚,刘峙给光亭来电说,黄维兵团已经突围,实际上除了胡琏跑出来之外,其他人全部被歼灭,黄维本人也被俘,原定南北对进解救黄维兵团的李延年兵团此时也已经退回淮河南岸,这就等于解放军已经无所顾忌,可以专心致志的来啃杜聿明集团这块骨头了。所以,光亭一看电报,就觉得心里完全凉了。

但这时候,光亭认为突围已经没有希望了,必须要在外围有比较强大的援军,才能改变战场形势,他反而不主张突围了,并要求委员长继续空投粮弹,他要继续坚守。同时,他要求委员长调陕西胡宗南和华中部队,在淮海地区与解放军全面决战。但到十九日,南京派来的人带来的消息已经明确说,援军指望不上,只能迅速突围,只有空军可以掩护。光亭给委员长回信,出了上中下三策,上策是全面决战,中策是坚守待变,实际上是希望委员长议和,下策是突围,其实就是送死。

 


光亭写好这个信,本想让南京来的人第二天带回南京,交给委员长,让委员长定夺。结果这时候天公作美,从二十日开始,一直到二十八日,连续十天下雪,飞机无法起飞,国军从徐州带出的给养也就是在这个期间消耗完了,解放军则在这个期间开始对国军围而不攻。

一直僵持到到一月五日,委员长派空军大举空投粮弹,命令全军突围。光亭复电说,希望再空投三天,战士才能恢复体力,才有可能突围。结果,六日解放军就发起总攻了。到十日上午,二兵团和十三兵团防线已被解放军突破,光亭只能下令全线突围,他和邱清泉和特务营一起突围,但出了村子就走散了,光亭和十来个人先向西,再向东北走,碰到解放军,就成了俘虏。

整个这个过程中,委员长多次改变命令固然是助攻首功,但光亭的几次错误决策显然也是帮助华野建立不世之勋的重要助力。首先是在撤出徐州时安排不够周详,导致从一开始萧县就被解放军占领,整个行动非常混乱。其次是不该在十二月二日按孙元良的要求,停一晚上,这为解放军追击和包围提供了时间。再次,在十二月三日接到委员长命令后,他其实完全可以继续按原计划退往永城,可进可退,但他却不敢负责任,导致三日这一天看上去忙忙碌碌,但无所作为,坐失机会。第四,在解放军合围之后,也就是六日,应当集中突围,而不是分散突围,结果是十六兵团被歼灭,损失了三分之一的兵力。

这之后,直到黄维兵团被歼灭,其实如果光亭能够果断集中重武器强攻,也是能够突围出去一些人的,也不至于全军覆没。而到黄维兵团被歼之后,无论是死守待援还是苦守待变还是分散突围,实际上都已经没有多少意义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