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姓氏妙局

 古韵新风 2018-12-20

姓氏文化,或者叫家族文化,对于痴情者来说,挺高大上的。而对于门外汉来说“就是百家姓,赵钱孙李”。从“学问”的角度讲,“姓氏文化”还没有上升到“姓氏科学”。所以,目前的“姓氏文化”还成不了“大家闺秀”。但是,把她打扮成惟妙惟肖的“小家碧玉”,还是有可能的。 

【1】成事为妙。家族事务,说多就多、说少就少。能做成多少事,受很多条件制约。做家族事务,需要有高度、需要有视野,但前提是“成事”。想得再好,做不成,等于空想。所以,每做一件事儿,在确保其积极意义的前提下,要把“能否成功”放到第一位。切忌“瘦驴拉硬屎”,要做可成之事

 

【2】心安为妙。姓氏文化,从某种角度而言就是“做人”的文化。所以,搞姓氏文化的人,包括做家族实务的人,首先要自己“会做人”。缺德之人,是做不了姓氏文化的,只能给先祖丢脸、给族人添乱。所以,做姓氏文化的底线是“不能失德”。衡量的主要标准就是自己要“心安”和“不理亏”,同时族人广泛认可。

 

【3】求小为妙。时常有些家族活动,轰轰烈烈、排山倒海、壮观无比。少则几千人,多则几万人。这样的活动,不仅劳民伤财,而且缺乏文化高度,无非是祭祀和吃喝。由于参与者众多,认知程度差异较大,想做高雅的事儿,也做不来。还有一个现实问题,治安管理、社会管理,这些是绕不开的。所以,家族实务,求小为妙。

 

【4】曲径为妙。家族事务,没有一帆风顺的。林大鸟多,什么声音都有,顺理成章的事儿,未必水到渠成。所以在思路上,不要设计“直通车”。有道是:有意栽花花不活,无意插柳柳成荫。族中总有“人心不古”者,还有点小本事,弃之可惜、用之头疼。做族事,走点弯路,很正常,或许还能有意外收获,曲径通幽,别有洞天。

 

【5】离线为妙。离线,就是远离红线。凡是国家明令禁止的,坚持不干;凡是史有定论的,务必遵守。比如“宗亲会”注册很难,其中涉及的是社会管理红线,那就不要搞这个。同时也没必要搞那些挂狗头卖羊肉的什么社团。又如欲建“西门庆文化园”,触及社会道德红线,就是神经病。

 

【6】合作为妙。眼下很多姓氏文化研究者,多是单兵作战、游击作战,很少有团队攻关。其害处就是浪费智力、重复研究,而且不能形成权威的公认的文化产品。很多姓氏都有研究会,多以名人先祖命名,实际是族史研究。这很好,也算是无奈之中的有所作为。

 

【7】品牌为妙。包括两种品牌,一是“名头”二是“产品”。很多姓氏研究机构,之所以追求合法身份,是为了师出有名。一个合法的“名头”代表着行为是有所制约的,也是办事靠谱的。当然也有扯蛋的名头单位,是极个别的。合法的名头,可以招贤纳士,进而实现团队攻关,必然产生品牌。

 

【8】立名为妙。姓氏文化研究,以人物为节点,进而形成事件集合,并客观地阐述先祖们在历史长河中的积极作用。大到皇帝、名臣、将军,小到获得旌表的贞女,因功劳和荣誉永存青史和谱书。为正面先祖树碑立传也就是“立名”,以此教育后人不能给先祖丢脸。同时也要给今人“立名”。需要注意的是,当下应该为那些爱族人士立名,他们出心出钱,虽然是平民百姓,但家族活动、文化传承不能缺少他们。立名,可以“厚古”,但不能“薄今”。

 

【9】大度为妙。大度,就是大度量、大胸怀、不记仇。基于人的角度,国史文化就是姓氏文化的组合。我在《姓氏高局》说“塑造族人的感恩灵魂,是姓氏文化定局之中的至高局”,意思就是:感恩,是姓氏文化的终极目标。比如杨氏经典文化之一就是“杨家将”为国捐躯,被天下各姓所敬佩。从杨氏自身角度讲,要“感恩杨家媳妇”,没有佘太君、穆桂英这些女将,何谈杨氏辉煌!姓氏文化十分忌讳“记仇”。比如“精忠报国”是岳氏经典文化之一,在国史研究上必须批判秦桧,但在姓氏文化研究上岳氏可以批判秦桧这个人,但不能记仇秦氏。当然,秦氏也没必要让秦桧“站起来”。曾几何时岳谱告诫“岳秦不通婚”,如今若再坚持则显得不大度。同时,岳氏要感恩姚氏,没有岳母姚氏哪来岳飞精神!所以,姓氏文化研究,最终就是“感恩他姓”的文化,这就是“大度”。

 

【10】谋势为妙。研究姓氏文化,一定要扬长避短,要正确判断自己的优势在什么地方。同时对客观环境也要有正确的和务实的判断。前者主要是“用人”,后者主要是“谋势”。就像下围棋,“谋势”永远重于“谋子”,简议如下:

 

[10.1]避民政社团。众所周知,宗亲类社团已经进入死胡同。原本挺好的事儿,改革开放初期,海外宗亲组织在招商引资方面,有过突击贡献,其意义也超越了经济层面。后来个别变味了,就有人告状了,政府就过问了,就变成“涉非”了。所以当下在民政(社团)口获取合法身份,比较难,原因也不用多说。

 

[10.2]挂研究院所。成功的例子是河南,在社科院旗下有各个姓氏的文化研究会,而且社科院管理有方,定期指导和检查,也象征性地收点会费。局限是活动不能出省。还有很多姓氏挂在本地的某个文化类的研究所旗下,多是以名人先祖研究会命名,局限也是活动不能跨地域。由于活动范围受局限,导致人才无法集中,甚至出现个别“垄断会”,也很难获得外地宗亲的认可。

 

[10.3]走高校研学。在高校正式设立姓氏文化研究机构的,我不清楚。目前知道浙江师范大学做得挺好,办班讲课发证,但没有形成规模,浙师大也仅仅是合办方之一。由于这事儿是赔钱的事,难处不言而喻。北京有些牌亮的单位也办会,但成本较高,运作起来也困难重重。青岛恒星科技学院两年前设立了姓氏文化研究院,她是民办高校,灵活性较好,值得期待。

 

以上三点说的都是“名头”。为什么“谋势”要“先谋名头”呢?

第一,出师有名。制度制约,行为规范,有人监督,不会乱来。

第二,把事做大。大视野、大格局,一定是集体智慧。大名头也预示着大作为。

第三,借力攻关。很多自己搞不懂的事儿,对别人可能就是小菜一碟。本姓文化可以由本姓人来研究,但也许借力外姓会有突破。

 

[10.4]让文化升值。姓氏文化研究者,大多是清高之士,尽管钱财不多,但不会靠家族文化混饭。他们对先祖的感恩情怀是极其深刻的。但是,这些清高之士也有误判——“吃先祖文化饭,不体面。”这是严重的“误判”,甚至是导致家族文化不被重视的主要原因。有很多爱族企业家对家族文化研究者说过这话“您让我知道了祖宗,谢谢您,您用钱,请吱一声!”这是什么意思?在企业家的心里——“文化”比“金钱”更吸引他。企业家不希望你把家族文化“庸俗化”,所以你要“让文化升值”——不是为了赚钱,只是为了感恩。而感恩的最好方式就是“出钱”。你可以得钱,那是先祖所赐,不可拒绝!

 

[10.5]让灵魂回归。我在前面说过“姓氏文化就是感恩文化”,就是“感恩先祖”和“感恩他姓”的文化。现实中,懂得感恩的人很多。但是,“另类”也不少!“灵魂回归”之路,不会“一帆风顺”,或许“山重水复”。结果取决于:

 

不怕没好事儿,就怕没好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