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威海卫:往事不仅仅是回味

 老苞米的书屋 2018-12-20
 
       下了轮渡游船,走出码头,眼前是一片面积不算小的广场。
   广场上矗立着一座雕塑,造型为一艘战舰的残骸。
   这里是山东威海的刘公岛,一百多年前,在这里发生了一场战争,史称中日甲午战争,让这座面积仅有31平方公里的小岛闻名于世。
 
    中国人对中日甲午战争并不陌生,尤其是上世纪六十年代,长影拍了一部题为《甲午风云》的电影,更是让这场战争家喻户晓。一提到甲午战争,很多人的脑海里立刻会浮现出李默然扮演的邓大人的形象。
 
 
       这是位于刘公岛的中国中日战争博物馆。
   博物馆的外形极像一艘巨大的战舰。
   这里记载着一段铁血交融的历史,或者说是一个民族的悲歌,向后世人述说百年前那耻辱与光荣并存的往事。
 
 
       博物馆前广场上的一组令人感到震撼的雕塑。
   这座题为《海魂》的铸铁雕塑,再现了北洋水师的战舰,在同侵略者激战后,沉入海底前的一瞬。
 
       屹立在博物馆顶端的巨型雕塑。
   一名北洋海军将领,身躯挺拔,手持单筒望远镜,正在瞭望广阔的黄海海域。
   这座雕塑没有任何文字提示,但是所有人都会认定他就是在黄海大海战中壮烈殉国的英雄邓世昌。
 
 
       雕塑局部。
 
 
       博物馆入口处走廊的大型浮雕。
 
   《国殇·1894-1895》甲午战争史实展。
 
 
       唤起吾国千年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
                                     ——梁启超
 

        1894年,日本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略中国的战争,史称甲午战争。为抵御外侮,中国军民前赴后继,浴血抗敌,表现了不屈的民族气节和崇高的爱国精神。  
                        ——摘自
《国殇·1894-1895》前言
 
 
        1874年,日本派兵侵犯台湾,企图吞并台湾岛,清廷的一些大臣已经看出了日本的野心。
   李鸿章说:“日本近在肘腋,将永为中土之患。”中国是否需要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成为当时朝中热议的话题。经过了一年半的争论之后,慈禧太后批准建立北洋和南洋两支水师,其中北洋水师由李鸿章负责。

 
       水师发展早期,中国在建立现代海军方面人才匮乏,在很多方面走了弯路之后,才渐渐摸索出发展现代海军的正确道路。在朝政方面,发展北洋水师的洋务派遇到了来自以翁同龢为首的清流派的反对;在资金方面,北洋水师也遇到了很大的挑战。同治皇帝曾许诺每年会给北洋水师划拨四百万两白银,而实际拿到的钱中,至少八百万两被挪用修建颐和园。所以李鸿章曾叹息说:“如果我们拿到原本承诺的全部经费,今天世界各地的大洋早就都能见到北洋水师的炮舰了。”
   尽管在发展的途中遇到了很多阻力,北洋水师仍然在李鸿章的经营下规模不断扩大,尤其是在购进了定远,镇远两艘世界一流的铁甲舰(相当于当时的航母)后,整体实力跃居世界第六,亚洲第一。
 
 
    1888年12月7号,北洋水师在刘公岛正式成军。
 
 
       这是旅顺鱼雷制造所部分官兵的合影。
   旅顺建立了鱼雷局,负责北洋水师鱼雷制造、储存和供给。局内划分鱼雷制造所、设计制图室、机械工作室、鱼雷储存库、教习讲堂等部门。
 
       以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等为首的洋务派,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在李鸿章等人的主持下,江南机器制造总局、金陵制造局、天津机器局等一批大型近代化军事工业相继问世。
 
        结束了冷兵器时代的清军炮队,在短时间内完成了鸟枪换炮这一巨大变化。
 
 
       应该说,主张“师夷制夷、中体西用”的洋务派所做的努力,是符合当时世界发展潮流的,尽管阻力重重、举步维艰,但是让世人看到了一丝曙光。
 
        1888年,沈葆桢设立马尾船政学堂,意在为中国正在建设的现代海军输送一批军事人才。
   该学堂挑选幼童进行教育,采取中英文教学,并选择成绩优异者出国留学,为北洋水师和南洋水师输送了一大批优秀的军事人才,如北洋水师各舰管带邓世昌,
刘步蟾方伯谦都出自该学堂。
 
 
       北洋舰队各主要战舰舰长及高级军官几乎全为马尾船政学堂毕业,大多曾到英国海军学院留学实习。中层军官内多有原留美幼童,被召回国后到福建水师学堂学习海军后服役。舰队内一直亦有外国人担任军官作技术专家及指导。北洋舰队的军官多能操英语,内部指挥命令亦是以英语发号。
 
 
       邓世昌(1849-1894),近代著名海军将领,祖籍广东番禺,甲午中日战争时为致远号巡洋舰管带,在1894年9月17日海战中捐躯报国。邓世昌及其将士壮烈殉国后,举国上下一片悲愤,威海百姓自发出海打捞英雄们的尸体。
 
 
       物馆内陈列着济远号前双主炮、"济远"铁锚、英国皇家海军训练用鱼雷等海底出水巨型文物,北洋海军将士委任状、望远镜、指南针、怀表等珍稀遗物,使观者重温历史,睹物思人。
 
 
       宝祚延庥万国欢,景星拱极五云端。海波澄碧春辉丽,旌节花间集凤鸾
   这四句二十八字,就是晚清时期的北洋海军将士们的军歌。它展现了北洋海军建军时的气魄和精神。
 
 
        这组蜡像再现了当年北洋水师官兵训练的情景。
 
 
        1868年,日本明治天皇建立新政府,进行了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举措,如学习欧美技术,进行工业化浪潮,大力发展教育等。这次改革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逐渐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史称“明治维新”
   强大后的日本,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这个一向被大清帝国视为“蕞尔小邦”,成为称霸亚洲、跻身“世界八大强国”之列。
 
 
       自此,野心勃勃的明治天皇,开动战争机器,剑指中国。
   日本将中国作为主要侵略目标后,还启动了情报战,不断向中国派遣各类间谍。这些日本间谍穿着中国服装,说着一口流利汉语,扮成洋行职员、商贩、僧人、农民、渔民、工役、乞丐等身份的中国人,侦察搜集各种情报。
 
 
       相比之下,作为日本侵略目标的清政府,为慈禧太后筹办六十大寿,挪用大笔海军经费,使北洋水师陷入经费不足的困境。
   1894年5月视察北洋海军后,李鸿章忧心忡忡地上书:“臣鸿章此次在烟台、大连湾,亲诣英、法、俄各铁舰详加察看,规制均极精坚,而英尤胜。即日本蕞尔小邦,犹能节省经费,岁添巨舰。中国自(光绪)十四年北洋海军开办以后,迄今未添一船,仅能就现有二十余艘勤加训练,窃虑后难为继。”
   虽然时隔一百多年,今日重读这段文字,依然让人心酸。
 
 
       发生在1886年的“长崎事件”,为8年后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种下了恶果。
   恶果一:北洋舰队耀武扬威地访问日本,激发了日本海军针对性赶超大清的强军意识;
   恶果二:由大清水兵嫖娼引发的长崎事件,激起了日本人对中国人的仇恨;
   恶果三:双方冲突中,大清水兵通信人员丢失了一本电报密码本。日本掌握大清通信密码后,在甲午战争中对大清的战略动向一清二楚。
 
 
        左宝贵(1837—1894年),清末著名民族英雄,字冠廷,回族,山东费县地方镇(今属平邑县)人。幼年家贫,父母早丧,孤无所依。后被迫携两弟投效江南军营,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左宝贵率军援朝,战死于朝鲜平壤之玄武门,
光绪皇帝给予他“太子少保。谥忠壮,予骑都尉兼一云骑尉”等封号,将其事迹交付国史馆立传。后在其家乡建有衣冠冢。
 
 
        平壤玄武门之战结束后,据生还的兵卒描述,左宝贵亲自点燃大炮向敌军轰击,先后“手发榴弹巨炮三十六颗”,此举大大激励了清军士气。酣战间,忽一炮弹飞来,将清军火炮击碎,弹片击穿左宝贵肋下。左宝贵负伤不退,血染征衣。不久,又一弹飞至,左宝贵中弹扑地,炮弹打穿了他的肢体。史载,被抬下城时,左宝贵还能说话,但下城后不久就伤重身亡,尸骨无存,是甲午战争中清军高级将领血战沙场、壮烈殉国第一人。
 
 
         中日甲午之战最惨烈最悲壮的自然是黄海海战。
 
 
        1894年9月17日。在大东沟海战中,邓世昌指挥“致远”舰奋勇作战,战中中国担任指挥的旗舰被击伤,大旗被击落,邓世昌立即下令在自己的舰上升起旗帜,吸引住敌舰。他指挥的致远号在战斗中最英勇,前后火炮一齐开火,连连击中日舰。后在日舰围攻下,“致远”多处受伤,全舰燃起大火,船身倾斜。邓世昌鼓励全舰官兵道:“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倭舰专恃吉野,苟沉此舰,足以夺其气而成事”,毅然驾舰全速撞向日本主力舰“吉野”(日方称是浪速)号右舷,决意与敌同归于尽。
 
日舰官兵见状大惊失色,集中炮火向“致远”射击,不幸一发炮弹击中“致远”舰的鱼雷发射管,管内鱼雷发生爆炸导致“致远”舰沉没。邓世昌坠落海中后,其随从以救生圈相救,被他拒绝,并说:“我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邓世昌誓与军舰共存亡,沉没于波涛之中,与全舰官兵250余人一同壮烈殉国。
 
 
        邓世昌牺牲后举国震动,光绪帝垂泪撰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并赐予邓世昌“壮节公”谥号,追封“太子少保”,入祀京师昭忠祠,御笔亲撰祭文、碑文各一篇。李鸿章在《奏请优恤大东沟海军阵亡各员折》中为其表功,说:“……而邓世昌、刘步蟾等之功亦不可没者也”。
   1996年12月2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命名新式远洋综合训练舰为“世昌”舰,以示纪念。
 
 
        日军于1894年11月6日攻陷金州城,奸淫烧杀。当时金州城的一户曲姓人家,在日寇来犯时誓死抵抗。当家中的男丁牺牲殆尽之后,剩下的七名寡妇、孤女曲王氏、曲迟氏、孙曲氏、杨曲氏(已婚)和曲自当、曲如意、曲伢子(未婚)宁死不屈,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死亡。
 
 
        她们携抱三名幼儿,毅然投井自沉,表现出中华民族宁死不屈的气节。战后,金州海防同知王志修为追念曲氏满门烈妇而作《曲氏井题咏》一诗:曲氏井,清且深,波光湛湛寒潭心。一家十人死一井,千秋身殒名不沉
 
       抔土已葬荒井存,门闾未表哀贞魂。一时死义已足尊,争如节烈成一门!吁嗟乎!巾帼大义愧官府,欲荐寒泉应不吐。    ——王志修《曲氏井题咏》
   一百多年来,曲氏一家的事迹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影响极大。1993年,曲氏井被列为大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在金州老城区改造中,金州区政府投资254万元进行了民居动迁和井址修建,以供后人瞻仰。

  
    鸭绿江江防之战是中日甲午战争期间日军侵入中国领土的第一次战役。日军的山县有朋指挥3万日军打败了清军宋庆和依克唐阿指挥的3万清军,突破了鸭绿江防线,将战火烧到了中国的土地上。
 
     清军陆军配备的格林十管机关炮。
 
 
      清军提督宋庆率军转战辽东图。
 
 
       清军统帅宋庆关于鸭绿江江防战役战况的报告。
 
 
        设在博物馆内的黄海海战3D电影厅。
 
 
      博物馆内收藏了大量珍贵文物。图为炮弹,右为穿甲弹。
 
 
      当年中国陆军装备的克虏伯75毫米口径后膛行营炮(复制品
 
 
       鱼雷。
 
       1895年1月22日,日军第六师团在山东荣成湾登陆。1月30日,日军陆军少将大寺安纯指挥的第十一旅团为左翼队,担任主攻。大寺令部队集中优势兵力,猛攻摩天岭炮台。驻守摩天岭炮台的中国守军一个营,奋勇抵抗,双方展开激烈的争夺战。与此同时,威海卫湾内的北洋舰队也派“定远”、“镇远”、“来远”等舰,驶至南岸边助战。守军终因兵单力薄,伤亡殆尽,炮台被大寺旅团攻陷。
 
 
        2月9日,步兵第十一旅团攻占摩天岭炮台后,大寺安纯欣喜若狂,疾步登上炮台,率领日军欢呼胜利。恰好这时“来远”舰打来一炮,正中炮台,弹丸爆炸,钢片四飞,打穿大寺安纯腹部,当即毙命。
 
 
      丁汝昌等北洋水师将领群像。

丁汝昌(1836年11月18日-1895年2月12日),清朝晚期将领,官至北洋海军提督安徽合肥丁汝昌早年参加太平军,当太平军大势已去的时候,被迫随队归顺湘军,不久改隶淮军,参与对太平军和捻军作战,官至记名提督。光绪五年(1879年),被李鸿章调北洋海防差用。光绪七年(1881年)1月,率北洋水师官兵200余人赴英国,接带“超勇”和“扬威”巡洋舰回国。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在威海卫之战中,指挥北洋舰队抗击日军围攻,但未得到上级命令,无奈港内待援,致北洋海军陷入绝境。最后在弹尽粮绝,援军来援的希望破灭之后,拒绝了伊东佑亨的劝降,服鸦片自尽以谢国人。

 
        甲午一役,刘公岛被俘清军5137人,其中北洋海军3097人,陆军2040人。北洋海军被俘军舰:镇远舰、济远舰、平远舰、广丙舰、镇东炮舰、镇西炮舰、镇中炮舰、镇南炮舰、镇北炮舰、镇边炮舰。
   昔日被称为“亚洲第一”的大清北洋海军舰队,全军覆没。
 
 
       重温历史,回望当年。
 
 
        面对日本侵略者的步步紧逼,清政府一味妥协退让,致使清军先败于朝鲜,后败于辽东,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清军全面溃败,京津危急。面对这种形势清政府惊恐万状,决意乞和。1895年3月19日,李鸿章带着儿子李经方和美国顾问科士达等随员100多人,以“头等全权大臣”的名义抵达日本马关,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商订和约。
 
        马关议和从正式开始,在谈判桌上,日本在美国的支持下,对李鸿章进行讹诈、恐吓,威逼李鸿章在一份早已拟好的条款上签字。
 
 
       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在条约上画了押。
   此时的中堂大人的心情一定十分复杂。作为晚清的重臣、能臣,他不可能不清楚,只要拿起面前的这管笔,在条约上签上自己的名字,就等于背负上卖国贼的千秋骂名,而且很难有洗白的那一天。
 
   《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各帝国主义国家援引片面最惠国待遇,获得了《马关条约》中除割地赔款以外中国给予日本的所有特权。它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大大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加深民族危机。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谭嗣同
 
 
       闻一多先生作词的《七子之歌·威海卫》。
   再让我看守着中华最古老的海,
   这边岸上原有圣人的丘陵在。
   母亲,莫忘了我是防海的健将,
   我有一座刘公岛作我的盾牌……

 
        往事可以回味,悲剧不能重演。
 
        在博物馆的出口处,陈列着“辽宁号”航空母舰的模型。
 
 
       游人纷纷拍照。
 
 
       博物馆出口的大门旁,有两人正在签名售书。
 
 
      这两人是当年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的后人,他们合著的书名是《甲午海战》。
 
 
        和平碑。一束巨大的橄榄枝,烘托着被白鸽环绕着地球。很美好的寓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