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和内经等阴阳五行的关系

 踏遍青山的中医 2018-12-20

大致了解了《内经》阴阳五行,作为华夏文明的瑰宝之一。我觉得更加像解释了人体的结构天地阴阳和人体的联系。还有人如何适应地球的环境生存进化而变成天地间的一份子,重点讨论了“因”为什么生病的“因”就像佛说前世因果导致现世报应。更像子平法排八字,都是一个研究物体结构和原理以及运作的理论体系。

历史考证伤寒来自《伊汤经液》《神农本草经》《胎胪药录》等,和《内经》不同。可能在神农时期就有伊汤之经。所以仲景可能是经方的推广者。

阴阳五行来自《内经》把天地人结合在一起。《伤寒论》只看结果,看证。以果决行。不用考虑脏腑经络五行等相互变化会导致什么,比如肝虚会如何。脾阴虚会如何。古代没有仪器不能肉眼观看人体内部变化,如此变化可能只有黄帝,雷公,岐伯等能了解其中深刻的道理。如果考虑那么仔细实在很难。《内经》的经络是属于人体的一部分起着连接人体部位的作用。《内经》里也比喻为地球的大江河。黄帝也说欲以微针治百姓,避免受病苦。所以其理论适合针灸不适合汤药。比如帮人测八字,用子平法搞清楚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命理。但是紫薇斗数就已经看到了结果,然后根据结果来决定应该在之前做什么样的决定。两者是不同的体系,一个弄清楚原因,一个根据结果来决行。《伤寒论》就是后者。

人自身有免疫系统,西医说是白细胞。淋巴细胞,西医是更加精细的分析了人体,但是有些病还是中医治好。所以可以作为辅助参考,对于辩证论证可有可无。人的免疫系统所为中医的正气。邪入时会产生正邪斗争的结果。有的人正气强,有的人正气弱。还有天生因素导致。《内经》有阴阳25种人,又分金木水火土。还有邪留不去在皮毛、肌肉、血脉、骨骼、筋膜等处留而不去停留。但是只要人活着有正气存在就会和这些邪进行斗争。斗争的结果就是病脉证。《伤寒》把这些分为水、食、淤血毒。

而且对这些邪在人体不同层面位置会出现什么样的斗争来决定用什么方。每条写的很清楚,有时候把这些邪清理了,人体就不会有斗争,会恢复一种平和的状态。健康状态。比如有的人不管是什么原因,可能是饮食,作息时间,情绪或者气候等影响导致体内有寒饮。所以不同人感冒症状和恢复时间也不一样。经方治太阳病要考虑有没有里面固定的邪,不能只治表。比如有大青龙、小青龙证。有的人是简单的麻黄汤证,桂枝汤证。比如人有淤血会导致什么症状,静脉曲张、肌肤甲错、口渴但欲漱不欲咽、月经血块、舌紫、皮下紫等。然后会有一些因为淤血导致的病作为客证。淤血作为主证。就像一日本经方家解释“主证是主人,作为一家之主肯定在家,客证像客人,主人在的时候会来,不在不会来,还有主人热情不热情也有客人不会来”前几天看大塚敬节,用半夏泻心汤治好了便秘,拉肚子两种想反的病。但都是根据“心下痞”来治。因为有心下痞作为主证,所以不管其他客证。现在想想伤寒论在辩证施治的基础上有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是我以后要研读的。如果单纯根据便秘来治病是不可取的。自我体验,便秘用大承气汤无效,虽然有大承气证,但是无效,用大柴胡才可以。所以在伤寒论更深层的理论是要研究的,为什么大承气不会导致泄下,半夏泻心汤无泄下药但是会导致腹泻。可能是外国人,没有受阴阳五行的阴阳,自身也看不懂《内经》所以能把伤寒论用的好。用伤寒论自己的理论体系来解释伤寒论。

王叔和整理了《伤寒论》又用《内经》理论解释伤寒论,所以我怀疑《伤寒杂病论》的书名和6经辩证是王叔和自己写的。不是仲景写的。可能原来只是表里阴阳虚实寒热证。无太阳经病。如过此六经乃彼六经。人体正邪斗争不能只单纯包括经络,还有人体其他组织。

以伤寒论理论作为基础,总结不同固定邪在不同位置所反应出的一套正邪斗争的反应应该是治病的法则。汗、吐、下、和解、温里。作为疾病的治疗方法。《本草刚目》里有归经一说,我觉得是不合理的。难道经络可以贯穿统领整个人体?色黑入肾经?色白入肺经?还有味道。我觉得中药应该和气味相结合,走层面不走经。最多是酸入肝,酸入肝经不好说。中药没那么聪明。不会指定去那个经络。而是根据它的气味阳阴质形部位来决定它的层面,也是得结合伤寒论来研究每种药真正的作用。辩证八纲,辩方证。还有为什么伤寒论用那几位药组成一个方子,而不能用其它药来替换。也是一个问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