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快速发展的时代,教育变革势在必行,为“因材施教”的教育提供了历史机遇,也带来技术发展与教育变革融合的巨大挑战。
12月12日,由北京师范大学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大数据应用研究院主办,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协办的“教育内涵发展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高峰论坛”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盛大召开。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技术委员会主任陈丽,科大讯飞副总裁、教育部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专家王卓出席开幕式并致辞,论坛上半场由北京师范大学学习设计与学习分析校级重点实验室主任冯晓英教授主持,下半场由北京师范大学系统科学学院院长狄增如教授主持。

本次论坛为期一天,由“教育内涵发展的创新研究”、“联通主义学习理论与实践”、“新教育环境下的学习设计”和“教育大数据分析模型与应用”四大主题论坛组成。海内外教育与大数据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以及区域教育信息化的负责人、中小学校长、一线老师和教研员同堂参与,通过产、学、研、用的对话,从新的时代下教育内涵发展出发,探讨教育与技术融合创新发展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新技术,围绕人工智能、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教育内涵的发展与应用,展开了多形式、多角度、高规格的跨界交流和碰撞融合进行深度交流。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技术委员会主任陈丽教授在致辞中提到,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已经进入一个全新阶段的时期,期待用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为教育内涵发展赋能。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技术委员会主任陈丽
科大讯飞副总裁、教育部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专家王卓分享了科大讯飞数十年来的教育发展理念与创新实践,希望将教育理论、教育方法和教育技术深度融合,助力因材施教,赋能教育发展。

科大讯飞副总裁、教育部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专家王卓
在“教育内涵发展的创新研究”分论坛中,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政策局副局长郑永和进行了“基于信息科学技术的教育创新与发展”的主题演讲,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设立与资助的角度探讨了教育创新与发展过程中值得研究的命题,并主持了“教育研究中心的基础科学问题:政策、理论与实践”的圆桌论坛。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吴颖惠,北京师范大学大兴附中课程中心主任、特级教师张月英,北京师范大学李艳燕教授和卢宇副教授等嘉宾就此展开深度交流。论坛为研究人员和一线教师基于教育问题开展教育研究提供了借鉴与思路。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政策局副局长郑永和
在“联通主义学习理论与实践”分论坛中,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技术委员会主任陈丽教授,主持了圆桌论坛,通过与教授、教师和学习者的对话,共同探讨联通主义的学习理论以及cMOOC课程的实践,并进行了“联通主义学习理论与实践”的主题演讲。中国远程教育杂志社策划编辑郝丹,英特尔公司市场销售部项目经理徐顺利,天津大学副教授王东华,北京师范大学的在读研究生沈英俊作为cMOOC课程的学习者代表,分享了学习体验与收获。

联通主义与cMOOC圆桌论坛
在“新教育环境下的学习设计”分论坛中,香港大学教育信息技术研究中心总监罗陆慧英(NancyLaw)教授通过远程连线,进行了以Educationas a Design Science: from instructional design to learning design为题的分享,提出了开发一个开放式的系统架构与学习设计方案。北京师范大学学习设计与学习分析校级重点实验室主任冯晓英教授进行了“学习设计与学习分析——新教育环境下学习设计的新方法与新路径”的主题分享,对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帮助教师提升学习设计进行了阐述。论坛为教师在新的教学环境下真正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北京师范大学学习设计与学习分析校级重点实验室主任冯晓英教授
在“教育大数据分析模型与应用”分论坛中,北京师范大学远程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副主任郑勤华教授,以“《教育大数据应用模型体系》及平台《数镜》发布”为题,对基础教育大数据的分析模型与应用等做了相关分享。科大讯飞教育大数据产品总监刘金林从企业角度解读教育信息化2.0时代,大数据应用如何助力教育升级,分享了教育大数据先行区域的优秀案例。科大讯飞新高考业务线产品总监廖晰从新高考的角度出发,对大数据在其中的应用探索进行相关分享。
在此次论坛中,北京师范大学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与北京市顺义区教育委员会和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分别签署了基础教育大数据研发与应用示范区域和示范学校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在基础教育的大数据研发与示范方面进行深度合作,在各自具有优势的深厚积累基础上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研成果应用到实际,突破基础教育所面临的质量、公平、个性化三大命题。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一个良性互动、相互促进的创新环境,共同推动完成基础教育大数据研发与应用示范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