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江以南最古老的木构建筑|福州华林寺大殿

 Yuanda顽毛 2018-12-21

年代:五代  吴越  公元964年;

坐标:福建  福州  屏山南麓

精华:长江以南最古老的木构建筑、屈指可数的五代木构之一、 研究江南木构的重要实例。



一、简介


华林寺正殿,面阔3间,进深8架椽(4间),单檐歇山顶,是中国仅存的几座五代时期的木构之一,也是长江以南最古老的木构古建筑



虽然经过历代重修,但大殿的主要架构依旧没有怎么被改动,保留着始建时的原貌与风格。




二、江南style


作为长江以南木构古建筑的最重要代表之一,华林寺的架构具有许多区别北方的营造手法,却是长江以南宋元建筑较为常见的手法之先声,是研究南方古建筑早期远流与后期传承的重要实例。下面就看看华林寺中有哪些“江南style”。



1.皿斗


与常见的斗不同,“皿斗”在向下收分到底部后,又向外突出,刻出表现更古老的建筑上(汉至唐)栌斗下所垫的构件——“皿板”之遗意。这种做法在宋、明南方的福建、广东的古建筑中十分常见。



▲华林寺大殿斗拱的皿斗



▲广东肇庆梅庵大殿的皿斗

梅庵大殿建于公元996年

晚华林寺大殿30多年



▲泉州开元寺镇国塔皿斗

镇国塔建于南宋末年

(公元1250年)


「皿斗的地域特征比较典型,从浙南到福建、粤东都是流行区域。不光宋元早期这样,明清晚期还很常见。」by 博友@有一种落后叫先进



2.材的高、厚比


与北方唐宋古建筑标准材高、厚比一般约为3:2不同,江南宋元古建筑中,材的高、厚比更接近 2:1,看上去比较“瘦”,据看过的一些论文共同的观点,认为这大概与江南古建筑屋顶较为轻盈有关。




华林寺标准材为 30cm:16cm 的比值 15:8,接近 2:1。


「材的高、厚比为2:1左右,同样具有很典型的地域特征。浙南、福建、广东均是流行区域,另外江西、广西可能也是2:1左右的用材(了解不多,但有这样的实例)。」by 博友@有一种落后叫先进


3.“月梁造”阑额


华林寺前檐,不施普柏枋,阑额作“月梁”状、出头。


华林寺这种前沿阑额的做法应该是现存最早的实例。后世许多江南的大祠堂中,可以看到对这种做法的传承。



华林寺仅前檐阑额采用“月梁”样式。将原来用于室内的月梁,“搬到”室外,这种很可能是为了增加建筑正立面给人的美感。



▲呈坎宝纶阁阑额

修建于明代中叶


有“江南第一祠”之称的呈坎宝伦阁,修建于明代中叶。长江以南,许多宗祠都可以看到对这种月梁式阑额的传承。


4.多层丁头栱


丁头栱的普遍运用是南方建筑的一大特色之一,从现存的江南宋元抬梁古建筑到明、清江南的穿斗抬梁式古民居等都可以见到许多实例。


江南古建丁头栱运用的一大特色是连续运用,有点像檐柱铺作的“偷心造”。




5.不设叉手、蜀柱


在二椽栿上,存在大量不施叉手、蜀柱支撑脊榑的实例,也似乎没有固定的形式,有着多种不同支撑的方式。





华林寺正殿二椽栿上,不用蜀柱,而是”3个斗出丁华抹颏栱“(名称取自《闽浙宋元建筑遗存所见的<营造法式>中若干特殊铺作》朱永春)



承脊构造不设叉手蜀柱,闽粤两省一直到晚期建筑都是这样(从来就没有这个传统)。华林寺的平梁上用三枚散斗托丁华抹颏拱承正脊,在国内是孤例,也有可能是后世改造的结果。

朝鲜有一例极为相似的构造:朝鲜龙观寺药师殿。肇庆梅庵大殿则是平梁上用大斗 十字拱 丁华抹颏拱正交替木承正脊,这种承脊构造在南方几省清代以前的抬梁式结构中常见,少量的清代建筑上还在用,与北方的叉手蜀柱形成鲜明的对比。」by 博友@有一种落后叫先进



▲叉手、蜀柱及其他宋代古建筑结构



▲梅庵大殿同样不用蜀柱


「回头再说下叉手蜀柱的问题,如果你仔细看,会发现大殿某个地方还是用了叉手蜀柱:山面出际梁架(详见“不设蜀柱”的那张图和“超级昂尾”那张图)。两山梁架外侧于水平方材上另一缝山面出际梁架,这缝梁架有所不同,均用枋材,下层梁(即山面平榑)承托山面椽尾,上层平梁上则用了叉手蜀柱承托脊榑出际。

几乎所有的论文、模型都没涉及这个叉手蜀柱,只在《福州华林寺大殿研究 王贵祥》里提到了这个蜀柱,但没提叉手。说明在1986年落架大修之前,这根蜀柱是存在的,叉手是原来就有还是落架大修时加上的“复原”之作,不得而知。」by 博友@有一种落后叫先进


6.叠斗


就纵向联贯素杨的节点构造而言,闽地是以交互科承托素仿,层层叠加,不妨称作“叠科”。——《闽浙宋元建筑遗存所见的<营造法式>中若干特殊铺作》朱永春



▲华林寺金柱上的叠斗手法


潮州开元寺天王殿,宋代遗构,为寺内最珍贵的建筑。它的叠斗虽不是方形,却把叠斗用到了极致。



▲潮州开元寺天王殿叠斗



柱头叠斗是闽粤两省共同的地域特征,尤其以闽南粤东最为典型(台湾也是如此,可能与方言和地域文化的同源性有关)。根本原因在于闽粤两省一直保持了单材拱的做法,上下层拱之间有个空间,于是需要齐心斗来垫托。

北方中晚唐已基本是足材拱的天下了,足材拱上下层之间没有空间(实拍),柱头缝心就不需要齐心斗(有时也会隐刻出齐心斗)。潮州开元寺天王殿是柱头叠斗的登峰造极之作,又称之为“绞打叠斗”,与法式“连珠斗”比较相似,但有区别,两者之间应有很深的渊源。」by 博友@有一种落后叫先进


7.襻间斗拱


“襻间是与各架榑平行,以联系各缝粱架的长木仿。”——梁思成先生


在江南的古建筑中,室内常在襻间加上“一斗三升”的襻间斗拱作装饰之用。




「后金柱上的襻间斗拱,元妙观三清殿也有相似的做法,保国寺大殿前金柱上也有多层,已具有明清晚期闽南建筑的内额“看架”雏形(“看架”为闽南称呼,潮汕揭阳不知叫什么)。」by 博友@有一种落后叫先进


这里的云形驼峰实际上是后世闽南建筑“斗抱”的先型(即花篮型驼峰,后世常见花草纹样木雕装饰,底小上宽,闽南称为“斗抱”,朝鲜半岛柱心包建筑上也常见,不同于北方驼峰底宽上窄的正梯型造型)。by博友@有一种落后叫先进



三、一等材


华林寺大殿外檐斗栱为七铺作双杪双下昂,其中一、三跳偷心造,二跳重栱计心造,第四跳令栱托撩檐方,耍头为下昂型,外观似八铺作形式(也有观点认为是3下昂)


华林寺斗拱用材甚至超过后来营造法式所规定的“一等材”!在一座3开间的小殿用到一等材,也是绝无仅有。有记载说建华林寺的材料拆卸自闽国王宫,也许所言非虚。




现存中国古建筑中,只有7开间的佛光寺东大殿(唐)以及9开间的奉国寺大雄殿(辽),使用一等材或超过一等材的斗拱。


▲唐·佛光寺东大殿/山西五台县


▲辽·佛奉国寺大雄殿/辽宁义县


「不死抠法式定义的话,外檐斗栱确实可看作八铺作。拱、枋用材除标准材30×16cm外,还有多种规格:柱头一层拱均为34×17cm的单材拱、二层拱为32×16cm的单材拱(两者均大于法式一等材),45度角铺作两跳华拱为47×17cm足材拱,山面中柱柱头里转五跳华拱上的令拱(位于底层昂尾下,详见“一等华拱”下第三张图)为37×17cm的单材拱,铺作高2.65米,均为国内现存实例之最。用佛光寺东大殿的用材对比一下:单材30×20cm,足材43×20cm,铺作高2.49米。」by 博友@有一种落后叫先进



 ▲外檐斗拱内侧与金柱的连接结构

——“交栿栱”


在殿内可以看到两侧檐柱的内侧,可以清晰直观地看到斗拱的“超级昂尾”,很有一种舒展的感觉。



 ▲超级昂尾,横跨两椽



四、被还原的古风


上世纪80年代,大殿被重修,拆除了清代加建的副阶及扩建部分,并把屋顶还原成接近唐代末期的样式。


1.屋顶


修缮后的华林寺屋顶之舒展,感觉仅次于五台县的南禅寺(同样是屋顶被现代重修过)。




▲唐·南禅寺大殿/山西五台县



▲修缮前的华林寺老照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