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一个人,一支笔,一个画板留存着山西逐渐消失的历史文明

 泊木沐 2018-12-21

萧刚,著名画家,是当下最骁勇又最儒雅的斗士。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他主张兼容并蓄;以一人,一支笔,一个画板留存着山西逐渐消失的历史文明,多方探寻古代与现代的通路。从萧刚的绘画作品里,你能感受到那些跨越了时空的建筑、雕塑带来的厚重,以及内容对比强烈产生的对当下轻浮的抨击。

言及“故土”,萧刚的“故土”较纠结,到底哪里才算是自己的故土?父亲祖籍广东,但是他却未在那里生活过;母家籍贯北京,他对北京皇城边上的寻常巷陌倒是保留着清晰的记忆,也未生活过;成长在山西,朔州,大同或许才是奠定他故土情结的缘起,而太原则是牢固他“故土”概念的根基。

萧刚出身艺术世家,外祖父是民国时期北京城的珠宝首饰设计工艺美术师,父母均是新中国后北京师范大学的高材生,后母亲转入北京艺术师范学院,师从著名艺术家吴冠中先生。大概籍于此,萧刚后来考大学首选艺术专业。谈及考学,虽留遗憾,未能如愿进入央美的连年系,但山大美院这块育人的学邸依旧成就了萧刚的今天。专业与从业是两码事,油画专业出身的萧刚却是那种难以割舍对“故土”有着特殊感情的人,这或许便是文人情节。

童年时期,受当时政治浪潮的影响,他的父亲作为一个南方人被遣送到东北,母亲则被下放到山西的一处荒僻小城。朔风扑面的雁门关外,萧刚画满随母亲在雁北的童年。“我对雁北是有感情的,我的初中、高中后来是在大同上的,而对我后期作画方向有影响的还要从童年生活之地的那座教堂说起。”一座建于清末的教堂,与雁北民居迥然的建筑风格,这处带有些许异域风格的地方却成了萧刚童年与玩伴们最好的乐园。或许当时他还不能理解那种突兀带来的肃杀之感,但是可以肯定的正是那种萧疏的轮廓激发着他骨子里艺术的灵感。后来在大同上高中的数年中,萧刚就已经开始用画笔勾勒那些纵横在这个曾是北魏古都老城里的巷子了。

萧刚大学毕业后定居太原,于是这个别号“龙城”的地方成了他真正的故土。一段特殊的工作经历让他有机会走近山西的历史与建筑。于此,他的灵魂真正开始扎根于发掘那些过去,或是古建、遗址或是民居村落,终究落笔之处是那些被人遗弃却又经常梦回的地方——故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