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想像苏珊·桑塔格

 置身于宁静 2018-12-21
原标题:想像苏珊·桑塔格

《心为身役》

  作者:[美]苏珊桑·塔格

  版本: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年1月

  心为身役,身体驾驭意识,生活是想像的资本。日记中碎片式的段落,就像一幅幅速写与剪影,它们拼凑出一个更加有血有肉的形象,让苏珊·桑塔格走下神坛。

  《重生》之后,上海译文推出了苏珊·桑塔格第二卷日记《心为身役》的中译本,收录了这位美国作家三十岁后,即1964年到1980年期间的笔记。这16年可谓是苏珊·桑塔格创作生涯的黄金时期,她写出了《反对阐释》《论摄影》等著作。《心为身役》之于她,像是文字之外的注脚,勾勒了她的生活面貌、与他人的交往,还有内心的灵感点滴。如她的儿子戴维在序言中所说,本书反映的是苏珊·桑塔格“在不同世界穿梭的方式”。

  今时今日回看当年的日记,总是不自觉地带有后设性的眼光。奇妙的是,苏珊·桑塔格早在70年代就意识到了日记文体的特殊性,她将信函、笔记本与手稿视为“一个人能够追溯的,与文字记录的形式有关的思想艺术历史”,并指出,这不仅是艺术形式,更是思想形式与哲学形式。本书中,片段式的正文之余,编者还用另一种字体注明,某句话写在页边空白处,某个词下面加了横线以示强调,两者交叠,构成了独特的观看经验,它超越了阅读文字本身,更像是一种视觉想像,让读者隔着时光去揣摩,感受苏珊·桑塔格在写下这行字时,是怎样的心境。

  戴维认为,《心为身役》最有力的部分在于它的赞赏行为。显而易见,这份“赞赏”的特质,是随着苏珊·桑塔格个人的成长逐渐形成的。书的前半段,她还在为与情人和母亲的关系而困扰,长篇累牍地自我剖析,排遣痛苦。进入70年代,她意识到“只有一件事使我畏惧,即我的痛苦配不上我”,她坦承自己的性格弱点是鲁莽,尝试用不过激的方式自我表达,在多元文化的大背景下寻找适当的话语空间。依循着时间脉络,读者可以见证苏珊·桑塔格精神世界的发展,与想像中那个锋芒毕露、高举女权的公共知识分子不同,她也要面对许多来自日常生活的犹豫、消沉和痛苦。

  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写作时的焦虑和矛盾。苏珊·桑塔格说,“写作是扇门,有些幻想好比大家具,进不去”,所以,她总会陷入对作家身份的绝望,因为这是不可救药的、无法自救的处境,却又带给她使命感和快慰。例如,1972年的日记里,详细记录了她在受邀访问中国前,筹备撰写小说《中国旅行计划》的准备工作。她的父亲曾在天津经商,但在她4岁时去世,苏珊·桑塔格一生最想做的三件事情之一,就是学习汉语。关于中国,她有诸多神秘的想像,对于家族史的困惑、对于异域的好奇,与西方语境中的许多古中国意象交织在一起,使她感到了巨大的兴奋和期许。从中也可以看出,身为小说家,苏珊·桑塔格的笔下世界、私人生活与公共空间,三者间存在着幽微的呼应,凡此种种投射在作品中,日记提供了线索,帮助读者去探寻。

  正如这本书的书名一样,心为身役,身体驾驭意识,生活是想像的资本。日记中碎片式的段落,就像一幅幅速写与剪影,它们拼凑出一个更加有血有肉的形象,让苏珊·桑塔格走下神坛。同时,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对照自我,不仅是一个想像的过程,更是在完成一场隔着时空的遥远对话,深邃,悠长。

  □李青(书评人)

(来源:京华时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