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光范:滇鲁两省是家乡人一点也不为过 祥云叫“小云南”已有536年

 庄户老土 2018-12-21

  云南驿的青石古道

  吴光范讲述他多年来对云南移民的研究

  青岛的肖继祥老人历时8年多方查证,确认了祖籍来自云南省昆明县。而在青岛以及整个胶东半岛地区,不少村庄的居民都自称祖先来自云南或“小云南”。但在史家,对于“小云南”以及云南的认定依旧有多种说法,甚至有“小云南”指的是山西之说。

  肖继祥在对宗谱的考证中,得出“小云南”就是“云南县”的结论。那么,“小云南”究竟在哪里?对此,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副主任吴光范通过实地探访,并查阅大量资料后考证认为,“小云南”不可能出自山西,而是在今天的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县。

  2005年,吴光范(前排中)在怒江考察

  祥云境内的云南驿遗址


  一句“家乡来人了”引发的关注

  77岁的吴光范精神矍铄,提起多年前研究的山东有居民祖籍在云南以及“小云南”之说,依旧兴致盎然。他追踪这一课题长达30年之久,之所以关注到胶东半岛的云南移民问题,源于三次山东之行。

  1986年

  吴光范到烟台开会,考察乡镇企业时,当地群众听说他来自云南,一下子围拢过来,七嘴八舌、争先恐后地向吴光范诉说,他们的祖先是云南人。后来吴光范到了青岛,翻阅酒店内《青岛风采》一书,发现其中有这样的记载:“据说,红岛的居民是明朝永乐年间从云南迁徙而来的。”

  1992年

  吴光范特地到青岛市的红岛考察。红岛镇党委书记得知他来自云南,高兴地说:“家乡来人了!”对他十分热情,还组织了欢迎座谈会,请吴光范讲述云南的情况。吴光范简要介绍云南省情后,问其先祖来自云南何处,众人回答:“祖辈相传,来自云南嘎嘎县大槐树下。”

  2010年9月18日

  烟台市宴请云南省老干部学习考察团时,主人致词说:“胶东半岛许多群众说他们的祖先来自云南,所以云南的同志来这里,我们感到特别亲切。”

  自第一次从烟台、青岛回到云南后,吴光范便开始查阅有关云南移民到省外的历史资料。他发现,有不少山东居民的家谱写有来自云南,还有一种写法是来自于“小云南”,形成了“试问先祖在何处,路人皆指小云南。”的奇特现象。但“小云南”到底在哪里?不仅民间众说纷纭,国内史学界也说法不一,长期以来,它成了山东民间寻根的一大“千古之谜”。

  在考证胶东半岛的“小云南”问题期间,吴光范又了解到,大理州白族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兼秘书长赵润琴也有和自己相似的经历。赵润琴在参加大理州政府接待青岛一位企业家时,对方说他是来大理寻根的,在其老家山东即墨,祖辈都认为自己的祖先来自云南或大理的“小云南”。

  当时大理州有一个关于白族分布的研究课题,“青岛的云南移民”就被列入课题范围。为此,2012年8月,大理州白族学会还专程赴山东青岛市城阳区上马街道辛屯社区进行调查。赵润琴在所著《山东‘小云南’移民现象调查》中说:“青岛市城阳区上马街道辛屯社区居民委员会的村口就立有这样一块石碑,正面是‘辛屯’二字,背面刻着‘辛屯位于镇驻地上马哥店西2.5公里,相传于永乐二年(1404)赵氏祖世元由云南迁来建村,取名赵家屯。王氏祖由云南迁此,明朝中期,赵氏徙居赵家塔,王氏以信义之意改为信屯。后演化成‘辛屯’。”

  通过调研,赵润琴发现,云南与“小云南”移民村落密集地分布在胶东地区,特别在今青岛沿海一带的云南移民村落比较多。今胶南市1104个自然村中,云南移民村落342个,占村落总数的30.98%。特别是环胶州湾沿岸,云南移民的村落更为稠密,大多靠近防倭之卫所。胶州市的800多个自然村中,由云南移民建村的有112个,大多为永乐年间来胶州屯垦的军人所建。

  在青岛市的市南、市北、四方、李沧4个区现有的或已撤销的村庄中,半数以上是由云南移民创建或是后来迁居至此的。如市南区的青岛村、会前村、田家村、辛家庄,市北区的杨家村、夹岭沟、埠西村,四方区的阎家山阎姓、香李村的李姓、湖岛村的王姓、沙岭庄的曹姓、保儿村的王姓和河西村的袁姓等,都是来自云南的移民。李沧区由云南移民建立的村庄达半数以上。黄岛区的143个自然村中,由云南移民建村的有23个,这些村庄的云南移民,大多与灵山卫设防有关。

“小云南”在山西吗?

  而在胶东半岛以及整个山东乃至东北地区,关于“小云南”的多种说法,吴光范考证认为,“小云南”出自山西之说,源于两本民国时期出版的《莱阳县志》和《牟平县志》。1935年版《莱阳县志》卷末附记《杂述·云南迁民》一文写有:“(云南迁民)意即洪武四年山后内徙之民。盖阴山之南、恒山之北,自昔即以云称,则云中、云州或云冈、云阳、云泉之南,其土人必有以云南称者……而迁(莱阳)者不忘旧居,故传称云南,又以非云南省,故又别之为小云南。”1936年排印本《牟平县志》也持与《莱阳县志》相同的观点。两本县志上述论断一出,让不少人对“‘云南’非云南”的说法很感兴趣,并逐渐产生出“山东小云南”“山西小云南”“山西洪桐县小云南”“安徽小云南”等说法。

  为弄清山西是否有叫“小云南”的地方,吴光范又对两本县志的内容进一步分析发现,鞍山谱牒文化研究会、东北族谱专家张永华已经对此有过详细研究,所谓出自山西之说其实站不住脚。首先云中、云州、云岗、云阳、云泉这5个地名是在不同时空存在的;其次,“民国版的山东《牟平县志》中:‘谓阴山之南,恒山之北,自昔即以云称。……则云中,云州之南,或云岗、云阳、云泉之南,其土人必有以云南称者……’中‘自昔即以云称’和‘其土人必有以云南称者’这两句话都是猜测。

  吴光范曾到过山东、山西、安徽、内蒙等地,与当地部门座谈了解,从未有人说过或听说过上述地方有“云南”或“小云南”之名。2012年9月他到山西,曾与山西省地方志办公室李茂盛主任交谈并阅读了地方志、地名志,查遍山西全境,古今均无“云南”“小云南”之名。

  他认为,“两志”违背地名学的基本原则。如果按地名命名原则,在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正式将省名定名为云南行中书省后,不可能在其他省再命名“云南”和“小云南”。《新纂云南通志》卷三十五载:“至元十三年丁亥,云南行省赛典赤以改定诸路名号来上。盖云南地名多用土语译音,至是其名不雅顺者,大都改易也”。这说明元朝及历代朝廷对地名管理甚严,视为统治权力的象征,在国家正式定名云南省之后,在山东、山西或其他地方,再定名一个“云南”或“小云南”都是官方所不允许的;元人赵孟頫《送翟伯玉云南省都事》诗:“万里云南路,青山落照边。省郎新紫绶,幕府旧红莲。”诗人和民间都已熟知滇即云南,再在山东、山西或别处再俗成一个“小云南”,也是不符合地名俗成原则的。

  而对于山东小云南、河南小云南等说法,他认为更是缺乏证据,牵强附会。

  另外,送灵之习亦说明“小云南”在云南省。吴光范1986年在烟台开会期间,听当地群众说:“老辈相传部分山东人是由云南迁来的。旧社会习俗,丧葬送灵要面向西南方,有返回云南故乡的意思。”旧时重祭祖、重孝道,送灵向西南,送回云南,这是具有稳定性的民俗,说明“小云南”在云南省。

  赵润琴也发现,在胶莱平原上丧葬时要举行一种送魂回云南老家的仪式,名曰“送盘缠”。

  “小云南”就在云南省祥云县

  吴光范认为,“小云南”就在云南省祥云县,云南省是在云南县(今祥云县)的基础上历经千年发展的产物,这是云南省特有的现象。

  云南之名,最早来自西汉时所置云南县的县名。由县名升为三国蜀汉所设云南郡的郡名,至唐朝封南诏统治者为“云南王”,设云南安抚司,宋代封大理统治者为云南节度使,到元代以云南为省名,经历了由小到大,逐渐升级,由唐宋时期人们习呼全滇为云南,到元朝正式确定云南为全滇之称的历史过程。

  公元前109年(西汉元封二年),汉武开滇,设益州郡,辖24县,其中就有云南县,其址在今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县;今该县尚有云南驿,就是汉代云南县的遗迹,迄今已有2000多年。“云南”为何由县名成为省名?一是诸葛亮置云南郡,使云南由县名升为郡名。二是唐时南诏统治者受封为“云南王”,随着其控制地区的扩大,被称为云南的地区也随之扩大。三是元朝于至元十三年(1276年),置云南行中书省,为全国11行省之一,正式将“云南”定为省名。

  元代云南定为省名后,“小云南”之称出现,时间是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降云南州为云南县后就有“小云南”之称。直至1918年“为避免省、县重名,以‘彩云南现,人以为祥’意,改名为祥云县”。自明洪武十五年到1918年的536年间,祥云县都有“小云南”之称。

  《祥云县地名志》有载: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置云南县。蜀汉建兴三年(225年)置云南郡,治云南县(今云南驿)。西晋时,并入永宁(今宁蒗)、云平(今宾川)两县,这一时期云南县成了滇西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近300年。

  自此,在明清两代的各类书籍中,“小云南”所指的便是云南县。例如:明正德四年(1509年)至万历十五年(1587年)所修《明会典卷一百八·礼部六十六·朝贡四·土官》载:“(云南)楚雄府、鹤庆府、寻甸府、邓川州:海东土官、宾居土官、小云南土官、临安府嶍峨县、大理府。”

  而祥云县也有“小云南”的民谣。祥云县旧时曾有“小云南,三年两季荒,半夜挑水钩担响,火把节里插黄秧”之民谣。还有:“好个小云南,三年两季荒,遇上干旱年,水也喝不上。穷走夷方饿奔厂,多少白骨抛远方,只有奶奶坟,没有爷爷坟。”

  对此,祥云县延安精神研究会会长、原副县长张丽英解释说:因祥云县是个高原盆地,坐落在金沙江、澜沧江、红河支流的分水岭上,形如覆碗,难以蓄水,历史上灾荒频繁,每遇旱灾,外出逃荒的人很多,有“人间处处有人烟,有人烟处就有小云南人”的口头禅。

  大量文献资料可以佐证

  为了进一步证明小云南就在祥云,吴光范还查阅了大量关于云南的历史文献,多处有“小云南”的记载。

  《万历云南通志·卷之七兵食志第四·洱海卫》记载:“(洱海卫)在云南县东,永乐间建……屯仓曰小云南川、曰白崖川、曰宾居。”(方国瑜主编《云南史料丛刊》第六卷587页)。此处记载的白崖即今弥渡县红岩,宾居在今宾川县,而洱海卫“在云南县东”、军堡“曰小云南”、“屯仓曰小云南川”,川者平原也。

  《徐霞客游记》载:“盖洱海卫所环之坞甚大,西倚大脊崇冈,东面东山对列,东南汇为青龙海子,破峡而绕小云南驿为水口,其南即清华洞前所逾南坳。”“余夙闻洱城北有米甸、禾甸、荞甸之名,且知青海子水经小云南随川北转……山而尽于小云南,北界于荞甸之东,耸宾川东山而尽于红石崖金沙江岸”(朱惠荣校注《徐霞客游记校注》下册1166至1167页)。其中,一处有小云南驿之称,两处有“小云南”之名。

  《马可波罗行记·附录》、《云南史料丛刊》转引道光《云南通志》卷四十二邮程的记载:“七十里至广通,七十里至楚雄,五十里至吕合,三十里至镇南州,三十里至沙桥,五十里至英武关,三十里至普淜堡,六十里至小云南,六十里至白崖堡,六十里至赵州,二十里至下关,三十里至太和县,总共八百里。今自昆明到大理的公路约四百二十余公里,为八百四十余里,大体相近。”(方国瑜主编《云南史料丛刊》第三卷203、204页)。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载:“安南坡:在县城南。《滇程记》:自镇南州普淜驿六亭而达云南县界,所经有桃树坡、金鸡庙、孟获箐、安南坡,坡有巡司,下坡,地复坦夷,相传古云南郡治此,土人称为小云南,以别于云南治城云。”(方国瑜主编《云南史料丛刊》第五卷769页安南坡条,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5月版)。

  清靖道谟等编纂《云南通志》载:“康熙五十九年(1719年),西藏用兵,以途系次冲,将夫拨添剑川、观音山、白崖、上关、小云南、普淜、沙桥七堡”。

  清代云南督学吴应枚《滇南杂咏》:“到小云南一水通,飘扬血色绮罗丛。莫教担雪街头卖,剩取璚浆染大红。”(作者自注:云南县,俗名小云南。土产细布,名洱海红,以雪水染色更鲜艳。)

  乾隆《云南县志·序》载:“云南者何小云南也?曷小乎尔?云南置郡于昆池之阴,大府而治(即云南府),行省旌麾驻焉。古云南乃在洱河间,为大理属邑,不隶于大府,而为云南得名所始,故别名之曰:小云南尔。”

  道光《云南通志》卷四十一《建置志·邮传上·设铺上·云南县》载:“自清海铺转而南,十五里至云南铺。《大理府志》:‘去青海十里。’二十里至水傍铺。《大理府志》:‘沫傍铺去小云南站二十里。”(方国瑜主编《云南史料丛刊》第十一卷799页)。”

  方国瑜是被誉为“南中泰斗,滇史巨擘”之中国著名史学家,林超民亦为我国历史学、民族学著名教授,他们考释《马可波罗行记》中尚用道光《云南通志》卷四十二邮程的记载,称云南县为“小云南”,这是确有“小云南”的又一重要证据。

  吴光范认为,以上几部历史文献,皆记有“小云南”,不是孤证,而是多证、铁证,说明“小云南”即今天的祥云县是确凿无疑的。不少胶东半岛人称其祖籍“小云南”,就在云南省云南县(今祥云县),部分来自“乌撒卫”,即滇东北昭通及滇黔川交界处。

  “从我十多年的调查,完全可以证明云南与山东虽然山海相隔路遥遥,但却有600年的渊源,如果说我们两省是家乡人一点也不为过,我希望今后我们两省能够在文化、经济方面达成合作,两家亲人携起手来,共图发展。”吴光范表达了自己的心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