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爱情也怕饿:一代才子29岁跳江自尽,辜负了一个好女人

 老黄说史 2018-12-21

1933年12月5日,从上海到南京的客轮上,有一个神情抑郁的青年,在船近南京时,突然纵身一跳,投入滚滚江水中,结束了自己年仅29岁的生命。跳江时,他随身携带的两本书,一本是海涅的诗集,另一本是他自己的诗作。

这位跳江自杀的人可不是个普通人,他16岁考上清华,18岁开始发表作品,二十年代清华园的“清华四子”之一,被鲁迅誉为“中国济慈”的天才诗人朱湘。是什么原因,让他选择如此决绝的方式离开这个世界呢?

1/清华园里的叛逆少年

朱湘,字子沅,原籍安徽太湖,由于父亲是普通的公职人员,所以生活漂泊不定。1904年,朱湘出生于父亲的工作地湖南沅陵。此后,他开始了按部就班的学生生涯——6岁开始读书,7岁能文……

可是,朱湘的童年是不幸的,正当他学业长进之时,他的父母没能陪伴他到成年就相继病逝。他是大哥抚养大的,只是,他的大哥性格又很暴躁,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让他变得孤僻而敏感。

13岁时,他进入南京工业学校预备科学习,16岁时考入清华学校中等科,离家的少年拥有了一个全新世界,从而开启了他人生的新旅程。

进入清华园后,朱湘对新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8岁的朱湘开始在《晨报》、《小说月报》等知名刊物发表作品,与饶孟侃、孙大雨和杨世恩并称为“清华四子”。少年成名,给了他更多自信,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最光辉的展望,他希望自己在诗歌的星光大道上越走越辉煌。

正因为如此,在清华时,除了文学课程,其他科目他是能逃则逃,开启了肆意跷课的学习模式。也因此,他受到多次批评、训戒,但是,在清华园里,他依然我行我素。

不仅跷课,他还藐视校规,尤其是对学校斋务处的早餐点名制度表达了强烈不满,并坚决抵制。在清华待了不足三年,朱湘最终因屡次抵制早点名被记大过3次,其结果是,他被清华给开除了。

对此,诗人一点也不在乎,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离开清华园后,年仅19岁的青年诗人背负起简单的行李,独闯上海滩,希望在那个“冒险家乐园”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

2/上海邂逅旧情人

其实,上海滩并没有给诗人以足够的温暖,相反,则是更艰辛的生存之战。写诗是填不饱肚子的,为了生存,朱湘一边写诗一边打工。

正当在为填饱肚子而战时,他的大哥突然也来到上海,并且还带来了一个年轻的女子——那个名叫刘彩云的女子,是父亲早年为订下的娃娃亲。因为,他接受过新式教育,所以,对父母的这种包办婚姻一直抵触与反抗的。哥哥此次来,并不是逼婚的,而是让他照顾一下刘彩云。

从哥哥的絮叨中,朱湘得知,彩云的父亲去世了,家产被兄长所占,只能自己出来打工赚钱。目前,她已上海的一家纱厂找到了一份谋生的工作。刘彩云此举,让朱湘对她有些刮目相看。

诗人的心是敏感的,心地是善良的,面对这样一个举目无亲、在异乡打拼的女孩子,他不能袖手旁观。有一天,他去刘彩云工作的纱厂看她,看着她辛苦工作,朱湘莫名地心疼起来。此后的日子,他只要一有时间,就会来看她她。

慢慢地朱湘才发现,他竟不知不觉地喜欢上了刘彩云,最终他和刘彩云表露心声:“以前我反对包办婚姻,如今才觉出你的好,我们在一起吧!”刘彩云一直都仰慕他的才华,心里也早已属意于他,不久之后,两个相爱之人就在上海成婚了,这一年,两个人都是20岁。

3/重返清华园的明星诗人

娶了刘彩云之后,朱湘为她改名为刘霓君,两人感情融洽、婚姻幸福。1925年7月,他又收获了另一份惊喜,时任清华校长曹云祥喜爱他的“绝顶聪明”,特别批复让朱湘回清华继续未完的学业。

重返清华园后,又焕发了朱湘的创作激情,在此期间,他先后写出了大量诗歌,21岁时出版了他的首部诗集《夏天》,一举奠定了他在近代诗坛上的地位。其中的《小河》最为时人所乐道:

白云是我的家乡,
松盖是我的房檐。
父母,在地下,我与兄姊
并流入辽远的平原。
…… ……
我流过四季,累了,
我的好友们又都已凋残,
慈爱的地母怜我,
伊怀里我拥白絮安眠。
——《小河》

如果说《夏天》还稍嫌稚嫩,他的第二部诗集《草莽集》的出版,则成为他诗歌创作日趋成熟的重要标志。选载于《草莽集》中的《雨景》,是朱湘于1924年11月22日创作的一首新诗。这首诗通过雨打芭蕉的“声音”,雾般轻柔的“雨丝”,灰色透明的“雷雨”,一声清脆的“鸟啼”这些新鲜的意象和微妙的感受,表现了诗人对美的追求和期待。全诗细腻含蓄,纯净清新,最能代表此时朱湘的诗歌理念。

我心爱的雨景也多着呀:
春夜梦回时窗前的淅沥;
看雨点打上蕉叶的声音;
雾一般拂着人脸的雨丝;
从电光中泼下来的雷雨——
但将雨时的天我最爱了。
它虽然是灰色的却透明;
它蕴着一种无声的期待。
并且从云气中,不知哪里,
飘来了一声清脆的鸟啼。
——《雨景》

在从事文学创作的同时,他也顺利完成学业。1926年从清华毕业后,被选派公费赴美留学。

4/美国人的冷寞与爱人的温暖

1927年9月,朱湘终于赴美留学了,可原本极度自信的朱湘却遭到了致命打击,当时的西方人对中国人普遍的歧视让高傲又敏感的朱湘极度不适。在劳伦斯大学,只因教授读一篇有把中国人比作猴子的文章而愤然离开劳伦斯大学。后朱湘转入芝加哥大学。然而又不长,1929年春,朱湘却又因教授怀疑他借书未还,加之一美女不愿与其同桌而再次愤然离去。他丝毫不能容忍任何人对他的大不敬。

在美国期间,支撑他一天天坚持下的力量,只剩下爱情了。留美期间,他给妻子刘霓君写了许多情意绵绵的情书,内容涉及居处的选择、妻子的健康、水果的洗法等,絮絮叨叨,不厌其烦。最令人感动的,还是夫妻间的柔情蜜意。后来,这些书信被结集为《海外寄霓君》。

你说我的信很可爱,这是因为你是一个可爱的人,所以我写给你的信也跟着可爱了。霓妹我的爱人,我希望这四年快点过去,我好回家抱你进怀,说一声:“妹妹,我爱你!我永远爱你!”
我如今过得越久,便越觉得你好。我前两天想,唉,要是我快点过了这几年,到霓妹妹身边,晚上挨着她睡下,沾她一点热气,低低说些情话,拿一只臂膀围起她那腰身,我就心满意足了。
——《海外寄霓君》

由于种种原因,朱湘没能完成在美国的全部学业,就愤而缀学回国,投奔爱人温暖的怀抱。然而,爱情是甜蜜的,现实却是冷漠的,回国后,迎接朱湘的却是接二连三的致命打击。

5/爱情也怕饿

其实,朱湘的一生,都是在理想与面包的夹缝中求生的。朱湘在父亲去世后,就一直是生活在贫困交加的漂泊中。在清华读书时,因为贫穷,他从不看电影,不下馆子,一日三餐尽啃馒头,在学校吃饭都是向厨师赊帐。清华毕业时,欠学校的饭钱和裁缝的工资,都是先由同学担保后才付清的。

从美国回国后,他应聘到安徽大学任英文文学系主任,月薪三百,原本安于现状就能解决家用了,可不久后因学校经费的问题,朱湘被迫辞职,这下,连基本的生活都捉襟见肘了,而更无奈的是,刘霓君生下了第三个孩子,因为母亲没有奶水、也没钱买奶粉,未满周岁的孩子救竟被活活饿死。

丧子之痛的打击,让刘霓君对人生感到了失望。有时,光有爱情是不够的,一个连家人生活都保障不了的婚姻,是苍白的。曾经爱得死去活来的夫妻二人,关系逐渐恶化。

离开安徽大学后,朱湘为了生计开始到处辗转漂泊,但又因为性情孤僻,不仅没有得到好的工作,还得罪了不少人,只能勉强依靠卖文维持。此间刘霓君还托朋友给他寻了份厂里的工作,但却被朱湘拒绝了,诗人骨子里的高傲与自尊,让他无法面对这样的事实。

此后,他一直在长沙、北京、天津、上海、杭州等地辗转漂泊,卖文为生。冬天身穿夹袍,妻子寄来的棉袍一到手就送到当铺。有时因付不起房租,或被旅馆扣留,或被茶房押着去找朋友解救。到最后,只会写诗写作的朱湘,连稿子的发表都越来越难了,家穷四壁,身边只剩下一堆稿子。

6/没有面包支撑的理想长不大

没有面包支撑的理想注定是难以茁壮成长的。由于长期失业,他失去了继续生活的勇气。1933年年12月1日,朱湘花20元钱买了张三等舱的船票,4日由上海乘吉和轮去南京,5日清晨喝半瓶酒后投江自杀。

据目击者说,自杀前还一直在朗诵过德国诗人海涅的诗句。令人心酸的是,那张三等舱的船票,是亲戚接济的,那瓶酒,是妻子打工所得。

朱湘自杀的消息传出后,许多故人都非常震惊,也很惋惜。有人认为,朱湘自杀“完全是受社会的逼迫”,“正是现代社会不能尊重文人的表现”。梁实秋认为,“朱先生的脾气似乎太孤高了一点,太怪僻了一点,所以和社会不能调谐”。谢冰莹则断定,朱湘自杀“是为穷”!朱湘死后被鲁迅称之为中国的济慈。罗念生说:“英国的济慈是不死的,中国的济慈也是不死的。”

而他的妻子刘霓君,据说在这之后就削发为尼,遁入空门了,直到1974年4月在昆明去世。

(图片来自网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