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湘:16岁上清华,却穷得养不活一家5口,幼子饿死后,妻子出家

 晓读夜话 2021-11-26

1933年12月5日,上海已经进入清冷的初冬。大约在早晨的6点时分,一艘由上海开往南京的“吉和”号客船从江面上驶过。由于客船即将到岸,甲板上站了不少人,场面一片喧闹。

在这中间,一个衣着简陋,形容憔悴的男子显得与周遭格格不入。他独自一人伫立在甲板上,边上没有同伴,手中也无任何行李。他只是自顾自地一边饮酒,一边吟诗,面露凄怆之色。随着太阳慢慢从江面上爬起来,他猛然间纵身一跃,便投入了滔滔长江。

数日之后,多家报纸的头条都刊载了这样一条消息:诗人朱湘,跳江身亡。

朱湘死后,其生前好友柳无忌称,如果不为写文章,也许朱湘不会年纪轻轻就悲伤绝命。而他的湖南老乡谢冰莹却十分肯定地说,朱湘自杀是因为“穷”。

在朱湘生命的最后一段时日,他一直沉浸在极端的悲痛以及世人对他的不解中。那时的他刚刚失业,可第三个孩子却紧接着出生了。由于妻子没有奶水,家里的余钱又不够买奶粉,幼子在哭了整整七日之后永远地离开了世界。

那时的朱湘究竟贫困到了什么地步呢?很少有人知道,在他投江之前,他手里握着的那张三等舱船票还是亲戚接济的,他手里的那瓶酒也是妻子打工所得。

可是谁又能想到,这样一个抛妻弃子,在困顿中凄然赴死的人会是昔日光芒万丈的“清华四子”之一,是被鲁迅誉为“中国济慈”的伟大诗人,是写下过民国“四大情书”的痴心丈夫……

朱湘:16岁上清华,却穷得养不活一家5口,幼子饿死后,妻子出家

01-为逃避包办婚姻,他考入了清华

1904年,朱湘生于湖南阮陵县,其父朱延熹时任湖南道台,官居四品。由于在兄弟们当中排行最末,朱湘从小十分受宠。父亲根据“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典故,为其取名朱湘,字子沅。

朱湘也不负父亲所望,天资聪颖的他6岁开始读书,7岁便能作文,11岁入小学。不过,天才朱湘的成长道路并非一帆风顺。

3岁那年,朱湘的母亲因病逝世。8年之后,在朱湘已经记不起母亲的音容笑貌之际,父亲也离世了。他原本无忧无虑的童年,自此宣告结束。

此后,朱湘便与大哥相依为命,但是由于和哥哥年纪相差甚大,加上性格原因,兄弟俩并不亲近。因此,朱湘时常独自闷头读书,很少与其他兄妹交流;上学之后,朱湘的身边也少有朋友。

从小到大,朱湘内心仿佛住着一个孤儿,与周围的人始终存在一层隔膜。久而久之,他开始将情绪诉诸笔端,用诗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凭借这份钻研精神,加上自己的天赋,1920年,16岁的朱湘一举考取了清华大学。

入学不久后,朱湘很快在校园里出了名。因为他不仅成绩优异,其诗作还登上了当时的《小说月报》等重量级刊物,在文坛崭露头角。

凭借过人的才华,朱湘在人才济济的清华园里脱颖而出,与当时另外三个校园诗人饶孟侃、孙大雨和杨世恩被誉为“清华四子”。

朱湘:16岁上清华,却穷得养不活一家5口,幼子饿死后,妻子出家

此时的朱湘学业顺风顺水,个人前途也一片大好,但他心中却藏着一桩心事。

原来在他还未出生的时候,父亲就为他和友人的孩子指腹为婚。后来虽然父亲去世,但是婚约却没有废止。随着朱湘渐渐到了适婚年龄,大哥写来家书,催促他回到老家完婚。这对刚刚接受过新文化洗礼的朱湘而言,实属荒唐。

于是,他给大哥回信,要求退婚。可没想到信寄出去没多久,大哥就亲自找到了北京。见到久别重逢的哥哥,朱湘又惊又喜,也注意到和哥哥一起来的还有一位姑娘,娇娇小小的,眉目清秀。

朱湘忍不住问这是谁,而当大哥告诉他,这就是他未来的妻子刘彩云时,朱湘目瞪口呆,顿时对这个原本看来可爱的姑娘生出了本能的厌恶和排斥。

但是刘彩云见了朱湘却喜笑颜开,她还特意拿出了自己进北京时买的一份报纸,兴高采烈地叙说着报上朱湘写的诗歌,眼中满是崇拜。谁知朱湘直接打断了她,直言自己不会接受这门亲事,而后便拂袖而去,只留刘彩云一人在旅馆里黯然神伤。

其实早年间,朱湘正是为了摆脱这桩包办婚姻才远赴北京求学,如今眼见一策不成,他又把希望寄托在了半年后的赴美留学上,以逃避这桩莫名其妙的婚事。人算不如天算的是,朱湘很快被清华开除了。

朱湘:16岁上清华,却穷得养不活一家5口,幼子饿死后,妻子出家

02-流落社会后,他接纳了未婚妻

说起被开除一事,就不得不提朱湘在优异成绩和文学成功之外的叛逆。

在校期间,年少成名又极为感性的朱湘是特立独行的。他全凭兴趣听课,不喜欢的课程直接不去。生活中,他带头抵制一切形式主义的校规教条。

而后,在抵制学校早点名制度长达27次之后,朱湘被清华大学正式开除了,他也成了历史上第一个被清华开除的人。有朋友前去劝阻,希望他能去找学校挽回,但是朱湘却回应道:

“人生是奋斗的,而清华只钻分数;人生是变换的,而清华只有单调;人生是热辣辣的,而清华只是隔靴搔痒。至于清华中最高尚的生活,都逃不脱一个假,矫揉!”

1923年冬季,在凛冽的北风中,朱湘收拾好行囊,头也不回地离开了他生活的清华园,离开了这偌大的北平城。

在这之后,朱湘来到了上海谋生。但是他很快发现,一个没有文凭的人想要在社会上立足是多么困难。他只会写诗,但是写诗又不能挣多少钱。加上他性格孤僻,也没有朋友愿意帮助他。最后,朱湘连养活自己都成了困难。

朱湘:16岁上清华,却穷得养不活一家5口,幼子饿死后,妻子出家

就在这人生的至暗时刻,朱湘收到了大哥的来信。哥哥告诉他,刘彩云也来到了上海,希望朱湘能主动去看看她。

朱湘原本并不情愿。但是从大哥的信中,他得知刘彩云的父亲刚刚过世,家产又被兄长霸占,一介孤女,无处容身才来到了上海。出于同情,他决定去看一下这位曾经被自己拒绝的女子。

来到刘彩云工作的地方后,朱湘却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了。这是一个由几间废弃屋子组成的破旧工厂。地上堆满了脏乱的杂物,无处下脚,空气中还弥漫着一股刺鼻的气味。

朱湘见到刘彩云的时候,她正在纱厂的洗衣房工作。她的袖子挽到了手肘处,因为长期的劳作而显得红肿。朱湘难以相信,一个曾经出身富贵的女子,在沦落至此后,竟还能保持隐忍坚定。

双方在这种情境下见到对方,一时都怔住了。最后还是刘彩云打破了沉默,感谢朱湘前来探望自己。

那一天,朱湘回到家后一直心事重重,刘彩云蹲在地上洗衣服的画面,久久在他的脑海中挥之不去。他甚至自责,觉得是自己把她害到了今天这一步。

在对刘彩云的愧疚和煎熬中,朱湘开始重新投入创作工作。期间,他不仅接到了商务印书馆的约稿函,还在《文学周刊》上陆续发表了一些文章,颇受好评,窘迫的经济状况也慢慢得到了改善。

不久后,朱湘决定再次去纱厂探望刘彩云。只是这一次,朱湘没有直接见到她。

朱湘:16岁上清华,却穷得养不活一家5口,幼子饿死后,妻子出家

03-婚姻成就了他,却没能拯救他

在一个女工的指引下,朱湘来到了一间潮湿而发霉的逼仄小屋,见到了床上正发着高烧,有气无力的刘彩云。

朱湘看到她的脸因为发烧而通红,昔日那双神采奕奕的大眼睛也被折磨得没了光芒。,心下不忍。

也许是同样的沦落经历,他对刘彩云的排斥,已经渐渐变成了一种的怜爱和欣赏。朱湘意识到了这一点,他忽然告诉刘彩云,自己愿意接受这份包办婚姻转变而来的爱情。

兜兜转转,朱湘躲了刘彩云将近三年,最后却在三个月不到的时间里爱上了她。他们的感情不是一见钟情,却大抵是传说中的缘分使然。

很快,朱湘就带着刘彩云离开了工厂,两人举行了婚礼。婚后,他们住在上海宝山的一所公寓里,并在不久后生下了一双儿女。日子虽然不算富裕,但是一家人相依相伴,十分温馨快乐。其间,他还给妻子起了一个更为诗意、婉约的名字:霓君。

婚后甜蜜的家庭生活,滋养着朱湘一直以来缺爱的那颗心,也激发了他的创作激情。其间,他不仅写下了《答梦》、《情感》、《雌夜啼》等大量诗歌,还出版了诗集《草莽集》,与闻一多、徐志摩等人一起创办了《诗镌》,成为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人物之一。

朱湘:16岁上清华,却穷得养不活一家5口,幼子饿死后,妻子出家

1927年9月,朱湘再次得到机会赴美,进入美国劳伦斯大学学习。但是在这不久后,他就因为一个教授在课堂上读一篇把中国人比作猴子的文章就愤然离开,转入了芝加哥大学。

这件事情如果换了别人,也许有人一笑了之,也许有人隐忍不发,但是别忘了,他是朱湘,他是那个敢于在清华试图挑战权威的朱湘,他是那个骄傲、敏感而爱国的朱湘!

对于身在异国他乡,置身陌生文明的朱湘而言,故土和妻儿是他心头仅剩的温存。在美国求学期间,尽管经济拮据,朱湘宁肯节衣缩食,也要每月省下一笔钱寄回国内。而他最幸福的时刻,则是每月和妻子通信。

据统计,在留学期间,朱湘给妻子刘霓君一共写了106封家书。这些家信中没有多少甜言蜜语,只是夫妻间在日常生活中的关照和叮咛,却读来情意绵绵。

“霓妹,我的爱妻:我前两天又做了一个梦同你相会,梦中我们同说了一番话缠绵悱恻,后来哭醒了………你前一封信内说你害了病,幸亏就好了。这情书里的民国都是你太劳碌了,所以害病。我求你千万不要再多劳了罢。”

“你说我写的信很可爱,这是因为你是一个可爱的人,所以我写给你的信也跟着可爱了。霓妹,我的爱人,我希望这四年快点过去,我好回家抱你进怀,说一声:'妹妹,我爱你!我永远爱你!’”……

朱湘致妻子的这一封封饱含深情的家书,后被整编成书信集《海外寄霓君》,和徐志摩的《爱眉小札》、鲁迅的《两地书》、沈从文的《湘行书简》并称“民国四大情书”。

然而,再美好的感情,也需要经济基础的支撑,否则就成了“贫贱夫妻百事哀”。不久后,两人的感情就受到了考验。

朱湘:16岁上清华,却穷得养不活一家5口,幼子饿死后,妻子出家

04-被诗才成就的人生,被诗才毁灭的家庭

1929年春天,在芝加哥大学,叛逆和孤傲造成的性格悲剧再次在朱湘身上重演。

期间,朱湘因为一个教授怀疑他借书未还,以及一个外籍同学拒绝与他同桌的事情,带着满腔愤懑离开了芝加哥大学。

到了留学的第三年,由于经费难以再维系他的国外生活,朱湘不得不中断学业,在1929年9月回到了中国。

回国后,朱湘被推荐到安徽大学任英文系主任,月薪三百元。在这里,朱湘度过了他人生中为数不多的一段富足生活。但是不久后,他却因为校方把英文文学系改为英文学系愤然离职。

朱湘将自己骨子里的高傲,从求学生涯延续到了职业生涯,而这也就导致家庭经济不能稳固,他和妻子之间开始为一些柴米油盐的琐碎闹矛盾。

朱湘辞职之时,正值刘霓君生下了他们的第三个孩子。此时刚刚生产的刘霓君无法工作,朱湘也失业了。一家人的生活陷入了困境。

由于妻子没有奶水,加上家里又无钱买奶粉,小儿子因为营养不良,早哭了整整七日之后夭折了。面对儿子的尸体,泪水恣意了霓君的双眼,她开始疯狂地指责丈夫的无能。她不能理解,如果一个人贫贱到连饭都吃不饱,那么追求诗又有什么意义?

朱湘:16岁上清华,却穷得养不活一家5口,幼子饿死后,妻子出家

在此之后,朱湘又开始辗转飘零于北平、上海、长沙等地,由于他心性孤傲,朋友不多,仇人却不少,加上脾气不好,他在职场上四处碰壁,最后只能依靠写诗卖文为生。可是到最后,连诗稿的发表都越来越困难。

到了1933年冬天,这种情况依旧没有改变。刘霓君看着整日在家守着诗稿却无事可做的丈夫,便委托朋友为他找了一份工厂的工作,但是朱湘却一口拒绝了,他不愿做这种脱离理想的工作。

如此一来,生活的重担全部落到了刘霓君这个弱女子身上,她开始看不起坐吃山空的丈夫,朱湘也痛恨妻子对他的不解,两人的关系此时降到了冰点。

他们时常在家中争执,乃至打架,家具物什常常被摔得七零八碎。在经历了生活的困苦之后,两人渐行渐远,情书里的真挚情感早已不复存在。

是年冬天12月,朱湘在从上海开往南京的一艘客轮上纵身一跃,告别了这个他不能理解,也不理解他的世界,时年29岁。

刘霓君在接到丈夫投江的消息后,绝望之余,遁入空门。她和朱湘的一双儿女也被迫送给了别人。

在这段悲剧中,我不去评价孰是孰非。我始终以为,诗人之所以为诗人,正是因为他们内心深处孤傲、偏执的一面,促成了其感知世界的天赋。这是一个性格本质造就的悲剧,正如梁实秋所说:

“朱先生的脾气似乎太孤高了一点,太怪僻了一点,所以和社会不能调谐。”

从某种意义上说,朱湘只适合做一个耿直的文人,并不适合柴米油盐的现实。要说有错,不能说他对理想的执着出了错,只能说他妄图拖儿带女,同时周全理想和现实家庭,最终苦了妻儿,也苦了自己。


END.

在阅读中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更多名人轶事,文学解读,欢迎关注我的账号@晓读夜话~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