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 [ 吴藕汀 ] 又逢数九耐寒中,莱菔充庖同晚菘。 冬至女红添一线,暖炉常用忆张铜。 | 冬 至,十 一 月 中 | 节气·冬至 明日冬至。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冬至,十一月中。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 冬至这一天,日照时间的缩短,阴气达到极致,物极必反的道理,故有冬至一阳生。冬至逢壬数九。冬至之后便开始“数九”,每九天为一个“九”。 关于“数九”,民间传有九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和六九,河边看杨柳。 七九河冻开,八九燕归来,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都说“冷在三九”,寒冬真正的到来了。 这个时候就总是会想到一家人,在暖和的房间里,围坐在一桌热乎美味的食物旁,互相寒暄热闹的场景。寒冷的日子,总是要热闹的过。特别是在这个一年中黑夜最长的日子里,更是要好好犒劳自己一番。抱紧手中的暖炉,身子是暖的。与家人说些好听的话儿,心里也暖了。 | 冬 至 三 候 | 节气·冬至 在中国古代,冬至分为三候。 初候,蚯蚓结。“六阴寒极之时,蚯蚓交相结而如绳也。”相传,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此时阳气虽渐生,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便蜷缩着身体,众多蚯蚓交缠在一起结块,缩在土中避寒过冬。 二候,麋角解。古人认为,麋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鹿是山兽属阳,糜是水泽之兽属阴。冬至有一阳生,糜感到阴气渐退而解角。 三候,水泉动。“水者,天一之阳所生,阳生而动,今一阳初生,故云耳。”由于阳气初生,深埋于地底的泉水,开始流动并且温热。 | 冬 至 大 如 年 | 节气·冬至 常言道:“冬至大如年。”冬至亦称冬节,中国人历来把冬至当做节日来过,作为二十四节气中重要的节日,至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周礼春官·神仕》:“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自西周、东周时期,冬至日由国君率领百官于南郊举行迎冬祭天典礼。 据记载,周秦时代人们以冬十一月为正月,最初过冬至节是为了庆祝新一年的到来。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着下一个循环的开始,是为大吉之日。 直到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开。汉代依然以冬至为“冬节”,官府举行“贺冬”仪式。例行放假自然少不了,朝廷上下放假休息,亲朋好友互赠拜访。到了魏晋六朝,冬至称为“亚岁”,晚辈要向长辈拜节。 到了唐、宋,冬至渐渐成为祭祀拜祖的节庆活动。在这天,皇帝在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则礼长辈、祝亲友。明清时期,冬至活动别无二致,谓之“冬至郊天”。冬至,作为节日就那么的延续至今。 | 九 九 消 寒 | 节气·冬至 冬至带来寒冷的风,吹掉枝头的残叶,但绝对吹不走文人雅士御冬消寒的兴致。 入九以后,消寒活动便可开始。择一“九”日,相约九人饮酒,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许久未见的亲友,炉上温着的自酿美酒,两三盏酒下肚,话不尽的家长里短。 古时,民间还流行一项有趣的“熬冬”智能游戏——填九九消寒图。“九九消寒图”与北方“数九”、“写九”的民俗密切相关。此图为一幅双钩描红书法,上书“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九字,每字有九划,共九九八十一笔。从冬至开始,每天按照笔画顺序填充一笔,每过一九写满一个字,到九九之后春回大地,一幅“九九消寒图”便大功告成。 ![]() 此外,还有图画版的九九消寒图,又称为“雅图”。也是从冬至这天起,画九枝素梅,一枝有梅花九朵,一朵对应一天,且可以特定颜色来表现实际天气情况。“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 看呀,最冷的冬日也可以过得有滋有味。 ![]() | 冬 至 食 俗 | 节气·冬至 中国人讲究天人合一,人不违天时,到了四时中的冬藏,自然少不了对自我的调理。各地在冬至时,亦有不同的习俗。 ![]() ![]() 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的习俗,以羊肉滋补,求得来年有个好兆头;过去老北京还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全家欢聚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在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 ![]() ![]() 冬至,只要一谈论起吃食,熟悉的一幕就又该上演了。冬至这天,到底是吃饺子还是汤圆,南北相争了不知多少个年头。但是无论吃的是哪一个,成就它们的永远是家人聚在一起享用美味的光景,舍不下的还是家的味道。 ![]() 冬至,这特定的节气又逢寒冬岁末,总少不得令人感叹时光与人生。从立冬、小雪、大雪,浑然不觉的竟来到了冬至。是呀,过去过不去了,未来就一直来了。回望来时走过的路,也许,有时候世界和我们想象的不太一样,但是我们还是要活成自己想要的美好的样子。 ![]() 裹紧身上的棉服,抬头望望星空吧,天文学上把冬至作为冬季的开始,这一夜会是一年中最长的夜。 在这冬至里,愿你清澈明朗,向暖而生。 ![]() 作者:兮浅 | 弘益茶道美学编辑 |
|